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廣西地理學會

廣西地理學會

發布時間: 2021-01-20 06:40:16

Ⅰ 中國第一個畫出中國地圖的人是誰

張玉元

Ⅱ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簡介。謝謝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Ⅲ 廣西的名稱由來是什麼

廣西的名稱由來:

宋朝,廣西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是為「廣西」名稱的由來。元初,隸屬湖廣行中書省。元末,設立「廣西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之始。

明代,改設為廣西布政使司。清代設廣西省。民國時期因之。

根據壯族的歷史和現狀,為了適應壯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地位,充分行使其自治權利,更有利於廣西各族人民的繁榮發展,1958年3月15日,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

1965年10月12日將「僮」字改「壯」字。

(3)廣西地理學會擴展閱讀:

廣西的發展歷史:

今南寧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漢朝漢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年—前111年)為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屬鬱林郡領方縣地。

三國時,屬吳國轄地,歸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地,一直延續到西晉。東晉太興元年(318年),從鬱林郡析出晉興郡,隸屬廣州,治所在晉興縣(今南寧)。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晉興縣為宣化縣,治所在宣化城(今南寧)。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宣化縣地設南晉州,領宣化一縣。武德五年(622年),宣化縣析出宣化、武緣、朗寧、晉興、橫山5縣,隸屬南晉州。

貞觀六年(632年),南晉州改稱邕州,為邕州都督府,據唐《元和郡縣志》「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故名。天寶元年(742年)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邕州,撤銷朗寧郡建制,由州領縣。

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屬嶺南西道,治所在宣化縣,至此今南寧相當於今省級政權建置開始。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為邕州路,轄宣化縣、武緣縣,置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思州黃勝許、岑世興起兵抗元,給元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至治二年(1322年),英宗派特使招諭,逼使黃勝許、岑世興歸順。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黃、岑遣子弟朝貢,歸順元朝。為慶南疆綏服,元朝統治者於同年9月將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隸屬湖廣行中書省。

宣化縣隸屬南寧路,南寧得名始於此。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湖廣行中書省分置廣西行書省,南寧隸屬廣西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南寧路,置南寧府,宣化縣隸屬南寧府,治所在今南寧城。

清朝承襲明朝建置,清朝初葉,實行省、府(廳)、州(直隸州)、縣四級區劃制。南寧府隸屬廣西省,為府治所,宣化縣隸屬南寧府。府、縣治所均在今南寧城。

民國元年(1912年)7月,廢宣化縣並南寧府。同年10月,廣西軍政府從桂林遷來南寧,南寧成為廣西省會。民國二年(1913年)6月,廢府留縣,南寧府改為南寧縣,治所南寧。

民國三年(1914年)6月,為避雲南省的南寧縣(今曲靖市)同名而改名邕寧縣,為邕寧縣得名之始。同年置南寧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由省直接領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設南寧市政府,與邕寧縣合署辦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南寧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置南寧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置第九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廣西省會從南寧遷回桂林。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置南寧行政監督區(又叫第九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將第八區(武鳴)、第九區合並稱第四行政區,治所南寧。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廣西省會從桂林搬來南寧。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1950年1月南寧建市,同月22日市人民政府正式對外辦公。同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南寧市為省會。

1952年12月南寧為桂西僮族自治區駐地,1956年桂西僮族自治區改為桂西僮族自治州。1957年7月,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僮族自治區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僮族自治區首府。

Ⅳ 中國丹霞的介紹類文字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粵北仁化縣注意到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岩層。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岩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1]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2]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的彩霞。[3]
1938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並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志。[1]
1977年,地貌學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來使用。[1]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學家李見賢(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這是中國論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論文。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旅遊業大規模發展的起始階段,丹霞地貌作為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1]
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這是學術界對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個定義。[1]
從此之後,不同的辭書、專家對丹霞地貌的定義達到20種以上,甚至同一位專家對丹霞地貌所下的定義在幾年之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這些定義中的不同之處若從岩石地貌學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原則性的,各種定義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關鍵因素是構成地貌的岩石類型,對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來說,多數人主張是碎屑岩中的礫岩和砂岩,有的則認為還應包括火山碎屑岩、紅色碳酸鹽岩、淺變質岩,甚至有人主張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紅色岩系就行。此外,關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環境也沒有達成統一認識。多數人主張應該是陸相(即當時應是在河流或湖泊環境中)沉積的岩石,有人則認為應包括海相(即當時應是在海洋環境中)沉積的岩石,還有人提出:「凡紅色碎屑岩,不論它是陸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動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稱丹霞地貌。」對於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學者們持有截然相反的見解。有人主張岩石地貌只有和構成它的地層的時代聯系起來,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層位才有對比意義,有人主張不應受時代限制,有人甚至認為把自己原來定義中的地層時代刪去代表著進步,認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紅色岩層就都可以被考慮進來。然而,在岩石地貌學中,岩石的時代是用來進行地球演化過程對比研究的必要條件之一,失去了時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對地質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參考階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態上,多數人強調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門、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劃入丹霞地貌,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最終的結論。最後,對岩石的色彩討論也出了問題。所有丹霞地貌的定義都承認岩石是紅色的,但對色調並沒有定量標准,甚至有人認為某些灰白色岩層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為它可能是由紅色退化而變成灰白色的。[1]
中國學者們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丹霞地貌幾乎全發育在不早於中生代(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地層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陸相沉積為主(岩石是由當時的河流或湖泊沉積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然而,隨著研究的范圍向全世界擴展,學者們發現,其他國家的丹霞地貌也有發育在更古老的地層或者海相沉積岩層中。於是,有的學者就建議放寬對紅色岩層的時間及成分限制,以利於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廣。在早期對丹霞地貌的定義中,地貌的形態往往會被不厭其煩地描述,這樣的定義充分說明,丹霞地貌是有著許多曼妙優美的形態的,這種形態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地貌。然而,隨著研究丹霞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丹霞地貌的定義變得越來越簡潔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羅列具體的地貌形態了,而是把這些形態歸結為「以赤壁丹崖為特徵的一類地貌」(即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2])。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於10米,「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和坡度低於上述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入紅層丘陵山地中,這是劃分丹霞地貌與紅層地貌的界限。[1]
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丹霞地貌的發現就名列其中。[4]
[編輯本段]分布區域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中國丹霞地貌的分布到2008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2]。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甘肅張掖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 崀山(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中國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區,約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山、灌縣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丹霞地貌(湖南崀山)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綉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評選

