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A.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內,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容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B. 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和升學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人類的大腦重量約為1400克 ,大腦皮層的表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億個神經細胞,所有這些特點,人人幾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無論從體積、重量、還是構造上都與其他同齡人無多大區別。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根據實驗和調查研究認為,除了天才兒童和低常兒童各佔2~3%外,其餘95%左右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是相差無幾的,學習成績的優劣,非智力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生通過對大腦的了解,使他們明確了大腦的先天發育情況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績不同,和後天心理素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這樣,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對同學們發憤讀書的很好動員。 二、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 青少年成長變化中的個體,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性意識的發展,性生理的逐漸成熟,對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社會正經歷著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各種思想觀念交織在一起,社會文化中黃毒泛濫,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生殖與發育」的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的絕好時機。結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介紹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結構與功能,以及有關生理變化和身體發育衛生常識,使他們對自己的生理現象有一個比較深入了解,才不致於產生顧慮,陷入迷惑、恐懼、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緒之中,從而避免了對他們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同時, 通過老師的講解,也使同學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別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愛。對別人友愛,對世界關注,這本身就是道德品質發展的一種標志。 三、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 。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指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人類也是這樣,必須適應社會、適應生活。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他們只是整個社會中的一員,是組成社會的一個細胞,對社會既要有索取,更要有所奉獻。「生物與環境」這部分內容,有許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現象可作為教育的材料,如「種內互助」中的蜜蜂這個種群,各種工蜂分工明顯,覓食、保衛、清潔、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幹得也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如果青少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只圖索取與享受,在社會、家庭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狹隘、自私的心理,甚至會去仇視社會,危害社會。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信念,認清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和社會的依存關系,主動地調整自己去服務社會、適應社會。 四、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在企業工廠辛勤工作的員工,是知名學者教授還是在經濟浪潮中呼風喚雨的弄潮兒,都會經歷面對挫折的體驗,而且有些還是頻繁而又長久的痛苦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設法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不致對人生和社會失去信心。通過科學史的學習,使學生明確受挫、失敗和成功的內在聯系,引導他們學會合理認識挫折,正確的對待挫折,以次教育他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定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難、勇於戰勝困難的毅力。同時,使他們懂得一個人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是多麼的重要。此外,在教學活動中,還可有意識地創設逆境,對學生進行耐挫訓練和堅韌性格的培養。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未來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學會共同生活」 。具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善於與人合作,是新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從課桌排列看,一律面向老師,從課堂活動看強調的是教師活動。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缺少相互間交流、合作的機會,不利於學生間的人際互動,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C.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加強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能力,又遠勝於能力,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責任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毫無怨言地承擔,並認認真真地做好,這就是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已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新的地理課程標准以資源、人口、環境為中心,圍繞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環境觀及全球意識,並能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地理教師也有責任和義務擔當起提高全民族環保素質的教育任務,充分利用地理教學,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聯系環境保護的知識,巧妙地把環保教育滲透於地理教學之中。
一、課堂為主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闊的空間與活動場所,沒有了環境也就沒有我們人類。如果盲目、掠奪式地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資源的缺乏和枯竭、環境的污染和惡化,其結果將危害人類自身。如我國黃河流域的西北,曾經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4000多年以前,這里覆蓋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如今已成為千淘萬壑、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僅一條黃河每年流失的泥沙就有16億噸。為了讓學生有深刻的感受,教學中製作了許多課件,把人類社會破壞自然資源從而遇到報復的情景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受到震撼,感到自已身上的責任和義務。
