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區域地理巴西教學設計

區域地理巴西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26 04:55:03

① 寫出美,日,巴西,德,俄,埃及,澳的區域地理特徵關於高中地理教材

美國,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是高原山地。日本,典型的島國,中間高四周低!巴西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國為於波德平原,以平原為主,俄羅斯西部平原,中部高原,東部山地。

② 高中區域地理復習 巴西(歸納)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是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也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是世界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連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巴西在歷史上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300年之久。其國名巴西,葡萄牙語意為「紅木」。在16世紀,殖民者登上巴西時,發現這里有一種名貴的樹木,從中可提取歐洲難得的紅色染料,遂將此木稱為「紅木」後演變成國名。巴西全國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
巴西全國人口186,957,906(2008年6月2日)居世界第5名。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MG 1900萬,里約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民族和移民
巴西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溯源到19世紀初來自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烏克蘭和葡萄牙等國的移民。而北部和東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歐洲或非洲血統。東南地區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該地區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後裔和義大利後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亞洲和印第安人後代。
這樣在整個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開始頻繁混血。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印第安人擁有這個地區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黑白雜色被葡萄牙人認為是平安,並且開始向愛磨雷族人,後來引起了一場災難,他們開始襲擊並摧毀對內部的村莊。 1532年,自從SAO VICENTE建立以後,葡萄牙人開始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這塊地方。由於18世紀采礦業的發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開始紛紛來到這里,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非洲安哥拉和米納來的奴隸,他們都屬於非洲土著人。從第一年的殖民統治開始,黑人的比例就開始極大的增長。
19世紀,亞洲和歐洲的移民化開始受到刺激,德國人開始在1818年來到這里,1875年,義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紀初,日本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開始相繼來到這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東南地區發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這次移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了奴隸解放運動,當時種植園以及剛剛興奇的巴西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巴西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僅1884至1962年間遷居巴西的移民即達497萬多人,主要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波蘭和阿拉伯國家。黃種人多來自日本、朝鮮和中國。巴有130萬日本人,25萬華人,主要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

③ 高二區域地理 西亞的教案

因位於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帶,位於阿拉伯海、紅海、內地中海、黑海和容裏海(內陸湖)之間,所以被稱為"五海三洲之地"。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和溝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樞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門戶是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唯一出口,航運十分繁忙。
蘇伊士運河和紅海是亞非兩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印度洋和地中海。
該地區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地形以高原為主。這里的波斯灣及裏海沿岸是著名的石油產區,西亞也是局勢最動盪的地區之一。

④ 如何認識區域地理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專(或稱教屬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⑤ 如何整體把握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教學實錄

並輔以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區域地理是高中新課程必修三的主要內容,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共同組成了高中地理課程的三個必修模塊,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必修三是在學習了必修一、必修二有關地理環境的組成、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就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的綜合分析的學習過程。因此,必修三是依託具體區域案例,培養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是地理學的核心問題,而認識這一關系則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到與必修一、必修二的聯系,同時突出區域地理特點及教學價值,需要對這部分內容有整體把握。

高中新課程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內容,「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目標,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是基礎,只有在認識區域內地理環境、人類活動及其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才可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將這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通過依託具體區域,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本部分教學設計的主體思路。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一般來說,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及學習任務分析、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這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所有教學活動都為達成目標而設計,而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依據課程標准;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是首要任務,因為「教什麼」遠比「怎麼教」更為重要,只有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才能順利實施。因此本講聚焦於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梳理出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思維主線,找出最核心的知識,從而回答區域地理部分需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知識的問題。

1 基於課程標准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一般思路

課程標準是對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所需要達成的最終教學目標,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在理解課標的基礎上進行。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部分的標准如下: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的課程標准如下: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展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2)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3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4)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5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總體來看,課程標准對於區域地理部分的要求,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區域為載體,從了解區域的含義入手,認識區域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並以具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應用,進而達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設計可以運用地理視角,即地理的空間視角、時間視角和綜合視角來分析和看待這部分內容,構築教學設計的思維主線,梳理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有以下思路:

