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
❶ 地理新課程互動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既具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又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的學科。教師應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特別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它獨到之處,為適應新時期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有利於21世紀人才的培養,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給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強、相互滲透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首先從我國優越的國土條件出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堅強信心,地理課中有關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要從全面深刻地認識祖國入手。只有全面認識祖國,才能更好地熱愛祖國,進而致力於建設祖國。這是地理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體現在闡述祖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方面。如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寬廣遼闊的領土范圍,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體現了中國國土條件優越的主要特徵。如我在講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時,告訴學生我國三面靠陸、一面臨海的海陸條件,既豐富了我國自然條件的種類,又有利於國際交往,無論是靠陸地或海洋,我們都有優越的條件來建設祖國。東西寬達5000千米、跨60多個經度,南北長達5500千米、跨近50緯度。不論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所處的溫度帶等看,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既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又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學科教學,注重打好「雙基」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地理綜合運用能力。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於教材,立足於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結構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起「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路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並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如對於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好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幹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
立足本學科教學時,應注重夯實學生的「雙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每一個知識點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識的系統網路,綱舉目張,只有系統了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
三、重點教學系統地理知識,適當拓寬和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綜合分析往往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也是教學活動的重點,它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識,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綜合意識,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立足本學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學大綱》,抓好本學科的教學,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並且要善於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以教材的不變應萬變。
四、加強地圖教學,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
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充分運用地圖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圖的教學,必將給學生留下知識的大漏洞。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關繫到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也直接關繫到地理綜合能力運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加強地圖知識的教學,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提高讀圖能力。平時的教學要注重運用各種地圖,如區域圖,最重要的是正確識別圖示地區是什麼地方?這就要根據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特徵、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徵、點狀地理事物的相關位置等去加以識別。教會學生一圖多思、多圖並用,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填圖、畫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並用這些信息聯系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五、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要提供事實材料或背景,指導學生獲得取有用信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思維對事件作出評判。
在教學中要關注社會熱點和國際焦點問題,例如資源、能源、人口、糧食、環境是全球人們最關心的五大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這些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項全球性的全民戰略問題。對未來的公民,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對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給予關注。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❷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素質教育要求由「學來科中心源」轉向「活動中心」,由「知識本位」轉向「技能培養帶知識「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象在講解地理知識時,要處處以生活為切入點,聯系生活實際。提出生活中的問題,解釋生活中的現,結合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實際。
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不教死知識,要側重於熱點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等的學習,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地理思維,形成科學理念等。比如可持續發展、和諧的人地關系
三、改變地理學習的方式,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立足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就是說必須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四、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強調地理課程要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師要轉變觀念,多渠道的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從課內走向課外。
五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環境。包括多媒體應用,網路,電視等。
六、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
❸ 你認為新課程理念下一節好的地理新授課應具備哪些要素
我覺得應該把視頻納入到教學當中
❹ 怎樣改進地理教學方法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內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地理 課堂 教學 興趣 知識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什麼因素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呢?研究結果表明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通過教師有效地「教」實現學生有效地「學」。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嘗試。 一、鑽研課程標准 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從宏觀上看,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每堂課的教學又有相應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鑽研課程標准,課前認真備課,既熟悉每堂課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獨創性地擬寫教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熱點、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進程。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
❺ 地理教學方法
按大抄綱的知識點,第一遍學習的時候要注重把一些關鍵知識點講給學生們聽,第二遍的時候要把每章沒節的只是點串起來,比如我們在學完大氣圈和水圈等等之後可以把兩個一起來講一些知識點的關聯,這樣可以加深記憶,對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
❻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我國以往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並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節,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使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❼ 新課改地理教學設計從哪些方面入手
1.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新課程標准首先強調面向全體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有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不僅要看廣度,還要看深度。倘若一味追求活躍課堂氣氛,動不動就讓學生討論,很膚淺的問題也要讓許多學生發表見解,課堂上看上去熱熱鬧鬧,事實上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為此,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深度,教師必須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者:①適時設計知識或問題情景,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前台,使學生充分體驗在自己努力下完成學習任務的樂趣;②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參與意識不強的學生,應熱情鼓勵,並幫助他們改正思維方式和學習策略,使他們及時走出學習和發展的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③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能力。
2.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新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教師還需把課本中由因到果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索和研究。例如:在講授新課程標准人教版實驗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知識時,教材是按照先介紹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然後進行成因分析,再說明其影響的順序進行編排的。我在這一節教學中則大膽進行嘗試、創新,打破教材這種既定的由因導果的常規教學思路,新課導入時別出心裁地出示以下材料分析題:
吐瓦魯是太平洋上面積僅為26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國,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島上的居民在這里安居樂業、世代相傳。但近年來卻發現這裏海平面不斷上升,島上一些低凹地區房屋差不多已跟海面持平,海水漲潮時隨時都可能淹到居民的家門口。2003年,吐瓦魯國家領導人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敗,將要放棄自己的家園,舉國移民紐西蘭。請問:造成這裏海平面上升、迫使該國集體移民可能有那些原因?
