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報英文版
㈠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師資力量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職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館員1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2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博士生導師5人,省「千百十」重點培養教師2人。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16項;1人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人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省、部級先進教師稱號,2人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20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研究專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30餘項,各級橫向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其中《自然地理學》、《中國區域地理》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發表論文800餘篇,多篇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被SCI、EI等世界檢索系統收錄。 近年來,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頌軍、鍾巍、陳忠暖、肖玲、王為、孫武、劉洪傑、張正棟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遊規劃、環境演變、城市地理、區域經濟、土地利用與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態、城市社區、生態旅遊、自然保護、景觀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學學院目前有七位博導,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備注 李保生 教授 現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副主任,華南師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學科博士點組長。 周尚哲 教授 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學地貌第四紀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 徐頌軍 教授 長期從事環境生態、植物地理、林業生態、園林生態、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教學和科研工作。 鍾巍 教授 主要從事於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和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 周厚雲教授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研究。近期主要從事與岩溶洞穴沉積有關的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特別關注洞穴次生碳酸鹽沉積的微量元素和鍶同位素組成在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意義。王為教授現主要從事華南海岸環境教學與研究,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地貌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廣東地質學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朱竑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廣東地理學會第十一屆歷史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世界地理研究》、《旅遊學刊》等雜志編委。地理科學學院現有碩士生導師13人,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王為 教授 羅壽梅 副教授 張爭勝 副教授 劉洪傑 教授 張加恭 副教授 夏麗麗副教授孫武 教授 甄堅偉 副教授 張正棟教授肖玲 教授 胡偉平 副教授 陳忠暖 教授 舒娛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質學報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學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來額濟納綠洲沙丘的粒度特徵及其反映的沉積過程, 地質學報中文版, 79( 5), 2005,通訊作者;
4、額濟納綠洲沙塵暴沉積物質特徵, 中國環境科學, 25( 5), 2005, EI收錄刊物,通訊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實踐教學基地的實施策略及效果評價的研究,黃山,李保生,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2、傳統優勢學科的深化發展途徑研究,李保生,王為,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3、《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2 .8(省級)(參編);
㈡ 無機材料學報
1 中國科學(A-E輯)(中、英文版) 27 無機材料學報(中、英文版) 52 海洋學報
2 科學通報(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學報(材 料 科 學 進 展) 53 海洋與湖沼
3 自然科學進展(中、英文版) 29 化學物理學報 54 經濟地理
4 數學學報(中、英文版) 30 催化學報 55 地理學報
5 數學年刊(A、B輯) 31 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56 遙感學報
6 應用數學學報 32 物理化學學報 57 生理學報
7 計算數學(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學 58 遺傳學報
8 數學進展 34 高分子學報(中、英文版) 59 動物學報
9 系統科學與數學 35 無機化學學報 60 植物學報(中、英文版)
10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36 有機化學 61 生物物理學報
11 數學物理學報 37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12 應用數學與力學(英文版) 38 中國稀土學報 63 微生物學報
13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39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 64 實驗生物學報
14 固體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40 硅酸鹽學報 65 細胞生物學雜志
15 空氣動力學學報 41 天文學報 66 生態學報
16 航空學報 42 岩石學報 67 古生物學報誰要是可以找到無機材料學報,就告訴我無機材料學報網址吧,謝謝告訴我無機材料學報,找到無機材料學報挺不容易的啊,這兒無機材料學報啊,這里無機材料學報,我還是找不到無機材料學報,到處問哪裡有的話告訴我無機材料學報的網址吧,無機材料學報挺難找的,我現在真的需要無機材料學報,誰要是可以找到無機材料學報,就告訴我無機材料學報網址吧,謝謝怎麼啊,告訴我無機材料學報,找到無機材料學報挺不容易的啊,謝謝啊
17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英文版) 43 空間科學學報 68 植物分類學報
18 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69 動物學研究
19 光學學報 45 地震學報 70 獸類學報
20 半導體學報 46 氣象學報 71 生物工程學報
21 中國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氣科學 72 生物多樣性
22 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學 學報 73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23 聲學學報 49 地質科學 74 遺傳
24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質學報(中、英文版) 75 中國應用生理學
25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中、英文版) 51 礦物學報 76 環境科學
26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
這個是自然學科。
㈢ 古地理學報英文版是sci嗎
你好,上海交大查詢結果,該刊不屬於SCI、不屬於EI,收錄信息如下 古地理學報 [1671-1505]
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擴展庫(E)
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庫(2013-2014)
提示: CSCD核心庫(C)
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年版)
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證報告》2013年版影響因子:1.08
本刊收錄在: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證報告》2014年版影響因子:1.056
本刊收錄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
提示: 排序:地質學 - 第28位
本刊收錄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地質學類 - 第21位
主題分類:
Earth Sciences: Geography
Earth Sciences: Paleontology
P5:地質學: P5:地質學
㈣ 國內地質類的SCI收錄的期刊有哪些
