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地理學
㈠ 遙感技術為流行病學研究開辟了怎樣的新途徑
為應付未來突發事變,可利用遙感技術提供目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疾病預測資料,以制訂衛勤專保障計劃屬,保障部隊戰鬥力。美國軍方從1982年以來就運用遙感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他們以降雨量和氣溫以及通過遙感技術獲取的數據為參數,預測了菲律賓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分布,並用來計算美軍軍事演習期間可能由於血吸蟲病而導致的潛在傷亡數。另外還將遙感技術應用於戰爭時區別自然狀態的疾病暴發與由於使用生物戰劑引起的疾病暴發的研究。在未來的10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基於遙感技術的農業氣象監測系統
㈡ 傳染病的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是什麼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傳染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中的一組疾病 , 嚴重危害廣大勞動人民健康,並可迅速傳播造成流行.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稱感染症( infectious disease );感染症中由人傳人或動物傳給人以及相繼傳播的感染症則稱為傳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 ) . 按傳播方式分包括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動物源性傳染病及其它。引起的病原體包括病毒( virus )、細菌 (Bacterium) 、真菌 (Fungus) 、衣原體 (Chlamydia) 、立克次氏體 (Rickettsia) 、支原體 (Mycoplasma) 、螺旋體 (Spirochete) 以及寄生蟲中的原蟲( Protozoan )和蠕蟲 (Helminth) 。SARS目前可以肯定,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是可以造成傳播的,符合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特點,其他呼吸道傳染病還有流腦、流感、白喉、猩紅熱等。應該指出的是,並不能認為病原體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的就是呼吸道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可以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但我們通常認為其為腸道傳染病。
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 共 35 種。
甲類傳染病是指 : 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 : 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病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穆、百日咳、自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炭瘟、流行性和地方性麻彥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茫疾、登革熱。
丙類傳染病是指 : 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痊、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 除霍亂、瘸霖、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可以根據情況 , 增加或者減少甲類傳染病病種 , 並予公布 ;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 , 增加或者減少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 , 並予公布。
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 , 任何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 , 都應當及時向附近的醫療保健機構或者衛生防疫機構報告。執行職務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必須按規定的時限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疫情。
傳染病的特徵
傳染病的基本特徵
1. 有病原體
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茨體、細菌、真菌、螺旋體、原蟲等。
2 .有傳染性
病原體從宿主排出體外,通過一定方式,到達新的易感染者體內,呈現出一定傳染性,其傳染強度與病原體種類、數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狀態等有關。
3 .有流行性、地方性、季節性
( 1 )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病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 散發: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散在發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傳染病的發病率,超過了歷年同期的發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種傳染病在一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
暴發:指某一局部地區或單位,在短期內突然出現眾多的同一種疾病的病人。
