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地理學家
A.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
徐霞客——偉大的地理學家 旅行家 探險家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生平簡介
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5)至48歲(1635)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二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二,其中含「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8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B. 求科學家發現科學規律的故事。
克羅狄斯·托勒密
「地心說」的集大成者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英文Ptolemy,公元90年~168年)生於埃及,父母都是希臘人。公元127年, 年輕的托勒密被送到亞歷山大去求學。在那裡,他閱讀了不少的書籍,並且學會了天文測量和大地測量。他曾長期住在亞歷山大城,直到151年。有關他的生平,史書上少有記載。
在古老的宇宙觀中,人們把天看成是一個蓋子,地是一塊平板,平板就由柱子支撐著。
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紀,對於天體的運動,希臘人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以歐多克斯為代表,他從幾何的角度解釋天體的運動,把天上復雜的周期現象,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周期運動;他又給每一種簡單的周期運動指定一個圓周軌道,或者是一個球形的殼層,他認為天體都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圓周上做勻速圓周運動,並且用二十七個球層來解釋天體的運動,到了亞里士多德時,又將球層增加到五十六個。另一種以阿利斯塔克為代表,他認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軸上自轉,每年沿圓周軌道饒日一周,太陽和恆星都是不動的,而行星則以太陽為中心沿圓周運動。但阿利斯塔克的見解當時沒有人表示理解或接受,因為這與人們肉眼看到的表觀景象不同。
托勒密於公元二世紀,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結構學說,即「地心說」。其實,地心說是亞里士多德的首創,他認為宇宙的運動是由上帝推動的。他說,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球體,分為天地兩層,地球位於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圍繞地球運行,物體總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個等距天層,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恆星天和原動力天,此外空無一物。各個天層自己不會動,上帝推動了恆星天層,恆星天層才帶動了所有的天層運動。人居住的地球,靜靜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全面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並利用前人積累和他自己長期觀測得到的數據,寫成了8卷本的《偉大論》。在書中,他把亞里士多德的9層天擴大為11層,把原動力天改為晶瑩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凈火天。托勒密設想,各行星都繞著一個較小的圓周上運動,而每個圓的圓心則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圓周上運動。他把繞地球的那個圓叫「均輪」,每個小圓叫「本輪」。同時假設地球並不恰好在均輪的中心,而偏開一定的距離,均輪是一些偏心圓;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軌道運行外,還與眾恆星一起,每天繞地球轉動一周。托勒密這個不反映宇宙實際結構的數學圖景,卻較為完滿的解釋了當時觀測到的行星運動情況,並取得了航海上的實用價值,從而被人們廣為信奉。
托勒密的天體模型之所以能夠流行千年,是有它的優點和歷史原因的。它的主要特點是:
1. 繞著某一中心的勻角速運動,符合當時佔主導思想的柏拉圖的假設,也適合於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易於被接受。
2. 用幾種圓周軌道不同的組合預言了行星的運動位置,與實際相差很小,相比以前的體系有所改進,還能解釋行星的亮度變化。
3. 地球不動的說法,對當時人們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設,也符合基督教信仰。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體系學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個懸空著的沒有支柱的球體。其次,從恆星天體上區分出行星和日月是離我們較近的一群天體,這是把太陽系從眾星中識別出來的關鍵性一步。
托勒密本人聲稱他的體系並不具有物理的真實性,而只是一個計算天體位置的數學方案。至於教會利用和維護地心說,那是托勒密死後一千多年的事情了。教會之所以維護地心說,只是想歪曲它以證明教義中描繪的天堂人間地獄的圖象,如果編纂教義時流行著別的什麼學說,說不定教會也會加以利用的。所以,托勒密的宇宙學說同宗教本來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托勒密
除了在天文學方面的造詣, 托勒密在地理學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認為,地理學 的研究對象應為整個地球,主要研究其形狀、大小、經緯度的測定以及地圖投影的方法等。他製造了測量經緯度用的類似渾天儀的儀器(星盤)和後來馳名歐洲的角距測量儀。托勒密有地理學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經緯度標明的地點位置表。他的多數地點位置好象都是根據他的本初子午線和用弧度來表現的平緯圈之間的距離來計算的,因為他的經度沒有一個是從天文學上測定的,只有少數緯度是這樣測定的。托勒密採用了波昔東尼斯測定的地球周長的較小數值,這就使得他所有用弧度表現的陸向距離都誇大了,因為他把每一弧度的距離定為五百希臘里,而不是六百希臘里。這樣一來,從歐洲到亞洲橫貫大西洋的洋面距離,看上去就比埃拉托斯特尼的計算值小得多,這項計算最後還導致了哥倫布從西面駛往亞洲的企圖。托勒密對世界情況比他的前輩熟悉的多,埃拉托斯特尼的地圖東面只到印度的恆河為止,但是托勒密知道有馬來半島和「蠶絲之國」,即中國。
