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⑴ 請問七年級地理人教版的教學總目標是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的教學總目標是
加強教材、課標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級專上冊地理教學任務屬。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內容,地理的學習方法,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徵,同時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點。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讀圖、析圖能力。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⑵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學習計劃怎麼寫
制訂學習計劃
1、全面分析,正確認識自己。
准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便明確自己學習的特點、發展的方向,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可以發揮的最佳才能。
2、結合實際,確定目標。
訂計劃時,不要脫離學習的實際,目標不能定得太高或過低,要依據:(1)知識、能力的實際;(2)「缺欠」的實際;(3)時間的實際;(4)教學進度的實際,確定目標,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達到為宜。
3、長計劃,短安排。
要在時間上確定學習的遠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在內容上確定各門功課和各項學習活動的具體目標。學習目標可分為:(1)掌握知識目標;(2)培養能力目標;(3)掌握方法目標;(4)達到成績(分數)目標。
長計劃是指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的內容、專題,大致規劃投入的時間;短安排是指具體的行動計劃,即每周每天的具體安排和行動落實。
4、突出重點,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謂重點:一是指自己學習中的弱科或成績不理想的課程或某些薄弱點;二是指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內容。訂計劃時,一定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保證重點。
5、計劃要全面,還要與班級計劃相配合。
計劃里除了有學習的時間外,還要有進行社會工作、為集體服務的時間;有保證睡眠的時間;有文體活動的時間。時間安排上不能和班級、家庭的正常活動、生活相沖突。
6、安排好常規學習時間和自由學習時間。
常規學習時間(即基本學習時間):指的是用來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學習任務,「消化」當天所學知識的時間。
自由學習時間:指的是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後,所剩下的歸自己支配的學習時間。在自由學習時間內一般可做兩件事:補課和提高。補課是指彌補自己學習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鑽研,發展自己的學習優勢或特長。不管是補課還是提高,最好要圍繞一個專題進行,這樣做,學習比較容易見效果。
自由學習時間內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對改變學習現狀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這一時間的安排,應當成為制訂學習計劃的重點之一。
7、腦體結合,學習和其他活動應合理安排。
在安排計劃時,不要長時間地從事單一活動。(1)學習和體育活動要交替安排。比如,學習了一下午,就應當去鍛煉一會兒,再回來學習;(2)安排科目時,文科、理科的學習要錯開,相近的學習內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學習;(3)同一學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學習。
8、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是寶貴的,自覺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是每個中學生學習上進行自我修養的重要內容。(1)早晨或晚上,一天學習的開頭和結尾時間,可安排著重記憶的科目,如英語科等;(2)心情比較愉快,注意力比較集中,時間較完整時,可安排比較枯燥的內容或自己不太喜歡的科目;(3)零星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時間,可安排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或做習題。這樣可以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9、計劃要留有餘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檢查,及時調整。
檢查內容:(1)計劃中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2)是否基本按計劃去做?(3)學習效果如何?(4)總結得失,找出偏差,分析原因,以利改進。從而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自我調整。
⑶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
一、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
初中地理作為次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地理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於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資源中礦產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規律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只要求學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是開發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地理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地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決。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於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引證了地球的自轉;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徵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實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乾燥特徵,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
