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學是
① 生物地理學考難嗎
地理偏文科,要求記憶力好,生物偏理科,需要理解和邏輯思維。
這個要看專個人擅長屬的領域不同,難度因人而異。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復習中國地理:可看10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② 生物地理學不好怎麼辦
我是初三的小姐姐,我的生物地理比較好,wat都考過了,學生物地理專的話不能死記硬屬背 1:注意上課認真聽講,這是非常重要的 2,課下做題鞏固,有不會的知識 要先自己思考,再找老師 3,注意鞏固記憶,每天找一定的時間復習
③ 高中地理和生物哪個難學
這個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就學習而言,主要學習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
高效的學習,首先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④ 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這兩個學科有交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簡單地說生態學側重生物,生物地理學側重地理。
生態學不能說是生物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生態學是綜合了多種學科,而且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是生物學和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及形成原因。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和它相關的各種問題的科學。
按其性質可分為描述生物地理學和解釋生物地理學,其中,解釋地理學可分為生態生物地理學和歷史生物地理學。
按其問題和方法分,有生物區系地理學、生物系統地理學、歷史生物地理學等涉及植物相和動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區系分布及生物生態地理學這兩大分支。此外根據作為對象的生物群來劃分,有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昆蟲地理學等。
(4)生物地理學是擴展閱讀:
「生態學」(Ökologie)一詞在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並兩個希臘詞logos (意即:研究)和oikos (意即:房屋、住所)構成。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從此,揭開了生態學發展的序幕。
在1935年英國的Tansley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之後,美國的年輕學者Lindeman在對Mondota湖生態系統詳細考察之後提出了生態金字塔能量轉換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態學成為一門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
⑤ 生物地理學的好 可以讀什麼大學 干什麼事
呃,正准備關機去洗澡的時候看到了這個題目,很意外的看到有人和我的興趣一樣簡直是太高興了,雖然說我也沒有答案可以提供,還是表示一下感同身受吧。高中的時候最喜歡的科目也是這兩門,而且成績也很值得驕傲。但是後來到了文理分科。一門屬理一門屬文,實在是難以抉擇。最最難的是正巧老爸有兩位極好的朋友,一位是生物學家,另一位則專攻地理方面的資源與環境方面,都是對我很有影響的人。當時都有對他們的工作有所了解,對兩邊都很是嚮往。但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啊,也有想過你這樣的問題,有沒有什麼專業,可以讓我兩方面的優勢都得以發揮?將生物與地理融合在一起,自己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收獲甚少,和父母談起的時候,也都是表示尊重我自己的選擇。後來的故事就極為俗套,周末去郊遊,看山看水看植物,突然感到即便在未來的專業和職業兩者不可兼得,只要自己感興趣,又有什麼關系?愛因斯坦可以在理論物理上叱吒風雲,又在鋼琴上極有造詣;福爾摩斯破案時仍不忘小提琴;雖然拿他們來做例子有些顯得狂妄,但是就是想和題主說,不一定要兩樣皆得,喜歡生物地理是好事,喜歡別的也是好事,可以選一樣當今生的專業,另一樣就作為今生的愛好,都好。想想科學史上的巨人們,他們的興趣怕不是像今天這樣分得仔細清楚。
最後再補加上我自己的選擇吧,因為對文科中的政治實在是怕得很,最後還是選擇了理科,雖然後來有些心痛,但是現在也釋然了。大學的話,只能說是在長江邊一所高校,即將畢業,去大洋彼岸。還是學生物。
⑥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指的是什麼
理論內容及來源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是由1967年麥克阿瑟和威爾遜創立的.他們認為島嶼中的物種多樣性取決於物種的遷入率和滅絕率,而遷入率和滅絕率與島嶼的面積、隔離程度及年齡等有關.麥克阿瑟和威爾遜提出的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闡述了島嶼上物種的數目與面積之間的關系.該理論認為,由於新物種的遷入和原來占據島嶼的物種的滅絕,物種的組成隨時間不斷變化.
其實早在19世紀,達爾文就首先注意到,生存在島嶼上的所有物種的數目比大陸上同樣面積上生存的生物要少,且其中大部分又是本地所特有的種類,島嶼上特殊的生物多樣性變化為揭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後來又經過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卓越貢獻,形成了著名的島嶼生物地理學.
平衡理論
麥克阿瑟和威爾遜認為,島嶼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完全取決於兩個過程,即新物種的遷入和原來占據島嶼物種的滅絕.當遷入率和滅絕率相等時,島嶼物種數達到動態的平衡狀態 即物種的數目相對穩定,但物種的組成卻不斷變化和更新,這就是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的核心.所以,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也稱為平衡理論.關於島嶼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一個島嶼物種的數目代表了遷入和滅絕之間的一種平衡.
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島嶼生物地理平衡理論說明了島嶼生物群落的平衡點與拓殖和滅絕速度的關系.拓殖的或新物種移入者已經是島上的拓殖種,故出現新物種的速度下降.同時新進入的每個物種都有滅絕的危險,進入種越多,每個種的平均種群大小因競爭加劇而縮小,於是種的滅絕速度升高,直到與拓殖速度相等的平衡點,這時即維持島嶼區系的現有物種.生物群落平衡點還取決於島嶼的大小和拓殖者來源的遠近.