又如在講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時,要特別注意講授一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和面臨的問題,並就這些問題與同學深入探討,這種互動無疑更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比如,東北的石油城市大慶,在為全國的石油輸出方面作了巨大的貢獻之後,必然面臨著一個石油枯竭的問題;林業城市伊春,在為全國輸出了大量的木材之後,如今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大幅度降低,雖然森林是可再生能源,但是短時間內同樣不能無限制地採伐;煤炭城市鶴崗,在開采出了大量的「黑色黃金」之後,很多廢棄的煤礦已經成了壓在人們心頭巨大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轉型是一種必然。如何在今後的資源開發中科學而合理地開展環境保護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
組織活動,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問題;召開地理專題研討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資源,教師要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講到「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可結合各地的特殊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霧都重慶曾是全國酸雨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據新聞媒體介紹,重慶主城區附近南山上的馬尾松就曾因酸雨侵蝕引起大面積病蟲害,死亡率達2O 。經重慶市政府採取「藍天工程」等一系列綜合措施治理,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減緩,但酸雨污染仍然存在。開展酸雨的監測、預報、影響評估等工作,對減少酸雨的危害、保護人民的健康、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都將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隨意排放,這些物質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溶於水變成了具有腐蝕性的酸性物質,然後隨著雨水降到地面,對地面建築物和農作物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污染物是如何被隨意排放的?答案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行為。比如,排污工廠的選址不合理和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歷史原因,必然在現在和未來逐漸去解決。
又如組織環境保護小組,環境保護小組可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情況。如對所在縣(市、鄉、村等)耕地10年間的縮小程度,山區森林、草地的縮減情況,大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兩岸農田水毀面積進行調查。如用雜訊監測儀測量附近工廠或工程場地的雜訊是否超標,建議對方採取消防措施;水泥廠、火力發電廠等附近煙塵、粉末較多,學校可使用除塵器來清潔空氣;水質被污染,可用凈水器,使污濁的水源變得潔凈起來。
三、關注生活中的環保熱點,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環保熱點的
動態信息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筆者還經常從電視、報紙雜志上搜集一些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報道、環保的成功案例及環保方面的科研新成果,並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增強環保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從事件的發牛原因、造成的影響到解決的措施,筆者都全程關注,及時講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千畝土地難復耕村民忽視租地後果盼解決」的專題報道,引發學生深深的思考:「敦煌將建全球最大太降1能發電站」的新聞,又使學生的環保激情空前高漲。
四、聯系實際生活,喚起環保意識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正在被人類製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害所威脅,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垃圾圍城、植被萎縮、物種瀕危、土地荒漠化等。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環境問題,而必須行動起來,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如:
(1)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
(2)拒絕使用一次性製品,保護地球資源。
(3)不隨便丟棄垃圾,減少白色污染。
(4)愛護花草樹木。
(5)使用節能燈。有人計算過:一般鎢絲燈所消耗的能源90%都會變成效能,只有10%轉化 光,而用節能燈,既可使屋內光線充足,又可節約75%的電力,並且比普通燈泡耐用5~10倍。節電既是節能又是減少空氣污染。節約1度電就會少消耗330~ 400 克煤當量的煤,少排放1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和30克左右的二氧化硫。注意隨時關掉不用的燈和電器,不開長明燈,白天盡量利用自然光。也許你並不在意那點電費,然而你一定希望用自己細小的行動會減緩地球變暖,阻止酸雨危害,防止大氣污染。
(6)垃圾分類回收—— 戰勝垃圾公害。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垃圾。這些混雜著各種有害物質的垃圾被拉去填埋,會侵佔土地、污染環境。垃圾不分類就是污染環境、耗竭資源的魔鬼;分類回收,則是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寶貝。垃圾分類創造的最終是一個無垃圾社會、一個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垃圾分類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新聞界、民間環保機構和每個公民,特別是中學生,對此同樣負有重要的責任。垃圾分類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不僅是地理課標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的要求。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把環境保護教育貫穿於教學之中,讓人類生存的家園— —地球更加美麗、和諧、健康,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學生的感想
學生通過學習也有一些想法和感想:
例如:高一三班有位學生在談到植物時談到: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知道這些,每當我看見草坪被那些人踐踏,愛護花草的標語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難受極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樹木,我真不敢想像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我三年級時學過《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過度砍伐樹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沖沒了村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難道還能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在我們城市中嗎?
