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論的重要性
A. 地理教學論怎麼復習啊
復習方法:
1、以課本為本,以考綱為綱,把課本吃透。考題肯定是根據指定的教材出,回不是根據某家出版答社的教輔材料出。平常的考試題目,幾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原型——當然經過多層的綜合和深化。
2、三遍讀書法。第一遍應該以整體瀏覽為主,爭取明白全書概要,不要求理解每個具體知識點;第二遍才細致的理清重點難點;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記憶背誦知識點。這樣三遍下來,這本書才算基本上看過了。
3、書看得差不多了,知識體系也整理好了,接下來開始做題。做題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質量,再求數量。
4、背題。所謂背題,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並不是說一定就要把整個題目背下來。而是做了以後,把做過的練習冊.試卷等等都保存起來,以後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看一看。
B. 中學地理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地理教學論
因為你是地理老師啊,記得你當地理老師當然要學習地理教學了,要不然你怎麼教別人地理呢?
C. 為什麼說地理學是地理教學論的科學基礎
(1)地理教學目的的確定必須有一定地理學的基礎理論;(2)地理課程種的地理學內容是地理教學論研究的最實質性的要素;(3)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活動中關鍵性因素
D. 地理對幼兒教育的意義,誰知道
地理:兒童道德發展的空間線索
──淺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李曉菲
新世紀初,我國進入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特別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更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為此,國家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新的課程標准(實驗稿),各套以新標准為依據所編制的新教材也開始在全國各實驗區試用。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學體系,把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與「社會」整合成新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生們在學做人的同時,還要學習一些地理、歷史的基本常識。這種做法受到了很多學生的歡迎,但同時也引起一些學校和部分家長的擔心:孩子們學的東西還不夠多嗎?為什麼要在品德課中加入地理和歷史的內容呢?地理教學真的有必要嗎?
一、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形成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智力紐帶
生活是兒童品德發生的起點和源泉,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一種經歷和體驗生活的過程。品德絕不是孤立的,我們不能把品德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剝離開來,把它作為一種孤立的現象來對待,而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吸取學生生活中的各種教育資源,把這些教育資源納入到學生的品德培養中,為品德尋找一條通向生活的生長道路,使學生置身於他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因素中,從而在各種環境因素、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與發展各種良好的品質。其中,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之一,它從人類發展的空間角度來看待人類事務,是兒童品德發展的空間線索。
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兒童也不例外。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學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號、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規律都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兒童通過由淺入深地接觸這一系列的知識,逐漸建立起自身的空間感和存在感,從而在空間維度上還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
地理打開了兒童接觸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拓展了兒童的生活空間,在兒童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橋梁。在地理教學中,兒童通過對地理符號的認知、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規律的掌握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間。比如說,比例尺的引入讓兒童掌握了讀圖的基本技能,他們可以利用一張小小的地圖迅速算出世界上任意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也可以通過比例尺的運用大體確認校園整體的長寬比例,等等。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進行地理教育,是一種順應生命、連接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種源於生活、面向生活的教育,它能夠引導兒童更好地認識現在、把握現在,從而更好地走向未來、適應未來。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基本理念的第四點是這樣表述的:「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中建構課程的意義。」[1]即「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於他們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2]可見,包括地理在內的真實的生活世界是兒童道德品質發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
近幾十年來,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地理對於人類的生活更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需要了解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地理素質將成為未來人才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時代要求我們從小學好地理、用好地理,特別是與生活相關、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才能煥發應有的生命力。
二、地理教學對於培養兒童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美好情感有著天然的、不可替代的優勢
愛家鄉、愛祖國是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衡量一個人情感發展的重要方面。「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3]其中,在「情感與態度」這個維度的分目標中明確提出,兒童要「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4]家鄉和國家,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體系,它包括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特徵、民族素質、人口狀況、教育現狀、風俗習慣以及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等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因素。正因為如此,學校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由地理、歷史、語文等各學科協助品德課來共同承擔。而在聯系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地理學科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
地理教育是通過地理這個直觀的窗口讓學生對家鄉、對祖國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進而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志向。
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國情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家鄉、認識祖國是愛家鄉、愛祖國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和祖國了解得越全面,認識得越深刻,他隨後產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便越深厚。在這個階段,地理知識的教育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突出家鄉和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培養起學生深厚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家鄉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喚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實事求是地認清家鄉和祖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激發學生對關注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他們從小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志向。這樣,我們便實現了從單純的地理知識教育到復雜的情感體驗再到態度的正確引導的教育目標。
我國幼兒教育專家盧樂珍教授認為,兒童的愛國主義情感與兒童思維的發展水平、認知規律密切聯系。小學階段是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萌芽的階段,兒童往往只對通過直觀感知掌握的東西才能理解得比較深刻,而對離他們生活經驗較遠的事物或抽象的觀念難以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難以獲得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培養兒童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知識教學,需要從兒童可以感知的事物人手,一步步地進行。
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觀的,他們通過充分的感性認識,用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說一說甚至做一做等方式來建立起與世界的情感聯系,進而自覺地生發情感、表達情感。地理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激發兒童的情感體驗,通過認識、了解家鄉和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富饒物產等。激發兒童認同家鄉、認同祖國的內在感受,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積極的、牢固的情感。