( 2 )地方性 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其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溫條件變化的影響,常局限於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發生。如蟲媒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 3 )季節性 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有季節性升高。此與溫度、濕度的改變有關。
4 .有免疫性
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不感受性,稱為免疫。
不同的傳染病、病後免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後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感染。可分為下幾種感染現象。
( 1 )再感染同一傳染病在完全痊癒後,經過一定時間後,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
( 2 )重復感染某種疾病在發病中,被同一種病原體再度侵襲而受染。血吸病、絲蟲病、瘧疾最為常見。
( 3 )復發發病過程已轉入恢復期或接近痊癒,而該病原體再度出現並繁殖,而原症狀再度出現。傷寒最為常見。
( 4 )再燃臨床症狀已緩解,但體溫尚未正常而又復上升、症狀略見加重者。見於傷寒。
傳染病的臨床特徵
1. 臨床分期按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可分為四期。
( 1 )潛伏期 即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起,至首發症狀時間。不同傳染病其潛伏期長短各異,短至數小時,長至數月乃至數年;同一種傳染病,各病人之潛伏期長短也不盡相同。通常細菌潛伏期短於蠕蟲病;細菌性食物中毒潛伏期短,短至數小時;狂犬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其潛伏期可達數年。推算潛伏期對傳染病的診斷與檢疫有重要意義。
( 2 )前驅期 是潛伏期末至發病期前,出現某些臨床表現的一短暫時間,一般 1 至 2 天,呈現乏力、頭痛、微熱、皮疹等表現。多數傳染病,看不到前驅期。
( 3 )發病期(症狀明顯期) 是各傳染病之特有症狀和體征,隨病日發展陸續出現的時期。症狀由輕而重,由少而多,逐漸或迅速達高峰。隨機體免疫力之產生與提高趨向恢復。
( 4 )恢復期 是病原體完全或基本消滅,免疫力提高,病變修復,臨床症狀陸續消失的時間。多為痊癒而終局,少數疾病可留有後遺症。
2. 特殊臨床表現
( 1 )發熱及熱型 發熱為傳染病之共同表現,然而,不同傳染病其熱度與熱型又不盡相同。按熱度高低可呈低熱,中度熱,高熱和超高熱。按熱型分為稽留熱,多見傷寒;弛張熱,多見於傷寒緩解期,敗血症以及化膿性感染性疾病;間歇熱,見於瘧疾;波狀熱,見於布魯氏菌病;回歸熱,見回歸熱病;雙峰熱,多為黑熱病;消耗熱,多見於結核病。
( 2 )皮疹 為傳染病特徵之一。不同傳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紅斑疹、玫瑰疹、瘀點、皰疹、膿皰疹、蕁麻疹等。皮疹出現的日期、部位、出疹順序、皮疹的數目等,各種傳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見出疹性傳染病有猩紅熱、麻疹、水痘、斑疹傷寒、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症等。
( 3 )中毒症狀 病原體及其毒素進入血循環乃至擴散全身,可出現四種形式的中毒症狀。
①毒血症 是指病原體在局部繁殖,所產生的內毒素與外毒素進入血循環,使全身出現中毒症狀者。
②菌血症 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長繁殖,不斷入血只作短暫停留,並不出現明顯臨床症狀者。病毒侵入血循環者稱病毒血症,其它病原體亦然,如立克次體血征,螺旋體血症等。
③敗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長繁殖,不斷侵入血循環並繼續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現明顯中毒症狀及其它組織器官明顯損傷的臨床症狀等。
④膿毒血症 病原體由血流擴散,到達某一或幾個組織器官內繁殖,使之損害,形成遷徙性化膿性病灶者。
( 4 )臨床類型 為有助於診斷,判斷病情變化及傳染病轉歸等,可將傳染病分為各種臨床類型。根據起病緩急及病程長短,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包括遷延型);按病情輕重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暴發型;按病情特點分為典型與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頓挫型及逍遙型,頓挫型的特徵是指症狀出現後,短時間內得到緩解或即行消失,如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病人中的少數病例,逍遙型的特徵是症狀不明顯,但病變仍在進行,突然出現並發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傷寒病人,常常在發生腸出血及腸穿孔時方被出現。
傳染病的流行特徵
1. 強度特徵
傳染病流行過程中可呈散發、暴發、流行及大流行。
2. 地區特徵
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只限於一定地區和范圍內發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於一定地區內發生,此等傳染病因有其地區特徵,均稱地方性傳染病。
3 .季節特徵
是指傳染病的發病率隨季節的變化而升降,不同的傳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節性。季節性的發病率升高。與溫度、濕度、傳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動有關。
4 .職業特徵
某些傳染病與所從事職業有關,如炭疽、布魯氏菌病等。 5 .年齡特徵如某些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兒童發生率高。
㈢ 成都醫學院有流行病與統計的研究生么成醫怎麼樣啊
好像木有,這要看你怎麼樣想的!畢竟申碩不久,沒什麼名氣,但勝在地理位置好,老師也不錯啊!