還有學生談到世界末日:周知,2012世界末日是假的。許多相信此事的人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終日惶惶,或多或少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不相信的人也只是將它當做了飯後談資。
但我想說,這是上帝對全人類提出的警告,而期間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就是證據。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 在2012年頻頻發生,就是因為這樣,造成了本應是無稽之談的2012,變成了人們相信2012的根據。
所以我認為,保護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還有學生談到環保問題:當前人類普遍面臨的大氣污染、氣候變暖、淡水資源面臨枯竭、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臭氧層耗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並未能引起小學師生的警覺。絕大多數人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樹立改善和保護環境必須立即「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緊迫意識,未能樹立起「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教育奠基意識。不少學校也把環境教育擺上應有的位置,但認為它與升學率不掛鉤,抓不抓一個樣,抓得好不好一個樣,將它放在了可有可無的地位。
D. 如何將理想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去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更要求把素質教育落實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歷來的數學教學大綱,以及長期形成的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面:通過數學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數學內容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通過數學演練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當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主要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可見,在素質教育中,德育教育處於首要地位,不論哪一學科的教學,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識傳授外,還有一個共同的重要任務就是德育教育任務。如何寓德育教育於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是每一位教師著手研究的問題。現就我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談談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愛生意識在教育教學中轉化為實際行動。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准則。現在有的學生被稱為「雙差生」,就是學習成績差,思想表現差。有不少學生數學成績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尋找根源,對症下葯。為了能對症下葯我逐個進行家訪,結合家訪,先做好家長的工作,逐個找學生個別談心,讓他們講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對他們細微的個性差別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動態、個人愛好等,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培養信心。培養信心首先從信任開始,信任是最好的導師。許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們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評、責備之外,還是責備、批評。因此,教學中要多鼓勵、少批評。其次,要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十幾歲的孩子,都是可愛的,即便是真正的雙差生,他們身上也有可愛的一面。作為教師,就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逐漸培養學生學好的信心。第三、堅定信念,教育好一個學生,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既然立志終身從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學生的堅定信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豐富的知識吸引人,以優異的品德引導人。
二、在教學內容中貫穿德育思想
數學這門學科本身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同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
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學中,可適當補充介紹發明者和發明過程。通過實例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樹立探索科學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數學德育中常見:「運用我國古代和現代的數學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句話很對,但不夠,並且在實施中有很多認識誤區。例如,講數學史多講中國的,少講外國的;中國數學史主要講某項中國成就比外國早多少年;中國數學史的例子集中在祖沖之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上;數學史知識當作「閱讀材料」,不入正文;這樣一來,數學史為「簡單的」愛國主義服務,路子越來越窄,實際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數學史的教育應注意:愛國主義與國際意識的統一;數學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論遲早,不可以用比別人早多少年作為衡量數學成就的唯一標准;數學史的教學應當充分反映數學的文化底蘊,從課程內容、概念形成、證明方法、習題配置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使數學史融入、豐富和促進數學教學。
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德育內容
一個有心的數學教師,會從自己接觸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出數學和現實的結合點,濃墨重彩地進行描繪,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師,聽到一位同學在閑談中說:「《白毛女》中楊白勞借了錢為什麼不還錢?驢打滾的債和復利有什麼不同?」這位老師把這個問題提到數學課上來討論,復習和推到單利與復利的計算公式,比較楊白勞年代的「高利貸」和現在銀行的「貸款利率」,引導大家從數學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超經濟剝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貸關系」之間的區別。這樣進行教育,非常生動活潑,學生也理解了階級斗爭的含義。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貫穿德育內容,是一個新的課題。我的做法是:首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好數學上來。例如,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興趣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生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採用快樂的教學方法等。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學習,一個只會吃喝玩樂的人,是沒有理想的人。我們為什麼要學好數學?因為數學是開啟其他科學殿堂的鑰匙。只有學好數學,才能學好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等。結合學好數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針對學科教學的特徵來滲透德育內容。數學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動,是人類科學
智慧的結晶。也就是說教數學,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精神。抽象思維的培養,科學精神的造就,這正是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易於為學生所接受,使他們結合學科學習,明白很多社會道理、做人道理。這比空洞的政治說教,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教育學生健康成長,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數學中存在辨證因素,如:正與負、開方與乘方、微分與積分、變數與函數、方程、變化、數形集合、極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學生很難真正領會。因此,數學教學中的辯證法教育,估計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數學中的辯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許是防止過度使用數學的邏輯演繹思維而陷入形而上學。
