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定量嗎
1. 地理學的好的人有什麼特點
記憶力好的人,邏輯思維強的人適合學習地理系。地理系不光需要文科生好的記憶了和表述能力,同樣也需要理科生清晰的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記憶力幫助記住多種簡單地理知識,表述力幫助表達清晰地表外貌和自然情況,邏輯和計算能力幫助分析內在的地質變化和深層的自然變化問題。
2. 論述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分別有哪些
研究對象是不斷變化的,根據研究對象的變化可得出結論:
一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並非一成不變,地理學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學科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不斷改進,它的研究對象及其側重點也不斷地發生轉移;
二是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域系統」,從學科性質上看,現代地理學更接近於邊緣性學科。
現代地理學主要研究「地域系統」的以下幾個方面:
(a)地域系統的等級序列劃分
包括建立等級劃分的原則和確定等級劃分的數量指標。傳統地理學各種地域類型和區域的劃分實質上就是不同性質或不同規模的地域系統的劃分,如自然方面的綜合自然區劃、動植物地域類型的區劃、地貌區劃、土壤區劃、氣候區劃、水文區劃等,經濟方面的如綜合經濟區劃、農業區劃、工業區劃、交通運輸網區劃,人文方面的如人口區劃、宗教文化區劃、行政區劃等。地域系統的等級序列劃分不僅要確定其主導因素、建立相應的原則,而且還要確定數量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忽視任何一方,劃分出來的結果就會缺乏科學性。傳統的方法是重「定性」而輕「定量」,這是一個不足。現代地理學在定量方法上已邁開了可喜的一步。
(b)地域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結構和功能是同等的概念,系統的內部結構不同,則功能就不同,系統結構的變化伴隨著功能的改變。現代地理學不僅僅要研究地域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樣使系統內部結構達到優化並充分發揮系統整體的功能。目前國內地理學界研究的或參與研究的重大課題大多屬於這方面的內容,如「地區發展戰略研究」、「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區域生態(環境)的研究」、「城鎮地域系統(體系)研究」等。
(c)地域系統的時空演替規律
任何一個地域系統都不是永遠不變,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研究地域系統的時空演替規律,並依據其客觀規律、對地理過程進行預測預報,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任務。
(d)地域系統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
不同性質的地域系統在運動變化的內在機制上是不同的,並且它們之間客觀上還存著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復雜關系,如人文地域系統與自然地域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水文地域系統與生物地域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政治地域系統與經濟地域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等。同時,組成地域系統的諸地理要素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這種關系對地域系統的形成、發展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地理學只是寬泛地探討這些關系,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現代地理學不能只滿足於從理論上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而應做一些深入的具體研究。
3. 地理科學考研必須考數學嗎
大多數地理學考研都要考數學的,但也有一些學校不考數學,一般情況都是自主命題院校,以下是一些不考數學的地理學考研院校:
1、武漢大學
研究方向:01湖泊與濕地生態環境 02水文地理與水資源 03環境變化與災害 04自然資源利用與優化配置 05資源環境決策支持系統 06資源與環境遙感。
專業考試科目:遙感技術及應用自然地理學。
2、浙江大學
研究方向:不區分研究方向。專業課考試科目:地球科學基礎地理學
3、西北大學
研究方向:不區分研究方向。專業考試科目:地理信息系統 自然地理學。
西北大學人文地理是強項,但這也不意味著西北大學的自然地理就弱。
4、河北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01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02資源評價與可持續利用 03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04生態建設與災害防治 05城鄉規劃與景區設計。
專業考試科目: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綜合。
5、山西大學
研究方向:01生態地理 02區域環境規劃與評價03區域經濟開發04黃土高原整治。
專業考試科目:自然地理學 中國地理(含30%數學基礎)。
注意: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6、山西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 01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 02全球變化與環境災害研究 03區域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04土地生態與土地利用 05旅遊開發與規劃。
業考試科目: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學。
7、遼寧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不區分研究方向。
專業考試科目:地理學基礎 中國地理。
