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八年級地理黃土高原教學反思

八年級地理黃土高原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39:33

八年級地理業務學習

八年級上人教版地理主要知識點如下:
01、中國從東西半球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於北半球。
0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0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0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0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06、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07、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08、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09、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0、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7、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18、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0、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脈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21、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是: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22、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爾)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3、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4、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25、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 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27、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28、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9、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干濕地區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5、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36、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37、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
38、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41、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2、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43、我國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眾多,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4、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45、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46、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只佔2.5%
48、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主要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49、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51、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52、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農業,工業,家庭的節水方法)
53、在各種交通運輸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54、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南北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
東西向: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
隴海(連雲港—蘭州)—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京滬線(北京—上海); 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北京—九龍) 焦柳線(焦作—柳州);
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及經過的鐵路干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 )、(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包蘭線)。
5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5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5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5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5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格局。
6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6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6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6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6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65、●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3) 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 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 特徵:從業的科技人員比重大;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快。
(2) 分布特點: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分布特點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嶺-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01)1月份0℃等溫線
(02)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03)年降水量800 mm等降水量線
(0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0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06)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Ⅱ 八年級地理「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的特徵急!急......

黃土塬
又稱黃土平台、黃土桌狀高地,塬是中國西北地區群眾對頂面平坦寬闊、周邊為溝谷切割的黃土堆積高地的俗稱,已正式引入地貌學文獻。按照成因類型和形態特徵,分為:①古緩傾斜基岩平地上覆蓋厚層黃土形成的塬,簡稱完整塬。如隴東董志塬、陝北洛川塬和隴中白草塬,面積都在數十至數百平方公里,塬面完整,四周正受溝谷蠶蝕;②山前傾斜平地上發育的塬,簡稱靠山塬。一面靠山,傾向河谷,被發源於山地的河流或溝谷割切,如秦嶺山地中段北坡坡麓的塬;③斷陷盆地中發育的塬,又稱台塬。如陝西關中平原北面的渭北高原上的塬;④河流高階地形成的塬,如黃河龍門河段兩側的塬,這類塬已被後期發育的溝谷分割,稱為破碎塬;⑤古平坦分水嶺接受風積黃土形成的塬,如延河支流杏子河流域的楊台塬,茹河上游的孟塬,其面積多在數平方公里以內,零散地分布在黃土丘陵區內部,稱為零星塬。黃土塬頂面坡度多為1~3°,邊緣可達5°左右,現代侵蝕微弱,是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農耕地所在。因受溝谷侵蝕影響,塬面的面積正在縮小。
黃土梁
黃土區長條形的黃土高地。梁主要是黃土覆蓋在梁狀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蝕而形成的。依據黃土梁的形態,可分為平梁和斜梁兩種類型。前者頂部平坦,寬度有限,長可達幾公里。橫剖面略呈穹形,坡度一般在1—5度,沿分水線的縱向斜度不過1—3度。梁頂以下,是坡長很短的梁坡,坡度大概在10度以上,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坡折。在梁坡以下,其坡度更大。後者是黃土高原常見的溝間地,梁頂寬度較小,呈明顯的穹形。沿分水線有較大的起伏,梁頂橫向坡度3—5度,縱向坡度8—10度。梁頂坡折以下直到谷緣的梁坡坡長很長,坡度變化於15—35度。梁坡的坡形隨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在溝頭的溝緣上方為凹斜形坡。在溝口兩側(梁尾)為凸形斜坡。梁坡以下,就是溝坡。
黃土峁
黃土地區一種孤立的丘陵。在平面圖上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頂部渾圓;面積不大,坡度約3—10°。四周坡均為凸斜形坡,坡度變化於10—35°,整個峁的外形極似饅頭狀。兩峁之間有地勢顯著凹下的分水鞍,稱為墕。墕之兩側均為凹斜形狀。分水鞍被兩側溝頭所侵蝕,殘余成為極窄的長脊後稱「崾嶮」。崾嶮也出現在塬與梁之間,道路常常由此通過。如有數個峁相互連接時稱為峁梁,有時峁還可成為黃土梁頂的局部組成體,稱為梁峁。峁的成因要做具體分析,有的是繼承古地貌而成,有的則是由於近代溝谷切割黃土梁而成。中國陝北、晉西一帶,峁發育典型

Ⅲ 初二地理期中考反思 1500字..