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徵;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徵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4、合理的討論是啟發學習的好方法。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強調提問、講授、嚴肅的課堂紀律,卻從來沒有安排學生討論,其實這是個誤區,其實,只要教師調控得當,預留一定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討論的時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講述南極大陸的氣候特徵時,列出幾個引導性的提綱,如:對氣候影響的四大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對南極氣候的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其成因,通過過去積累下來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5、培養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學的感悟還在於舉一反三。地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地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就可由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延伸至開發大西北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徵,討論研究開發西北地區要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6、開展多種多樣的地理課外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如果設計安排得當,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觀星,面對滿天繁星,細聽星座的動人傳說,通過高倍放大望遠鏡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學生的興致未曾如此高漲過。雖然,對於星座的知識,他們不一定會懂,但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被激發起來。
7、動手製作效果更佳。
自己設計並動手製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南方的水稻土、紅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標本並進行觀察記錄,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後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8、讓學生設計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學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些本來很有趣的知識內容卻被課本講述得非常枯燥,此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自己設計的演示,效果也不錯。如講到旅遊時,課本的風光圖片非常有限,文字內容太過嚴肅,會做成學生感到難記的現象,這時可由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收集資料來講述祖國河山壯麗的風光和旅遊名勝分布的位置(可聯系交通中鐵路的分布),又或者讓他們製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以及風光照片進行演示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感悟知識。又如講述廣州地區「三年一中變」的成果,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編輯,進行演示性講解,教學效果比老師講授好得多。
9、增強學生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學會發問、懂得看書、學會查找資料,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讀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動、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如《少年科學》、《世界奇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課外所學的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悟性。
三、要「悟」關鍵在於教者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知識之間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規律性,學習上要悟,則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懂得知識間一般的聯系,引導他們去發掘課本上的知識,不要包辦一切。如在區域地理中,氣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響,氣候和地形等又決定了區域的自然特徵,而經濟特徵、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通和資源分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課的基礎上,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綜合法),為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好像講述青藏地區的特點時,由於前面已講述了多個區域特點,學生已大概掌握了區域特徵分析方法,此時,就不應再由教師講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幾個提綱式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研究解決,再由教師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設立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進行講解,效果也好。
小結
前面所講述的只是個人的粗淺見識。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現在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地理教材編排過於嚴緊,缺乏輕松)以及作為次科的制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和資金嚴重缺乏,教學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學者輕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真正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⑷ 初中地理復習提綱(一)七年級上冊 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 讓我們走近地理
第一節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一、解開地理之迷:
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易。系辭》
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寫出第一本地理專著《地理學》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熟悉生活環境、確認方向、識別天氣、了解風土人情、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1、地理與農業生產 2、地理興建工業企業
3、地理與交通、商業網點、區域規劃、解決全球性的問題等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西伯利亞居民、狂歡節、聖誕節、鬥牛、阿拉伯人的服裝等。
第二節 我們怎樣學習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1、地圖製作過程:鳥瞰圖形----平面圖-----地圖(P6)
(學習基礎) 2、最早的地圖:距今4700多年蘇美爾人
3、地圖的種類:(P7)
二、地圖三要素:
1、方向:
(1)通常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地圖:箭頭指向北方
(3)有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
(4)室外看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5)確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年輪;樹葉疏密;山兩側的潮濕程度
2、比例尺:(1)定義: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
(2)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3)大小比較:分子為1分母大,比例尺小
(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線段式比例尺的應用
大比例尺 范圍小 內容詳細
小比例尺 范圍大 內容簡單
(5)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
(6)學校平面圖宜用約1/1000的比例尺
3、圖例與注記:(1)圖例與注記的區別(P10)
(2)常用圖例符號(P10)
4、看地圖的順序:圖名——方向——圖例——比例尺——圖的內容