8、吉林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 01生態環境調控與建設 02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03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4區域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05生物地理學 06親緣地理學
專業考試科目:自然地理學中國地理。
(3)地理學定量嗎擴展閱讀:
考核目標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確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
地理學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地球物理學是不是就是地理
兩個專業關聯不大,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專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屬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和大氣層。要了解的話多上網查查資料。
5. 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從定性到定量的的綜合集成方法"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特點
編輯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統一性和結合性。
①統一性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是一種全新的方法論,既不同於東西方傳統的整體論,又不同於西方近代以來的還原論,而是實現了整體論與還原論、東西方思維方式的辯證統一。而且,實現了經驗知識與科學理論、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定性思維與定量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以及各種學科的有機綜合與辯證統一。
②結合性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表現的是人—機結合。其中,「人」不是指個人,而是具有優良綜合素質的專家體系,即是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實施主體;「機」是指高性能的計算機,它是專家體系的重要工具,它能夠快速處理信息,幫助專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統一各方意見,建立模擬模型,進行模擬實驗。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研究路線與技術路線
編輯
1、研究路線。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採取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相結合的路線,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宏觀與微觀研究統一起來,最終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
2、技術路線。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技術路線是,採取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信息、知識和智慧綜合集成。人腦與計算機具有極大的互補性,人腦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統一,而計算機的邏輯思維在某些方面超過人腦,但在形象思維上尚不具備。這種在形象思維上的創造與創新只有人腦才具備。因此二者可以互相補充、彌補不足。
6. 計量地理學和傳統的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何差異
計量地理學的產生是、在研究的事物的時空分布、相互關系、地理區劃乃內至進行地理要素的預測、容分析和控制過程中,必然獲取大量的數據資料,為了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從而闡明地理現象的規律、理解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更好的為生產建設服務,在地理學的研究中引入了數學方法產生了計量地理學。
所以計量地理學和傳統地理學最大的不同便是加入了數理統計分析法、運籌學分析法、系統分析方法和模擬分析方法等,使地理學實現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發展。
7. 自然科學和定量環境科學的關系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和地理學。
其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現象是不存在的。
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順著傳統用法,自然科學可被理解為生物科學(涉及生物學程序),並以區辨物理科學(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學法則)及化學科學。物理學
物理學(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相互作用,以及物質的基本存在狀態與結構層次的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對稱性和對稱破缺、守恆律或不變性。一切自然現象都不會與物理學的定律相違背,因此,物理學是其他自然科學及一切現代科技的基礎。
物理學,其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因此它是目前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學的核心內容值得所有人普及,現行課本應加強近代物理學的普及,因為它所涉及的現象直觀上一般不能察覺,實際上客觀存在,而且許多傳說中一些離奇的自然現象都可以藉助近現代物理學(即相對論、量子力學、非線性物理學等)一一解釋。可見,物理學在人類「科學地認識自然、破除迷信」當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化學