在島嶼生物群落里,物種的多樣性隨面積的增加而增加,某個物種的數目也隨著島嶼的面積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島嶼上的物種數卻不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島嶼上的物種數目決定於遷入物種和滅亡物種的平衡,而且是一種動態平衡,即不斷有物種滅絕,由同種或別種的遷入而得到補償.大島嶼比小島嶼能維持更多的物種數;隨島嶼離大陸距離由近到遠,平衡點的種數逐漸降低.
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
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的內涵,當然不限於"種-面積"關系的揭示,即使如此,該關系本身也還存在著一些基本的不可克服的困難.簡而言之,地球表面的非均一性,自然條件隨著空間變化的巨大差異,生物物種的固有特性以及對於生存環境的選擇,物種馴化的有限性,物種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性等都會對上述公式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種-面積」關系純粹是一種經驗統計關系,只能說明靜態的宏觀模式,尚未觸及到機理的本身,因此,需要改進.
鑒於上述分析,麥克阿瑟和威爾遜適時提出了「平衡理論」,綜合了「種-面積」關系,從更深入的動態原則去彌補在分析上的缺陷.均衡理論的基本前提在於:物種數目的多少,應當由「新物種」的遷入和「原有物種」的消亡或遷出之間的動態變化所決定,它們遵循著一種動態均衡的規律,這就是說物種維持的數目,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結果.顯然,麥克阿瑟和威爾遜把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的闡述,已經從單純的經驗關系,向著較高層次的解析推進了一步,已經從單純的靜態表達向動態變化推進了一步,從單一的物種面積研究,向以該物種面積為中心,並結合鄰域特點的空間研究推進了一步.現在證實,唯有把「種-面積」關系和「平衡理論」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揭示生物地理學原理,也才能夠被應用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中.
按照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下列結論:1)不論島嶼的面積多大,距離侵殖種源多遠,都存再一平衡物種數;2)島嶼上物種的組成不斷變化,並且只取決於物種的遷入和滅絕.
應用
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一直有深遠影響.
這一理論它使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由僅僅依據相關與比較方法進行描述,開始轉向通過野外模擬試驗來驗證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島嶼生物地理學現在已經不只是局限於陸橋島嶼和海洋島嶼物種豐富度與面積關系的研究,它已經擴展到陸地生境島嶼的研究中去了.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由於該理論的局限性,僅僅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生物的生存除了受物種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外,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和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對生物的分布、繁殖、擴散、遷移、種群調節、適應等產生菲常重要的影響,這些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必須考慮的因素.
⑦ 生物地理學的學科分類
其分支學科主要有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此外,尚包括歷史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區系的起源、分類、擴展和滅絕;生態生物地理學:根據有機體與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的相互關系,來闡明生物分布的現狀;古生態學:是上述兩個分支學科的中間過渡;栽培生物地理學:研究栽培植物及馴養動物的起源、演化、分布及其與人類文化發展的關系;理論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群起源、分布、演變、發展的基本理論。
⑧ 生物地理學屬於那哪個系
你好!
地理學分為
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 ▪ 地名學 ▪ 理論地理學 ▪ 區域地理學 ▪ 應用地理學
▪ 方誌學 ▪ 地理數量方法 ▪ 地理信息系統 ▪ 景觀生態學 ▪ 地球空間信息學
而您所說的 生物地理學 是自然地理學中的
但是,生物地理學這個專業是分支學科,如果想學這個專業,高中階段最好是學理。「這個專業只招收理科生。」!!!!!!!!
如果你喜歡地理,地理系是文理兼收的,不過有些好一些的大學地理系只招收理科生。大學里的地理系只有師范類對文科生開放,理科生可以選擇的方向多一些。
給你幾個參考網站
http://ke..com/view/99559.htm
http://www.doc88.com/p-294365895165.html
http://www.docin.com/p-114864054.html
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滿意
蠻辛苦的,望採納!!!!謝謝
⑨ 生物地理學不好怎麼辦
生物和地理,知識點多而雜,尤其是應對考試,不背是不行的。我建議你在做題中記憶回,可以先答只做基礎題,不會的全標記出來問老師或同學。 快考試了吧?最好找老師要一份提綱,對照著復習,會的地方就過,不會的重復看幾遍教材+練習。這樣知識在腦海中比較系統。 初一的知識重復率很大,一個知識點會在不同的題里不停重復,遇到一個無論如何想不明白的知識點,就勇敢拿去問老師吧,老師都喜歡愛問的孩子。 不要心急,耐心堅持。當年有很多孩子初一學不好這兩科,最後成績都不錯。生物和地理,教我們認識生命和地球的種種形態,很有意思的。
⑩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指的是什麼
理論內容及來源抄襲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是由1967年麥克阿瑟和威爾遜創立的.他們認為島嶼中的物種多樣性取決於物種的遷入率和滅絕率,而遷入率和滅絕率與島嶼的面積、隔離程度及年齡等有關.麥克阿瑟和威爾遜提出的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闡述了島嶼上物種的數目與面積之間的關系.該理論認為,由於新物種的遷入和原來占據島嶼的物種的滅絕,物種的組成隨時間不斷變化.
其實早在19世紀,達爾文就首先注意到,生存在島嶼上的所有物種的數目比大陸上同樣面積上生存的生物要少,且其中大部分又是本地所特有的種類,島嶼上特殊的生物多樣性變化為揭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後來又經過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卓越貢獻,形成了著名的島嶼生物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