該材料一呈現,學生就活躍起來,有的說可能是這個原因,有的說可能是那個原因,最後經過仔細分析和積極討論,學生找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根源在於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從而引起海水上漲,而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又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雖然最終得出的結論與課本一樣,但教學過程和效果卻大不相同,前者是簡單的接受性學習,當教師由原因分析得出每一種結果,學生都會順理成章地認為「那是當然」。而後者則帶有一種發現學習的特點,通過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一個「可能有哪些原因」給予了學生充分想像的空間,而學生得出的每一個結果最終得到了課本的證實,其情感體驗就與前者截然不同。
3.重視演示操作,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
地理是一門空間概念很強的學科,許多知識需要學生展開想像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地球的運動及其意義,時區、區時、地方時的計算,冷鋒和暖鋒,氣旋和反氣旋等等,這些知識均需要學生具備空間想像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總發現有的學生無論老師怎麼講也弄不懂,歸根到底還是學生缺乏足夠的空間想像能力,阻礙了對這些抽象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呢?實地考察當然是最好的辦法,但由於受現實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經常作實地考察,這就需要教師勤動手動腦,精心設計課內演示操作。
例如:在新課程標准人教版實驗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是一個難點,雖然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所佔的篇幅並不多,但直射點的位置直接關乎到接下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教學,而實際上光憑教材中給出的那兩段課文和插圖根本就無法理解過來,本人在教學就曾遇到許多學生常問起:「地球是怎樣一邊自轉一邊公轉的?太陽直射點又是怎樣隨之而移動的?」於是,本人就在課堂中做以下的模擬演示:以講檯面代表黃道平面,在其中央放置一電燈泡代表太陽,取一地球儀代表地球,將地球儀上赤道的某一點正對講台中心的燈泡,然後手持地球儀按照自轉方向緊貼講台邊框水平地慢慢滾動並逆時針繞講台一周,在演示過程中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地球儀滾動(即地球自轉)的同時繞講台一周(即地球公轉)時,地球儀上緊貼講台邊且正對電燈泡的點(即太陽直射點)變化。同學們懷著好奇而興奮的心情觀看整個演示過程,當他們看到地球儀繞講台滾動時地球儀上緊貼講台邊且正對電燈泡的點在不斷變化,心中的疑問和困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了。
❽ 地理課教學怎樣把握新課標理念
一、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這就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確立,師生關系角色的扮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講者,教師在講台把知識點說得頭頭是道,學生在課堂聽得津津有味,一動也不動,學生不能有提問或發表見解的機會。在新課標理念下,學生的個性越來越突出,舊的師生關系就越來越不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要沖破師生之間「管理--服從」的單向關系,變為雙向關系。如學生犯錯誤時,教師是嚴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是醫生,為學生開良方;學生碰到挫折而垂頭喪氣時,教師應該是他們的朋友……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突出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特徵。
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由教學的管理者變為指導者
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要求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出來,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課「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一節課上,我就設計了:①什麼是臨空型工業布局?②臨空型工業布局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它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形成?世界上典型的地區有哪些?我國的高科技園區中關村與臨空型工業布局有什麼關系?③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就上述某個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④學習小組代表上台發言,分析小組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虛心傾聽,並可與之進行辯論。⑤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由於這些問題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又貼近現實生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既學到了新的知識,又使師生關系在交流中更加融洽,教師的角色也由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了。
三、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地理課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要把握其在社會地理生活中的規律,要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親身實踐,體驗生活,用自己的經歷去領略社會生活的內涵。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表現欲,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得到發現的樂趣。
❾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地理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時間的80%都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此,它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
如何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密切師生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感情是教學的催化劑,我們老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
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初中地理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課程,它要求學它的人有敏捷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嚴密的邏輯分析、表達能力。在地理課上,要耐心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導、講解。學生如果一時犯錯,不要激動,給予其犯錯的機會,然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改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地理當中慢慢成長。
隨著社會民主進程的加快,學生對平等的渴望遠遠甚於其它群體或組織,老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做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作為學生,理解老師,尊重老師,要
虛心的學,取老師之長補己之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處在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中,相信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率的。
二、協調學生關系,發展和諧課堂
人們常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而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單打獨斗能力很強,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這與我們過去課堂中過於強調獨立思考有關。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應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部分優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課上,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天賦低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假如這種「不和諧」充斥著我們的課堂,將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同學積極地互助學習,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像創造,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興趣貫課堂,讓學生感到有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的興趣,那麼活動效率就較高,而且不易產生疲勞或負擔過重的感覺。興趣貫課堂是課堂上教師自始自終憑借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活動等有意義的信息或技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怎麼做呢?
(1)靈活的運用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以地理課為例,課的預習階段:可用疑問啟思、練習啟疑等方式激趣,使「課伊始,趣味生」;課的展示階段:可用任務分配、討論交流、親身示範、比較對照、舉一反三等方式激趣,使「課正行,趣正濃」;課的反饋階段:可用向他挑戰、質疑問難、討論延伸、系統提高等方式激趣,使「課已盡,趣猶存」。教師呈現信息技能有意義,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
(2)多樣的教學手段。
地理課程有其特殊性,一堂課大部分時間是在讀圖,我也經常和同學們說:「學會了看圖,你就學會了地理。」抽象的地圖,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猶如一道鴻溝,而長時間的讀圖,也會產生審圖疲勞。因此,必須創設條件,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上台表演地球的公轉、自轉;用橡皮泥或泥土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態示意圖;動手繪制七大洲的輪廓圖並剪下自己動手拼圖;充當天氣預報員,預報天氣;通過辯論,了解人口增長過快或出現負增長帶來的利與弊,從而認識看待事物需看到它的兩面性,這些都遠比讓學生對著那一張張呆板的平面圖來得形象、生動、有趣。
(3)幽默的教學表達
幽默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並給人以啟迪,其主要表現在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和有效。有時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比如,在「地圖上的方向」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總是把「東、西」說成「右、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