但是,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數學教學所獨有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審美價值。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多注意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和培養。
五、數學中美育的價值。
追求完美的數學境界,是數學思維的一個特點。我們運用數學的美學教育功能,就會使人的思想得到升華,思維品質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得到發揚。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
總之,德育教育應貫穿整個數學教學當中,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數學教學實踐的需要。只要堅持德育智育兩手抓,教書育人兩不誤。這樣,使德育教育溶於教學過程中,既可提高教學效果,又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E. 淺談在教學地理課中如何滲透思想教育
我們知道,教學來過程是教師教自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如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好。中學地理教學採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創造最佳的成績呢?我認為: 1 明確一般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困難1.1 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1.2 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特別是對部分青年教師來說,圖若 畫得正確、標准,並不容易。(剩餘3386字)
F. 認知心理學怎樣在地理教學中應用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專學的一個主屬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它將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著。
G.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地理教學中充分挖掘適合心理教育的教學內容
傳統教育中,地理教學往往注重於傳道、授業、解惑,可能影響或制約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個性的發展,甚至品德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的豐富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為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壯美的河山,令人驚奇,自然賦予人類如此豐富的恩賜,令人崇敬。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與無知,令人憤怒。人文地理中的國情知識可以激發學生關心祖國、關心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時事熱點話題可以培養學生產生不同見解的思維能力。我國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等事業的發展可使學生了解到我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毅力,在理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國情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教師要悉心地去領會並渲染這些教育因素,打開學生的心靈閘門,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穩定、擴大、延伸,並升華至知識之愛、人類之愛、自然之愛、祖國之愛。
二、在地理教學中施行優點"轟炸"
針對有的中學生學習成績較差、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點,在地理課上施行優點"轟炸"活動,讓全班的每一個同學都說出某某同學上地理課的優點或長處,使這位同學感受到自己在地理課上還有這么多的優點,增強了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消除對上地理課的抵觸情緒,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別人差"。這樣同學們就可能喜歡上地理課,喜歡自己的同學,並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位置"創設
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就需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地理課的認同感。在地理教學中,盡量給每個學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有"位置",能夠在地理課上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例如:在學習《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時,引導學生列表比較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四種類型,探究每種類型對我國農業發展有哪些借鑒意義,並進行描述和解釋。同學們分組討論,思維活躍,總結認真。而且學生基本能抓住要點進行分析:有的同學把亞洲的水稻種植業的改進措施搬遷到米易的水稻種植業上來;有的同學則把米易的立體農業和一般混合農業作比較並借鑒;有的同學描述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如何合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使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和諧統一等等,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是教師給他們以探究時間、創設位置的結果。通過這種位置的創設,學生不僅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當然這種"位置"的創設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語言的表達、上網查詢資料、組織協調能力、板書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學生就會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集體,投入到學習園地之中。那麼如何在班級中為學生創設"位置"呢?首先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地理特長,並給他提供表現的機會;其次對有地理知識素質而沒有挖掘出來的同學要幫助他挖掘出來,促進提高;再次是對那些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的同學要根據他的個性發展傾向,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四、在地理教學中設計角色扮演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設計有趣表演,可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讓學生走進教材,走進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現某種場景,縮短教學中人與人、人與教材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教育,產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學習長江沿江地帶時,針對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地形上的客觀差異,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讓學生扮演專家學者,提出有益的開發設想。這樣的情景設置,學生立即進入角色,帶著一份好奇,帶著一份疑問,帶著成就感,愉快地、爭先恐後地認真思考,積極回答。有的同學說可以在長江上游發展水電業;有的同學說可以在長江沿線發展旅遊業;有的同學說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有的同學說可以在中下游發展內河航運等等,不一而足,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積極性高,表現出極強的參與能力,為知識探究奠定了基礎。
五、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情感與志趣教育