化學(chemistry)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從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到使用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人類的生活能夠不斷提高和改善,化學的貢獻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標志。因此,化學是「材料科學的基礎、物質科學的核心、物質工業的後盾」,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
生物學
生物學(biology)又稱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和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可以用於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動,能動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類。生物學與人類生存、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是當今在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自然科學。
天文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並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
地球科學
地球科學是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主要包括地理學(含土壤學與遙感)、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空間物理學以及新的交叉學科(地球系統科學、地球信息科學)等分支學科。
心理學是否為自然科學的范圍,目前也尚存爭議,一般較廣為接受的說法是心理學同時包含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范疇之中。
萌芽編輯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基礎科學和醫學、農學、氣象學、材料學等應用科學,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經驗即生產斗爭經驗的總結。它的發展取決於生產的發展。
原始社會中,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因生產工具簡單、粗笨,還受到原始宗教及其他意識的影響,自然科學的發展是緩慢的。不過,人類取得的每一個科技進步,都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同時又促進自然科學知識的不斷積累,預示著科技的新突破。因此,盡管當時的人們尚處於蒙昧與野蠻狀態,他們在與自然界的斗爭的過程中,以辛勤的勞動與聰明智慧,不斷地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西班牙塔拉戈納市附近莫利·德·賽特(Molí del Salt)古人類遺址,西班牙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和加泰羅尼亞人類古生態學與社會進化研究所(the Catalan Institute of Human Paleoecology and Social Evolution)共同合作的一項考古研究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開始循環使用石器類生活用品。該研究結論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考古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
研究人員是在對西班牙塔拉戈納市附近莫利·德·賽特(Molí del Salt)古人類遺址出土的燃燒過的石器製品進行研究後得出上述結論的。他們認為,這些燃燒過的石器製品可以用來判斷循環利用前後石器的不同形態。研究結果表明,循環利用生活用品的現象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十分普遍。這種循環利用的行為主要是為了應急。研究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緊急情況時,為了避免因四處尋找製作工具的材料而浪費時間,開始選擇使用此前在當地居住的部落遺棄的工具進行加工。這也成為當時的人們選擇居住地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方位的確定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故人們很早就掌握了方位的辨別知識。他們從日出、日落及日落後北斗等星體出現的規律中探索出東南西北的不同方位。他們在營造房舍、埋葬死者時,都注意到朝向。例如住房的朝向大多選擇南向;同一個墓地,甚至同一個考古學文化的不同墓地中,絕大多數死者的頭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雖然其中有些朝向與正方向(正南、正北等)略有偏差,基本方向都是不變的(少數不同方向的墓葬,應與死因有關)。如西安半坡墓地中墓葬的排列十分整齊,它們的方向基本一致,略有偏差者也與正西方向相差不超過 20°。u12290X在年代更早的新鄭裴李崗墓地清理的 114 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墓,排列密集,很有規律,所有頭向均朝南或稍偏西。這些事例說明,距今 8000 年前的人們就已基本掌握了定向的方法。
一般認為,古希臘人泰勒斯、亞里士多德是自然科學的創始人,伽利略·伽利雷是將實驗引入自然科學的首倡人。18世紀以前歐洲自然科學與哲學幾乎不可分開,勒內·笛卡爾、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約翰·洛克等等著名的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早期,對自然物體或者分類的系統研究稱之為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拉丁文historia naturalis)。
8. 現代地理學常用的評價方法
本世紀 20—30 年代,來地理學研源究中的統計方法開始萌芽,並開始 進行地理要素的統計概括和相關關系探討。這些事實充分說明,數學方法對 於地理學家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在古代地理學中,運用數學方法僅僅是 為了描寫地理事件,地理事實和記載地理知識;在近代地理學中,運用數學 方法,又只是局限於對地理現象的解釋性描述。而在現代地理學中運用數學 方法,則是為了更進一步深入地進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 展的內在機制及運動規律,從而為地理系統的預測及優化調控提供科學依 據。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的出現,反映了地理學朝著定量化方向發展的 新趨勢。這種新趨勢就是在地理學研究中,以定量的精確判斷來補充定性的 文字描述的不足;以抽象的、反映本質的數學模型去刻劃具體的、龐雜的各 種地理現象;以對過程的模擬和預測來代替對現狀的分析和說明;以合理的 趨勢推導和反饋機制分析代替簡單的因果關系分析;以最新的定量化技術革 新地理學的傳統研究方法。