在數學方面,他用圓周運動組合解釋了天體視動,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絕對准確的。他還論證了四邊形的特性,即有名的托勒密定理。他對光學也作過研究,認為光線在折射時入射角與折射角成正比關系。
重要的著作
托勒密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地理學》(Geography)、《天 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學》(Optics)。
《天文學大成》——500年的希臘天文學和宇宙學思想的頂峰——統治了天文界長達13 個世紀。這樣一本知識上參差交錯且復雜的著作,不是單獨一個人所能完成的。托勒密依靠了他的先驅者,特別是喜帕恰斯,這一點是無須掩蓋的。他面對的基本問題是:在假設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的、以及所有天體以均勻的速度按完全圓形的軌道饒轉的前提下,試圖解釋天體的運動。因為實際天體以變速度按橢圓軌道饒地球以外的中心運動,為了維護原來的基本假設,就要考慮某些非常復雜的幾何形狀。托勒密使用了3種復雜的原始設想:本輪、偏心圓和均輪。他能對火星、金星和水星等等的軌道分別給出合理的描述,但是如果把它們放在一個模型中,那麼它們的尺度和周期將發生沖突。然而,無論這個體系存在著怎樣的缺點,它還是流行了1300年之久,直到15世紀才被哥白尼推翻。
在《地理學》一書中,托勒密充分地解釋了怎樣從數學上確定緯度和經度線。然而,沒有一條經線是用天文學方法確定的,僅僅少數的緯度線是這樣計算的。他將陸上測量的距離歸算為度,就在這無把握的網格上定出地區的位置。海面上的距離,簡直是猜測出來的。他把加那利群島放到它們真正位置以東7°去了,因而整個的網格定位只能是錯誤的。《地理學》對西方世界觀的影響幾乎也像《天文學大成》一樣巨大和持久:托勒密標出的亞洲位置比它實際的更近(向西),與哥倫布同時代的地圖製造者繼承了他的錯誤觀點,否則哥倫布也許就不會航行了。
在托勒密的著作中,今天還容易得到和廣泛被閱讀的唯一一本是《天文集》,這是占星學方面的書籍,這本書很長而且全面,是自然主義的,在書中托勒密假定能存在某種形式的、來自天體的自然輻射影響著人類。現在占星學的大多數概念和爭議都可以追溯到這本著作。
托勒密的最後一本重要著作《光學》,從許多方面來看都算是他所有著作中最成功的一部,他在書中提出和說明了各種基本原理,但他對折射的了解似乎是純經驗的。他繪出了光線以各種入射角從光疏媒介進入水的折射表。
他的主要著作在希臘被稱為《綜合論》,阿拉伯人把它取名為《天文學大成》,它取自阿拉伯語的定冠詞「al」和他們對希臘詞「偉大」的發音,這正是子孫後代對托勒密的贊頌。
尼古拉·哥白尼
公元1473~公元1543
偉大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波蘭名為Mikolaj Kopernik)出生於波蘭維斯杜拉河畔的托蘭市的一個富裕家庭。年輕時就讀於克萊考大學,學習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二十多歲時他去義大利留學,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迪爾大學攻讀法律和醫學,後來在費拉拉大學獲宗教法博士學位。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職當一名教士。哥白尼並不是一位職業天文學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
在義大利期間,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紀)的學說,確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這個日心說是正確的。他大約在40歲時開始在朋友中散發一份簡短的手稿,初步闡述了他自己有關日心說的看法。哥白尼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終於完成了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
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的要點,並未遭到教皇的反對。但是甚至在他的書完稿後,還是遲遲不敢發表,怕遭到教會的反對。直到在他臨近古稀之年才終於決定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逝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來的一部他寫的書。
在書中他正確地論述了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的事實。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樣嚴重低估了太陽系的規模。他認為星體運行的軌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圓,這當然是錯誤的。他的學說里的數學運算很復雜也很不準確。但是他的書立即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驅使一些其他天文學家對行星運動作更為准確的觀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麥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壽·勃萊荷,開普勒就是根據泰壽積累的觀察資料,最終推導出了星體運行的正確規律。
雖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學說早1700多年,但是事實上哥白尼得到了這一盛譽。阿里斯塔克斯只是憑借靈感做了一個猜想,並沒有加以詳細的討論,因而他的學說在科學上毫無用處。哥白尼逐個解決了猜想中的數學問題後,就把它變成了有用的科學學說——一種可以用來做預測的學說,通過對天體觀察結果的檢驗並與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舊學說的比較,你就會發現它的重大意義。
顯然哥白尼的學說是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革命,它使人們的整個世界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在估價哥白尼的影響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天文學的應用范圍不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那樣廣泛。從理論上來講,人們即使對哥白尼學說的知識和應用一竅不通,也會造出電視機、汽車和現代化學廠之類的東西。但是不應用法拉第、麥克斯韋、拉瓦錫和牛頓的學說則是不可想像的。