《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2005)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舉辦的「選美中國」活動中,評選出了「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名稱與當時標注的所屬地分別如下:(標注雙市名的後者為縣級市)[6]
第1名:丹霞山(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
第2名: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第3名: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第4名:龍虎山(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
第5名:資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的八角寨與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的崀山,實際上這兩處景觀基本在一起,因為均地處湘桂兩省交界處)
第6名:張掖丹霞地貌(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第7名:赤水丹霞地貌(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

Ⅳ 竺可楨生平簡介

竺可楨(.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竺可楨是畢生為國「求是」的氣象事業和物候學的開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台風的新分類》(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評選中,與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獲評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

中文名: 竺可楨
別名: 竺紹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3.7
逝世日期: 1974.2.7
職業: 科學家,地理學家,氣象學家
畢業院校: 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哈佛大學
代表作品: 《竺可楨文集》

竺可楨
一絲不苟——座右銘 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則,實事求是精神精神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處世原則

Ⅵ 廣西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從考古發現的百色古人類遺址可知,早在7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距今5萬年左右的「柳江人」,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廣西地域主要分屬於桂林郡和象郡,這是廣西最早納入統一的中央王朝版圖。為了解決秦軍的糧餉運輸,在今興安縣境內開鑿了人工運河——靈渠;靈渠溝通了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漢初,代行南海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今嶺南地區包括廣西大部分隸屬於南越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蒼梧廣信(今梧州)成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漢時,合浦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甌駱越人從戰國時開始繪制的左江崖壁畫約完成於此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廣西先屬吳,其後歸於晉及不斷更替的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唐咸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升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這是廣西最早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唐代廣西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桂布」名聞遐邇;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鎮興起;修築了溝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廣西出現了第一個狀元趙觀文和頗負盛名的詩人曹鄴、曹唐。五代十國時期,楚與南漢長期爭奪廣西,社會經濟遭受破壞。宋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始於此;宋代,先後發生了區希范起義、儂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義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層統治者則於熙寧八年(1075)大規模入侵廣西,僅邕州(在今南寧)屠城被害人數就達5萬多人;宋代邕州橫山寨(今田東縣平馬鎮)、永平寨(在今寧明縣)及欽州3大博易場成為西南民族集市或與交趾等地貿易的國際市鎮;有色金屬錫、鉛的產量居於全國前列;梧州元豐監成為江南六大鑄錢監之一;紡織品尤其是薴麻織品質量上乘,左右江出產的緂布色彩豐富,是最早的壯錦及當時的上品衣料。元朝統治廣西基本上著重於軍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駐屯兵,實行軍事性質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廣西行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是當時全國13個布政使司之一。朱元璋分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於洪武五年(1372)開始在桂林獨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進犯我國東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壯族子弟組成的俍兵赴前線抗倭,屢敗敵寇,戰績顯赫。明朝是封建社會廣西經濟開發最有成效的時期,大量移民湧入,耕地面積顯著增加;已開始種植雙季稻,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細致;建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築有容縣真武閣、合浦大士閣等。文化教育與中原地區的差距日漸縮小,各州縣包括土州土縣都辦起了學校,人才輩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書」蔣冕、蔣昇,軍事家袁崇煥等。然而終明之世,土官對朝廷的叛亂和土官之間的紛爭不斷爆發,土地和食鹽成為嚴重社會問題,賦稅徭役苛重,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規模較大的各族農民起義有大藤峽瑤民起義、八寨起義、古田起義等,其中大藤峽起義綿延不斷達200年。清初,廣西兵禍連年,先是桂林成為南明永曆政權駐地和瞿式耜、大西軍李定國抗清斗爭的中心;不久又爆發了平西王吳三桂等叛亂的「三藩之亂」,主持廣西軍務的孫延齡起兵從亂;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廣西才真正歸入清王朝的版圖。清代廣西的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日臻成熟,各種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車普遍使用,許多山區亦開辟出梯田、沖田等等,例如令人嘆為觀止的龍勝龍脊梯田,始造於元代,歷明至清才完成;出現了星羅棋布的農村圩市,城鎮商業的繁榮以梧州為冠。全省各地皆設書院和義學;方誌的編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謝啟昆主修的嘉慶《廣西通志》被譽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劇、彩調劇等民間戲劇已十分流行。清中期以後,天地會勢力在廣西發展迅速,頻頻起義,標志著一場大風暴的即將來臨。

