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學簡述工業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
『壹』 《城市地理學》試分析當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有何重大意義
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2個省江蘇省、安專徽省3個計劃單列市寧波市、屬大連市、青島市7個省會城市石家莊、長春、哈爾濱、武漢、長沙、廣州和重慶主城九區25個地級市(區、縣)北京通州區、天津薊縣、吉林省吉林市、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黑龍江牡丹江市、上海金山區、浙江嘉興市、福建莆田市、江西鷹潭市、山東威海市、山東德州市、河南洛陽市、湖北孝感市、湖南株洲市、廣東東莞市、廣東惠州市、深圳市光明新區、廣西柳州市、廣西來賓市、四川瀘州市、貴州安順市、雲南曲靖市、甘肅金昌市、青海海東市、寧夏固原市25個縣級市(區、縣)河北定州市、河北張北縣、山西介休市、內蒙古扎蘭屯市、遼寧海城市、吉林延吉市、浙江義烏市、福建晉江市、江西樟樹市、山東鄆城縣、河南禹州市、河南新鄭市、河南蘭考縣、湖北仙桃市、湖北宜城市、湖南資興市、海南儋州市、四川閬中縣、貴州都勻市、雲南大理市、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陝西高陵縣、青海格爾木市、新疆伊寧市、新疆阿拉爾市2個建制鎮浙江蒼南縣龍港鎮、吉林安圖縣二道白河鎮太長發不下,請參考/xinwen/2015-02/04/content_2814341.htm
『貳』 城市化會造成哪些影響
城市化會造成:舊的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城外來工的應享受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的問題。
『叄』 如何評價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一、發展特點
解放前,在我國地理學研究中,城市地理學屬空白。解放後,我國地理學工作者學習蘇聯,把地理學劃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少數經濟地理學工作者把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對城市進行了少量的研究。由於農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農業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和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因此,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當時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
1976年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城市規劃工作受到重視和普遍開展,帶來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發展,80年代達歷史以來最旺盛的發展時期,大量論著出版。1994年,中國地理學會設立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70年代末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表現出如下特點:
1.研究領域日益拓寬,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
80年代,中國城市地理學主要進行宏觀及中觀研究,如國家和區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統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觀和中觀研究不斷深化,微觀研究開始增多,如對城市內部交通、環境、用地、就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靜態描述走向過程分析和動態機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數學方法逐步被運用於城市地理研究,不斷引進新技術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課題的實踐意義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我國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關鍵在於與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方面,由於經濟地理學科的性質與城市規劃學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於規劃領導部門認識到,地理工作者參加編制城市規劃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國廣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紛紛參加規劃實踐,他們所編制的規劃方案,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查通過,成為法律性文件,並以此指導城市建設。可以說,我國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員既是學者,又是實際工作者,他們既能為決策提供依據,又直接參與決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學者參加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與規劃師、建築師共同開展城市規劃的學術活動。這一切為開展我國城市地理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愈益明顯
城市地理學就是要從各個層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及其性質、規律和功能方面的發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間布局的實體,實現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而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又包括了內部結構的合理化、經濟活動的高效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城市生態環境的優質化。然而,要深入開展這些研究,城市地理學的自身准備是不足的,於是開始與地理學其它分支學科和相鄰學科交叉。這種交叉是在多層次上進行的,包括對理論體系、方法論和結論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4.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隊伍日益擴大,主要研究機構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一些綜合性大學及地理研究所,並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舉辦城市規劃培訓班。80年代中期以來,全國主要師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紛紛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並參加所在地區的城市規劃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學在大學地理系的課程設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斷增多,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
在此發展過程中,全國較早從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機構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如北京大學主要進行中國城鄉劃分標准、城市發展規模、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內在聯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學主要側重城市化研究,近年來多進行區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則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最大城市上海,致力於上海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中山大學主要進行全國城市化、城市系統和珠江三角洲區域城市系統的實證和理論研究。近年來又把研究重點放在穗港澳城市帶形成機制和中國大都市走向國際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側重於工業城市和京津唐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要進行城市群體,尤其是閩三角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和長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還有其它大學或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於這些單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開放的氣候,中國城市地理學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裡獲得長足發展。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國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來側重於回顧與總結。