僅僅考慮哥白尼學說對技術的影響就會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義。哥白尼的書對伽利略和開普勒的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序幕。他倆又成了牛頓的主要前輩。是這兩者的發現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開普勒
約翰尼斯·開普勒
公元1571~公元1630
行星運動定律的發明者約翰尼斯·開普勒於1571年出生在德國的威爾德斯達特鎮,恰好是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後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這部偉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繞太陽而不是繞地球運轉的學說。開普勒就讀於蒂賓根大學,1588年獲得學士學位,三年後獲得碩士學位。當時大多數科學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說。在蒂賓根大學學習期間,他聽到對日心學說所做的合乎邏輯的闡述,很快就相信了這一學說」
在蒂賓根大學畢業後,開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當了幾年教授。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學著作(1596年)。雖然開普勒在該書中提出的學說完全錯誤,但卻從中非常清楚地顯露出他的數學才能和富有創見性的思想,於是偉大的天文學家泰修·布拉赫邀請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給自己當助手。開普勒接受了這一邀請,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泰修翌年去世。開普勒在這幾個月來給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聖羅馬皇帝魯道夫就委任他為接替泰修的皇家數學家。開普勒在餘生一直就任此職。
作為泰修·布拉赫的接班人,開普勒認真地研究了泰修多年對行星進行仔細觀察所做的大量記錄。泰修是望遠鏡發明以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細、最准確的觀察家,因此他的記錄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開普勒認為通過對泰修的記錄做仔細的數學分析可以確定哪個行星運動學說是正確的:哥白尼日心說,古老的托勒密地心說,或許是泰修本人提出的第三種學說。但是經過多年煞費苦心的數學計算,開普勒發現泰修的觀察與這種三學說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滅了。
最終開普勒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他與泰修、拉格茨·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經典天文學家一樣,都假定行星軌道是由圓或復合國組成的。但是實際上行星軌道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
就在找到基本的解決辦法後,開普勒仍不得不花費數月的時間來進行復雜而冗長的計算,以證實他的學說與泰修的觀察相符合。他在1609年發表的偉大著作《新天文學》中提出了他的前兩個行星運動定律。行星運動第一定律認為每個行星都在一個橢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轉,而太陽位於這個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運動第二定律認為行星運行離太陽越近則運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這樣的方式變化: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連線在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十年後開普勒發表了他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距離太陽越遠,它的運轉周期越長;運轉周期的平方與到太陽之間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開普勒定律對行星繞太陽運動做了一個基本完整、正確的描述,解決了天文學的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這樣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當時開普勒沒能說明按其規律在軌道上運行的原因,到17世紀後期才由艾薩克·牛頓闡明清楚。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普勒無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開普勒對天文學的貢獻幾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實上從某些方面來看,開普勒的成就甚至給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於創新精神。他所面臨的數學困難相當巨大。數學在當時遠不如今天這樣發達,沒有計算機來減輕開普勒的計算負擔。
從開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來看,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點被忽略,甚至差點被伽利略這樣如此偉大的科學家所忽略(伽利略對開普勒定律的忽視特別令人感到驚奇,因為他倆之間有書信往來,而且開普勒的成果會有助於伽利略駁斥托勒密學說)。如果說其他人遲遲不能賞識開普勒成果的重大意義的話,他本人是會諒解這一點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悅時寫道:「我沉湎在神聖的狂喜之中……我的書已經完稿。它不是會被我的同時代人讀到就會被我的子孫後代讀到——這是無所謂的事。它也許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會有一個讀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個人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歷程,開普勒定律的意義在科學界逐漸明朗起來。實際上在17世紀晚期,有一個支持牛頓學說的主要論點認為開普勒定律可以從牛頓學說中推導出來,反過來說只要有牛頓運動定律,也能從開普勒定律中精確地推導出牛頓引力定律。但是這需要更先進的數學技術,而在開普勒時代則沒有這樣的技術、就是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開普勒也能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出行星運動受來自太陽的引力的控制。