《地球物理學報》、《岩石學報》、《石油勘探與開發》、《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以上為部分國內主辦的地質類的SCI期刊。
㈤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這個期刊怎麼樣
痙ouglas62(站內來聯系TA)bu jingchang kan ,
danshi shi zhongwen hexin qikan ,
ruguo neng fa de hua dangrang shi hao le,tibetnamco(站內聯系TA)好像是源 中國軟科學學會的會刊
在涉及人口 資源 環境 領域的宏觀管理方面論文比較多,而且不少欄目都是有明確協辦單位的(類似關系戶);論文水平一般,遠不如地理學報,也不如地理科學、地理研究
這本雜志因為有鄧小平的題字,鄧楠一直掛編輯委員會主任,山東師范大學對該刊非常重視,編輯部主任好像就是校長兼的。
該雜志還有英文版。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lifediy66(站內聯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tibetnamco at 2009-9-9 07:47:
好像是 中國軟科學學會的會刊
在涉及人口 資源 環境 領域的宏觀管理方面論文比較多,而且不少欄目都是有明確協辦單位的(類似關系戶);論文水平一般,遠不如地理學報,也不如地理科學、地理研究
㈥ 求地理學報(英文版)封面
㈦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校友風采
閆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副市長。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地理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師范大學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學任教。現任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人口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兼任《地理科學》(英文版)、《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國外城市規劃》、《規劃師》、《現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等雜志編委。兼任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致公黨中央委員、廣東省人大常委。
閆小培從事城市地理、地理專業英語和城市發展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任負責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學課程被列為中山大學和廣東省重點建設課程。閆小培從事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區域發展與城市規劃、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來,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建設部與廣東省政府合作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際合作項目2項、與香港合作項目2項,主持地方政府委託項目10餘項。作為主要研究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自1990年以來,已在《地理學報》、《地理科學》、《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學報》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學》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熱帶地理》、《中山大學學報》、《城市規劃》、《國外城市規劃》、《城市問題》、《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國)、《GeoJournal》(德國)、《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韓國)等國內外主要地理和規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4本。閆小培曾獲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一等獎、中山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廣東省政協優秀提案獎、中山大學地學院優秀班主任、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稱號。
周介銘:男,1956年5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漢族,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校長。1982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1982-1985年在蘭州商學院貿易經濟系、西北民族學院民族貿易系任教師,1985-1990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地理系講師、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教務處副處長、處長,1997-2003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2003年至今任四川師范大學校長。
周介銘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在國土規劃與整治,土地資源經濟評價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擔國家計委、國土資源部、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雲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廳及各級地方政府下達的科研課題。他主持和承擔的《成都市國土總體規劃》項目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主持和承擔的《都江堰市區土地定級與基準地價評估研究》項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主持和承擔的《AUTOPLY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及變更調查信息管理系統》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他主持和承擔的項目還多次獲得國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並於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除承擔大量科研項目外,他還出版了3本專著,並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
周介銘在教學與教學管理上也有較深的研究,先後兩次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他是四川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人文地理學碩士點的學術帶頭人,招收資源評價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銘現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四川省地理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土地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國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土地估價師協會副會長,並於1998年起連續兩屆受聘為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
王一鳴: 副院長, 研究員,博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9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碩士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9年7月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國家計委國土地區研究所和宏觀經濟研究院工作,歷任室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院長助理。2001年1月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2003年兼任國家發改委國土地區研究所所長。2005年2月任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
知識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
「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乾重大問題研究
主要學術論文:
西部大開發要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先導
關於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若干問題研究
領導幹部宏觀經濟管理知識讀本
「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
許炯心: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8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1977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此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蘭國際地學與航測學院進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客座教授。現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地貌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理研究》編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編委。
