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學地理
1.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由於地理知識涉及面廣,對學生來說,大量的地理概念、規律、特徵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不少學生感到地理難學、難記而對地理學習無興趣,使得教學效果不佳。那麼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一,我們應該將課本的知識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課上我們可以通過講一些地理知識在社會發展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地理在國土規劃、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的應用,在協調人口和資源及環境的關系的應用,在交通運輸上的應用等等。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有用,於是就有興趣去學。其二,我們可以通過直觀的教學和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教學能把難於理解的地理知識變得易於掌握,而科學的記憶方法則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這樣,學生對學好地理充滿信心而使得學習興趣倍增。其三,我們在講課時可以穿插一些資料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是以領會知識和掌握技能為基礎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對知識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識掌握越好,興趣也就越濃。在課堂上如果適當引用一些平時搜集的資料, 就會促進知識的理解,提高趣味性。除上述三種方法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還可以設疑激思,讓學生去思考課內外與地理知識相聯系的問題等等。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備課質量以保證教學質量。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我認為備課與教案的編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深鑽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偏離教學的方向。2.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徵。3.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要具體、明確、清晰 ,便於講授。4.簡化和降低一些較偏較深知識的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5.區別教材主次,突出教學重點 。教案要做到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抓住關鍵,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6.設計教學方法,准備直觀教具。教師應據課本內容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師要估計到上課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想好如何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有聲有色、緊張有序地進行。此外還要考慮好直觀教具何時用、如何用,應做到心中有數。總之,地理備課是一項經常、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周密地考慮各種教育因素,不斷地 學習、探索,付出辛勤的勞動,克服困難,做到備知識、備能力、備素質的教學步步到位,達到備課的更高要 求,以保證教學的質量。
三、運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高中的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概念繁多,規律、特徵不易分辨、掌握,這是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困難的主因。我在教學中體會到比較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復習並鞏固舊知識,前後形成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具體談下比較法在教學中運用的幾種形式:1.對比法:把分別獨立或不同課時的幾個地理事物、現象或規律,並列到一張圖表上進行對照,讓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與聯系。例如:在講城市的三種基本功能區時,可以對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進行對比區分。2.借比法: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只靠簡單的語言文字表達很難達到效果,這時我們可以藉助日常的事物借喻地理事物使得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具體化、 形象化、簡單化。例如:通過書本受擠壓變形,來說明褶皺的形成原因。這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借比法講述,能引起學生興趣,利於學生消化知識。3..類比法:有些教學內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時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新的知識並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解釋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類比世界經濟全球化進行講解。4.專比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點,可以把該地理知識和另外知識點進行逐一對比。例如:在講中國A區域時,可以通過對比A區與B區地理環境,A區與C區的經濟結構, 6、群比法:在系統復習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達到對所學知識認識上的新的飛躍,一 般進行綜合性比較,例如:對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的全面對比。這們有利於學生把厚書讀薄,馭駕各個知識點。綜上所述,地理教學中若能把比較運用得當,注意選擇比較對象和比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可以相互比較,應該根據教學需求而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是調配每個教學環節至最佳狀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在每個教學環節中不斷地磨合,切實地從細微處入手。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真、扎實備好每一堂節,積極探究科學的授課方法,以保證地理教學的最
2.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初中地理老師
1、趣味導課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可以運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謎語導入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學生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可以用「紅麵粉」猜謎底「丹麥」來導入,使學生們在測謎語過程中,學習到地理知識,從而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2、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眾所周知,圖畫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學生們也更加喜歡去研究圖畫,而不是去讀文字,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們這一心理特點,結合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課本上的圖畫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出來,這樣可以使課堂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們也會覺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樣,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在將兵馬俑時,可以將一些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播放出來,教師可以在講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講課,這對吸引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們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地理知識,這對培養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重要作用。
3、利用互助合作激發興趣
對於大多數初中生來說,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們的這些特點,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在相互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切感受到同學們身上的優點,這對很多學生們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這對提高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在講「我們臨近的國家」這一章中的「日本」這個國家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後讓這幾個小組去准備有關的材料,在這個准備的過程中,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才華的發揮,使學生們在相互鼓勵、合作的氛圍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對地理知識尋找的過程中,使學生們對這個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並且能夠促使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這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採用游戲化教學模式
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離開游戲的陪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顯得是非常快樂,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徵,使學生們可以通過以游戲的方式來認識地理,學到地理知識,這樣將會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心理對上地理課堂也是充滿希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兩組之間進行猜地理知識游戲,其中一個組的成員來描述,讓另一個組的所有成員來猜,學生們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一方面會使學生們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另一方面還能開闊學生們的眼見、發散思維,不斷進行思考,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氛圍中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的滲透,有助於學生了解自身所處環境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有效地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並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應積極研究符合實際環境情況和學生個體發展的有效教學方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滲透鄉土地理,使學生充分認識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積極自主的學習地理知識。
