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與方法研究綜述
Ⅰ 教師掌握應用中學地理教材的過程分為哪兩個階段
掌握地理教材的過程可是分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內容和現實社會對地理知識要求;.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知識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識來協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識以及把這些知識更好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上去。
高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知識積累已較厚實,認知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情感世界比較豐富,我們的教學如果還局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這既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更難適應新的課程標准。筆者認為學科思想的教育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之中應是我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應有之意。教學中如何體現地理學思想,筆者在學習了課程標准後的體會是:教師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來一場自我革命,以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構建新的知識觀、教材觀、教學觀
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又體現著地理學的學科思想和理論體系。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體系人為的肢解為若干個所謂的「知識點」,並將其分為「必考點」、「常考點」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內容變得支離破碎,長此下去,不僅破壞了教材所體現的地理學理論的系統性、整體性、理論性和規律性,更使學生對地理產生一些偏見和誤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一句空話。
課程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鑒於此,廣大地理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教育理念,做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
新的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共十個模塊,「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選修摸快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出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由此可見,整個課程結構貫穿了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整個教材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域為對象,以理論為指導,以綜合為方法,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系,注重知識的重新整合。同時,我們必須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下的知識觀和教材觀,努力構建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新的課程體系。
二、開放課堂,體現地理科學的實踐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地理學是一門基礎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實踐性在教學中的主要表現:一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動手、動腦,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二是許多地理知識可在實踐活動中獲取或得到驗證;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識可直接用於指導生產和生活實踐。
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這是實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課程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共84個,幾乎全是實踐內容,它包括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演示、地理製作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開放課堂的形式很多,如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有關部門聯系,承擔學生力所能及的專題調查或研究;組織專題報告會;觀看科教影視專題片;訪問有關地理知識的網站等。
開放課堂既是體現地理學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這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戰,也給每一位教師施展才華留下了廣闊的舞台和空間,是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
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
人地關系是現代地理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人地相關論是貫穿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思想。課程標准無論是共同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其內容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首位的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體現這一課程理念除介紹基本的理論和觀點外,根據教學內容,應有機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增強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動性。如講到大氣環境保護時,可以聯系為什麼要停止生產並逐步淘汰傳統的冰箱和空調;講到城市環境問題時,可聯系城市環境問題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問題,讓學生列舉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途徑以及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包括我們學生在內的每一個市民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師還應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地理和我們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關。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觀念,學生就不會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和形成就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區域地理為案例重點分析,體現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所以,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學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體現在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之中。課程標准在內容標準的活動建議中提出了許多用高中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區域地理特徵的建議,如地理1中建議: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議: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列舉的典型區域為案例並有機結合初中地理內容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講到工業區位因素對工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時,可以將初中地理講到的著名工業區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工業地帶、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美國「矽谷」、我國寶鋼等進行分析比較,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地理學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現代特徵的地理學思想,這在課程標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
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是由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它是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構成的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地球的每一個圈層又是一個子系統,組成每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地理環境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立體空間,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區域性、規律性和動態性,體現了整體性、層次有序性和動態性這系統論的三大基本原則。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把地理環境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當今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學重要的學科思想。根據地理學研究對象的這一特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運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與處理教材內容,切忌將各要素和區域孤立對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