㈣ 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流行疾病是哪一次
人類歷史上致命瘟疫一覽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症」(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㈤ 流行病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流行病學在歷史上是研究疾病流行的科學,即是研究在人群中發生某種疾病病例數上升的情況及其原因和如何控制的科學。由於傳染病和非傳染病都可以有大量發病,這些大量發生的疾病都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對象。但是,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危害更嚴重,因此,早期的流行病學是以研究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規律為主,並且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隨著多種傳染病的流行逐漸被控制,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壽命的延長,慢性病和非傳染病對人們健康的危害相對漸趨嚴重,所以流行病學研究的病種自然會擴大到非傳染病。近年來,如何提高健康水平和延長壽命等問題也提到日程上來了。所以,現在幾乎沒有流行病學不研究的病種和醫學問題。
在研究的病種方面,流行病學和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沒有什麼不同。流行病學是從群體水平研究疾病,臨床醫學是從病人個體水平研究疾病,基礎醫學是從亞臨床水平研究疾病。臨床醫學主要是對具體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結合診斷與治療也從個體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預後和衛生管理方面的問題等。流行病學則主要研究疾病在特定人群中的發生、發展和疾病及健康有關狀態與事件的分布規律(包括現象及原因),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控制疾病以及促進健康等的對策。因此,流行病學的定義在目前可以規定為: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訂預防、控制和消滅這些疾病和促進健康的對策與措施的科學。
現在,除了研究疾病問題以外,流行病學的原理與方法也被應用於衛生管理、健康教育及衛生服務的評價和某些生理、心理、病理和臨床葯理學的群體現象的研究上。所以,流行病學被有些學者看作是一門研究人類的生理、病理、心理的群體現象的方法學。我國的流行病學是在與疾病的防制緊密結合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的流行病學不僅僅是一門方法學,它還是應用於防制疾病,促進健康的實踐醫學,有著極強的應用性。
臨床專業醫學生學習流行病學,應當把所學到的群體觀點應用於今後的臨床工作。在流行病學中的群體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的人群,可以小到一個家庭,也可以大到全人類。在這個群體中既包括病人,也包括非病人,而且常把這些人和其周圍環境聯系起來。它也可以擴大到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在內的一個生態學的群體。
流行病學的研究及應用范圍極廣,使用的方法和技術很多。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如血清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等,這些學科的方法逐漸被引入流行病學,以解決流行病學研究中的問題。另外,流行病學方法還專門用於解決某些特定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問題。因此,根據其特定的研究范圍,流行病學有更細的劃分,如血清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地理流行病學、遺傳流行病學、腫瘤流行病學、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葯物流行病學、傳染病流行病學、慢性病流行病學等等。
㈥ 求醫學地理學的綜述,1500字左右
醫學地理學(medical geography) :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醫學和地理學相互交叉形成的邊緣學科。研究領域包括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和地球人文社會環境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人體健康提供合理的理論和措施。
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醫學學科的研究領域,具有邊緣學科性質。
醫學地理學的研究歷史悠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2000多年前,中國的《黃帝內經》里就提出醫家不但要精"岐黃之術",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及中和人事"。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論空氣、水和土壤》中闡述過外環境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影響。
2000多年前,中國的《黃帝內經》里就提出醫家不但要精"岐黃之術",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在《黃帝內經》的《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提出不同環境產生不同疾病的論述。《呂氏春秋》中也明確記載了幾種地方病,在《季春紀》篇中有"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茹水所,多尪與佲人"的論述。
近代醫學地理學的出現
作為科學的醫學地理學始建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L.L.芬克和C.F.富克斯等人的著作對醫學地理學的創建和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其研究的內容多是環境生物因子所致的傳染性疾病的地理分布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直到20世紀前葉,這種傳統的研究仍是醫學地理學研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雖在研究地區、范圍、病種、深度和系統性各方面有了顯著變化,但研究方向改變不大。