先秦以前,廣西為百越民族聚居地。秦漢以降,漢族人民和苗、瑤、回等少數民族因軍事、經濟、避亂、仕宦、謫遷等原因源源不斷地遷入廣西。移民不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構成秦漢以後歷代中央政權對廣西進行統治的社會基礎。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農作物的新品種等,將漢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傳播到廣西。例如隋桂州總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韋丹、宋廣西轉運使陳堯叟等一批傑出人物來桂任職,就實行過不少發展生產、緩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對促進廣西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鴉片戰爭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兩廣是受鴉片走私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同時隨著封建統治的沒落腐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廣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前沿。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廣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調趕往廣州前線支援,廣西前後共調集兵力數千名,還調集大炮、火炮及鑄炮工匠赴粵增援,珠江口海面防禦工事「排鏈」所用的參天大木也選材自廣西。廣西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兩萬多廣西各族兒女匯集桂平金田,誓師起義,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9月,太平軍佔領永安,封王建政,頒行各種制度;繼而揮師北上,東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與此同時,以天地會組織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義也在廣西勃然興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陽建立的昇平天國、1855年在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1860年在新寧州(今屬扶綏)建立的延陵國3個農民政權最為引人注目。隨著外國洋教勢力在廣西的發展,近代廣西民教沖突不斷,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發了中法兩國的外事交涉,法國以此為借口,與英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加深,廣西各族兒女奮起抗擊法國的覬覦和侵略,民族英雄劉永福率領由廣西子弟組成的黑旗軍在越南屢創法軍,取得著名的紙橋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陸路戰場,老將馮子才率部痛殲進犯的法軍,取得了號稱我國近代「中西戰爭第一大捷」的鎮南關大捷;法軍慘敗的消息傳至巴黎,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里內閣的倒台。中國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後使北海、龍州、梧州成為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列強向廣西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攫取開礦、航運和修築鐵路等特權,把持海關,操縱金融;隨著自然經濟被破壞,廣西的近代化伴隨著半殖民地化進程在血與火中生長。在世紀末變法維新的呼聲中,康有為曾兩次到廣西進行變法維新宣傳,創辦「聖學會」和《廣仁報》,開風氣之先;1895年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反對簽定對日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廣西有99名舉人參加了這次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憂時的政治大請願。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至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在桂西南邊境地區先後發動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和欽廉上思起義等3次武裝起義,而雲南河口起義、辛亥廣州黃花崗之役也有不少廣西籍同盟會員參加,廣西革命黨人前仆後繼,為辛亥武昌起義發揮了重要的催生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其時在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的廣西籍學生160多人直接參加了首義;在廣西的革命黨人則組織了柳州、潯州(府治今桂平)起義,廣西隨之宣布獨立。然而,廣西的軍政大權卻被陸榮廷所篡奪,形成了獨踞一方的舊桂系軍事集團;舊桂系貪婪殘暴,屠殺革命黨人,鎮壓「二次革命」,勾結北洋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終於在孫中山發動的「援桂討陸」戰爭中宣告崩潰。廣西平定後,孫中山曾出巡廣西,督師整軍,計劃經桂林出師北伐,但因陳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年「五四」運動爆發,廣西各城鎮的學生、工人和各界群眾積極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廣西的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傳播,促進了廣西人民的新覺醒,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廣西最早的地方組織首先在梧州建立。與此同時,曾為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藉助廣東革命陣營的力量,統一廣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統治。隨後,新桂系與國民政府達成兩廣統一方案,廣西歸屬國民政府領導。在聲援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的斗爭風暴中,國共合作的局面在廣西正式形成,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在全省范圍內蓬勃開展起來;新桂系軍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加北伐,且屢挫強敵,成為北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然而,「四一二」政變中,新桂系追隨蔣介石「清黨」反共,使廣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由於北伐戰爭中新桂系勢力的迅速擴張,同蔣介石集團發生了尖銳矛盾,1929~1930年,蔣桂連年混戰,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破壞,但客觀上也為廣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時機。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到廣西,通過對其時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進行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成功發動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