眾所周知,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發生過多次變化,受其影響,城市化進程出現波動,並表現出與西方國家顯著不同的特徵和動力機制。因此對城市化進程、特徵和動力的研究十分活躍,特別是有關動力機制的探討,為深入探索我國城市化發展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然而,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差異都很大,城市地理學者利用人口、土地、產值等指標,廣泛開展了城市化地域差異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村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力轉移頗受學術界關注。前期較集中研究轉移途徑和鄉村城市化類型,後期則轉為對轉移效果的分析、評述及新發展。
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鬆,人口遷移和流動量增加,城市地理學界與人口地理學界一起,廣泛開展了人口遷移的研究,側重於人口遷移特點、原因及其變化的研究,包括遷移量、遷移方向、遷移類型、遷移構成、遷移原因等方面。鑒於城市中暫時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對暫時性人口的現狀、特徵、結構、類型、成因、對策、發展趨勢等作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調查研究。
2.城市發展方針的研究
長期以來中國採取「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的方針,1980年明確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效益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受到了沖擊,一場關於中國城市發展方針(也可以說是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的辯論在學術界開展起來。在討論中,觀點分歧較大,分別有小城市重點論,大城市重點論和中等城市重點論。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不應該是「規模政策」。同時,還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鎮的功能結構、戰略地位、小城鎮分類、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與政策等。並對中國大城市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對中國大城市發展規律、內在機制進行探討。還總結了建國以來城市規模的投資效益和經驗教訓,開展了城市合理規模的研究。
3.城市體系研究
中國城市地理學界有關城市體系的研究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著重傳統的研究領域,包括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發展趨勢等;②80年代末以來,則側重城市體系更深一層的研究,即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分布特點、形式、動態過程和空間結構特徵等。無論哪一階段,理論研究,同時結合區域規劃、國土規劃的研究都十分活躍。
城市地理學者一般採用數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城市規模分布類型及演變,建立全國城市體系、分省區城市等級規模分布模型;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人口、工業、交通等影響因素來研究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對城市基本職能進行劃分,並根據經濟發展的地域結構特徵,探討城市職能地域組合類型;從分析區域城市化程度、工業、交通布局、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空間聯系,以及城市體系的歷史演變和現狀特徵等方面著手,探討區域城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影響因素、發展前景,編制市域、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8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採取了不平衡發展戰略,區域差異迅速擴大,沿海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城市數目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城市密集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學工作者開展了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類型、特徵、發展模式和趨勢,以及城市群體的實例研究。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
在中國,有關城市形態和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紹國外理論的水平上,而對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幾年來才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關中國城市形態研究,是從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對中國城市形態發展演變作動力學機制的探討。有關中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功能分區和各功能區的相互關系方面。
改革開放帶來了第三產業尤其是商業的大發展,促使城市地理學開展對城市市場空間的研究,但側重城市內部商業網點結構分析。這些研究均是採用數學方法,對商業中心的規模、結構和等級體系進行分析,並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善商業企業區位布局的意見,或建立城市商業中心系統發展的動態模式,及其與該系統發展規劃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事務活動愈益活躍,城市中心商業區(CBD)的特徵日漸鮮明,因而逐漸開展了對CBD的研究,包括CBD的歷史演變、現狀特徵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等。同時,城市地理學者還與規劃師一起,參與了舊城改造的基礎分析工作,探討舊城存在的問題和形成原因,提出舊城改造、舊城更新的構想和對策。
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研究剛剛起步,僅有少數學者介紹過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進展和實例分析,並用數學方法研究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要集中在識別影響社會空間結構的因素、社會區形成的機制,以及社會空間的類型方面。另外,對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也剛剛起步,主要運用西方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我國個別城市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意象空間的類型和影響意象空間的因素等。
『肆』 從地理角度分析對我國農業、工業、城市化的巨大影響和形成的怎樣的人囗遷移特
人口遷移會對環境產生多種影響,人口遷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並對回合理利用剩答余勞動力、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產生積極作用;對於遷入地來說,大量人口遷入必然會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產生深刻影響。