現代醫學地理學的發展
20世紀中期,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急劇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進步,給醫學地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繼續研究疾病的地理分布空間模式和強調發展生態醫學地理方向中,深化了疾病與環境關系的研究,著重探討疾病發生的環境原因。②醫學地理學概念有新發展,研究內容更豐富。傳統研究著重於疾病的地理學,而當代的研究則明確提出發展健康地理和保健地理,它們的目的不只是被動地研究疾病的地理問題,而是要研究保持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的地理問題。③研究的病種發生變化,傳統研究以傳染性疾病為主,現已逐步轉到非傳染性疾病。④加強了應用。⑤醫學地理制圖有新發展,其中美國、聯邦德國、英國、日本和中國相繼編制了許多有關圖集。在制圖方法、技術、內容上都有長足進展。⑥普遍採用了電子計算機和數理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和模擬研究。
㈦ 列舉現今人類經歷的幾次大規模流行疾病
人類歷史上致命瘟疫一覽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症」(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㈧ 考研:我想考醫學地理學,我應該考哪個專業有哪些學校有這個專業
考慮流行病學吧,然後再選定地方病的題目做研究,話說這個方向很贊。前提是良好的統計學素養。
㈨ 流行病爆發的生物環境和社會因素
生物是傳染源
環境是傳播途徑
社會因素是易感人群
傳染病的流行既是生物現象,也是社會現象。只有在一定的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流行過程才能發生與發展。而傳染病的控制、預防和消滅也離不開這兩類因素的作用。這兩類因素是通過作用於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而影響到流行過程。
(一)自然因素對流行過程的影響
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其中最明顯的是氣候因素與地理因素。
氣候因素不僅對人群活動、動物宿主和媒介昆蟲的孳生繁殖有明顯影響,而且對環境中的游離性病原體的存活時間也有作用。有流行病學意義的氣候因素包括氣溫、降水量、濕度、風速與風向等。氣候因素對蟲媒傳染病及動物源性傳染病的影響最大,如氣溫、濕度和雨量對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明顯相關。因為這些氣候因素對蚊媒孳生繁殖及病原體(瘧原蟲)在蚊體內增殖和生活周期有直接影響。夏秋季節暴雨引起洪水泛濫,居民與帶有鉤端螺旋體的豬、鼠糞尿污染的水體接觸,而導致鉤端螺旋體病爆發。風可作為傳染病病原體和昆媒傳播的載體,故風向、風速對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和分布也頗有影響。
地理因素對傳染病流行很有影響,例如,我國嗜鹽菌食物中毒多見於沿海地區;血吸蟲病分布於我國南方13個省、市、區;由於血吸蟲的生活史諸環節都在有水的條件下完成,故此病為沿水系地理分布。絲蟲病在我國未基本消滅之前,主要分布在黃河之南15個省、市、區。而且不同絲蟲蟲種(班氏與馬來絲蟲)的地理分布也很有差異。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生產、生活條件,醫療衛生狀況,經濟、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人口密度、人口移動,職業、社會動盪和社會制度等。
眾所周知,不同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對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均有明顯影響。農民下水田插秧、收割、捕魚、摸蝦或打湖草而感染血吸蟲病;菜農在用未經處理的新鮮人糞施肥的菜地里赤腳、光手勞動可感染鉤蟲病;牧民接產患布魯菌病的母羊所產出的羊羔而感染布魯菌病;我國南方冬季興修水利,民工在野外簡易工棚中留夜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熱;我國東北地區伐木工人在林區勞動而感染森林腦炎;醫務人員若在防護條件不佳、制度不嚴的醫院工作往往容易發生院內感染等。
居住條件、營養水平、飲食衛生、衛生習慣等因素是生活條件的主要構成部分。居住擁擠、室內衛生設施不佳均可導致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的傳播。
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素養等因素也可影響流行過程。例如,我國有些地區居民喜歡吃生的或半生的水產食品,如蝲蛄、魚、肉、蟹、毛蚶等,而引起肺吸蟲病、華支睾吸蟲病、絛蟲病、甲型肝炎等病發生;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流行的察布查爾病(肉毒桿菌引起的肉毒中毒),是由當地錫伯族人有生吃制面醬的半成品「米送乎乎」所致。缺少飯前便後洗手衛生習慣者易發腸道傳染病。在早期推行全球消滅天花計劃及近期實施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計劃過程中,某些國家個別地區的宗教勢力也有干擾免疫接種計劃的推行事例發生,因而對當地的滅病計劃也有一定的影響。
醫療衛生條件的惡化或改善,其中特別是衛生防疫措施對促進或抑制傳染病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計劃免疫工作推行較好的地區,脊髓灰質炎、麻疹、結核病、百日咳、白喉及破傷風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就會下降。
自然災害、經濟貧困、戰爭或內亂、人口過剩或人口大規模遷移、城市衰敗等因素均可導致疾病流行。
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條件,有助於傳染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降低。但是,在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必須加強群眾精神文明教育,注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講究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以降低性病及其他一些與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㈩ 世界上第一個流行病學家是誰
