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後感
Ⅰ 地理必修一學後感
高一地理必修一學情分析1.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不夠,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回備——關鍵原答因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許多學科內的准備知識,如地球、地圖的基本知識,氣候的基本知識等。為了減輕初中生的學業負擔,教材內容已大大簡化,再加上現實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對初中地理和生物學科大大淡化——能夠通過初二結業考試即可
Ⅱ 學習地理感受
1、地理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Ⅲ 寫一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感想500字
1.總的看法與印象:失望,歷史的錯位
仔細讀完這本高教社的《人文地理學》,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失望」。這是真實的感受。下面我就把這一感受逐一寫出。
文化地理
歸於文化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地理學在這里沒有優勢;
在書中,沒有稱「文化地理學」,而是「文化與人文地理學」。在導言中,作者談及在20世紀50年代的北美出現的文化地理熱以及二戰後文化地理滲入到人文地理里邊的一些情況,而且就此,本書就從文化開始。
等翻開具體內容時,我看到的是滿紙文化學的內容,談及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這部分內容時,介紹了Terry G. 喬丹的《Human mosaic》一書的分析框架:人文的空間現象——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擴展擴散、遷移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人地關系)。在這里邊,我個人感覺地理學家沒有天然的優勢,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關於空間的人文事象的分布都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當社會學或文化學學者,沒有或較少的考慮空間和時間對其研究對象的影響而導致對自己的研究主題理解模糊或難以深入時,必然會加入地理環境及其歷史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地理學家對文化學或社會學的具體內容的卻知之甚少,就像物理學與數學的關系一樣。
由此我得出我的結論,那就是把文化地理學歸於文化學、人類學和社會學。
人口地理
歷史上的戰亂,政權的更迭,資料欠缺,很難研究深入。作為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和旅遊地理的輔助性角色,前途一般;
聚落地理:城市地理,鄉村地理。鄉村地理由於當前市場的拒斥,原本很有意義,卻發育不良。城市地理學卻蓬勃發展;關於聚落地理的思考將另闢《城市地理》的讀書筆記,深入探討。
歷史地理
歸還給歷史學,歷史,時間。地理,空間;
歷史與地理的關系是一個很有意味的話題,這個話題的淵源可以上溯至康德,這位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與歷史和地理相對應。歷史地理的興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歸於一些老地理學家,他們在歷史學領域的造詣非同一般,由於他們的優勢,發展了歷史與地理結合的新領域。在史學界頗有影響。但現在的大學培養模式很難再出現這樣的學者,所以這一分支會隨著老一代歷史地理學家的故去,逐漸喪失陣地。相反,這一現象如果引起了歷史學家的注意,可能會促進史學里的地理學派。
基於此我認為,把歷史地理對還給史學吧,可能很殘酷,但很現實。
政治地理
歸還給政治學。地緣學,很有希望與發展的前途新興學科;
我對政治地理的理解和歷史地理相向,不再說明。
關於地緣學,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興方向,即於地緣學這種根基,只有把地緣學建成一級學科,其下的眾多二三級學科在不同的領域做實際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綜合方向。
行為地理
趕時髦的產物,由於人類個體的復雜性,拒斥模型,很難有切實的成果;
產業(農業、工業)地理:教學時的尷尬,可以從理論上講述得很完美,富於啟發性,面對實踐卻是莫大的諷刺;
2.失望之餘的反思:感到欣慰,希望與危機、挑戰並存
時間很短:人文地理,起步才二十年,引入西方的人文地理才不過七、八年的時間,「新生兒」的狀態。「新生兒」的狀態孕育的很大的生機,前途看好。
個別學科的興旺:
經濟地理,歷史原因加之本學科具有其特有的優勢;
城市地理,強勢學科;
旅遊地理:社會、市場需要,錢途很好;
3.我自己的看法:
理論一些的看法: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學科負責;
實際一些的看法:我們生在人文地理的繁榮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有我輩的天地。
Ⅳ 關於地理觀後感(100字)6篇
自從我購置電視以來就一直在看中央七套的《人與自然》欄目。上邊講述的成千上萬種生物,讓我大開眼界,從中得到了很多知識。
或許與我熱愛地理有關,從有地理課開始就愛上了它,記得求學時,每每翻開地理試卷,都會津津有味的去填寫,什麼山脈啊,河流啊,氣候啊等等,而且基本上得分都不少於90分,但很少能得到滿分100。
很羨慕,人與自然中的這位英國博士,一個很和藹可親的老頭,我想他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每期節目都會有他出現在動物附近的鏡頭,他給講解動物的一些習性和特徵。比如有一次當他講解道海牛的時候這樣說到,「這些體型龐大的海牛一生都生活在水中,性格溫順,以水草為食」。這時海牛把頭伸出了水面,靠近英國博士,張開了誇張的嘴。博士開心的笑道「我原來以為吃素的不會有口氣,沒想到口氣這么重」。動人的解說詞,再加上趙忠祥老師完美的聲音,簡直是無可挑剔,很完美。
今天播放的是鳥兒繁育後代的故事,畫面上講解了幾十種鳥類,它們很漂亮,很機警,很可愛,很想把她們抓到籠子里養起來,可是內心一種不願意破壞自然環境的意識打消了這種念頭。
令我記憶憂心的是講到鸚鵡繁育後代的時候,鸚鵡父母會很公平的把食物均分給出生時間不同,大小不一的孩子。孩子們在這種狀態下成長起來都會健康茁壯。而當我看到杜鵑鳥把卵產在蘆葦鶯的巢中時,多感憤憤不平。杜鵑鳥會把蘆葦鶯的鳥蛋扔掉一個,然後再把自己的卵產進去,杜鵑鳥的卵會先孵化出來,它孵化出來首先要做的是把其餘幾枚蘆葦鶯鳥蛋踢出鳥巢。最後以至於這個小小的鳥巢都容納不下它。最精彩的一幕莫過於,看到在加拿大大不列顛湖泊群里生活的一種鴨子,孩子們剛一出生就可以自理了,鴨媽媽不停的呼喚小鴨,小鴨子排著隊跟在鴨媽媽身後向湖泊中游去。可惜早有一群鴨子佔領了這個湖泊,鴨媽媽展開了戰斗,後來者飛走了,而小鴨還不會飛,它們加入了先來者的鴨群,而鴨媽媽並沒有反對,在動物專家看來,隊伍的壯大,更可以預防天敵的迫害,有時鴨群中小鴨能達到20隻,甚至更多。
畫面很美,這可能就是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可惜在中國很難看到這樣的畫面
---------------------------------