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蝕產沙和河流泥沙災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業績:共發表論文110餘篇,其中SCI索引論文近30篇。出版專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學術著作:1. 1996,中國不同自然帶的河流過程,科學出版社。 2. 1997,河型對含沙量空間變異的響應及其臨界現象,中國科學,Vol.27,No.6,548-553. 承擔項目情況: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及面上項目、973項目、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及領域前沿項目等共20餘項。
獲獎情況: 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次 。
錢樂祥 , 教授, 博士, 廣州大學博士生導師。1987年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本科畢業,1997年於華東師大博士畢業,主要從事GIS與遙感應用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現任廣州大學研究生處副處長兼地理信息科學系教授,兼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熱帶亞熱帶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通訊委員、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兼職。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出版《地球信息科學引論》等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獲各種獎勵20餘項,2005年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發表的學術論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錢樂祥,丁聖彥.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蓋變化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地理學報,2005,60(5);
3.錢樂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觀敏感性綜合評估. 生態學報,2002,22(1);
4.錢樂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貧瘠化區域分異研究. 地理科學,2002,22(1);
5.錢樂祥,丁聖彥,許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類型區的景觀空間結構對比分析. 地理科學,2003,23(5)。
邱道持:男,漢族,重慶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學習,1982年1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間,1985年至1987年曾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在校工作期間,先後擔任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師范大學科技處處長、教育部西南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重慶市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市國土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土壤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科協常委。2001年10月調任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
邱道持同志多年從事地理教育和國土資源管理教學科研工作,成績突出。先後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任務書編號:2001BA604A02)以及重慶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重慶市土地定級估價等30多項科研課題。在《中國土地科學》、《自然資源學報》、《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了《中國政治地理》、《綜合自然地理學》、《重慶市礦產資源開發》、《土地資源學》等專著。先後獲得教育部曾憲梓優秀教師獎、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以及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重慶市人民政府等八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96年被西南師范大學聘為教授、2000年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博士生指導教師、2001年被重慶市委組織部和市人事局評選為地理學學術帶頭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專業碩士導師,生態學專業博士導師。199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博士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國家遙感中心參加ARC/INFO專業培訓。
主要研究領域:資源經濟學、土地資源學、農業經濟學。主持「重慶黔江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悅來鎮城鎮總體規劃」、「永川生態經濟綜合發展規劃」等項目10項,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2部。
吳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廣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7月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團達縣工作隊隊長。1992年12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團委書記。1997年1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校黨委委員。1997年12月任重慶市團委副書記、黨組副書記。1998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1年12月任重慶市團委書記、黨組書記。2003年6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4年6月任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 2005年任北碚區區長, 2007年任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正廳局級)。
譚凈: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3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1984年7月擔任助教,1991年7月任講師,1995年10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師范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2004年6月調致公黨重慶市委,歷任副秘書長兼組織處處長、秘書長、副主委兼秘書長。在校期間,主講過《中國經濟地理》、《產業布局學原理》、《經濟地理學導論》、《地理學思想史》、《土地估價理論》、《中國地理》、《房地產開發》、《房地產經營》等本科專業課和《產業布局學原理》、《經濟地理學導論》、《區域經濟學》等研究生班課程。1次被評為校優秀教師,多次評為優秀實習指導教師。曾參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總體規劃」、「四川經濟地理」、「川南國土規劃」、「合江縣農業資源開發重點項目技術經濟研究」、「長江上游地區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總體戰略研究」、「歇馬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研究」、「長江水天城總體規劃和土地估價與預測」、「石柱縣悅來鎮、下路鎮城鎮總體規劃」、「九龍坡西部九鎮城鎮體系規劃」、「三峽移民與發展」等科研課題。其中1項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評為重慶市社科三等獎。參編的著作2部,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
羅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於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同年就讀地理系區域地理學中國經濟地理專業研究生,1991年獲理學碩士。1998年韓國韓南大學進修宏觀經濟學;1999年重慶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200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2年先後任重慶市計委(發展計劃委員會)高技術處副處長、國民經濟綜合處副處長、處長,兼任重慶市區縣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2006年12月至今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分管發展規劃、財政金融、高技術產業、西部開發等方面工作,兼任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學會副理事長。實踐經驗豐富,是重慶市「十五」計劃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專題規劃的制定者之一,重慶市「一圈兩翼」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主體功能區、川渝合作成渝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策劃者和推動者。理論功底扎實,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3部。
㈧ 古地理學報英文版屬於ESI資料庫收錄嗎
《古地理復學報》(英文版)被SCIE資料庫制收錄--《古地理學報》2017年...