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肯定與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愛不釋手、樂此不疲等。同時,情感與興趣直接影響著人的行為,當然包括地理學習活動在內。因而理智的情感和高尚的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和使人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必須引起我們地理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內部動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對興趣的培養上,而應該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志趣的培養。興趣常常由於某一行為的完成,得到滿足之後而告終;志趣則使人產生堅持不懈的追求欲,不論暫時得到滿足與否,他將永遠保持濃厚的興趣,甚至把失敗看成功再努力的契機,永不喪失其樂於追求和學習的情感。當然,不能忽視興趣的培養,因為它是志趣培養的基礎,是教育的關鍵。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廣大地理教師的共同努力,促進學生順利成長,並得到全面發展。
H.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和主旋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地理教學作為中學基礎學科,應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怎樣在地理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地理學科發展中急需探討的問題
一、挖掘地理學科蘊含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科學。它是中學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教育的重要部分,擔負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資源觀和人口觀的重要任務,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一門學科像地理學那樣如此廣泛的反映著客觀現實。地理環境給人類心理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客觀現實,成為人的心理發展的動力所在。對宇宙的認識,就是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義的神學觀念(如上帝創造一切),使學生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我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可以藉助山、海、原野之美,煥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國情、國策的教育是我們地理學科的優勢。國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很注意對本國公民進行國情教育。如我國的自然資源豐富,絕對數量居世界前列,這些優勢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資源的人均數量少,利用不盡合理,一些資源破壞嚴重,這些劣勢有助於增 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通過對祖國優越的自然條件、輝煌的文化遺產和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的教學,可增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創設良好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要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各種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心理學家指出 「人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受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一種寬松自由、思維活躍、生動活潑的教學心理環境,能使學生心腦清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理解力。相反,抑鬱的心情會使人的大腦受到抑制,思維不暢,甚而產生逆反心理,嚴重影響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的幽默感,詼諧逗趣的語言,一個小笑話,都可興奮學生的神經,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我們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要給全體學生以關注、信任、期望和鼓勵,讓每個學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體驗歡樂、提高信心、增強勇氣,從而獲得"更上一層樓"的動力。如學到「中國的民族」時,我走到學生中間去,了解班上有沒有少數民族的同學、有沒有去過少數民族地區、了解少數民族風俗的同學、有沒有會唱少數民族歌曲、跳少數民族舞蹈的同學。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人際關系,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培養學生學有用的地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地理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和改造社會的的能力作為目標,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生學習的方向。所以選擇那些對於現實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地理事件與知識進行心理教育,能為學生認同。因此,我們要突出地理知識的現實性與借鑒性,使所取的心理教育素材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如,要求學生選擇用一種自己擅長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區或村鎮發生的變化,通過查閱地方文獻訪問本地地理學者,了解本地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討論並列舉本地近年來社會面貌發生的變化,感受地理的區域是在不斷變化的。很多地理情境都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豐富的感染力。區域地理環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深刻的。不同區域的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的合影響,表現出不同的服飾、飲食、住房、交通、語言等風俗習慣。
而這些人文地理特徵蘊含著重要地理背景和原理,將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體會地理的價值。現代中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教學時若教師能把生活體驗搬進課堂,喚起記憶,對於理解地理原則很有幫助。例如:在「太陽高度角變化與地面獲得熱量多少關系」的教學時可以,通過我們買房時樓層的高度是否合適,樓與樓之間相距多遠才不會擋光。這種抽象的地理原理,在教學時若能喚起生活體驗則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學得具體親切,地理興趣倍增。
四、充分利用地理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地理課外活動是開展國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機動靈活、選題豐富的特點。課堂教學是為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打下基礎,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起著鞏固、補充等輔助作用;也起著擴展、深化、強化的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特別關注這種課外活動的作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會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他認為:課內獲得的知識是「聞知」「說知」,課外實踐獲得的知識是「親知」,「親知」是根本,「聞知」「說知」要結合在「親知」上,才能成為「真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和教學過程中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兩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旺盛時期,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活動,可以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正常發育,經常為他們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正符合他們這一心理願望。中學生還具有興趣廣泛,喜歡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他們的興趣愛好得以培養和發展,就能漸漸形成技能和特長。