「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與蔣介石集團對日態度的分歧,從1934年就開始了對其上層的統戰工作。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也在城鄉發動人民群眾開展普遍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6月1日,新桂系聯合廣東發動了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中共中央在對事變表示支持和肯定的同時,向李宗仁等表明「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的方針,推動了事變的和平解決。全面抗戰爆發後,廣西各地掀起抗日救國的熱潮,各族青年紛紛應征入伍;廣西當局兩個月內就裝備了4個軍、48個團開赴前線,動員之迅速為全國少有。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與昆侖關戰役、桂柳會戰與守衛桂林城等全國和廣西各抗日戰場,到處都有廣西子弟兵浴血沙場。1938年10月後,廣州、武漢相繼失陷,淪陷區大批文化團體和文化工作者匯集桂林,桂林成為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被譽為「文化城」,名揚海內外;同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八辦」又是中共在廣西的公開機關和南方局駐桂林辦事處,它的建立對爭取廣西當局開放民主、宣傳動員國統區人民堅持持久抗戰,鞏固和發展西南、南洋等地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籌集抗日物資,起過重要作用;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曾3次到桂林開展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1939年和1944年,廣西曾兩度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廣西人民遭受空前災難;第一次淪陷期間,以共產黨員為骨乾的廣西學生軍和戰時工作團深入桂南各縣發動群眾,掀起民眾支前參戰的熱潮;第二次淪陷期間,中共廣西地方組織動員和組織群眾建立抗日武裝,開展保衛家鄉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廣西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實地說,新桂系統治廣西時期,在推動廣西近代工礦業、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然而抗戰勝利後,新桂系積極追隨蔣介石,全力轉入了反共內戰,在廣西實行「三征」(徵兵、征糧、征稅)暴政,鎮壓中國共產黨、民主進步勢力和人民民主運動。隨著內戰的發展,國民黨政權陷入了軍事、政治、經濟的全面危機當中。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以反「三征」為口號,相繼在桂東、桂北、左江、桂西、桂中、桂中南等農村地區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在城市,則開展了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和反對美國侵華政策的斗爭。1949年1月蔣介石一度引退,為挽救國民黨的失敗,美國支持的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與中共談判,企圖實現「劃江而治」;但隨著人民解放軍4月渡過長江,新桂系「劃江而治」的幻想破滅。在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廣西各地游擊隊開始向盤踞城鎮、交通要隘、據點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解放廣大農村,配合南下解放大軍作戰;桂、柳、邕、梧的中共組織則在白色恐怖下巧妙地開展統戰策反工作,領導各界群眾開展護廠、護校、護路斗爭,迎接解放。10月,新桂系白崇禧集團在湖南衡陽地區被解放軍擊潰,5個兵團17萬餘人狼狽逃回廣西,企圖長期經營廣西老巢,負隅頑抗。11月7日,人民解放軍集中二、四野戰軍45萬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在廣西人民群眾和各路游擊隊的配合下,發起解放廣西戰役。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了中越邊境要塞鎮南關(今友誼關),宣告廣西全境解放,廣西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Ⅶ 「6·」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時30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大坡街發生滑坡地質災害,中心地理位置:東經109°31′16″、北緯25°09′07″。滑坡共有2處,分別位於大坡街西側山體人工切坡的頂部和大坡街東側下方的河岸,其中一處滑坡寬120m、斜長7.5m、厚6m,體積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處滑坡寬70m、斜長25m、平均厚2m,體積3500m3,主滑方向95°。兩處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層的樓房受損,1間摩托車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經濟損失約30萬;由於撤離及時,避免了39戶173名群眾的傷亡。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其災情屬小型。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於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區,所在的山丘峰頂標高256m,相對高差76m,山體自然邊坡坡度25°~45°,植被生長茂盛,覆蓋率大於90%。山丘的中下部為大坡鄉街道,地面標高為180m,街道兩側樓房的建設在西側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邊坡;東側棄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邊坡。坡腳處為大坡河,河床標高158m,河岸邊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東向西流動。

(2)地層岩性及其工程地質特性

滑坡所在區域上覆第四系坡殘積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約40%~50%,結構鬆散,透水性好,土體易沿著殘積層與基岩接觸面產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組(

)黃褐色泥岩、泥質砂岩,抗水性弱,易風化,力學強度低,新鮮岩石干抗壓強度26.6~192MPa,軟化系數0.25~0.94。

(3)地質構造

根據區域資料,滑坡位於大坡-雅瑤向斜的核部,該向斜岩層傾角變化大,由寒武系地層組成,軸向NE,長38km、寬18km。區域岩層產狀為140°∠68°。

(4)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所在區域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賦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並於溪溝底部、溝側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溝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徑流模數一般6~6L/s.km2,水量豐富。

2.2 地質災害特徵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大坡街滑坡包括兩處滑坡,分別位於大坡街後山上方的坡頂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於人工切坡頂部,邊坡高24~36m,坡度56°,邊坡上部4~5m為坡殘積碎石土,下部為強風化泥岩、泥質砂岩,滑坡寬120m、斜長7.5m、厚6m,體積5400m3,主滑方向123°,滑體以坡殘積土為主,滑面為土岩接觸面。滑坡後緣沿山脊線產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縫,裂縫寬0.1~0.8m,下錯1m;前緣多次產生小規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從坡頂崩滑而下,沖擊坡腳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層的樓房受損,滑體已堆積至部分房屋的三樓。

H2滑坡:位於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寬70m、斜長25m、平均厚2m,體積3500m3,主滑方向95°。滑體前緣受河水沖刷,大部分滑體已滑入河中,少量滑體堆積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頂處的1間摩托車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野外調查,滑坡的發生以自然因素為主,人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體邊坡上部為厚4~5m的坡積土,下覆基岩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設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邊坡,改變了邊坡的自然狀態,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觸面,形成高陡的臨空面,給滑坡、崩塌的形成創造了空間條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約3小時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滲,造成土體快速飽和,土體強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於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滲至強風化泥岩後沿土岩接觸面滲流,使土岩接觸面的摩擦力下降產生滑動。