集團SCI)的通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科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古地理學報》(英文版)正式被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資料庫檢索系統收錄。
㈨ 地理學報屬於sci嗎
不屬於,後者更權威
㈩ 高建華的學術論文
高建華,朱曉東,朱大奎,余有勝,1999. 台風風暴潮對中國沿海地區的影響及其防禦對策.海洋通報,18,14-19
高建華,朱曉東,余有勝,金波,1999. 中國沿海地區台風災害影響研究.災害學,14:73-77
李滿春,余有勝,陳剛,吳國平,高建華,200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8:144-146
高建華,高抒,陳鵬,葛晨東,朱大奎,2002. 海南島博鰲港沉積物的沿岸輸送.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2 (2),41-48
陳鵬,高建華,朱大奎,王穎,2002. 海岸生態交錯帶景觀空間格局及其受開發建設的影響分析—以海南博鰲地區為例.自然資源學報, 17(4),509-514
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3. Sediment transport in Yalu River estua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學英文版),13(2),157-163
高建華,高抒,董禮先,張經,2003. 鴨綠江河口地區沉積物特徵及懸沙輸送. 海洋通報,22(5),26-33
汪亞平,高建華,2003. 河口海岸區懸沙輸運量的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觀測技術的初步研究. 科學技術與工程,(5)
李占海,柯賢坤,王倩,高建華,2003. 瓊州海峽水沙輸運特徵研究.地理研究,22(2),151-159
GAO Jian-hua,CHEN Guo-qiang,OU Weixin,ZHU Da-kui,2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ast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in Wanquan? River Estuary,Hainan Isl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學報英文版),14(3),375-381
高建華,汪亞平,王愛軍,李占海,楊暘, 2004.ADCP在長江口懸沙輸運觀測中的應用,地理研究, 23(4),455-462
高建華,歐維新,楊桂山,2004. 潮灘濕地N、P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綜述,濕地科學,2(3),31-38
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4. Formation of Turbidity Maxima in the Yalu River Estuary,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43(SI),134-146
陳國強,高建華,朱大奎,2004. 海南島萬泉河口海岸動態演變及其整治對策,海洋通報,23(4),38-43
李楊帆,朱曉東,鄒欣慶,劉青松,高建華,2004. 鹽城海岸濕地資源環境壓力與生態調控響應[J]. 自然資源學報,19(6),754-760
Zhanghua Wang ,Zhongyuan Chen,Kazumaro Okamura,Jianhua Gao,Kaiqin Xu,Hiroshi Koshikawa,Masataka Watanabe,2004. Anomalous current recorded at lower low water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Geo-Mar Lett,24, 252–258
高建華,歐維新,楊桂山,王小輝,徐慶柯,2005. 蘇北潮灘不同生態帶沉積物分布特徵,東海海洋,23(1),40-47
李楊帆,朱曉東,鄒欣慶,高建華,2005. 江蘇鹽城海岸濕地景觀生態系統研究. 海洋通報,24(4),4651
賈建軍,高抒,高建華,潘少明,2005. 珠江口河流輸沙、河口沉積與粒度信息之間的聯系,海洋科學進展,23(3),297-304
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王愛軍,楊暘,2005.長江口懸沙動力特徵與輸運模式,海洋通報,24(5),8-15
高建華,楊桂山,歐維新,2005. 蘇北潮灘濕地不同生態帶有機質來源的辨析與定量估算. 環境科學,26(6),51-56
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王愛軍,楊暘,2005. 長江口南支枯水期最大渾濁帶的形成機制,泥沙研究,(5),72-79
桂峰,朱曉東,高建華,2005. 人工半封閉港灣有孔蟲埋葬群空間分布研究——以江蘇連雲港港區為例. 海洋通報,2005(6),41-48
高建華,歐維新,楊桂山,2006. 蘇北潮灘濕地植被對沉積物N、P含量及其變化的影響.地理科學,26(2),224-230
歐維新,楊桂山,高建華,2006.蘇北鹽城海岸帶蘆葦濕地對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應研究.海洋科學,30(4),45-49
汪亞平,潘少明,H V Wang,高建華,楊暘,王愛軍,李占海,吳中,2006.長江口水沙通量的觀測與分析. 地理學報,61(1),35-46
歐維新,高建華,楊桂山. 蘇北鹽城海岸帶陸源氮磷污染負荷估算初探. 生態環境,2006,15(3):495-498
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2006.長江河口區邊界層參數的觀測與分析.海洋地質動態,22(7),16-20
歐維新,高建華,朱紅雲,楊桂山,2006.蘇北海岸帶水環境價值模糊評價,經濟地理,26(4),653-656
歐維新,楊桂山,高建華,2006。鹽城潮灘濕地對N、P營養物質的截留效應研究,濕地科學,4(3),179—186
歐維新,楊桂山,高建華,2006,濱海蘆葦濕地對氮磷污染物質的凈化效應及其價值估算,海洋通報,25(5),90-96
Gao Jianhua,2006.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y maxima in Yalu River Estuar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2006. 392-399
楊暘,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王愛軍,2006.長江口枯季水動力懸沙特徵與再懸浮研究.南京大學學報,42(6),643-655
楊暘,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王愛軍,2007. 長江口南港底部邊界層特徵的觀測與分析. 海洋科學,31(3),58-65
高建華,楊桂山,歐維新,200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種對蘇北潮灘濕地TOC、TN和TP分布的影響,地理研究,26(4),799-808
高建華,白鳳龍,楊桂山,歐維新. 蘇北潮灘濕地不同生態帶有機碳、氮、磷分布特徵,第四紀研究,2007,(5),756-765
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張瑞,李軍,白風龍,2007. 長江口外海域沉積物中有機物的來源及分布.地理學報,62(9),981-991