三、地理在生態教育和環境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同時,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度掠奪和肆意破壞,環境問題已經日趨凸顯。資源浪費甚至瀕臨枯竭,環境污染遍及全世界,珍稀物種大量滅絕等等,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也嚴重影響到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生存。為此,有識之士紛紛呼籲,人類必須樹立新的生態倫理觀和價值觀。進而調整整個人類的行為模式,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共生共存、和諧相處,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重大課題,成為新一代公民必備的重要素質,也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新的時代課題為我們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從小著力培養和增強新一代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提高未來公民的整體素質。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它涉及到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化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各學科,因此,培養生態觀念和環境意識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學科性,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其中,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由於地理學科本身的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學品德課中的地理教學是滲透在品德培養中的,也是為品德發展這個主旨服務的。而小學品德課的內容標准中有很多直接與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相聯系的部分。如《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實驗稿)》「內容標准」中的第四部分「我與家鄉(社區)」有一段是這樣表述的:「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5]又如第六部分「走進世界」中的一段:「初步了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6]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知識把學生們帶人了無限廣闊的生存空間,學生們陶醉於祖國的大好河山。流連於世界文明古國的歷史遺產;通過一組組鮮活的數字,他們了解了我國目前的水資源狀況,認識了塑料製品等工業文明成果帶給環境的巨大危害。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情境的感染,他們意識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重要性,初步學會了如何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養成了珍惜和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等。地理知識的教學與形成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緊密相連,突出了地理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更呼應了培養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的主題。
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對培養新一代具備生態觀念和環境意識的公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兒童學習動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和學習對象的一種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是形成學生個體學習需要的帶有較強主觀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皮亞傑認為:「興趣是一個價值系統,它與行動目標相聯系,能支配內在的心理動力,促使目標的實現。」[7]很多經驗豐富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無法形成比較強烈的學習動機,即使是學習能力比較強、學習習慣比較好的學生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上進行一定的地理教學,主要目的不在於掌握具體的地理知識,而在於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今後中學、大學甚至工作打好興趣層面的鋪墊。適當的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增長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熱愛地理、學習地理、探究世界的濃厚興趣,從而為將來的學習生活甚至是一生的事業發展埋下可喜的伏筆。因此,任課教師首先要明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地理教學的目標不是機械地記住一些地理名詞和地理知識,而是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進而產生熱愛地理、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編者將地理部分與歷史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精選了大量的信息,試圖從多角度調動兒童的興趣。例如,學生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的第八課《金字塔下留個影》時,對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與雄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都想知道金字塔是誰建造的,用什麼方法建造的,為什麼到現在還那麼堅固等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他們會自己通過書籍、網路等途徑去收集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種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思考、討論、探究,興趣引領著他們愉快、健康地成長,興趣成為兒童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永不枯竭的源泉。
參考文獻:
[l][2][3][4][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陳勝慶.鄉土地理教育新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2:40.
(摘自《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
2006-10-18
E. 學科教學(地理)與課程與教學論(地理教學論方向)
你是要當中學老師還是要做科研呢,為什麼不繼續學自己的專業?
F. 淺談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如何進行地圖教學
我覺得更重要在於換位思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像他們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這樣很容易讓對方滿足。
G.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1.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比較廣泛,而且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並且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地理要素又使得地理環境多種多樣,一旦某種因素發生變化,其他因素也會受到影響,進而使得整體景觀發生改變。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讓學生深入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有助於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海洋污染與生態破壞》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海洋環境與整體自然環境之間的差異、關聯等,掌握地理知識。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地理教學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地理特徵的不同,其經濟結構也有所不同,而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環境,分析和研究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特點,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例如,在學習《城鄉建設與生活》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城鄉居住環境的差異,分析一下自己所生活的環境,以強化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3.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地理學科既是一門自然科學,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在教學過程中,僅僅講解理論知識,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分析和思考地理問題,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學習《地方時》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本地時區的時間,計算一下其他地區的時間,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H. 談談地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地理學的,教育學的,心理學的,最少有著三方面的。
I. 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理內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著重容是空間關系。
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文明的基石,地理就是了解地的學科。明白了地理就明白了很多事:為什麼歐洲人的鼻子如此之高?為什麼中國台灣會受「莫拉克」侵襲?為什麼中國地區發展如此不平衡?
因為地理是自然科學,所以在生活中就能找到地理,地理是很實用的一門科目。
初中的地理課程只要會考就結束了,不算入中考成績,相對來說是比較不受重視的科目。因為初中只是打基礎,稍稍涉足地理。
地理學在社會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它包括氣象、地質、地區發展、人類生活的等等發面。涉及面很廣,測繪就是應用地理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保障,通過測繪了解了一個國家的基本數據才能進行科學的建設與發展。
又例如石油工業的血液,煤炭是工業的糧食,通過學習地質學就能知道石油煤炭的分布情況,對於國家建設可是舉足輕重的。
一個國家的資源情況是領導者決策的依據,是國家和社會發展路燈,地理的確很重要。
J. 學習《地理教學論》這本書有沒有用有什麼好處
我覺得看看沒壞處,但是,也還是要有自己的風格。地理是一門精彩紛專呈的學科,是人與自屬然,人與社會融洽度最高的一門學科,所以,更多的時候還要自己的感悟。多出去走走,看看;多讀些各個方面的書,並且很好的將這些與地理學科聯系起來,你的課堂一定會成為學生最愛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