9. 如何評價現代地理學中的定量方法
本世紀 20—30 年代,來地理學源研究中的統計方法開始萌芽,並開始 進行地理要素的統計概括和相關關系探討。這些事實充分說明,數學方法對 於地理學家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在古代地理學中,運用數學方法僅僅是 為了描寫地理事件,地理事實和記載地理知識;在近代地理學中,運用數學 方法,又只是局限於對地理現象的解釋性描述。而在現代地理學中運用數學 方法,則是為了更進一步深入地進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 展的內在機制及運動規律,從而為地理系統的預測及優化調控提供科學依 據。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的出現,反映了地理學朝著定量化方向發展的 新趨勢。這種新趨勢就是在地理學研究中,以定量的精確判斷來補充定性的 文字描述的不足;以抽象的、反映本質的數學模型去刻劃具體的、龐雜的各 種地理現象;以對過程的模擬和預測來代替對現狀的分析和說明;以合理的 趨勢推導和反饋機制分析代替簡單的因果關系分析;以最新的定量化技術革 新地理學的傳統研究方法。
10. 自然地理學採用的觀點和方法
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近30多年裡,有了巨大的進步。由於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產生、形成、發展的演變規律,數千年來人類為了探尋這一規律,曾經顯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歸納起來,大致上包括觀察、分析、表述。肉眼觀察,描述歸納,文學式表述,這是萌芽時期和初創時期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時期,地理學的觀察引入了儀器,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都較僅憑肉眼的觀察有了質的進步,加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進步,地理學家的觀察范圍,受距離遠近的約束已漸趨減小,未被地理學家直接觀察的地方越來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關系、發生學原理都在廣泛應用,規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開始引入,在某些領域,如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工業、交通運輸、城市等地理學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數理系統。在表述中,歸納法已成為引以自豪的表現方法,無數的地理學家所觀察到的許許多多的現象,被歸納成要素的規律和地域的規律,使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環境,有了認識、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總之,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使地理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應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則標志著認識的飛躍和學科水平的提高。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執著地試圖探測地球表面的形狀、結構、變化。由於手段的限制,最早產生的方法是肉眼觀察,比如視力所及為圓圈,人們由此推論,地球的形狀是圓球形;後來發現,圓圈視力范圍適於任何地點,由此推論地球是個球體,因為這種現象只有在球體上才可能發生。後來人們為了擴大視野,發現視野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擴大,鳥瞰觀察盛行了數以千計的歲月;但是鳥瞰受地面高程和障礙物的限制,仍然只能解決極小范圍的觀察,大范圍的觀察只能靠小塊范圍的疊加來完成。進入儀器時代,望遠鏡增加了人類視力的距離,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增加了視力的精度,實現了觀察手段的飛躍與發展。盡管如此,人力的浩繁,速度的緩慢,以及自然環境的種種限制,都使這種藉助儀器的觀察遇到許多困難,地理學的理想觀察手段,仍然不能就此止步。而且,這些儀器還無法代替人們感官的觀察,特別是地表物質的形態、結構、運動,還須採取眼觀、手敲、腳量、鼻臭、口嘗、耳聽等種種直觀手段,野外實地考察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垂直航空攝影技術的應用,一是高程可按人們設想的目標;二是這種高程不受地面高程的限制;三是所用人員少,速度快;四是全息攝影技術是地面綜合景觀的全面反映,不受要素和地域的限制;五是精度不受或少受拼接所產生的誤差的影響,因此,被認為是地理觀察的一次革命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地球表面應用遙感技術,使地理觀察再次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即野外觀察低成本、具有新的掌握細節和多種解析度水平的制圖專業的出現。其中,側視空中雷達和紅外彩色膠片新技術尤為重要。這兩種新技術的前提是高空偵察飛機。空中雷達能迅速掃描廣大地面,必要時還可重復掃描。