H2滑坡:大坡街建設過程中切坡開挖的棄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邊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動產生滑坡、崩塌;加上該處為大坡河的拐彎處,河流沖刷較為強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漲,洪水強烈沖刷河岸,淘蝕坡腳,引發河岸邊坡下滑產生滑坡。

3 地質災害巡查監測

根據氣象預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開始,受熱帶高壓和低空切變線等因素影響,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地區將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自治區氣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種預警預報信息平台及時向全區各市、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預報,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就是這次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區域之一。根據國土資源等部門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黨委、政府按預定的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及時啟動地質防治工作,召開全體幹部職工會議,緊急部署全鄉地質災害防治和抗洪救災等各項防範應對工作,要求各相關責任人、監測人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加強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隱患點的值守和巡查、監測等工作,全力扎實做好各項防範應對工作。受強降雨影響,到6月18日16時前的48小時內,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累計雨量已達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時30分,在大坡街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一居民,聽到屋後牆被砸的聲音,當即起來察看,發現後牆是受到後山坡上的一小塊泥土崩塌所砸,意識到可能是後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響的鄰居,並報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巡查監測組加強監測,至6月19日早晨6時,山坡上滑坡體的後緣裂縫加寬、前緣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動現象,巡查監測組立即報大坡鄉黨委和政府負責人,鄉黨委和政府立即啟動滑坡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按預案組織大坡鄉政府工作人員和派出所全體幹警進到現場開展應急處置。6月19日上午10時,山體發生滑動,根據柳州市主要領導指示精神,融安縣委、縣政府迅速組織救援隊伍趕赴災害現場,會同大坡鄉黨委、政府等主要負責人組成前線指揮部靠前指揮,全力以赴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緊急、有序地組織受災居民撤離,並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於預警及時、監測到位、決策果斷、措施有力,融安縣大坡鄉成功避免了39戶173名群眾的傷亡發生,而且受災群眾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准備工作

2014年入汛以來,自治區召開防汛抗旱電視電話工作會議,全面加強防汛防災應對工作。5月18日,在南寧市舉辦了自治區防汛搶險演練,增強各級處置汛期突發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區政府應急辦、國土資源廳與欽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縣聯合舉2014年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救災演練,並組織各市縣觀看電視直播,用創新方式切實提高各地防汛防災應對水平,汛期前及時強化我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知識。

(2)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在此次大坡鄉發生「6·19」滑坡地質災害前,據融安縣降雨天氣過程,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及時向市、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信息。融安縣政府收到預警信息後,及時組織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加強應急協調聯絡,做好雨情實時監測和預報工作,根據雨情實時監測資料和預報資料進行地質災害短期預測,並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進行預報;同時要求大坡鄉政府加強值守應急,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與監測,發現險情,及時報告。6月18日融安縣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天氣,融安縣通過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多次發布氣象預報信息和實時雨量信息,其中於6月18日7時26分發布大坡鄉2小時雨量達62mm,18日16時雨量超過195mm,大坡鄉黨委、政府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加強巡查監測,並告知全鄉群眾做好防範應對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災群眾發現地質災害預兆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的地質災害技術人員到現場巡查後山開裂變形,通過加強監測,出現險情後迅速將險情報告大坡鄉黨委、政府,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據,為成功避險爭取了寶貴的撤離時間。

(3)組建前線指揮部統一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災害發生後,大坡鄉黨委、政府及時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組織幹部職工拿著高音喇叭,挨家挨戶通知受威脅群眾迅速撤離至安全區域;融安縣主要領導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按照預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指揮部,縣委書記任指揮長。其他縣領導任副指揮長,設立監測組、安保組、搶險組、安置組、後勤保障組5個應急救援小組,各組組長由l名縣領導擔任,組員由相關科局領導組成,各應急小組按工作職責立即開展救災搶險工作。監測組負責調查、核實險情,組織監測、預測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劃定危險區域,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4個監測樁,對滑坡體變化情況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預警;安保組負責對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維護交通秩序及現場治安秩序,在危險區域拉警戒線、設立警示標志,用木板封閉危險區域,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嚴禁人員進出;搶險組負責對受災居民搶險救援和衛生救護,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距滑坡後緣裂縫上方3m處的山體上開挖排水溝,填埋夯實滑坡裂縫、用彩條布覆蓋滑坡體等阻止地表水滲入裂縫、減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滲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組負責對受威脅群眾及重要財產的轉移及安置,採取投親靠友、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後勤保障組負責對災區電力、通訊設施的搶修與恢復,救災物資分發等一些後勤保障工作。各應急小組在指揮部統一統籌指揮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協調有序地組織開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脅的39戶173名群眾成功避險。

(4)認真抓好災後處置工作

災後,融安縣政府委託地質災害技術支撐單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提出滑坡應急處置技術方案,並及時召開專題會議。就大坡鄉「6·19」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進行了討論,最後確定執行削坡清除滑坡隱患的方案,快速委託專業技術公司負責清理和工程監理工作。方案科學、合理,受委託公司專業技術強、信譽較好,災後後續工作在短時間內有序、及時和扎實地推進,隱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經驗與啟示

(1)領導重視是前提

險情發生後,市、縣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市主要領導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縣領導靠前指揮,各單位迅速響應,在滑坡現場組織開展人員疏散、隱患排查、災民安置等工作,確保了滑坡危險區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融安縣領導幹部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縣政府都召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題會議;下發文件明確防範重點,每年汛期縣領導均率隊到各重點隱患點進行檢查督促,明確落實防範責任和防治措施。