地理教學反思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中已經期中考試結束了,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我來說,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也有很多不足要改進,這就需要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進行反思。我認為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期中過後進行了試卷分析,我和我的學生感受多多。
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我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養,素養的形成我從培養興趣開始。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 「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愛因斯坦語)」,「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在有了興趣的基礎上,我還時時用問題做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在興奮的狀態。
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准備,試著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
地理學科由於它一定的難記性,為聰明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於它的綜合性,為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於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於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白失掉了應得的分數,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內疚。也是由於我對於學生審題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造成的。
反思後我有所得:審題失誤在地理解題中是比較常見的。有的學生雖然具備答好題目的知識基礎,但由於不會審題,結果仍然答錯,或不切題、不規范乃至漏題。審題不清主要表現在問域不明和已知條件不明確兩個方面。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成各種類型的練習,如回答問題、畫地形圖、分析圖表、「預報」天氣過程等等,這類練習必須緊密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另一種是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野外考察中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解決小范圍環境問題等。雖然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相同的。

Ⅳ 地理書上怎麼形容黃土高原的 初二課本上的,現在忘了,兩個四字成語

初中地理形容黃土高原的典型概括詞語: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Ⅳ 怎樣解決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Z(八年級地理)

植樹造林

Ⅵ 八年級地理黃土高原的教學評價設計怎麼弄

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
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
寧夏及河南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

Ⅶ 八年級地理 黃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我國為改善西部地區惡化的生態環境而採取的一項重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對農民生活、農村社會經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根據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中的一些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更快實現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
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地處黃河中上游地區的黃土高原西部,總人口52萬人。全區共有土地面積39.15萬公頃,耕地16.9萬公頃,其中坡耕地9.23萬公頃,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54.4%。由於長期不合理的開墾,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了旱、風、雹等惡性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製約了原州區生態農業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影響了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進程。固原市原州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於2000年啟動,截至2002年,全區完成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任務2.49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還草1.3萬公頃,荒山造林1.19萬公頃。退耕實施3年來,農民生活及地方經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過對固原市原州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的調查訪問,旨在研究原州區退耕還林還草實施對農民收入和農村經濟的影響。

一、退耕還林還草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機制

據初步統計,原州區退耕還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戶農戶約10多萬農民,平均每戶退耕還林9.6畝,平均每戶每年補助糧食926公斤、補助現金192元。退耕還林還草促進了農戶收入提高,根據原州區統計局資料,農民人均純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為1042元,到2002年達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長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長了22.4%。退耕對農戶增收的作用機制主要有如下兩方面:
1、退耕補償大於繼續耕作的機會成本。國家通過以糧代賑的辦法,無償向退耕戶提供糧食、現金和種苗費補助,這一補償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絕大多數退耕戶的擁護,農民普遍認為由國家獲得的補償要比自己種地劃算。原州區實施的大多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這類坡耕地一般以種植小麥、馬鈴薯、胡麻、糜子等為主,土壤瘠薄,產量極低。據原州區退耕辦資料統計,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種植小麥的平均糧食產量為67公斤/畝。按市場價l元/公斤計算,每畝產值為67元;根據1997年—1999年統計資料,原州區種植業生產支出占種植業收入的37%,則每畝地種植成本為25元,投入產出之差為42元。該土地退耕後,在糧食和現金補助期間,每畝可得原糧100公斤,現金補助20元,同樣以1元/公斤計算,則退耕地收入為120元,比種植小麥增收78元。按每個農戶平均退耕還林還草1.92畝計算,則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過剩餘勞動力經營副業增加收入。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不僅使農戶家庭有了可靠的糧食供給,而且讓許多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從事多種經營和副業生產。原州區退耕3年來共退耕地19.5萬畝,按每個勞動力經營耕地8畝計算,則可節省2.4萬農村勞動力。據筆者對原州區4個鄉15個行政村的調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較少的農產,絕大部分退耕戶家裡都有不同程度的勞動力剩餘,這些剩餘勞動力中95%以上的男勞力都出去列工或經營其他副業,女性勞動力則大多在家務農。同時養牛養羊等。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通過促進剩餘勞動力的向其他副業轉移而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退耕還林還草對農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