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成功;1958年1月31日美國人造地球衛星也獲成功,從此,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整個面貌可以一覽無余了。衛星圖象作為人類對地球表面的觀察手段,表現了總體性,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形態、結構、運動的總體特徵;表現了同步性,常發的和偶發的地理現象在同一時間內的表現都能在同一個圖象中得到反映;表現了追蹤性,因為衛星是連續工作,因此在衛星工作期間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從出現到消失的整個過程,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與觀察手段相適應,分析手段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當地理學的觀察還處於人類感官的感覺時,人們觀察的內容主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條件,觀察是有選擇的,採用人們共同約定的符號,如圖畫、語言、文字、數字等形式,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就是萌芽時期的地理學。當觀察記錄日積月累增多,觀察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時,光憑簡單記錄就無法滿足地理學研究的 發展需要了。於是人們開始採取分析手段,要素日趨明朗,隨著地區的變化,要素的表現千差萬別,彼此之間的結合形式多種多樣,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分析,受到地理學家的重視,逐漸取代了簡單的觀察記錄,成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這即是初創時期的地理學。
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是極為普遍的地理現象,僅憑表象的觀察與記錄是不夠的。當然這種觀察與記錄是通過比較進行的,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比較地理學;比較地理學是李特爾的首創,歐美第一、二代近代地理學大師們有所繼承和發展,之後由於進化論的影響,地理學家逐漸將注意力轉到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的研究,於是因果關系、發生學規律成為研究的主題,定性分析成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運用歸納法進行,正如英國學者莫斯(R.P.Moss)所說:「歸納法一般是從事實到概念,從觀察到總結,從局部到總體,換句話說,是根據全部事實確定規律性。這種方法被許多學科採用,並在發展科學思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①正是因為地理學性質與歸納法這種手段的結合,使近代地理學獲得了發展;同時,也因為歸納法還具有明顯的缺點:1.在歸納時由於不能弄明全部連續的推理,在事實與假設之間就產生了邏輯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觀察走向判斷的重要步驟。……2.歸納的結論只適用於用以歸納的那些資料的范圍,而不能擴充到這個范圍以外的領域。3.在歸納過程中經常摻和有歸納者的主觀因素。」②因此近代地理學遠不是方法上的完善科學;這和一些成熟的科學,如物理學、化學、遺傳學等相比較,方法上的不完善是顯而易見的。
歸納法之所以成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因為觀察手段的限制,地理學是以研究地球的整個表面的環境為其對象的,當然迫切地需要總體的、規律的、概念的觀察手段和分析方法,來完成對象所規定的內容的研究,然而觀察手段只能從局部的、事實的、可觀察的方面著手,這就猶如建築上,現代以前只能用堆砌的辦法進行一樣;而現代建築則是首先從總體框架著手,然後用預製件拼接。歸納法的缺陷並非今日才發現;為了彌補其不足,有一些地理學家已經採取了超前的演繹法,來闡明地理學規律,解釋地理現象。
一般認為演繹法的思維過程是由總體到局部,由概念到事實,由總結到觀察。歸納和演繹是兩種不同的推理和認識的科學方法。前者一般為從特殊到一般,後者則為一般到特殊;在認識過程中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演繹所依據的理由,來自對特殊事實的歸納、概括;歸納的結論是演繹的前提,演繹離不開歸納;而歸納對特殊現象的研究,又必須有一般原理為指導,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質,從而進一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本質的認識,歸納也離不開演繹。歸納和演繹在認識過程的統一是客觀的個別和一般的矛盾統一的反映。把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抹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地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應是歸納和演繹的結合,亦即用歸納法、演繹法,乃至直觀所得到的假設的論點是嚴格根據邏輯和數學規則形成的,然後再根據這個論點經過演繹推導出一些局部的論點,這些局部論點通過實驗檢驗,即通過與事實直接比較確定其正確與否。當然在地理學中,這種實驗不僅包括實驗室的實驗,也包括野外觀察得到的事實和統計計算的結果。
地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就必須在歸納法的基礎上,還應當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廣泛應用演繹法:
1.地理思維應當更加嚴謹,為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應當利用相鄰學科的理論模式。
2.必須更加精細地構思所提出的觀點的內部結構,並闡明這些觀點在其它概念中的地位。這就要求除語言邏輯外,更廣泛地採用形式邏輯語言。
3.在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和理論問題時,通過運用形式邏輯、演繹推理和實驗檢驗,有意識地推廣演繹法的使用范圍。
4.必須十分重視尋求檢驗所提出的假設的標准。如果事實與假設稍有出入就會完全否定假設的正確性。
地理學中應用演繹法,為了使地理思維更加嚴謹,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開始利用數理科學的理論模式,結果導致了「計量革命」。
建立在定性描述基礎上的近代地理學有必要引入定量的方法。
世界的許多地區也沒有準確的數字以資利用,因而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近20年來,西方一些地理學派認為計量革命是地理學思想發展的一個新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另一部分人則表現出悲觀失望。從學術觀點看應當實事求是地評價計量革命的作用。它無疑是大大促進了定量量測的發展,改善了對數據的統計加工。有時人們在達到上述成就時並沒有充分理解他們所利用的手段,特別是計算機。人們往往對數據的加工整理比較注意,但在對比事實和思想時卻不夠重視科學思維的嚴謹性。因此在注意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同時,演繹方法的利用卻進展甚微。