(2)宣傳培訓是基礎

融安縣著力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每年安排近7萬元用於地災宣傳培訓經費,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報刊等媒體媒介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並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節日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每年發放宣傳材料10000餘份、明白卡1200餘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重要災害點和公路沿線設立警示標志260個,使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真正做到入「點」人戶。

每年汛期前融安縣政府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12個鄉鎮幹部、村幹部、中小學校長、監測員等相關人員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結合該縣地質災害的類型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幹部群眾傳授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使他們掌握地質災害的分類和各類地質災害特點特徵、前兆識別,學會運用簡單工具進行監測,以及掌握正確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措施等,做到「四應知」和「四應會」。該縣政府每年還組織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深入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真正能掌握和運用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不斷提高地質災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測群防是根本

融安縣政府歷來重視群測群防工作,一直將其作為監測險情的一項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與各縣政府、縣政府與鄉鎮政府、鄉鎮政府與村委及監測員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縣政府每年投入經費20多萬元建立和維持全縣群測群防體系的運轉,目前共落實307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實行分片管理,覆蓋該縣12個鄉鎮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確保每年汛期時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開展。遇到災險情時,能夠及時上下聯動,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作用,有效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地質災害預警及時是關鍵

及時、准確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在這次成功避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區、市兩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平台發布的預警信息後,融安縣安排專人進行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極端惡劣氣象條件,及時通過簡訊平台把預警信息發送到全縣防災工作人員的手機上,提醒做好地質災害巡查和防範工作。2014年,先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21000餘條。同時,自治區氣象部門在融安縣12個鄉鎮安裝了14台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實時發布氣象預警預報信息;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在融安縣雅瑤鄉福田村大邦屯、東起鄉良北村二窩屯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自動監測儀4台,通過科學方式進行實時有效監測,做到了讓廣大群眾對氣象預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備,對地質災害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最大限度地將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5)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縣根據各鄉鎮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融安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融安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以及對應修改完善鄉鎮、村屯和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巡查、值班、速報等各項制度,有效保證在發現險情後,縣委、縣政府能夠及時啟動應急響應,依照應急預案有序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預案,心中不慌亂」。

(6)科學處置地質災害是重點

在強降雨過程中,融安縣委、縣政府要求各鄉鎮和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與監測;根據雨情實時監測資料和預報資料進行地質災害短期實時預警預報;在搶險救援過程中,決策果斷,科學處置,搶險組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距滑坡後緣裂縫上方3m處的山體上開挖排水溝,填埋棄實滑坡裂縫、用彩條布覆蓋滑坡體等阻止地表水滲入裂縫、減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滲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4個監測樁,對滑坡體變化情況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預警;在危險區域拉警戒線、設立警示標志,維護交通秩序及現場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閉危險區域,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嚴禁人員進出;採取投親靠友、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定時通報災害處置情況及災後加快重建進度,主動溝通災民,穩定災民思想情緒等都是科學、有效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

(7)溝通創新是亮點

融安縣還合理利用現代網路媒體,利用手機微信建立了「鄉土融安」微信群,匯集了縣、鄉鎮兩級政府領導幹部和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不但加強了平時業務溝通聯系,有效地實現了信息共享,創新了信息溝通方式,而且在處置突發地質災害事件中能更好地發揮時效性,更便於現場指揮部及時、科學、有效地採取有力的、更完善的處置措施。

Ⅷ 廣西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從考古發現的百色古人類遺址可知,早在7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距今5萬年左右的「柳江人」,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廣西地域主要分屬於桂林郡和象郡,這是廣西最早納入統一的中央王朝版圖。為了解決秦軍的糧餉運輸,在今興安縣境內開鑿了人工運河——靈渠;靈渠溝通了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漢初,代行南海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今嶺南地區包括廣西大部分隸屬於南越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蒼梧廣信(今梧州)成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漢時,合浦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甌駱越人從戰國時開始繪制的左江崖壁畫約完成於此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廣西先屬吳,其後歸於晉及不斷更替的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唐咸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升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這是廣西最早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唐代廣西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桂布」名聞遐邇;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鎮興起;修築了溝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廣西出現了第一個狀元趙觀文和頗負盛名的詩人曹鄴、曹唐。五代十國時期,楚與南漢長期爭奪廣西,社會經濟遭受破壞。宋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始於此;宋代,先後發生了區希范起義、儂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義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層統治者則於熙寧八年(1075)大規模入侵廣西,僅邕州(在今南寧)屠城被害人數就達5萬多人;宋代邕州橫山寨(今田東縣平馬鎮)、永平寨(在今寧明縣)及欽州3大博易場成為西南民族集市或與交趾等地貿易的國際市鎮;有色金屬錫、鉛的產量居於全國前列;梧州元豐監成為江南六大鑄錢監之一;紡織品尤其是薴麻織品質量上乘,左右江出產的緂布色彩豐富,是最早的壯錦及當時的上品衣料。元朝統治廣西基本上著重於軍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駐屯兵,實行軍事性質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廣西行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是當時全國13個布政使司之一。朱元璋分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於洪武五年(1372)開始在桂林獨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進犯我國東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壯族子弟組成的俍兵赴前線抗倭,屢敗敵寇,戰績顯赫。明朝是封建社會廣西經濟開發最有成效的時期,大量移民湧入,耕地面積顯著增加;已開始種植雙季稻,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細致;建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築有容縣真武閣、合浦大士閣等。文化教育與中原地區的差距日漸縮小,各州縣包括土州土縣都辦起了學校,人才輩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書」蔣冕、蔣昇,軍事家袁崇煥等。然而終明之世,土官對朝廷的叛亂和土官之間的紛爭不斷爆發,土地和食鹽成為嚴重社會問題,賦稅徭役苛重,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規模較大的各族農民起義有大藤峽瑤民起義、八寨起義、古田起義等,其中大藤峽起義綿延不斷達200年。清初,廣西兵禍連年,先是桂林成為南明永曆政權駐地和瞿式耜、大西軍李定國抗清斗爭的中心;不久又爆發了平西王吳三桂等叛亂的「三藩之亂」,主持廣西軍務的孫延齡起兵從亂;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廣西才真正歸入清王朝的版圖。清代廣西的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日臻成熟,各種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車普遍使用,許多山區亦開辟出梯田、沖田等等,例如令人嘆為觀止的龍勝龍脊梯田,始造於元代,歷明至清才完成;出現了星羅棋布的農村圩市,城鎮商業的繁榮以梧州為冠。全省各地皆設書院和義學;方誌的編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謝啟昆主修的嘉慶《廣西通志》被譽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劇、彩調劇等民間戲劇已十分流行。清中期以後,天地會勢力在廣西發展迅速,頻頻起義,標志著一場大風暴的即將來臨。