⑥ 如何優化地理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渠道,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要對課堂教學設計不斷創新。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落實課改,融合、滲透新課程理念的先行舉措,是實現地理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必要手段。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科學理論修養以及教學實踐能力, 都將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顯現出來。改革課堂結構、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是地理教師的當務之急。那麼,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應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一、 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
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鑽研新課程標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靈活運用教材,又要熟悉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使地理教學設計具有創新意識,能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設計的好壞,關鍵是看能否調動學生的興趣,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猶如寫劇本,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才能刺激學生大腦皮層興奮,智力活動活躍,讓學生感到不積極動腦就跟不上節奏,催促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能使學生越學越有勁。如講述「南美巨人——巴西」時,筆者就運用巴西的國旗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1)、從國旗上白色拱帶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導學生根據巴西國旗中的白色拱帶中的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說說巴西的白色人種主要來自於哪個洲?並由此介紹巴西「人種大熔爐」形成的歷史背景,進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內容。3)、根據國旗黃色代表的含義,黃色代表豐富的礦產資源,並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樣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經濟的教學。巴西由一個單一經濟的「咖啡王國」,發展成為一個農業生產多樣化、輕重工業都很發達的國家,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4)、根據巴西國旗上綠色代表森林,並由此引出熱帶雨林的教學。這樣教學設計,使學生很感興趣,他們沒想到一個國家的國旗能反映這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以國旗為主線能把有關的學習內容串聯起來,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又如講述「澳大利亞」時,運用「問題式」教學設計:1)、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2)、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3)、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又如學習區域地理《新疆》可以運用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進行設計等等。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要因「材」設計,因「人」設計教學內容。
二、地理教學設計要有開放性
新課標提出「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跳出學科看教學,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設計中注重教材自身資源的開放性使用,對「教什麼」和「如何教」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以教材設計者和組織者的積極姿態選擇、開發和重組教學內容, 研究教的內容和創造教的方法, 創新課程呈現和學生學習活動方式, 將學生從教材中解放出來。例如關於六年級地理《地圖的語言》的學習,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教學內容: ①熟悉校園,為畫學校平面圖做准備; ②回到教室, 畫學校的平面圖; ③討論、匯集在平面圖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④引導學生合作解決出現的問題;⑤研討平面圖製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樣測兩點間的距離,如何確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圖例和標記等) ; ⑥學生交流製作平面圖的經驗和收獲。這樣處理教材, 開放、靈活, 改變了按教科書講知識點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學習質量, 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其次,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索地理與其他不同學科(如語文、歷史、政治、科學等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與綜合,將地理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如在設計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內容時,可結合講解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發現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並提出太陽系學說;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把哥白尼學說更推進一步,認為大自然是無限的等知識,豐富講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其他課程相配合的「跨領域學習」的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在設計中注重現實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要善於和敢於對現有教材適度拓寬、加深,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時政問題;把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充實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如在六年級地理《地圖》一節的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電子地圖、遙感圖像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讓學生知道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應用,如市場上出售的電子地圖光碟;火車站、飛機場、大型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所設立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衛星雲圖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缺陷,使課堂教學富於時代氣息和現代氣息。
三、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 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 「 讓學生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地理規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源於生活,對生活有用。當然,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進行教學,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教學資源,學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例如, 在學習「中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教師可以設計為綜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教學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作為一個專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 之後, 學生自由選擇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還是南方好」的辯論題, 展開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經濟等方面有顯著差別的知識,體會到地理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體會到地理的真正價值,這樣才是教會了學生終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學設計要做到結構和內容的自主生成
教學結構是指教學的程序。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師生在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意義構建的過程,是師生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它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根據學情和教材安排特點來靈活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及安排順序可作一定的取捨和調整,以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設計與生成的內在關系,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教學設計時,突出生成性教學策略,運用有彈性的預設,只設計活動方案,如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組織辯論賽等,為課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給學生留有自主建構的空間和時間,為課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應把自己定位在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而非教學內容的安排者和發現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設計當中。
總之,有效的地理教學設計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地理認識能力,建構地理知識,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優化地理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地理教師的科研能力,專業水平和教學理論水平,改進地理課堂教學。使地理新課程在實施中達到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⑦ 跪求一份高二區域地理 東亞與日本的教學設計,要表格式的,急急急

東亞概述: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國家: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組成:亞內歐大陸東部、朝鮮半島容、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南沙群島、海南島、台灣島等等氣候:東部為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氣候經濟:日本、韓國和中國東部比較發達河流:長江、黃河、黑龍江、鴨綠江、瀾滄江(上游)、怒江(上游)等等資源:資源豐富knp但日本的礦產資源比較缺乏經緯度?大約北緯4-53txb東經75-145左右日本:特點:多火山地震的山地島國,面積狹小,人口超過一億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的小島組成資源:剛才說過,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礦產資源比較缺乏氣候: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亞熱帶、溫帶)河流:面積狹小,多小河經濟:太發達了,「加工貿易型」經濟指向:技術型其它:農業科技含量高、漁業發達(發達到去南半球捕殺鯨魚)圖畫的不好,見諒!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