『計量革命』的教訓在於要研究數學在所有學科和地理學中的相對作用。在發達的學科中數學一般行使兩種功能:構思假設、發展理論的輔助工具;實驗結果統計整理的手段。第一個功能比第二個重要得多。然而在計量地理學中卻過分誇大了數學作為數據統計整理手段的作用而不重視運用數學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況且相當部分的數據又不是通過實驗途徑取得的,其精確性和可靠性都比較低。這樣地理學雖然運用了一些數學,卻還是停留在歸納性學科的水平上,所以為使『計量革命』在地理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高度重視運用形式邏輯和數學理論去發展地理學的理論。
在以往的30年中,地理學的科學化在追求、探索中,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地理學界雖然認為傳統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繼承的必要,試圖一概加以否定,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味只講繼承,不思傳統方法的改進和新方法的引入和創立,也是有害的。科學方法是人類長期的積累,這份遺產是所有科學所共有的,地理學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方法的繼承,自屬必然;科學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不斷改進和更新,是科學進步的表現,對地理學也是適用的,也是客觀的必然。當然,新的方法在剛剛出現時,往往不夠成熟、不怎麼完善,在科學史上也是極其常見的現象,用不著大驚小怪;在新方法還不成熟,還不完善的時候,人們對其已經熟悉的舊方法的懷戀,也是常會發生的現象,遇到抵觸、反對,也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如此,由於地理學面臨著一場大興起、大突破的形勢,其研究方法也處在以定性描述為主向定量描述為主的過程中,其結果將是地理學科學性、嚴密性的提高,地理學由此得到更快發展,也不再是一種幻想。
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劇增、糧食緊缺、能源短缺、生態危機等,無一不與地理學的研究相關。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是從地理環境系統本身派生出來的高度綜合性課題,以綜合性為特徵的地理學責無旁待要對這些課題的解決,提出戰略性的答案,這種主導作用的發揮,僅憑定性描述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以定量描述為主,定量和定性結合才能奏效。二是因為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從孤立研究轉向相關研究;從單因素研究走向綜合研究;從各個獨立學科的個別研究走向相互聯系的研究。跨學科、多層次、多形態、多空間、多兵種、大綜合的研究勢不可擋,這為地理學這門兼顧各學科知識、汲取各家之長為己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形勢的這種要求,要求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即在系統性和定量描述上應有所提高。根據30年來的探索,可以認為下述幾方面,有助於這種提高:
1.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興起,是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們打破了研究單一運動形態的學科界限,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從整體性、系統性高度,研究復雜物質體系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傳輸與交換。它們的科學概念、理論、方法與地理學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謀而合,是地理學盼望已久的理論武器。它們為地理環境的研究,特別是多因素相關、多功能結構模擬、反饋性質分析、綜合體系統概括與描述等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分析的基礎。
2.耗散結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突破了過去物理學、化學等實驗科學的封閉體系的觀念與方法,在物理學(非生命運動形態)和生物學(生命運動形態)之間架起了橋梁。特別是它將研究對象的重心轉向非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這對研究地理綜合體中平衡穩定有序與非平衡穩定有序的關系;部分與整體、單因素與綜合、必然與偶然,可逆與不可逆等的關系,提供新的認識論。
3.模糊數學的出現與發展,對研究模糊事物,建立模糊事物之間的模糊關系提供了數學分析的方法。這對地帶性和地域分異的規律、群落和景觀類型的分布與劃分、各類區劃界限的確定等提供新的分析和評價手段。
4.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地理綜合調查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過去先從小區域入手,現在卻先從大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多光譜掃描系統在地理學中的應用,不僅為地理研究提供大量新資料,更重要的是同時能取得整個地球表面環境的信息,並在時間上進行連續定期監測。這對分析地理環境的性質、結構、空間分布及時間演化,提出整體性、系統性的分析工具。
5.從能量和物質定量的研究上,手段也有極大改進。在60年代,C14、孢粉分析、光譜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極譜分析在地理學中應用就被認為是先進方法。現在,中子活化、離子探針、電子探針、螢光分析、氣相色譜分析、紅外分光光度分析、偏光顯微分析、差熱分析等也已引入地理學的研究。其中有不少在地理研究中已成為常用分析手段。這些手段對地理學研究物質、能量的傳輸與交換,定量地描述地理現象和過程提供了可能。
6.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為區域演化、地理環境功能的研究提供模擬條件;一方面為大量資料、信息、數據的處理大開方便之門。快速、准確的定量分析,必將促使地理學的研究達到新的水平。特別對大區域,多因素的綜合分析能力,將發生革命性變化。預計將有自動化地理學的產生。
