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探究教學
Ⅰ 如何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中學地理學的教學過程
1.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人們更加註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目前,環境教育不僅傳授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待環境問題,培養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意識,探究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環境行為。第一,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上,利用幻燈片等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將學生接觸不到的自然環境放映出來,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探討適合環境發展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課堂上,也要注重學生的層次不同特點,在課堂上可以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開拓學生視角,使學生的思維不只局限於單方面,客觀地分析地理環境問題,同時也可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另外,教師可以延伸課堂內容,讓學生自己去調查與環境相關的資料作為作業。比如在講陸地和海洋章節時,讓學生課下統計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費程度,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節約用水意識。
2.注重開展實踐活動
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看到學生的環境意識,學生環境意識的形成也依靠實踐,想在地理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就要帶領學生走出可以課堂,多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外活動中得到資料,以便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了使環保意識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也應該從家庭方面進行教育,比如適當開展一些主題活動,讓家長也參與其中,讓環境教育走進家庭,讓學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組織學生開展宣傳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人們對和環境的破壞程度,肯定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比如組織學生開展回收廢品,觀測氣象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環境問題,直面了解環境知識,從而更好地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在真實的環境中體會,深刻了解環境的重要性,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轉變為日常生活的良好習慣,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積極主動地接受環境教育知
Ⅱ 對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Ⅲ 怎樣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合作探究教學
創設問題情境復,提高探究制能力。
2.實施小組自學,發揮小組能力。
3.教師充分預設,提供素材和工具。
4.設置評價標准,對學習成果進行有效考核。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並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說是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核心,它是一種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調節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的創造性學習活動。
Ⅳ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地理學科刻不容緩的任務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過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突出。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生態環境問題將嚴重威脅未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將會不斷損害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將會削弱我國工業化的成果。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環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學中把環境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並加以強化,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地理教學應當自覺肩負起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任務,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做出貢獻。
2 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方法途徑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教師的教不僅僅局限於課堂,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本學期我擔任本校初一四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所嘗試的一些方法進行介紹。
2.1 立足課堂,挖掘教材環保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環保教育
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地理學科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可以結合課本知識有關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利用多媒體、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形式,開展形象生動的環境教育。
舉例: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中第三個標題: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可以讓學生們就如下問題展開討論:
a. 西安的大氣環境質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氣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c.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大氣環境質量? d. 我們應該怎麼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加上多媒體展示的被人類活動污染的景觀圖片,學生很容易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影響因素,進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2 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鍾時間進行環保宣傳
這學期我帶初一年級的地理課。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材內容涉及環保知識的地方並不多。僅僅利用教材內容傳授環保知識並不夠。環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預備鈴後的幾分鍾進行環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寫環保演講稿的作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認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該寫什麼沒能完成作業。說明部分學生對環境保護沒有深刻的認識理解。我讓學生們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鍾做環保演講,這樣不光讓環保意識深入學生心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
2.3 舉辦環保講座,讓學生較系統的掌握環保知識,進而提高環保意識
學校可以請專家或相關教師舉行環保講座,這樣可以讓學生較系統和較全面的掌握環保知識,對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等內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讓學生產生一種環境危機感,從內心深處自覺保護環境。
2.4 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提高環保意識
短短的45分鍾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並且還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僅靠課堂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來提高環保意識。
我在2班布置了「廢物利用」DIY 製作的作業,參與的學生們製作得很認真,有的用廢舊紙板製作了中國地圖的拼圖,有的用廢舊飲料瓶製作了筆筒,有的製作了小收納盒等。部分學生還寫了製作感言。我在課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並且告訴他們廢物在某些方面仍有價值。
我在3班布置了「節約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務,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注意節約用水,並在家裡監督爸爸媽媽是否有浪費水的行為。還要求學生們在家中堅持用淘米水澆花。如果能在課堂上給他們放一些缺水地區的視頻資料,效果應該會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製作環保手抄報的任務。我把部分手抄報在本班後面的黑板上進行了展示。沒參與的同學看到展出的環保手抄報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2.5 參加有關環保的公益活動
利用節假日,可以讓學生們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街道小衛士」活動。讓幾個學生負責某條街道的衛生,主要是監督路人不要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在監督別人的同時,自己自然不會那樣做。還有,當善意的提醒路人時,路人也會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行動。
2.6 教師的榜樣力量,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影響學生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要時時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看到紙屑丟在地上,帶頭去撿;提倡節約水電,自己做到人離關燈、隨手關水龍頭。即使學生看到默不作聲,也會在心裡留下印象。
3 初中學生環保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期接近尾聲,我對本校初一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環保問卷調查。調查的100個學生當中有91%的學生表示對環保問題有興趣,其中35%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100個學生當中有47個學生表示學校課堂是其環保知識的主要來源。9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將環境教育編入初級中學課程計劃。85%的學生能認識到我國環境總體仍在惡化。77%的學生認為環境保護與自己關系密切。70%的學生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較大。52%的學生最樂意接受的環境教育方式是活動參與式,27%的學生樂意選擇課堂講座。73%的學生表示會盡可能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活動。71%的學生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周圍不愛護環境的人。
調查數據表明:第一,學生對環保教育感興趣,並且覺得有必要進行環保教育。第二,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讓他們從感興趣變成行動還需要較多努力。第三,筆者對初中學生進行的環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對目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應該肩負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責任。地理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Ⅳ 初中地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及其本質
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分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探究的方式達到尋求真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就是著眼於學習者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在探究式教學里,學生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學會學習。正因為如此,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將探究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學已不再局限於純粹的科學探究。那種認為只有從問題的提出、證據和資料的收集,到實驗過程、解釋的形成及檢驗和結論的得出都是由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的活動才算探究,實際是將探究式教學神化而人為地抬高探究式教學模式門檻的狹隘認識。當然,我們也反對教學中隨意地結合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教與學的形式貼上探究的標簽的做法。只有對適宜探究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
二、中學地理探究式教學適宜性分析的思維框架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之一。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只是眾多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是否選用該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要視知識的特點而定。通常所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表明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樣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1.探究式教學應服從於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而服務的。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對於較低層次的地理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量較大的教學方法,比如,系統講授法和圖示講授法、講演法等。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式教學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學應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不同地理知識探究性的強弱或適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識內容,不易於設計成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去獲取;一些內容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學習。
以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廣義知識的定義來考察,地理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地理陳述性知識是回答「在哪裡」「是什麼樣」的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實性知識。地理陳述性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觀察、記憶為主,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掌握
Ⅵ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在編排小組時,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專分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屬質」的原則,即小組內學生的學習成績、交際能力、性別、個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而班級小組之間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進步,讓學習優秀的學生獲得自信。小組的劃分也是多種多樣的
Ⅶ 如何指導初中地理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學好地理還是有很多知識需要去記憶的,下面有八種記憶的方法一、字頭記憶法【釋義】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二、綜合法【釋義】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三、用地圖學地理法【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課,事先是經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四、諧音記憶法【釋義】即把枯燥的數據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五、識圖記憶法【釋義】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六、簡化地圖法【釋義】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七、歸類記憶法【釋義】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八、比較法【釋義】它用於對同類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點的地理事物問,進行異同比較。比較總是根據一定目的,按確定標准作比較,常用形式是列表。比較法對理清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學了七大洲的地形特點之後,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種類和分布立項作比較。比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結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徵、規律和聯系。例如要認識我國東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變化規律,用比較法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