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這一性質在課程標准所列內容標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從課程標准所列舉的內容標准來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內容側重自然科學外,其他所有的內容幾乎都體現了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包括一些中學生在內的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地理學屬社會科學,認為學習地理沒有什麼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甚至以為死記硬背是學習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於有的老師告訴自己的學生學地理就是「背多分」,這也是導致地理課在學校地位低微以及許多學生對地理興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綜觀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許多知識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學、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歷史學、信息技術學及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和原理。2003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的綜合題第一題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記,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就讀不懂這段游記,後面的地理問題就很難正確回答。因此,廣大地理教師要很好的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僅是一個地理「專才」還遠遠不夠,必須成為一個「通才」。從地理學的雙重性質看,地理教師本來就應該是「通才」。
七、全面、辨證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體現地理哲學思想
窮本探原、全面辨證的地理哲學思想是地理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命論」、「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可持續發展觀」等都是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地關系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地理哲學思想。課程標准中關於宇宙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宇宙、天體及地理環境是運動和變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運動與時空分布是有規律的,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對立與統一,地理環境具有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地理環境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人類在認識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等都是地理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比如在講到台風、火山、沙塵暴、寒潮等內容時,不僅要強調其災害性,還要全面、客觀、辨證地分析其好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於從宏觀到微觀引導學生全面、辨證地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培養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分布、演變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說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地理新課程的框架是課程標準的又一具有時代氣息的鮮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這在地理2和地理3尤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內容專題講述的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所有的活動建議都始終體現了這一思想。人地關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恆主題,是地理學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種的哲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闡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目標。
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要看採取何種發展模式。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進程而變化的。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是走工業化社會或技術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強調經濟的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人們將發展看作經濟增長和整個社會變革的統一,即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法律變革的經濟增長過程;1972年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以來,人類將發展看作追求和社會要素和諧平衡的過程,注重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課程標准在闡述這一思想時是以區域為對象、以問題為切入點的。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方式來體現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紹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觀點和思想,使學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論體系;二是簡要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背景,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在審視自己以往所走過的歷程,總結過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高速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教訓之後所探索出的一條正確的科學的發展道路;三是介紹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糧食問題、城市化問題、發展問題等全球性問題,說明其成因、危害、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等;四是注意從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人手,講身邊的事,講身邊的小事,以增強學生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五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實踐活動,進行一些專題性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六要說明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是已突破了國界的全球性問題,強調在可持續發展中國際合作的價值和重要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全球意識;七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已被寫入憲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1994年3月25日,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以對世界、對未來、對子孫高度負責的態度,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依據、戰略目標和行動方案,這是一個全面的綱領性文件,包括有關經濟、社會進步、保護環境和資源、計劃生育、發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個方案領域,從政策和法律建設、科學決策和管理等方面規定了具體的行動目標和方案,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要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規意識,應告知學生,自覺地科學地協調人地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可以時時處處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中去。
Ⅱ 為什麼說地圖是地理思想的表現手段中學地理課程教學中,學生地圖閱讀主要包括哪些環節
地理思想很多,如地理事物時空分布,在分布圖和示意圖常可見到;如綜合性,在圖中常可見自然環境五要素的相互影響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學生閱讀地圖首先讀圖名,然後讀圖例,之後讀出某種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特點,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Ⅲ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編寫思想是什麼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Ⅳ 地理教師必讀書目
1. 保羅·克瓦爾 《地理學思想史》
推薦語:本書以令人信服的論據,對上自古希臘下至21 世紀初的地理學思想作了全新的劃分。全書旁徵博引,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結構嚴謹,詳簡適當,譯述精當。
2.《山海經》
推薦語:《山海經》乃中國文化的珍品,是中國古人想像力的集中體現,深刻並鮮活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的種種神話傳說。320 幅最珍貴的古版插畫,選自10 部國寶級版本。特別添加張步天教授獨家考據地圖,指明古地址的現代方位。
3. 阿瑟·格蒂斯《地理學與生活》
推薦語: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
4.《中國國家地理》
推薦語: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志。因雜志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
5. 斯特拉博《地理學》
推薦語:現存的唯一一部這樣的地理學著作:它范圍最廣泛、內容最全面地描述了直到羅馬帝國時代的整個古代西方世界。作者認為地理學應包括數理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兩大部分:前者以天文學和數學為基礎,後者研究地表和大氣圈的自然現象。他指出要很好地認識地理學,必須掌握有關天文學、數學、大地測量學和地理學史等基礎科學知識。
