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的性質
❶ 如何理解人文地理學交叉性的學科性質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回,以及人類社答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❷ 1,為什麼說地理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1.地理學科的自然科學性質側重於提供地理基礎知識和培養地理基本技能
任何自然科學都能夠提供學生需要的一些基礎知識,而地理學科是告訴學生一些日常生活中見過、聽過或涉及過的以及沒見過、沒聽過、沒涉及過的地理現象,引導他們去問「為什麼會有這些地理現象的發生」;是告訴學生我們所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自然圈層組成)是如何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進而引導他們去解決一些「為什麼」,得出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內在規律與結論。
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地理基礎知識後,就能夠用學過的知識去對號入座,相應地作出一些反應,去解釋、解決問題,這就是對學生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種培養,任何學科都具有這樣的相通性,在地理課程標准中體現出來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也就是能夠用所學的書本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基本技能就是用來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工具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地理課程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課程。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呢?如何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工具性的作用呢?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在立足掌握了課本中知識的基礎上去提高自身的發現能力,去發現一些地理現象,發現地理一些隱藏的地理規律,發現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內在本質屬性。這種發現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改變原來的「知識中心」觀,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現能力,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能力後,就能再學習;其次,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譬如,當一次地震發生時,我們的學生能夠較為快速地作出反應,立刻自護自救,並且能夠在災害發生後,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處理一些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注重與生活、生產實際結合,與身邊的事相聯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就是自身「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提高過程。對於學生獲得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的理念。
2.地理學科的社會科學性質側重於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正確的人文觀
社會科學性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文觀」的體現。如果說地理學科的自然科學屬性著重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其社會科學屬性則側重於「精神」領域,是著力培養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而這種良好的生態觀念和價值觀念在地理學科中的結合體現就是人地關系論中的可持續發展觀。一門社會科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是學生實際自我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去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科人文性的功能,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有助於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呢?
首先,教師自己要牢牢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學生是人,教學中注意的是要喚醒,而不是灌輸,學生要在腦海中真正地建立起一種觀念,不是靠生搬硬套,靠死記硬背就能完成的。地理課程的社會科學性質,是一種人文觀的體現,其核心是學生「人文第一精神」的培養,它的教育價值取向,就是讓學生的思想更加健康,章使學生的品質更為高尚,人格更加健全,使學生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愉快地、不自覺地建立起一種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使學生真正在思想上展露、行動中體現可持續論發展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以「人本主義」觀念時刻提醒自己,學會尊重和喚醒,以自身的基本素養,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地理的社會科學特性,才能真正運用好這種人文性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
其次,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中學的各科教學中,地理學科是唯一以人類的生存發展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為基本教學內容的學科,在教育學生關心並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讓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危機,使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例如,在人口問題上,要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的勢頭不減,人口問題越來越嚴重。維持人類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統的耕地、牧場、森林和海洋生物區遭到過度開發,荒漠化日益擴大。在這些內容上,教師應時刻注意幫助學生去感悟,從中體會人口激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嚴峻形勢,迫使學生去思考,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並領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濟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才能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另外,通過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能使學生從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角度去提高認識地理環境和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確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基礎上同時也能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3.地理學科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有助於學生整體科學素養的培養
地理學科是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綜合體,那種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做法顯然是不妥的,它只會導致學生社中會視野的主觀性和分析問題的局限性。因此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學地理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影響」。正因如此,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把原來分割過細、缺乏聯系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重組,既要強調知識的基礎性、聯系性和綜合性,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應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點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現地理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❸ .地理科學的科學性質從哪些方面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科學,既有自然地理環境,又有人文地理環境,是既有自然科學性質又有人文學科性質的綜合學科。因此,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特徵。
❹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及其與其他相鄰學科的關系
城市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區域實體,是各種版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綜權合體。
1、與城市經濟學的關系。
2、與城市社會學的關系
3、與城市規劃學的關系
4、與城市生態學的關系
城市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變化的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❺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❻ 簡述地理科學的性質特點和研究核心
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專、地域分異與人屬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且該表層具有圈層結構特徵;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一門學問;地理學是認識地球表層環境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認識、利用地球表層環境並與之和諧共處的指針。
❼ 如何理解現代學科分類中地理學的大科學性質
旅遊地理學研究的是旅遊者的行為,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環境管理專,旅遊社會經濟發展屬,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旅遊地理學是地理學科的一門分支學科,既是自然地理,也是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必修科目!從這方面來說是地理科學下年的一個學科
❽ 自然地理學科性質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世界政區--各國首都--洲--地區--州--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聯盟--市--縣--自治縣--旗--郡--城市--城鎮--村落--地名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綜合性
綜合自然地理學
古地理學
部門性
地貌學
氣候學
水文地理學
土壤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
植物地理學
動物地理學
化學地理學
醫學地理學
冰川學
凍土學
物候學
火山學
地震學
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種地理學
人口地理學
聚落地理學
社會地理學
文化地理學
宗教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
農業地理學
工業地理學
商業地理學
交通運輸地理學
旅遊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
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❾ 中國地理的學科性質是
他是一門偏文科性質的理工學科,研究人、周圍環境、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主要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及最新開的學科地理信息系統。
❿ 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
現在學界普遍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其前身為沿革地理。從公元1世紀《漢書·地理志》至20世紀20年代,沿革地理始終處於主導地位;20世紀30年代,現代歷史地理學理論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國化拉開了帷幕。到今天已走過七八十年,追溯其曲折歷程,探討期間發生發展的道路、特點與規律等,無疑會對當今歷史地理的學科發展進而指導實踐有所裨益。 首先,中國傳統沿革地理為其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中世紀的早期,中國人曾一度遙遙領先。從漢到唐的這一段時間里西方在地理學上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中國。到了宋代,除了阿拉伯外,也仍然不能與中國相比」[1]。沿革地理發展近二千年,時至20世紀20年代,主導地位尚未被有效撼動。可見沿革地理在中國根深蒂固,成就輝煌。 其次,中國歷史、地理學家對西方現代地理學的介紹和傳播是其出現的主觀動因,也是最主要原因。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決定因素是現代地理學的建立。19世紀後半葉,我國地理學開始進入新舊交替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更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對西方科學的學習與導入。面對西方現代地理學的先進思想、方法,中國學者們日益認識到僅描述疆域消長、政區變革、地名更易、城邑興衰和水道變遷等的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在實踐中逐漸把歷史時期的一切地理現象及發展、變化規律納入到研究范圍。於是,30年代現代歷史地理學的中國化進程真正開始了。 最後,各國列強對中國的不斷侵略是促使其產生的重要外因。近代以來,西方殖民主義以及後起的日本帝國主義屢屢侵吞與蠶食中國邊疆領土,這些罪惡行徑極大地激發了愛國學者推動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邊疆地理的工作熱忱,直接加速了中國化的出現進程。 來源:學理論·中 201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