5、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學習之本):圖書館查閱資料;上網查詢;社會實踐等
6、學會思考地理問題(學習關健):地理事物的名稱、分布、特徵、成因、聯系等
7、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重要途徑):准備好地圖、指南針、筆記本、照相機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節 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探測
即天圓地方—張衡的「天之包地,猶地之裹黃」—球體—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麥哲倫航行的時間和路線:(P15)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1)海邊看船;(2)草原看馬;(3)麥哲倫環球航行;(4)月食時月球表面的圓弧形陰影;(5)現代探測技術及照片;(6)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登高望遠
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三、 地球儀
1、 幾個概念:地球儀;地軸;北極;南極;赤道;經線;緯線;經度;緯度
2、 緯線與經線
概念 起點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緯線 與赤道平行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以赤道為起點 圓圈(除極點外) 半球:不相等
全球:度數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東西方向
經線 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的弧線 以本初子午線為起點 半圓 所有的經線都相等 南北方向
3、經度與緯度
起點度數 最小值與最大值 北緯南緯東經西經 變化規律
緯度 赤道為0° 0°與90° 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從赤道向南向北逐漸增大
經度 本初子午線為0° 0°與180° 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90°N
本初子午線
N 大 180° W E 180°
0° S 赤道
大 0° 大
90°S 大
4、重要的經緯線:
(1)0°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經度起點線
(2)180°經線:只有一條
(3)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
(4)0°緯線:又稱赤道,經過厄瓜多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5)北緯23.5°與南緯23.5°: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6)北緯66.5°與南緯66.5°:北極圈與南極圈
5、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60°——90°
低 中 高
6、東西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西經20度向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西經20°向西到東經160°為西半球
7、相對應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度數之和為180°,符號相反。
三、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一、 海陸分布大勢: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71 %/ 29% );
無論怎樣把地球分成出兩個半球,都是水半球面積大於陸半球面積
二、 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幾人概念: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洋;海;海峽;
2、 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及印北
3、 洲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4、 繪制海陸輪廓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一、 陸地地形
1、 海拔與相對高度:兩者的概念與計算
2、 五種地形的比較
地形類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態
共同點 地表形態
不同點 世界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較低 亞馬孫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較高邊緣較陡峻 青藏高原(高)
巴西高原(大)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嶇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系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對高度小於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間低 剛果盆地
3、 世界兩大山系:(1)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東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 西岸為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組成的島弧
(2)橫穿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大陸北部的山脈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二、 海底地形
大陸架:坡度緩,水深在200米以內
大洋中脊:新海洋誕生的地方
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海溝: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
三、 學看地形圖
1、 地形圖的繪制過程:鳥瞰圖—平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2、 五種地形部位的等高線表示圖
3、 五種地形類型的表示圖
4、 顏色與地形:黃色——陸地,藍色——水域,綠色——平原,大面積黃色或棕色——高原,長條形黃色或棕色——山脈,眾多小塊黃色——丘陵
5、 山脊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山谷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
6、 坡陡處等高線密集,坡緩處等高線稀疏
7、 如何利用等高線爬山
第四節 海陸變遷
一、 地表形態變化:處於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台灣海峽森林林遺跡;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P33)
三、 板塊構造學說:(P35)1、內容:3點 2、六大板塊名稱與分布 3、解釋了大陸漂移
四、火山和地震: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的人口數量與增長
1、 總數:65億
2、 增長:18世紀以前增長緩慢,18世紀以後增長迅速。原因: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
3、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計算
三、 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勻
1、 分布地區:中低緯度地區,原因: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區
2、 四大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3、 四大稀疏區:乾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
四、 世界的人口問題
1、人口過多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
(1)、給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各種污染和災害