6. 祝穆生《方輿勝覽》
推薦語: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全書分為前集四十三卷,後集七卷,續集二十卷,拾遺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後集為淮東和淮西兩路;續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遺則自覽安府至紹熙每府州各補數條。各集之末又有簡短的告白。
7. 酈道元《水經注》
推薦語:《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8.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
推薦語:匯集了錢穆先生考論古代歷史地理的二十餘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將地名學、史學、政治經濟、人文及民族學融為一體,辨析異地同名的歷史現象,探究古代部族遷徙之跡,進而說明中國歷史上各地經濟、政治、人文方面的演進變遷。
9. 衛文傑《中學地理老師手冊》
推薦語:一本已經絕版的好書,對中學地理老師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10. 史蒂芬·法里斯《大遷移——氣候變化與人類的未來》
推薦語:美國一位新聞記者對各種氣候問題的關注。這些閱讀,有益於我們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氣候變化與生態的問題,而不僅僅局限於簡單的學科角度。
Ⅳ 地理教學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新思想
1.人文地理學的含義[1]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系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學被並列為地理學的兩大支柱。人文地理學包括的分支學科有經濟、城市、人口、部落、旅遊、社會、文化、政治、軍事、民族、行為、感應地理學等等。
2.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2.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2.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2.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2.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2.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2.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3.從自身情況出發,說明地理教學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新思想。
我覺得在以後的地理教學中更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3.1激發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
3.1.1合理利用新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
興趣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當然興趣不是追求表面的笑聲,也不是尋求課堂的「活躍」,而是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內在興趣,因而在興趣培養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如講多少、怎樣導入、怎樣通過情境引入教學目標等;再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鑽研事物的本質,找出事物的規律,使其獲得成功的快感,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新的地理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引進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動,改變了以往教材知識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案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材中案例的內容,理解各個案例所要描述的具體地理事物、說明的問題、表達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的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看案例開始,充分發揮對案件內容進行聯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對於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減少資料的搜集、整理、核實的麻煩,同時是同學們養成演繹、聯想等學習的良好習慣,並且培養了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3.1.2創外部的「境」激發學生,以境促情
通過生活引導學生發現地理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景,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讓學生經過探究活動解釋說明或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創建富有激情與生命力的生活課堂,例如活動創設情境。如課前地理信息發布會,課後的辯論、地理角等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媒體營造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輯、下載和製作一些圖文並茂、視聽結合的課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陶冶學生的人文和美學情操。表演創造情景,課堂不應死氣沉沉,而應是個生動活撥的交流場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願望、體驗緊密相連,創設真正的學習情境。
3.2鞏固基礎知識,構建「腦圖」 3.2.1教師通過對地理知識的靈活應用,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教學中應嘗試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基礎上與他人合作,發揮同學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啟發的教育作用,培養協作能力,課堂上應多給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所以學習這一部分時要多思考,熟練地掌握原理,真正地會用原理。高考地理試題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區域為載體,但答案卻在教材之內,所以,拿到題後,我們要將試題所考內容迅速與教材的具體單元章節相對應,看命題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內容,這樣總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地理調查等使學生多感官應用,獲取各種情感體驗,可增強教學效果。這種方法可幫助學生從環境角度開闊思路,以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念與態度來考慮影響某一問題的多種因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理考試更離不開地圖,在某種意義上,地圖可以稱得上是地理的靈魂。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所以,我們要重視構建「腦圖」,把每幅圖都印在腦中。
3.2.2採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變難為易
善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學觀,也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應貫徹的總體原則。啟發式教育包括:直觀啟發、設疑啟發、情境啟發、反問啟發、對比啟發、主線啟發等六種。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觀性和「小」的特點,把地理事物或現象置於學生的視覺感知范圍內,形成表象,促進空間想像能力的形成。在教師與學生的語言交流中,教師的恰當設疑提問起著關鍵作用。以往的地理課堂,班級中只有一部分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態度消極、興致不高。因為在每個班級中,總有一部分學生上課自覺性不高,容易分神;但也正是這批學生,他們思維比較活躍,生活中比較喜歡爭強好勝。因此,提問時要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教師對學生起著引導作用。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教師也很難講清,學生也難以理解,一堂課下來,教師口乾舌燥,學生雲里霧里,這樣的課堂怎麼會活起來? 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變難為易,增強效果。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其獨有的神奇的表達和表現能力,把自然界許多抽象的事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人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如地球公轉這個大范圍、抽象的宇宙物質運動,通過多媒體投影,便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多媒體課件還可把一些無形的地理現象直觀表現出來,形成表象。
總而言之, 新課程標准在充分肯定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形象化、直觀化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發展智力和能力。能夠指導學生學習、生活、就業,有利於終身發展是工作的重心,在實際的地理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其它方法同樣也能起到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但無論使用何種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的課堂思維才能不受拘束,課堂語言才能真實反映其內心所想,做到真正的「暢所欲言」,從而讓地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熟悉地理,喜歡地理和探索地理的第一陣地。
Ⅵ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體現思想教育
祖國是家
組織地理特別美好的地方,圖片或視頻
組織旅遊
旅行家日記
尤其是革命聖地
·····
Ⅶ 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你是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
聯系實際,最好可以帶領學生們出去感受大自然,並在其中傳授知識,孩子們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接受