蘇德隆,男,南京市人,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外著名的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傑出的醫學教育家,中共黨員,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
1906年7月9日,蘇德隆出生於南京一個城市貧民之家。5歲時進私塾,因家境貧寒,念完小學父母送他進一所伙食費減免的教會辦的益智中學。1927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預科,修學3年,後轉入國立上海醫學院讀本科。1935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鑒於總成績第一,獲金質獎章一枚。畢業後留任助教,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醫學教育和預防醫學生涯。
當助教不久,顏福慶院長派他到上海縣顓橋鄉建立農村衛生所,一邊為農民治病,一邊作鄉村衛生狀況和兒童常見病的調查研究,著有「上海郊區瘧疾流行病學分布」等論文。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蘇德隆任難民收容所醫師,後任防疫大隊長,歷時數載,輾轉內地,進行天花、霍亂、傷寒、痢疾、瘧疾等急性傳染病及虱患的調查和防治,創造相當有效的折疊式乾熱滅虱器,發表了「天花的流行病學分析」等論文。1941年,衛生署聘他為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教育主任,以培訓戰時衛生人員。教學之餘,他研究水面撒布煤油致死蚊孑孓的機制。1942年,在印度孟買霍夫金斯細菌學研究所進修鼠疫防治學。1943年,返回內遷重慶的國立上海醫學院任副教授。1944年留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學院,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45年去英國牛津大學,在病理學院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萊明教授指導下研究抗生素,他發現了一種具有強力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命名為微球菌素。於英國《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糞—污水中的抗生素產生菌」和「微球菌素」兩文,路透社作為科學新聞向世界報道。由此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先後被接受為英國皇家統計學會、微生物學會會員。
1948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醫學院微生物科主任和公共衛生科主任等職。解放後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衛生系主任、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1979~1984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1980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中華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全國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流行病學協會名譽會員及中華醫學雜志、中華預防醫學雜志和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編委、《辭海》衛生學部分主編、醫學網路全書衛生學部分副主編。
1949年12月,上海成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委任蘇德隆為副秘書長。在廣大醫務者的共同努力下,治癒了一支部隊戰士的血吸蟲病,不久該部隊開赴抗美援朝前線,因此,部隊授予他「名譽教育主任」光榮證書。之後,他全力投入「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行列中,足跡遍布我國南方30個省市血吸蟲病的重疫區。他徘徊在河邊、田邊、溝邊的小道上,搜尋著釘螺,觀察其習性,逐一訪問農戶,了解患病和流行情況。通過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和素材加以整理分析,撰寫成有價值的科學論文近百篇。1957年夏天,毛主席來滬接見科學家,他坦誠地向毛主席提出:農業發展綱要中規定12年消滅血吸蟲病是難以實現的。同時他向毛主席匯報了他的研究生從黃浦江中分離到傷寒菌,勸毛主席不要在江水中游泳。毛主席聽取後即取消了游泳的打算。他的耿直而又實事就是的品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1963年,蘇德隆運用統計學原理發表了理論性論文《釘螺的負二項分布》的數學模型,闡明釘螺的分布有聚集性的特徵,其成因與土壤、水分、食物、交配有關,得出釘螺生活的最適合溫度為13℃,最適光線強度為3600勒克斯,這對查螺滅螺具有指導意義,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闡述釘螺生態分布規律的學者。根據對釘螺生態學的進一步研究,他首創「地域性防治血吸蟲」的理論,對我國控制血吸蟲病起了重大作用。「文革」期間,他發明了防禦血吸蟲病感染的「防蚴衣」和「防蚴筆」。這兩種方法操作簡便,效力持久,價格低廉,對預防國內外多種血吸蟲病,都有特效。為了完成這兩項科研成果,蘇德隆叫家人幫他以浸有氯硝柳胺葯物的「防蚴筆」先塗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觀察副反應。「防蚴筆」的研究獲全國醫學科學大會獎。蘇德隆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綜合措施,提出既治療又滅螺的方案。1981年開始,他與美國Warran博士協作,在安徽貴池設點,開展血吸蟲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蘇教授主張中國式的防治結合以滅螺為主,Warran博士主張西式的單純特效葯的治療。兩種防治策略在相似地理條件的毗鄰村莊中進行。到1984年終於有了結論:只治不防的村落群體的感染率雖有緩慢下降趨勢,但有急性血吸蟲病患者發生,釘螺和釘螺感染率仍處於原來水平;防治兼顧,堅持滅螺的村落,群體感染率和釘螺密度急劇下降,連續兩年未查到被感染的釘螺。1982年在全國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會上,蘇德隆宣讀了《中國血吸蟲病生態學》論文,得到高度評價。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滅血吸蟲病,為表彰蘇德隆在血防戰線上的貢獻,授予血防戰線先進工作者墓餿儷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