開普勒除了發明行星運動定律外,還對天文學做出了許多小的貢獻。他也對光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不幸的是他在晚年為私事而感到憂傷。當時德國開始陷入「三十年戰爭」的大混亂之中,很少有人能躲進世外桃源。
他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領取薪水。聖羅馬皇帝即使在較興隆的時期都是怏怏不樂地支付薪水。在戰亂時期,開普勒的薪水被一拖再拖,得不到及時的支付。開普勒結過兩次婚,有十二個孩子,這樣的經濟困難的確很嚴重。另一個問題是他的母親在1620年由於行巫術而被捕。開普勒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設法使母親在不受拷打的情況下獲得釋放,他終於達到了目的。
開普勒於1630年在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市去世。在「三十年戰爭」的動亂中,他的墳墓很快遭毀。但是業已證明他的行星運動定律是一座比任何石碑都更為久佇長存的紀念碑。
C. 《自然地理》全世界一流的大科學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只要可以解決,就應該是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家,你看
事物要從形成過程與結果兩個方面看。大科學家有形成過程,有結果。但是大科學家也會有盲點,只是看到了大科學家的盲點,並不一定是大科學家,因為缺乏大科學家的形成過程。例如,大科學家通過觀察,得到了很多詳實的數據,對於數據處理與總結,科學家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個人只是在綜合數據處理能力比較強,而得到了大科學家想要的結果,那麼這個人不一定是大科學家,只能說這個人是一個聰明人。
這樣很好理解,我們現在大數據都要交由大型計算機處理,例如天氣信息,如果讓人算,估計一輩子也算不出來,交由計算機解決,解決了,計算機也不能稱為大科學家。因為數據是科學家收集的,處理方法也是科學家設定的,只是用到了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彌補人腦力計算的不足。
所以說,看問題要全面,要比較就要具備完整性的比較,不要片面比較。用形象的例子說,選美不要停留在外表漂亮,氣質涵養更加重要。沒有大科學家的素養,只是輕巧地解決了某個大科學家面臨的難題,並不一定符合大科學家的標准。
例如哲學家能夠看到許多大科學家看不到的東西,能夠總結出大科學家總結不出的一些規律,比如建立科學家沒有建立的時空觀念,定義科學家定義不清楚的概念,但是哲學家不是大科學家。大科學家可是要有現實的大發明,現實規律的大發現作為支撐的,否則,不是大科學家。
D. 我國明代有一個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E. 中國第一位地理學家也是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誰
張相文(1866-1933),字蔚西,號沌谷,江蘇省泗陽縣城廂南園人.他自清光緒26年(1900)起版,即從事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和權著述工作,並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和第一種地理學術期刊《地學雜志》,推動我國地理學發展達二三十年之久,為本世紀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張相文的一生,正處在我國舊的輿地學末期和近代地理學從萌芽狀態到初步形成的過渡時期,他是改革我國舊地學和推動地理學發展的先驅.
F. 如何看待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地理學家周運中力挺何茲全
周運中?廈來大的那個?
中國最偉大源的歷史地理學家不在近現代…時代氛圍決定了這個時代不足以誕生那樣的偉人
而且中國作為一個舉國編史,天下各州縣都修志的古國,很明顯是珠玉在前,何茲全先生很好,但也不至於稱最偉大
更何況同時代的還有陳寅恪,翦伯贊,傅斯年,範文瀾等諸位先生…
G.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的分析,解釋
意思是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夠高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
出自:東漢張衡《應問》「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白話文:君子不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以自己的收入不夠高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
(7)偉大的地理學家擴展閱讀:
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平常喜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雲(揚雄字)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
漢安帝早就聽說張衡善術學,公元111年(永初五年),張衡被朝廷公車特徵進京,被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於是研究陰陽,精通天文歷法,製作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寫得較為詳細明白。雖然在漢順帝即位初年再調動它職,但後來又任太史令,張衡任此職前後達14年之久。他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
H. 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音樂學家軍事學家是誰
諸葛亮的一生完全可以符合你上述的問題.至於還有沒有其他人,我就不知道
I. 《自然地理》一帶,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200毫米以上,你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你看我說的對不對
你說的對!誰能改變自然,誰就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如果對這個回答滿意,請點回答內容下面的「…」,再點擊「採納」,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