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模式
A. 想當老師,公立學校好還是私立學校更好
我覺得對於不同的學校各有優勢吧,從本質上來說公立的學校有編制,在一些工資福利的保障上還是比私立學校強很多的。而在評職稱等一些問題上也有保障,退休以後的生活也可以無憂無慮。但是作為私立學校,雖然工資很高,教師待遇也很好但是競爭非常激烈,因為上課的時間有時候會很多,課程也會很滿,所以在私立學校還是很累的。
因此如果你的水平夠高想去鍛煉自己一下私立學校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如果你想慢慢來的話在公立學校多一些積淀也不錯,但是無論怎麼樣都要對學生負責,好好地教書育人培育祖國未來的棟梁。
B.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模式
「慕課」從2011年秋天開始,在世界各地以燎原之勢席捲而來。這場教育風暴引發了各界的密切關注,喚起了對教學模式的重新審視。無獨有偶,在基礎教育界,藉助於數字化技術,一場以「翻轉課堂」為手段的變革也迅速地到來。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或者說教學模式,被全國各地的學校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進或者再造,呈現出諸多形式。接下來我將以《氣溫曲線圖的繪制》為例介紹我在地理教學中對翻轉課堂模式的嘗試。
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介紹:一、課前設計;二、課堂活動設計;三、總結反思。
一、課前設計
當前,我們中小學的課程主要是以課程標准或者說教學目標為基礎的。我所實踐的翻轉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課程標准,是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嘗試。
1、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
課標解讀:運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
教材分析:本節為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氣溫的變化和氣溫的分布兩大部分。前者涉及氣溫的概念、氣溫的測量、氣溫的日變化、年變化、氣溫變化曲線圖的繪制。氣溫曲線圖是表示氣溫變化的方法,同時也是研究氣候時常用的工具。因此,繪制氣溫曲線圖是學生必須學會的能力。
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在前階段學習過地球和地圖、海陸分布等知識,和上一節剛學過多變的天氣知識,是學習本節氣溫變化與分布知識的基礎,但他們對這些基礎知識掌握並不牢固。同時七年級學生僅僅學習了數軸的知識,而對於數學中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未進行學習。
本節課基於課標、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下,確定「根據氣溫資料,繪制氣溫變化曲線」為教學重難點。
2、《導學案》設計
(1)設計意圖
為了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體系有個初步認識,遵循人類思維發展邏輯規律,我通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氣溫的概念、氣溫的觀測、氣溫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學會繪制氣溫曲線圖做鋪墊。
(2)《導學案》完成情況反饋:全班52人,其中44人完成,約佔84.6%;8人未完成,約佔1 5.4%。
3、微課設計
為了學生能達到課標要求,我錄制了微課《氣溫曲線圖的繪制》。微課內容主要有兩大部分:講解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進階作業設計。
(1)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
在微課中我考慮班級學生的不同層次,從較低層次學生角度出發,將繪圖過程分解成一步一步小步驟,同時貼近學生實際操作(例如:用直尺)。最後為了讓學生容易掌握繪圖的方法,我簡明扼要地總結繪圖步驟「一橫月,二縱溫,三定點,四連線,五寫名」。微視頻短小精悍,目標明確,主題突出,講解透徹,易於掌握,學生從中也容易獲取成功,建立自信。
學生觀看視頻情況反饋:觀看微課完成情況:全班52人,其中48人觀看,約佔92.3%;4人未觀看(3人因電腦未聯網不能觀看,1人忘記學習任務),約佔7.7%。
(2)進階作業設計
在學生學習完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這部分知識後,為了監測和矯正學生的學習和保證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兩個相關的進階作業:一個是游戲《大家來找茬》,另一個是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
①進階作業一:游戲《大家來找茬》的設計
我結合教學經驗,把以往學生繪圖過程中的易錯點設計成游戲活動。這款游戲是一款大家課余時間比較喜歡玩的游戲。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於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輕松的學習狀態,同時幫助了學生在繪圖過程中注意易錯點。
各位評委老師們,也請你們放鬆下吧,我們一起進入這個游戲環節
游戲《大家來找茬》中互動情況反饋:全班52人,其中30人參與互動,約佔57.7%;22人未參與互動,約佔42.3%。
②進階作業二: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
在微課最後一環節,我出示蚌埠的氣溫資料,讓學生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曲線圖,完成後放置QQ群並分享至空間。這一環節意在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大多數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同時起到監測學生的學習和檢查全班學習效果,以便進行翻轉課堂活動設計。
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情況反饋:全班52人,其中47人已提交作業(其中繪圖規范的有23人,約佔全班44.2%;不規范繪圖的有24人,約佔全班46.2%);5人未提交作業,約佔9.6%。
二、課堂活動設計
相對於傳統教學過程而言,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知識傳授在課前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完成,知識內化則是通過課堂中老師的幫助和同學的協助而完成。如何通過課堂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的最大化。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通過人際協作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我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充分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內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的課堂活動進行介紹。
1、確定問題
我根據學生完成《導學案》、觀看視頻、進階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的問題有:
(1)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進行學法指導。
(2)一些學生未參與進階作業的互動環節。
(3)一些學生未能規范繪圖。
2、獨立探索
獨立學習能力是學習者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從個體的發展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在翻轉課堂的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基於學生學習微課反饋的數據分析,一些學生未參與《大家來找茬》互動游戲環節,故我在翻轉課堂中採取學生獨立探索並以搶答的形式進行了繪圖步驟的復習總結和指出進階作業中正確答案。
3、協作學習
學習協作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及學生相互之間的包容能力。此外,協作學習對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自尊心與形成個體間相互尊重的關系,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從學生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完成反饋情況看,一半以上的學生未能進行規范繪圖,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協作完成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低氣溫變化曲線圖》的活動,以達到生幫生,師幫生,提高課堂效率。
4、成果展示
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之後,完成個人或者小組的成果集錦。我設計了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作品製作的成功和喜悅。
三、總結反思
我所進行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嘗試,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由學生自己掌控學習進度,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的掌握,提倡互動式、開放式地理教學。
在學習方法上,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外學生主動觀看微課視頻,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課堂上學生積極向教師及同伴提出問題,是師生會話的發起者。
在教學手段上,構建基於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以紙質筆試的傳統測試方式是無法測試出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全部的學習效果,因為,翻轉課堂還涉及到學生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個人時間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如何在翻轉課堂模式下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
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思考,總結,前進。
C.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哪些模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和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