(2)、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壓力: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
2、人口增長過慢所帶來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
3、對策與出路: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4、城市人口比重(P43)
5、人口遷移:發展中國家: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人口由城市向農村遷移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
一、人種的概念與種類(P45)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二、三大人種的比較和分布
人種 外表特徵 分布地區(P45和圖3-8)
黃色人種 P45閱讀文 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
白色人種 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 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區
混血人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語言
1、總數:2000種
2、聯合國六大語言及分布: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語言 分布地區和人數
漢語 中國和東南亞(使用人數最多)12億
英語 英、美、澳、印、菲等(使用最廣)4億
法語 法國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及南美洲
阿拉伯語 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
二、 世界的宗教
中國大多數人不信教,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
宗教 發源地 時間 分布 教徒 建築物及經書
基督教 巴勒斯坦 公元1世紀 歐美及大洋洲 10億、
多與廣 教堂
《聖經》
伊斯蘭 教 沙特 公元7世紀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中國西北部 7億
穆斯林 清真寺
《古蘭經》
佛教 古印度 公元前6世紀 東亞、東南亞
及斯里蘭卡 2億
善男信女 廟宇
《藏經》
第五節 世界的聚落
一、 聚落的形態
1、 聚落的概念與類型:城市和鄉村
2、 城市與鄉村的區別
名稱 概念 人口 交通 經濟活動 建築物
城市 P51 多且集中 道路多且寬便利 非農產業如工業服務業等 高且密集
鄉村 P52 少且分散 道路少且窄 農業為主 矮且分散
3、 鄉村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 鄉村演變成城市的各個階段的外表景觀的變化(P52圖)
5、 容易形成聚落的地方:河流的交匯處、入海口;沿河沿湖;鐵路或公路的交叉處;平原和山麓地帶
6、民居建築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系(P53)
7、濕熱地區——雙層結構、屋頂傾斜(坡形屋)、人住上層
寒冷地區——牆厚窗小、雙層玻璃
炎熱乾旱地區——屋頂平(平頂屋)、窗小
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1、文化遺產的類型:
2、保護措施:(P54第二段)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名稱 概念 時間 穩定性
天氣 一個地區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短 不穩定
氣候 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情況。 長 較穩定
二、天氣符號: 會識別:台風;沙塵暴;晴天;雨;雪;陰天等
三、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雨區,越白表示雲層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四、天氣預報:報氣溫和降水;中央電視台:衛星雲圖—天氣形勢圖—城市天氣預報圖
五、天氣與氣候 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一、 氣溫
1、 概念與單位
2、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
(1) 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A由低緯度向高緯度地區遞減;B同緯度的海陸氣溫不同
C南半球等溫線平直;D海拔低處氣溫高海拔高處氣溫低(P61)
(2)一月平均氣溫分布(最冷月);七月平均氣溫分布(最熱月)(P62、P63)
(3)最熱的地方是非洲大陸;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
3、氣溫的測定:一日4次;日均溫(除以4),月均溫(除以月天數),
年均溫的計算(除以12)
三、降水
1、降水的條件:三方面:水汽;氣溫下降;有凝結核
2、降水的類型及區別: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
3、降水量的測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計總和)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A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B沿海地區降水多,
內陸地區降水少;C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5、世界的雨極和干極:乞拉朋齊、智利阿塔卡馬沙漠。
6、氣候資料的統計方法
(1)表示方法:橫坐標表示時間,左側縱坐標表示氣溫,右側縱坐標表示降水量
(2)繪制過程:先描點,畫光滑的氣溫曲線,再畫逐月降水量柱狀圖
(3)分析方法:A看氣溫最高月與最低月及其氣溫值和年溫差
B看降水逐月分布情況、季節分配情況、總降水量情況
(4)特殊值:熱帶:全年T >20度(16度) 亞熱帶:最冷月T>0度
溫帶:最冷月T<0度最熱月T>16度 寒帶:最熱月<5度
多雨:月R>100MM 適中:月R=50MM左右 少雨:月R<30MM
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球的形狀即緯度位置
太陽高度角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逐漸變小——氣溫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遞減
二、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和公轉對比
運動形式 含義 方向 周期 結果及影響 特徵
自轉 繞地軸轉 自西向東 一天或24小時 晝夜交替、各地時間的差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
公轉 繞太陽轉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的更替、晝夜長短變化、各地獲得熱量不同、形成五帶。 1、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總是保持66。5度夾角2、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四季的變化
二分二至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季節 地理現象
春分 3月21日前後 赤道 春季 晝夜等長
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回歸線 夏季 晝長夜短、北極極晝南極極夜
秋分 9月23日前後 赤道 秋季 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南回歸線 冬季 晝短夜長、北極極夜南極極晝
3、 地球上的五帶 北南溫帶,北南寒帶,熱帶
(1)名稱 (2)分界線 (3)太陽直射情況 (4)極晝極夜現象 (5)獲的光熱情況
二、海陸分布
物理性質 對氣溫的影響 對降水的影響
海洋 吸熱慢放熱慢 夏季氣溫低冬季氣溫高 近海地區降水多
陸地 吸熱快放熱快 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 內陸地區降水少
三、地形地勢
1、屏障作用:陰坡氣溫低濕度大,陽坡氣溫高濕度小
2、阻擋作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垂直作用: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約降低0。6度,導致高山高原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四、人類活動
1、影響局部氣候:緩和與惡化
2、導致氣候反常:產生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旱澇災害