先秦以前,廣西為百越民族聚居地。秦漢以降,漢族人民和苗、瑤、回等少數民族因軍事、經濟、避亂、仕宦、謫遷等原因源源不斷地遷入廣西。移民不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構成秦漢以後歷代中央政權對廣西進行統治的社會基礎。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農作物的新品種等,將漢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傳播到廣西。例如隋桂州總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韋丹、宋廣西轉運使陳堯叟等一批傑出人物來桂任職,就實行過不少發展生產、緩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對促進廣西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鴉片戰爭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兩廣是受鴉片走私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同時隨著封建統治的沒落腐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廣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前沿。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廣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調趕往廣州前線支援,廣西前後共調集兵力數千名,還調集大炮、火炮及鑄炮工匠赴粵增援,珠江口海面防禦工事「排鏈」所用的參天大木也選材自廣西。廣西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兩萬多廣西各族兒女匯集桂平金田,誓師起義,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9月,太平軍佔領永安,封王建政,頒行各種制度;繼而揮師北上,東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與此同時,以天地會組織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義也在廣西勃然興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陽建立的昇平天國、1855年在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1860年在新寧州(今屬扶綏)建立的延陵國3個農民政權最為引人注目。隨著外國洋教勢力在廣西的發展,近代廣西民教沖突不斷,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發了中法兩國的外事交涉,法國以此為借口,與英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加深,廣西各族兒女奮起抗擊法國的覬覦和侵略,民族英雄劉永福率領由廣西子弟組成的黑旗軍在越南屢創法軍,取得著名的紙橋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陸路戰場,老將馮子才率部痛殲進犯的法軍,取得了號稱我國近代「中西戰爭第一大捷」的鎮南關大捷;法軍慘敗的消息傳至巴黎,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里內閣的倒台。中國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後使北海、龍州、梧州成為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列強向廣西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攫取開礦、航運和修築鐵路等特權,把持海關,操縱金融;隨著自然經濟被破壞,廣西的近代化伴隨著半殖民地化進程在血與火中生長。在世紀末變法維新的呼聲中,康有為曾兩次到廣西進行變法維新宣傳,創辦「聖學會」和《廣仁報》,開風氣之先;1895年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反對簽定對日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廣西有99名舉人參加了這次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憂時的政治大請願。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至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在桂西南邊境地區先後發動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和欽廉上思起義等3次武裝起義,而雲南河口起義、辛亥廣州黃花崗之役也有不少廣西籍同盟會員參加,廣西革命黨人前仆後繼,為辛亥武昌起義發揮了重要的催生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其時在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的廣西籍學生160多人直接參加了首義;在廣西的革命黨人則組織了柳州、潯州(府治今桂平)起義,廣西隨之宣布獨立。然而,廣西的軍政大權卻被陸榮廷所篡奪,形成了獨踞一方的舊桂系軍事集團;舊桂系貪婪殘暴,屠殺革命黨人,鎮壓「二次革命」,勾結北洋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終於在孫中山發動的「援桂討陸」戰爭中宣告崩潰。廣西平定後,孫中山曾出巡廣西,督師整軍,計劃經桂林出師北伐,但因陳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年「五四」運動爆發,廣西各城鎮的學生、工人和各界群眾積極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廣西的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傳播,促進了廣西人民的新覺醒,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廣西最早的地方組織首先在梧州建立。與此同時,曾為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藉助廣東革命陣營的力量,統一廣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統治。隨後,新桂系與國民政府達成兩廣統一方案,廣西歸屬國民政府領導。在聲援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的斗爭風暴中,國共合作的局面在廣西正式形成,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在全省范圍內蓬勃開展起來;新桂系軍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加北伐,且屢挫強敵,成為北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然而,「四一二」政變中,新桂系追隨蔣介石「清黨」反共,使廣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由於北伐戰爭中新桂系勢力的迅速擴張,同蔣介石集團發生了尖銳矛盾,1929~1930年,蔣桂連年混戰,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破壞,但客觀上也為廣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時機。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到廣西,通過對其時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進行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成功發動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