7.近代一些新興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它們大多採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手段,有的可以在地理學研究中加以引進、借鑒,以尋求地理學研究方法上的改進和完善。近幾十年來,地理學在其研究中,已經引入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相關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與進步。近來這種引進更加迅速。
在分析的方法上,單純的定性分析和單純的定量分析,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已是大家共同的認識;人們在地理學研究中,追求著完善的分析方法,其願望也是共同的;就現階段而言,定性和定量的結合,已為大多數人所倡導,應予肯定。
地理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表述,也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發展到19世紀,其表述方法仍然是文字表述和制圖表述。
定性描述中,常常包括直觀描述和概念描述,純粹描述和解釋性描述,比較描述和綜合描述等。所謂直觀描述系指表述一個地區或一種地理現象,就象藝術家一樣在頭腦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象,並把自己所看到的圖象表現出來;直觀描述就是地理學者能夠把客觀存在的圖象用文字和地圖陳述出來。科學的直觀描述必須永遠是客觀的,就其本來面目表現景觀,並且在這樣作時,要盡可能排除由於所處時間或觀察者的特點對客觀印象造成的主觀干擾。而概念描述,是把地理事實分解為其組成部分,並把這些組成部分盡可能地按普遍概念劃分,廣泛地使用地理專門術語。
純粹描述和解釋描述是相對提出的概念,前者指地理現象和事物的表述,一般不闡述現象和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原因;後者則著重揭示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釋這種過程的成因。
比較描述也即特徵描述,特別是區域學派的學者,對此十分偏愛,研究也很多。區域的實質就是地球表面客觀存在著地域分異規律,其表現是地域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而相似性和差異性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抽象概念,也是區域特徵的體現。
綜合描述,也稱系統描述,它認為地理研究的目的是探明地理環境是一個相互依賴、彼此聯系的有機總體,因此地理學所需要的表述形式,既不是單要素、單現象的直觀和概念描述,也不是純粹和解釋的描述,即使是比較描述也不是地理學表述的最好形式,地理學理想的表述形式是所有描述形式的有機結合,它應是描述形式的綜合化、系統化。
綜上所述,定性描述是通過文字語言、地圖語言(也稱符號語言)表述的。由於性質的確定和數量的確定是辨證的統一,以往的描述由於沒有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以致描述的形象及其這種表述的形式,都不能令人滿意,一些地理學者竟然提出建立在描述基礎上的地理學,最多隻是一種知識,而不是科學,因此,認為「描述」本身就不是科學的表述形式,地理學需要的既不是文字語言,也不是符號語言,而是數學語言,因為只有數學語言能夠表達普遍性的規律,計量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計量革命」的出現,都是這一思潮的反映。計量地理學如果作為對定性描述的補充和完善,甚至將來由定性為主描述過渡到定量為主的描述,都是地理學發展的一個值得稱道的途徑。但是如果象歐美有些學者那樣,根本不要文字的,地圖的表述,完全把地理學作為應用數學來發展,將會使地理學誤入歧途,導致地理學的毀滅。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觀察和分析上的巨大進步,地理學表述也隨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是發展了定量描述。就目前而言,即表述的形式,除了文字語言和地圖語言(符號語言)外,又引入了數字語言和計算機語言。數字語言和計量機語言,都是用數理原理揭示地理學的內容,因此總稱為地理學的定量描述。其前者是基於認為現代地理學實質上是地點的位置和距離的科學,所謂地域空間的科學;無論是位置,還是距離,最理想的表述形式,就是數字語言,它能揭示文字和地圖語言可以表述的內容,也可反映文字和地圖語言無法表述的內容。後者則是基於認為地理學是一個復雜的、多變數的空間系統,體現在變數交織、平衡有序和非平衡有序交織,因此只有用計算機語言,方可表述。
定量描述目前最有成效、為多數地理學者所稱道的是系統論的描述。地理學中的系統論包括系統、普通系統論和空間系統三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普通系統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方才引入地理學,並成為一種很理想的表述形式。普通系統論致力於說明為許多種不同系統所共有的特性。一切系統都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即結構、活動和演變,包括怎樣、怎樣行動和怎樣變化。把系統放在實驗室內或使用符號以統計方法孤立地處理時,他們是封閉的、不可逆的;但在地球表面,系統是開放的、可逆的,因為它們接受能量和信息的輸入並發送輸出。地理學從普通系統論找到了自己的特有表述形式。特別是普通系統論進一步發展表明,一切系統雖然各有一定的范圍,卻都按某些可以預見的方式在運行;如生物體的生長曲線(S曲線)在數學上和創新的散布曲線、經濟發展曲線或人口曲線極為相似。普通系統論研究適用於一切系統的抽象特徵。這樣的「同型性」構成普通系統論的基本結構,並能用來預報其他相關系統的運動。
地理學對於諸如位置、距離、方向、范圍、密度、演替或其他衍生事物等空間要素,作為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所構成的任何系統,都是特別關注的。任何一個系統,凡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是屬於空間方面的,就是一個空間系統。由於地理系統的幾乎所有變數都屬於空間的,因此地理系統就是空間系統。
地理學的表述,和地理觀察、地理分析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巨大變革性的發展。現在,不僅有傳統的文字語言、地圖語言可以作定性描述;還有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作定量描述。無論是傳統的表述,還是創新的表述,其間並無絕對的界限,也沒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必要,因此,我們主張傳統和創新的結合。這種結合當然不是缺陷和不足的保留,而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