人口遷移會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人口遷移,大大促進了民族、種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城市化的表現: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伍』 工業化對城市發展有什麼影響
工業化最基本的特徵是非農業就業人口的急速增加,越來越多人脫離自己生產糧食與必需品的佃農、小農經濟生活,進入城市的工廠,大機械的出現引導走向所有生活中的用品皆專業化規模化製造,依靠大規模交易和機械化運輸工具達成分工社會,之後這種專精化會形成各種領域的專家;
許多人一生的時間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工作鑽研從而發明創新突破,帶動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飛速提高,當整個社會農業人口低於一半居少數時可以看做工業化成效開始,當農業人口低於1/4時便是工業化社會。
這種社會的額外好處是製造業產品通常能夠長期保存運輸不會壞(相對於農產品),從而能出口賺取別國財富,導致一國財富累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文一認為,一個社會成功大規模工業化的要素光引進一些科技是不夠的,最重要是政治穩定、社會信任、基礎設施。
任何社會不論用什麼方式只要達成這三點都能有較好工業化成果,西方部分學者在近代認為一定要採取西方投票式政治才能工業化是一錯誤解釋,如果以上的三要素受到破壞,不論是什麼政治模式、什麼宗教與文明型態,結果都是工業化停滯甚至衰弱。
(5)城市地理學簡述工業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意義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
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陸』 工業革命對城市建設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內命帶來了容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9、如同農業革命一樣,工業革命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
『柒』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
1.城市化過程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使原來內的生態環境發容生了很大的變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②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而且還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形成的城市風,將城市大氣污染物帶到郊區,也可以將郊區的污染物帶到城區。
③城市建設過程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時排水不暢,造成地面積水,殘留的河道也容易因富營養化而變黑發臭。
④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尤其是工業「三廢」,干擾和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使得城市的生態系統變的非常脆弱。
2.城市化過程對人類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並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區。
②改變了居民的就業形式,區域產業活動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
③建築物密集的城市景觀取代了原先的鄉村景觀。
④城市化過程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與此同時,經濟開發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強。
⑤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廣泛滲透,強化了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捌』 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把城市當作一種地理現象記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F·拉采爾和A·赫特納曾進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區位研究。1899年O·施呂特爾研究了城市的內部結構和類型及其與其他景觀要素的聯系。城市地理形成一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1907年德國的K.哈塞爾特發表《城市地理觀察》一書,接著1911年英國的P·格迪斯和法國的R.布朗夏爾分別對單個城市進行了研究。美國城市化過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學研究開始較早,發展很快。H.P.塔潘1855年已對美國城市的增長進行研究,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也有一些地理學家對美國個別城市的地理進行了研究。初期的城市地理學思想,往往受環境決定論的支配,把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看作城市形成的決定因素。20世紀20年代起,美國芝加哥學派倡導從人類生態學角度考察經濟和社會因素對城市土地利用的影響 ,在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結構模式上先後出現了美國社會學家E.W.伯吉斯的同心圓學說、H.霍伊特的扇形學說以及C.D.哈里斯和E.L.厄爾曼的多核心學說。1933年W·克里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說,則闡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體系,成為城市體系理論的先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國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進程加速,這些都要求對城市進行全面的研究和規劃,促使大批地理學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規劃工作。城市地理學也開始列入大學地理系的課程。在理論研究方面,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對20~30年代以來所積累的學說做進一步檢驗。其中最突出的是對中心地學說的廣泛驗證,成為60~70年代城市地理理論研究的主題之一,在地理數量方法的推動下,形成了城市地理學中的區位學派。戰後城市地理學廣泛吸取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除數量方法的應用在人文地理學各學科中居於領先地位外,還引進了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人們對環境作出空間選擇的感應、行為過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間組織問題,產生了城市地理學的行為學派。如美國地理學家R·G·戈利奇1978年提出關於城市空間行為模型的錨點理論。
『玖』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抄的影響:
①對土地的影響:耕地減少,土地質量下降。
②對生物的影響:棲息地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的影響:影響水循環,水質下降。
④對氣候的影響:影響氣溫、降水、日照、風向、風速、產生「熱島」、「雨島」現象。
⑤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雜訊等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拾』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好處就是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版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權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利於城鄉交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弊:1 環境質量下降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