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以生為本,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社會等領域出發,讓他們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探究,把可行性問題引申為可研究性課題,搞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I. 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是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的有效途徑.教師是實施者,起到主體作用.科學教師在嘗試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時應做好以下相應教學因素上的轉變:教學目標觀的轉變、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學活動的轉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轉變以及教學效益觀和評價方式的轉變.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同時也是促進教師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活用教學內容,挖掘課程資源
我們的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編制的,其間所包蘊的心理教育內容更是豐厚的廣泛的,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科學學科特別有助於促進觀察與歸納能力的培養,同時它也有助於促進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品質的結合,形成科學創造思維的品質。科學教學還涉及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的培養。
例如《認識常見的岩石》一課,學生對岩石特徵的觀察認識肯定會有不同的發現,由於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或條件未控制好也會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這時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再次實驗的要求。讓學生親歷實驗的過程了解一次實驗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需要再次的實驗,甚至是成千上萬次的重復。再次驗證,這也是科學素養的一種。
二、整合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為,教育目標由三個維度構成:其一是認知領域的目標,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及智力發展諸目標構成;第二個維度是情意領域的目標,由興趣、態度價值觀、判斷力、適應性的發展等目標構成;第三個維度是技能活動領域的目標,由動作技能諸目標構成。新課程標准把教育目標表述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剛起步的現階段,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視為心理教育目標。
在科學教學中,應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不同,確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明確學科心理教育目標和獨特任務,還要突出科學學科的特點,緊密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以筆者執教過的一堂心理滲透課《認識常見的岩石》為例:
學科目標
1、學會藉助實驗工具觀察常見的岩石,在觀察中發現岩石的基本特徵。
2、體會科學是一個探索過程。
3、了解岩石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心理教育目標
1、培養學生在實驗中敏銳的觀察力。
2、鼓勵探究,培養學生研究岩石的興趣。
3、體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4、注重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三、善用表揚,及時引導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都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反饋,尤其是對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錯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師及時的肯定,都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都會直接影響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耐心地矯正,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
但是,不恰當的表揚同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師應避免做出類似這樣的評價。「真聰明」,「真了不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海姆·G·吉諾特博士在其著作《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提到真正有效的評價應該是有建設性的,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在運用表揚的時候,要盡量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表揚孩子的品行。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價值評價。有益的表揚總是肯定孩子的感受,並且描述孩子所做出的成就。
四、營造和諧互動的心理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活動,努力在課堂這個特定活動環境中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應該是學科滲透的重要環節和基本保證。教師應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師生交往的觀念,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及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愉悅;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理解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心聲……
例如有的學生在探究活動時有很多發現,到交流研討時就是不肯說,怕說錯了,會被嘲笑。實際上許多美好的發現都藏在這些不肯說的學生心中。這就需要教師善於創設研討的民主氛圍,給學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呵護孩子的發現,給予多元化的激勵。只要孩子的交流有根有據,教師除了語言激勵外,還可以頒發「最佳創意獎」等,保護孩子的研討熱情。
五、適時評價,養成積極習慣。
積極心理學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發青少年內在的激情,幫助他們發展綜合的技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成為有社會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評價時要強調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對於他們出現的點滴進步與努力都要給予鼓勵與贊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和習慣。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尤其重要,例如傾聽的習慣。一旦習慣沒有培養好,課堂雖然「熱鬧非凡」,但學生的獲益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抓住機會,表揚能認真傾聽他人觀點的小組或學生,強化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在表揚的同時告訴學生「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讓學生由內心接受你的表揚。也可以採用小組評價的方法:認真傾聽的小組給予表揚強化,爭當「最佳合作小組」,培養集體榮譽感。通過課評的形式,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教授《認識常見的岩石》時,學生經過10分鍾的動手實驗,教師示意學生停下來時,發現有一小組自覺地把實驗材料收拾好。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教師立刻抓住了這機會:剛才我看到B1組的同學做完實驗後還順手將實驗材料收拾好。科學家做完實驗以後,也不會忘記收拾好實驗材料的。謝謝B1組的同學給我們樹立了這么好的榜樣。
總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中的重要性。教師應該以熾熱的情感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打動學生。在日常教學的點滴中融入對學生心理的指導,切實實現學科滲透教育的「濡染整合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