固原市原州區退耕還林還草實施3年來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已初見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88億元和10.66億元(當年價),分別比上年增長了93.6%和37.7%(1990年不變價)。退耕還林還草對地區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農業結構調整來實現。通過農業內部資源的重新配置與有效利用,減少某些過剩農產品的生產,增加短缺農產品的生產,通過合理投資與經營,提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效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後.原州區大力發展舍飼圈養牲畜,發展特色經濟,使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向林果種植業、畜牧業以及二、三產業過渡,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1、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①促進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將原來坡度大、路程遠、水土流失嚴重的低產坡耕地轉向植樹造林種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使節省下來的生產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勞動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轉移,帶來糧食單產的增長。如下表所示,雖然原州區耕地面積 3年來有所減少,但糧食總產量和糧食單產卻並未受到影響,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後原州區政府調整農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油料、枸杞總產量分別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產量變化最為顯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產量增長率分別為29.6%、49.2%和140%。
2、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退耕地還林還草增加的牧草和飼料,為後續產業——畜牧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使農戶在有效的空間里發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區宜草宜牧的實際,抓住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畜牧業的契機,把種草養畜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支點,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2002年底,全區畜禽飼養量達134.5萬羊單位,其中羊只飼養量達40.6萬只(存欄22.45萬只,出欄18.15萬只),牧業產值達到l.38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5%;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246.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
3、通過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速勞動力結構調整。由於耕地的減少,使一部分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通過勞動力轉移的重新就業,加速了農村人口城鎮化,勞動力內部發生了結構調整。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原州區農民增收及地區經濟發展都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在工程結束後,這種經濟效益能否持續呢?通過農民增收機制的研究,退耕後農民增收相當一部分得益於國家的補償政策。國家財力畢竟有限,只對生態林補償8年,經濟林補償5年,退耕還草補償3年。補償政策結束後,農民經營副業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當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來購買糧食,農民純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將受到威脅。因此,退耕還林草工程能否長期穩得住,關鍵要看能不能最終解決農民的吃飯和增收問題。地方各級政府不能因而滿足於短期內因國家補償政策造成的農民收入及地方經濟的增長,應盡快培育農村經濟及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1、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提高糧食單產。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必須提高保留耕地的糧食產量水平。保證人均0.2公頃基本農田,對坡耕地進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產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採用先進的噴灌、膜下暗灌等節水灌溉方法,推廣地膜穴播小麥、集流自然降水資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農業技術,培育抗旱、耐鹽鹼等性狀優良的糧食作物品種,應用高效、低殘留或無殘留的新型農葯和肥料,從而全面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依靠科技進步,變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現糧食高產穩產,解決農民長久的吃飯問題。
2、把實施退耕還林同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建設優質林草基地、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在退耕地上種樹、種草,還可搞一些間作套種,發展經濟作物,解決好產業支撐問題,積極發展優質林果、草產業、畜牧業和中葯材,發展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特別是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產銷一體化,盡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擴大退耕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促進項目實施區經濟發展,努力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目標。
3、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工作。退耕還林還草帶來的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轉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穩得住的一個關鍵問題。各級政府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為農民就業服務的信息網路,及時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市場信息,減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和風險性。同時,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難以滿足社會就業的基本需求,各級政府要重點在農業技術服務、市場營銷、勞務輸出等方面給予農民智力支持。使青壯年勞動力掌握一兩門勞動技能,增強農民進入市場的本領,提高農村勞動力要素價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後管護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是退耕還林還草的首要追求目標,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是各項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退耕還林既要抓林草種植,更要抓好管護。管護問題是退耕還林草的重要環節之一,涉及退耕還林草的成敗。要轉變過去重造輕管、只造不管的傾向,多渠道籌措資金,實施多形式管護,加強管護力度,切實做到管護到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