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首次計算地球大小的地理學家

首次計算地球大小的地理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1-20 08:11:13

A. 首次計算地球大小的地理學家是誰

自從人類知道自己居住的大地是一個巨大的圓球後,就有人試圖測回量地球的大小。世界上第一答個給地球測量「身材」的人,是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詩人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約前276~約前194)因創用地理學(geographica)一詞,在西方被稱為地理學之父

B. 地理學家把地球分為幾大版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專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屬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

C. 公元2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繪制的世界地圖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個平面,並使用了經緯線,這是人們認識地球的(

你好,答案源是托勒密。全名克羅狄斯·托勒密。

古希臘著名天文學家、地理學家。

公元120年,托勒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繪制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制經緯度線網的概念。為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據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為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面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開始把「托勒密地圖」付諸實踐。但是,經過反復考察,卻發現這幅地圖並不實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長遺憾地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實都與他說的相反。」

D. 地理學家說森林是地球的什麼

地理學家說森林是地球的「肺」.

E. 公元前3世紀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測出了地球的周長是多少千米

他算出來的數值為252000斯塔蒂亞(stadia)。斯塔蒂亞乃是古希臘的長度單位,其長度各地不一。如按雅專典的長度算,屬1斯塔蒂亞等於185米,則地球周長為46620公里,多了16.3%,若按埃及的長度算,1斯塔蒂亞等於157.5米,則地球周長為39690公里,其誤差小於2%。對他用的是哪種量度制,專家們至今尚有爭議。

F. 15世紀哪位地理學家認為地球是圓的其著作是什麼

《地球是圓的嗎》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學家陳爾壽寫的一篇說明文,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用平平實實的語言准確而簡明的說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陳爾壽1941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1941-1949年曾在大學、小學任教地理,合著《中國地理概論》、《新世界地理》等課本。
該說明文全文如下:
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既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 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 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 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 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 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 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 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 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 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 釋。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應該是球形的。
過了100多年,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 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 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 有了很大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 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 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那麼,地球是不是一個滾圓的正球體呢?17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根據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的理論,由於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質向赤道方向移動,因此他斷定地球應是一個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大一些的扁球體。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為首的一派,根據他們測量子午線所 得的不準確數據,說地球繞太陽旋轉,應該向兩極伸長,是個長球,而不是扁 球。這個爭論延續了有半世紀之久。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地球形狀之爭,曾說:「在倫敦認為是橘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西瓜。」直到18世 紀30年代,法國科學院派出兩個遠征隊,一隊到北極圈附近的拉普蘭,一隊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魯,分別測量兩地子午線的長度,才發現卡西尼的測量有錯誤,而牛頓的推論是正確。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 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為21385米,它的扁率為 1/298.2。從這方面講,地球要比橘子圓得多。
此外,人們又從測量中發現,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圓,而類似橢圓,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相差200多米。還發現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細長一些;北極地區的大地水準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參考扁球體要高出10米左右,南極地區 則要凹進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狀比作梨,把地球體說成是梨狀 體。
實際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獨特形狀的球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以上供參考。

G. 當地理學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H. 地理學家把地球分為幾大板塊

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答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細分全球有八個主要板塊: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I. 公元前3世紀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測出了地球的周長是怎麼做到的

他知道在夏抄至日正午時分從北回歸線上看,太陽正好在天頂的位置;阿斯旺其實是在回歸線稍北。他還測量出在他的家鄉亞歷山大港,這個時候太陽應該在天頂以南7°。這個角度是7/360 個整園。假設亞歷山大港在阿斯旺的正北-實際上亞歷山大港在阿斯旺偏西一個經度-他推斷出亞歷山大港到阿斯旺的距離一定是整個地球圓周的7/360 。從商隊那裡可以知道兩個城市間的實際距離大概是5000stadia. 他最終確立了700 stadia為一度。他算出來的數值為252000斯塔蒂亞(stadia)。斯塔蒂亞乃是古希臘的長度單位,其長度各地不一。如按雅典的長度算,1斯塔蒂亞等於185米,則地球周長為46620公里,多了16.3%,若按埃及的長度算,1斯塔蒂亞等於157.5米,則地球周長為39690公里,其誤差小於2%。

J. 經過半學期的地理學習,我們掌握了地球--人類「家園」的基本情況

地球的基本情況是: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內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容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上海洋面積佔71%,陸地面積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故答案為: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上海洋面積佔71%,陸地面積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