白鳳龍,高建華,2007. 懸沙濃度分布對鴨綠江河口流速結構的影響,海洋地質動態,23(10),6-12
Wang Z H,Li L Q,Chen D B,Xu K Q,Wei T Y,Gao J H,Zhao Y W,Chen Z Y,Masabate W,2007. Plume fro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al of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ring non-flood season[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71,60-67
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18(1),46-58
GAO Jianhua,YANG Guishan,OU Weixin,2008. Analyzing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t different ecologic zones of tidal salt marsh,North Jiangsu Province,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1),81–88,
張瑞,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張志林,2008. 長江口泥質區垂向沉積結構及其環境指示意義. 海洋學報,30(2),80-91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夏小明,賈建軍,2008。膠州灣沉積物的時空分異特徵及運移趨勢.海洋通報,27(3):57-66
白鳳龍,高建華,汪亞平,程岩,林天岩,2008. 鴨綠江口的潮汐特徵.海洋通報,27(3),7-13。
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Adjacent Sea Area in Turbidity Maximum of Changjiang Estua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7(4),83-94
GAO Jianhua,YANG Yang,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2008. Sediment dynamic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dry seaso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3),249-261
Gao, J.H., Wang, Y.P., Pan, S.M., Zhang, R., Li, J., Bai, F.L., 2008.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8 (1), 46–58.
高建華,李軍,汪亞平,白風龍,程岩,2008. 鴨綠江河口及近岸地區沉積物中重金屬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 地球化學,37(5),430-438
劉旭英,高建華,白鳳龍, 劉志勇, 潘少明,2008. 蘇北潮灘新洋港柱狀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徵.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8(4),27-36
Zhang R,Wang Y P,Gao J H,Pan S M,2009. Sediment texture and grain-size implications the Changjiang subaqueous delt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3),103-114
高建華,李軍,汪亞平,白風龍,李家勝,程岩,2009. 鴨綠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積物中重礦物組成、分布及其沉積動力學意義.海洋學報,31(3),84-94
張瑞,潘少明,汪亞平,高建華,2009.長江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徵及其沉積速率. 沉積學報,27(4),704-713
Jianhua Gao,Jun Li,Harry V. Wang,Yaping Wang,Zhenyan Wang,Fenglong Bai,Shu Gao,Yan Cheng,2009. Distribution and their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Yalu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6),12-23
李家勝,高建華,李軍,王珍言,嚴傑,白鳳龍,程岩,2010. 鴨綠江河口元素常量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及其控制因素.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30(1),25-32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夏小明,2010.膠州灣鉛-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積速率.海洋學報,32(1):83-93
邢飛,汪亞平,高建華,鄒欣慶,2010. 江蘇近岸海域懸沙濃度的時空分布特徵. 海洋與湖沼,41(3)459-468
閔鳳陽,汪亞平,高建華,劉運令,張志林,黎禮剛,2010。長江口北支的沉積物輸運趨勢。海洋通報,29(3):264-270。
嚴傑,高建華,李軍,李家勝,白鳳龍,程岩,2010. 鴨綠江河口及近岸地區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義.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30(4),95-103
GAO,J.H.,LI,J.,WANG,H. V.,BAI,F. L.,CHENG,Y.,WANG,Y. P.. Rapid changes of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and geomorphology in Yalu River Estuary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s.,(to be submitted)
Jia J. J.,Liu Y. F.,Yang Y.,Gao J. H.(corresponding author).Environmental response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n Shamei Lagoon,Hainan Island,China (to be submitted)
Liu Zhiyong, Pao Shaoming, Liu Xuying, Gao Jianhua. 2010. Distribution of 137Cs and 210Pb in sediments of tidal flats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y Sciences,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