「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與蔣介石集團對日態度的分歧,從1934年就開始了對其上層的統戰工作。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也在城鄉發動人民群眾開展普遍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6月1日,新桂系聯合廣東發動了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中共中央在對事變表示支持和肯定的同時,向李宗仁等表明「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的方針,推動了事變的和平解決。全面抗戰爆發後,廣西各地掀起抗日救國的熱潮,各族青年紛紛應征入伍;廣西當局兩個月內就裝備了4個軍、48個團開赴前線,動員之迅速為全國少有。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與昆侖關戰役、桂柳會戰與守衛桂林城等全國和廣西各抗日戰場,到處都有廣西子弟兵浴血沙場。1938年10月後,廣州、武漢相繼失陷,淪陷區大批文化團體和文化工作者匯集桂林,桂林成為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被譽為「文化城」,名揚海內外;同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八辦」又是中共在廣西的公開機關和南方局駐桂林辦事處,它的建立對爭取廣西當局開放民主、宣傳動員國統區人民堅持持久抗戰,鞏固和發展西南、南洋等地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籌集抗日物資,起過重要作用;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曾3次到桂林開展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1939年和1944年,廣西曾兩度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廣西人民遭受空前災難;第一次淪陷期間,以共產黨員為骨乾的廣西學生軍和戰時工作團深入桂南各縣發動群眾,掀起民眾支前參戰的熱潮;第二次淪陷期間,中共廣西地方組織動員和組織群眾建立抗日武裝,開展保衛家鄉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廣西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實地說,新桂系統治廣西時期,在推動廣西近代工礦業、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然而抗戰勝利後,新桂系積極追隨蔣介石,全力轉入了反共內戰,在廣西實行「三征」(徵兵、征糧、征稅)暴政,鎮壓中國共產黨、民主進步勢力和人民民主運動。隨著內戰的發展,國民黨政權陷入了軍事、政治、經濟的全面危機當中。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以反「三征」為口號,相繼在桂東、桂北、左江、桂西、桂中、桂中南等農村地區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在城市,則開展了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和反對美國侵華政策的斗爭。1949年1月蔣介石一度引退,為挽救國民黨的失敗,美國支持的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與中共談判,企圖實現「劃江而治」;但隨著人民解放軍4月渡過長江,新桂系「劃江而治」的幻想破滅。在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廣西各地游擊隊開始向盤踞城鎮、交通要隘、據點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解放廣大農村,配合南下解放大軍作戰;桂、柳、邕、梧的中共組織則在白色恐怖下巧妙地開展統戰策反工作,領導各界群眾開展護廠、護校、護路斗爭,迎接解放。10月,新桂系白崇禧集團在湖南衡陽地區被解放軍擊潰,5個兵團17萬餘人狼狽逃回廣西,企圖長期經營廣西老巢,負隅頑抗。11月7日,人民解放軍集中二、四野戰軍45萬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在廣西人民群眾和各路游擊隊的配合下,發起解放廣西戰役。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了中越邊境要塞鎮南關(今友誼關),宣告廣西全境解放,廣西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Ⅸ 吳必虎的學術交流

國際學術團體
ITSA -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 國際旅遊學會,創會會員,秘書長
IAST-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ies of Tourism 國際旅遊研究院,院士
PATA –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 亞太旅遊協會,人力資源委員會理事
ISTTE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ravel and Tourism Ecators 國際旅遊教育學會,會員
ATLAS - Association for Tourism and Leisure Ecation 旅遊與休閑教育協會,會員
APTA –Asian Pacific Tourism Association 亞太旅遊學會,會員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國區域旅遊開發研究會,會長
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北京旅遊學會,副會長
學術期刊(叢書)編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Cities(上海),聯席主編
Tourism Management (紐西蘭), 編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ino Business (美國),編委
Touris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澳大利亞),編委
China Tourism Research (香港),編委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印度),編委
旅遊規劃與設計(北京),主編
旅遊學刊 (北京),編委
人文地理 (西安),編委
旅遊科學 (上海),編委
地域研究與開發 (鄭州),編委
旅遊論壇 (桂林),編委
旅遊研究(昆明)編委會,編委
商務印書館、中國旅遊出版社「世界著名游記叢書」指導委員會 副主任
政府經濟顧問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規劃咨詢專家
世界銀行,旅遊規劃咨詢專家
國家旅遊局,旅遊標准化專家,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標准專家組組長
江蘇省旅遊經濟顧問
山東省旅遊經濟顧問
四川省旅遊重建規劃顧問
吉林省旅遊發展專家顧問
山東泰安市旅遊發展顧問
山東省曲阜市人民政府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顧問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海淀區經濟顧問
江蘇無錫市城市規劃顧問
四川廣安市旅遊發展顧問
福建南平市旅遊發展顧問
廣西南寧市旅遊發展顧問
廣東潮州市旅遊發展顧問
山西忻州市重點產業(旅遊產業)專家工作站專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