4、 城市熱島效應:城區和郊區氣溫和降水不同
五、 洋流影響:暖流經過地區增溫增濕,寒流經過地區降溫降濕。
六、 地球變暖的結果:海平面上升,熱帶風暴加劇,乾旱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第四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一、 劃分標准:各地氣溫和降水的組合而形成的氣候特徵。
二、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較少,分旱雨兩季 熱雨氣候兩側,以非洲最典型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大,分旱雨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地區,以撒哈拉沙漠最典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中國東南部,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及阿根庭澳大利亞等沿海地區
地中海氣候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度的大陸西岸,地中海地區最典型
三、亞熱帶氣候類型
三、 溫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朝鮮半島和附近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 中緯度40-60度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夏季溫和,降水稍多,冬季寒冷乾燥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中部和北部
四、 寒帶氣候或極地氣候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分布地區
苔原氣候 夏季短暫溫和,冬季漫長而嚴寒,終年降水極少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氣候 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
五、 高山高原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
六、 學習方法:1、本章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世界氣溫分布和降水分布的各三大規律要與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一一對應分析。2、世界氣候類型要用比較法來學習,認真查閱圖表:如熱帶、亞熱帶、溫帶氣候的異同點;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地中海氣候異同點;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異同點。3、了解熱帶雨林氣候的功能,熱帶草原氣候的動植物,地中海氣候的硬葉林和旅遊,溫帶大陸性氣候內部景觀差異,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南北極地區的動物,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對稱特點。
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
第一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一、不同類型的國家:200個國家和地區
1、面積上: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梵蒂岡
2、人口上:中國、印度、美國、梵蒂岡
3、社會制度上:社:中越朝古;資:美英法
4、地區:格陵蘭(丹麥)、百慕大地區
二、分布特點
1、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2、半球分布:發達國家: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3、大洲分布:發達國家: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4、南北對話、南南合作、五項原則
三、發展差異
1、發展差異的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
2、差異表現: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異:佔世界人口80%發展中國家只佔世界22%的國民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卻相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工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不同。
3、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巴西、東南亞國家。
第二節 國際合作
一、 國際間的矛盾和與沖突:
1、 原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2、 表現:見課本P92圖
二、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世界三大問題:人口爆炸;資源危機;環境污染
三、國際合作與經濟全球化:能說明P42的圖
第三節 國際組織
1、意義:重要工具、紐帶和橋梁
2、聯合國:記5 大常任理事國與總部、了解六大機構。
3、WTO、奧委會、紅十字會:記總部所在地,了解宗旨和職能及認別標志。
4、其它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
⑸ 七年級下次地理教學計劃
對於七年級上冊而言,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下冊地理時要輕鬆了許多。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學習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為七年級下冊地理相對於七年級上冊而言,難度要小了許多,內容上也更具體、更直觀,便於記憶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過七年級上冊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及學習地理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讀圖、分析、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對地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初步形成了簡單的地理的知識系統,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濃厚,也很樂意去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樂意去探索和發現身邊的地理知識。
二、教學目標
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較為詳盡的了解。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了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並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 了解地區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並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三章 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並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帶的分布。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製作教學道具等,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後的繼續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並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路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五、課時安排
請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適當的課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