自古以來,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們總是以征服自然來獲得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資料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19世紀中期,恩格斯曾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論述,其基本觀點在今天看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有些話已經成為經典言論,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雖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獨立性,但是人並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駕於自然之上,否則就難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際上是人作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誠然,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在一定范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對自然的任何改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自身,所以絕不能把自然當作可以被隨意改造的對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過改造能夠更好地為人類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則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類改造和破壞,才能為人類所利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方式和程度應當有一種自我約束。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從國內流行的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教科書和工具書對生產力的定義及解釋來看,大都把生產力定義為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實,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動物甚至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改造自然。例如,水獺築壩、蜜蜂築巢,就其客觀效果來說也是對自然的一種改造。雖然這些動物改造自然的能力無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認為完全屬於本能,但畢竟也在它們活動的范圍內改變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夠更好地為它們所利用。因此,嚴格地說,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並不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差別。只有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差別。在原始社會,人們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動的范圍內利用自然,包括採集野果,圍捕獵物等,後來在勞動中逐步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當原始人撿起一塊石頭打擊獵物時,還只是利用自然;當他把石頭磨成特定的形狀以便更好地使用時,已經改造了自然;至於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和馴養動物,則包含了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運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狀態,一點都不知道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那麼同其他動物就沒有本質區別。人所以能夠從其他動物中分離出來,就是因為在長期勞動中逐步形成了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的能力。在近現代社會,人們認識自然規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門類繁多的科學技術。只有不斷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才能科學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從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減少乃至消除浪費和污染。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有不少文獻引用恩格斯的論斷:「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這一著名論斷已經成為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言論。
現代人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成就並不意味著人類戰勝了自然。所謂戰勝或勝利,通常是相對於戰敗或失敗而言,既然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應當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征服和戰勝自然的觀念。不應在人與自然之間人為地構造戰勝和戰敗的關系。事實上,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沒有理由說是戰勝了自然。何況這些成就往往存在對自然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最終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報復。恩格斯當年所分析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和歐洲一些地方破壞自然而遭受報復的情況,同現代社會的情況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由於世界各國特別是少數發達國家大量排放各種溫室氣體和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導致全球溫室效應增強和臭氧層破壞,危及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通過國際協議來減少溫室氣體和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一些殺蟲劑和化學物質最初被研製成功時曾譽為重大發明,並大量使用,後來才發現最終卻會嚴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各種污染物大大超過環境承載限度,不得不投入並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治理污染,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償失;國內一些地方毀林開荒,導致土地荒漠化,最終不得不退耕還林。這類事例不勝枚舉。
所謂自然的報復,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法。自然是按照客觀規律運行,本來不存在什麼恩賜和報復。但是因為我們人類宣稱要征服和戰勝自然,常常違反客觀規律,結果遭受損失,在觀念中被認為是自然的報復。不論怎樣看,人類都需要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自然具有無限的廣闊性和復雜性,總是存在未知領域,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類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無論古代和現代,人類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最終會自食其果。現代人無需回到過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狀況,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謙虛謹慎,虛心向自然學習,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失為明智的態度。
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臨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Ⅳ 學習地理知識的收獲以及感想 不少於300字。急求!!!!!!