Ⅷ 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科目分為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思想品德(政
報什麼專業課考什麼專業~然後都考教育理論知識
Ⅸ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德育是老師有目的地正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活動,是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的靈魂。地理學科有著豐富的德育內涵,理應擔當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學科教學中要積極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把德育作為地理教學中的靈魂,自始自終將德育貫穿於整個地理教學之中。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我做了一下探索。
一、利用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我們的教學要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如通過學習中國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復雜多樣的地形、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種情感表得外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滲透的依據和基礎,我們在充分發揮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如聯系國家的方針政策、祖國發展的實際、世界各國發展現狀、國內外重大的事件、聯系鄉土人情等。例如,在講中國地土地資源時,教師可根據中的土地資源的有關材料並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現狀補充一些土地資源方面的材料,介紹一些國家土地資源方面的政策。通過這些材料的補充,便可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土地資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並且後備資源不足的現狀,使他們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這里便滲透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的教育。
二、課堂教學,強化思想教育
地理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層剖析,將各個組成部分的特徵辨析清楚,再加以綜合概括,這樣既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又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創新思維是一種新穎、有價值,具有高度機動性和持續性,且能清楚地勾畫和解決就只是問題的思維活動。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通過形象化模擬,讓學生對地理學習感興趣,是目前地理教學研究中的一大課題。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原理,有力地控制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形成具體形象的地理知識表象,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具演示、地理模型、地理掛圖、景觀圖片、音像顯示,以及多媒體教育技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過程。利用鄉土地理內容進行身邊地理學教育。每個學生都對於自己身邊的地理環境比較熟悉,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地理教材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素材的有機結合的方式和途徑,將地理學思想教育功能融合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具體而深刻,這種教學活動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園活動和時事新聞中地理教育素材。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地理園活動,同時,鼓勵同學們發現身邊的地理,及時運用新聞媒體等的地理素材。教會學生地理思維,使學生真正做到「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益的地理」。這是綜合運用地理課進行愛國主義、空間意識、競爭意識、災害意識和科學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結合教材,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學生了解、認識我國偉大、光輝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民對人類的貢獻,以及我們社會主義祖國通過改革開放,正在蓬勃發展的情形。
英國科學家培根講過,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只有造紙、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對整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大。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發展民族之林中是值得驕傲的。愛國主義體現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一個偉大民族不僅是政治標准,還是道德規范。因此,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疆域」一節時,我重點介紹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然後通過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等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則重點強調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是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四、樹立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習慣
為了保護環境,造福後代,世界各國許多法律條文,明文規定污染環境、破壞資源要受到各種不同的懲罰。我國保護環境的法律也相繼出台,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現在地理課本中已寫進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大氣污染法等。學生在學習地理課地時候要接觸到這些法規,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讀資料、討論、調查等一系列活動,結合學法用法,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環境教育,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的法律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只是文明道德問題,還有觸犯法律的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又強化了他們的法制觀念,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進行思想教育,應「寓教育於教學之中」。應該看到,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二者是統一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用正確的思想和觀點、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統率教、材,將正確的思想、觀點、方法貫穿於地理知識教學之中,而不是在地理知識之外,另講一套理論,以免成為枯燥的說教。二是在地理教學中要力求將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及各種事實講清楚,揭示其本質、內在聯系、演變規律等,使學生受到相關的思想教育。例如,如果能以翔實的材料說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華北平原的堆積作用,學生就可以理解地形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在講授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如果教師能將「都江魚嘴」和飛沙堰工程及其在洪水期和平水期的作用講清楚,學生定能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極大地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應從感感性到理性,從學生熟悉的、具體的地進事物進行分析,以利於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和激起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圖片、數據、生動的地理事例。如能組織調查、考察、參觀、訪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則對豐富情感,促進思考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四是教師應以正確的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充沛的思想情感去影響學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觀點、情感、思想方法都會不斷地滲透給學生。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的情感和觀點,都會對學生的成長起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教學。我們只有將思想品德教育寓於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這才是地理課堂的核心。(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區雲台鎮中學校)
Ⅹ 淺談在教學地理課中如何滲透思想教育
我們知道,教學來過程是教師教自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如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好。中學地理教學採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創造最佳的成績呢?我認為: 1 明確一般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困難1.1 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1.2 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特別是對部分青年教師來說,圖若 畫得正確、標准,並不容易。(剩餘338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