地理,是以地理為研究現象的學科,通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研究人版類社權會的自然環境,經濟地理學研究生產的地理布局以及各國和各地區生產發展的條件和特點,兩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而且,地理是門很有趣的科目。它與很多自然現象密切相關。我們本學期學的是「行星、地球、大氣、水、地表、自然地理環境等」,這些都是比較宏觀的事物,剛開始時,就比較簡單,可是學到地球的運動時,特別是「地球的公轉」,我就有一種丈二的和尚——摸不這頭腦的味道,我努力的去解決,在課余時間,我問懂了老師、同學,也明白了其實並不十分難,當初也不應該害怕會學不好地理。我想只要有信心,就能把地理學好。
通過學習地理,我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獨特之處,也體會到它的實用價值,利用它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了解到不同區域的發展和特徵,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等,小小地理,用處可真大啊!
古有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道地理,他的確是神機妙算!我也希望能夠像他那樣啊!
Ⅵ 學習地理知識的收獲以及感想 不少於200字。急需!!!跪求!!!!!!!!!!!!!!
說實在的,地理對於我來說永遠是那麼的難。我地理的基礎很差,但我並不認為這是造成我高中地理差的原因。高一、高二,這兩年裡,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認真地聽過一節地理課。那時的我,完全對地理沒有半點興趣。並不是說不喜歡地理,而是沒有融入到地理的世界。直到高三,多次的考試讓我意識到,我地理成績實在是差。那時,心開始慌了。漸漸的開始要去學地理,但荒廢了兩年的地理,讓我無從下手。我一心只想那種速成的方法,尋找了好久,卻沒有半點功效。我根本不知道學習地理的方法,問別人,卻發現那些方法不適合我。就這樣,帶著想讀的心情,卻沒有方法的無奈,我度過了一段時間。
在一次調查中,我意識到,我想學地理的想法並沒有付諸行動。我只是心裡說著想學,卻沒有花時間去學。那次調查中,我發現,我花在地理上的時間是那麼的少,是少得可憐的那種。那時,老師應該已經放棄我了吧。因為我的態度。
我是那種不會主動去學習的人,即使有問題,也不想去問老師。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且,如果哪個老師說了什麼我不喜歡聽的話,我就會再也不想聽那個老師講課,連他的科目都會放棄。由於我的態度,漸漸的,發現老師們都在冷淡我。
後來,年段開始文綜考試。我越考越爛。到最後考了個125。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分數。就是那個數字,讓我幾乎崩潰。可在別人看來,我還是那麼的懶散。以至於,在多次會議中,我都是處於被批評的立場。或許,在老師們看來,我不會傷心吧。可我內心所想的,他們是否能明白。在一次會議中,老師又在批評我,或許批評的話聽多了,身體會開始麻木吧,可那時我的心還沒麻木。聽到那些話還是會很難過。這時,聽到了「你們也不用再說她了,其實,現在心裡最難受的是她本人吧,最不希望考這個分數的是她自己吧。」就是這句話,讓我下定決心學地理。因為這是地理老師說的。會後,找老師談。老師了解到我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是那麼的寥寥無幾。老師說我要還高一、高二年的債。而後,我按照老師的要求,開始復習中國地理,雖然進度很慢,卻很有收獲。這之後,我也開始認真做筆記。把老師寫到的知識點整理在一起,做題方法也寫在一起。然後,偶爾拿出來看一下,或者在考試之前拿出來看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答題的方向。雖然還是經常答錯,但有了方向,也不失為一種進步啊。
後來,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慢慢的把地理知識的空缺,填補起來。
我真正的開始在學地理。結合第一輪復習的材料,我邊看中國地理的知識,邊結合地圖來看,在腦中形成了一種框圖。而後又開始看書,把書里的內容看一遍。接著,又開始學習世界地理。把材料與地圖結合起來,在腦海里構成了一幅世界地圖。隨著我腦海中地理知識的積累,我越來越喜歡地理了。慢慢的,對地理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這使我的地理取得了進步。
在這個從幾乎不了解地理發展到喜歡上地理的過程中,我個人覺得各個方面都很重要。如果沒有考試成績的刺激,我想,我也不會下決心。如果沒有老師的支持、安慰和指導,我想,我也不會取得進步。當然,如果不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強,我想,我早已經放棄了吧。呵呵。
所以,我認為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有堅強的信念,有堅決的決心,有不怕失敗的勇氣,還應腳踏實地,不要像我一心想速成,最後導致失敗。作為老師,應該有能看穿學生想法的慧眼,要時時刻刻了解學生的想法,不要一味的批評,要適當的做學生的後盾,要默默的支持學生,要適當的給予安慰,要有心理醫生的基本。
摘抄的哈 非手打的
Ⅶ 對地理的感想
地理來(Geography)是研源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
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Ⅷ 你對地理有什麼新的認識今後的地理學習有什麼想法請把你的感想寫出來100個字
對地理的感想:地理,這個學科有趣而富有魅力,真的像磁石一般吸引著我。版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和人權文現象的學問,它所蘊含的知識面很廣,但是核心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認知人地關系,找出讓地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現在全球變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在這樣環境下學習地理,可以培養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可見地理是有一種「拯救世界」的意蘊的。這就是我對地理的看法,它以整個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