1、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意義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中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在講解一些抽象知識時,可結合鄉土地理知識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直觀存在的事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意識到地理學習聯系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地理學習水平。雖然我國近年來,經濟不斷進步和發展,但是我國很多地方還屬於貧困落地區,面對當下的實際情況,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家鄉的現狀、所存在問題,進而使學生思考、分析當前家鄉發展前景,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策略
2.1.教師要熟悉本地地理
教師要對當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質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鄉土地理教學。一些學校中很多教師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鄉土地理,就必須熟悉當地環境,收集本地地貌特點、風景名勝等地理資料,還有一些鄉土文學、鄉土歷史等方面的資料。不僅拓展教師的視野,加深對當地地理環境的認識,也能夠在進行鄉土教學時,對學生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用自身的知識和對本地環境的感情,感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2指導學生進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對自然界中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將地理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
3. 地理優質課怎麼上
地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如何選擇正確途徑, 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 是擺在每一個地理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地理學科與人類生產、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關系密切,學好地理是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幫助學生學好地理,大有文章可做。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談一些看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科研究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 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 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課堂不能只注意傳授給學生知識, 而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現代教育思想更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世界, 打破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無關現狀, 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 從而使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所需能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事實證明,課堂效果如何, 教師的教育觀念至關重要。作為地理教師, 必須不斷地學習國內外教育理論, 密切注視教育發展的新動向, 認真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把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 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而且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 把課堂教學當一門科學藝術來研究, 改向經驗要效率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題海戰術要質量為向教學改革要質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師切實以素質教育為教學重心,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 以改革為動力, 在新條件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 堅持理論實踐研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及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地理課堂教育效果。
二、激發學習興趣,融洽師生關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興趣了學生還能學好地理知識嗎?中學階段學生對地理課多無多大興趣, 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 學生要麼是感覺地理知識過於淺顯, 很多知識通過自學便可以從書本上理解掌握, 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 要麼是覺得知識過於抽象、空洞、難以理解, 沒有學習意義, 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挑戰慾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 抓住這一心理特徵, 在地理課堂上有效地巧設情景, 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 剌激他們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 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眾多因素中的關鍵。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願意上你的課, 這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中學生處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 他們往往是喜歡一個教師就會去喜歡這個教師所教的科目, 課堂上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教師詼諧的語言、優雅的教態、淵博的專業知識、高尚的職業素養、某一個特長等等, 這些都可成為學生崇拜的焦點, 也是良好關系建立的條件。這樣就可形成自崇拜到願意和你接近, 願意上你的課, 教學效果自然會達到最佳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包括道德、思想、業務及工作素質, 還有業余愛好特長素質。
三、常備直觀教具,教學形象生動
地理教學與其它學科有不一樣的地方,直觀教具的使用就非常必要了。地球儀、掛圖、自製教具等運用得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生識圖時,我聽說有一種地圖拼圖游戲玩具,就去買了一個回來,這個拼圖是由許多小塊組成的,每一小塊代表一個地區。在課堂上我當著學生把拼圖推亂,然後再根據旁邊的整體圖形的式樣,通過自己的智力拚圖,還原成原來的圖形。在講中國疆域時,每一小塊拼圖代表一個省,我讓學生參加分組活動,親自動手將亂推的拼圖,還原出一幅中國地圖。 在拼圖過程中,學生就記住了地名和這個地名在整個圖形中的地理位置了,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掌握了地理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現代教學手段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 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
地理課堂上適當使用多媒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知器官參與學習,手、腦、眼、耳並用,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我們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適時運用 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 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 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於學生面前。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 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 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 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果。
4. 高三地理教學如何抓住重心
圍繞新課標目標,近年來地理高考命題方向、形式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命題方向上看,除了保留基礎知識部分外,增加了考核實踐力、素養方面的內容;從命題形式上看,開放性逐年增強,取材更加寬泛、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社會生活,更多關注到當前社會熱點,給予學生更大自主發揮空間。從新課程教學目標上說,當前地理教學不僅是要向學生傳授基礎地理理論知識,還需要教師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比如人地關系、社會責任、精神理念等方面。因而,高三地理教學的重心應從學生素質發展和學習(高考)目標兩個方面同時抓,同步落實。
一、抓住發展和考核要點
高三學生地理學科發展和考核的要點,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從課標上,需要同時關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領域,需要注重對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特別是關注其對地理問題探究與分析能力的發展——教師既要將地理基本知識和原理當作重點,又要把培養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技能和思維能力視為重點,同時還應注意對學生地理情感、理念、價值觀上的正確引領。從考試大綱中,可以看出,需要重點關照四個內容(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闡釋地理事物及原理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而這四個內容又可分為兩個方向——基礎知識和學科素養。這同樣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採取雙重點策略,基礎和能力不能偏廢。從高考高頻出現的考點上,其實也不難發現,無論題型和方式如何變化,也無外乎自然、人文、區域和地圖四個大的類別。比如在「宇宙中的地球」板塊中,出現較多的有「地球與地圖、方向判斷、日期范圍、黃赤夾角」等,在「人文自然」方向上則比較多出現「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喀斯特地貌、全球氣候變化與全球變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
二、抓住知識系統和主幹
有些教師對於「抓住重心」的操作上存在偏差。其實,抓住重心是抓住方向——而這些教師把「抓重心」當作了「劃重點」。帶領學生在書本上勾勾畫畫,讓學生專注於記憶這些畫出來的條目——而這種方法,在高考時會體現出問題:學生能夠較好完成填空、選擇題型的解答,而對需要「解讀、獲取、調動和運用」的題目時,就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學生只學習了知識的「要點」,而對缺少整體和系統把握——知識是分散的、零碎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區分開抓重心與劃重點的區別,既要給學生劃重點,減輕學習負擔,又應抓系統和主幹。對此,可以從總括、板塊和章節三個層面上進行。如,在系統上,要能讓學生清楚高中地理的三個大板塊「自然、人文和區域」;在板塊上,比如「城市和地理環境」,要能讓學生清晰把握「城市發展、區位、空間結構以及地理信息與城市關系」這四個內容;而到了章節層面,則再從細節上進行梳理,比如,「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要能讓學生學會從「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農業地域的類型,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三個方向上去梳理和掌握。經過這樣的系統梳理,最終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樹」,學生在學習和應用知識時,就能夠綜合而有條理。
三、抓住知識解析和應用
無論是從高考上還是從學生素質發展上,能力都是重心。對於如何抓住這個重心來開展教學,通常是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操作。一是培養實踐素養。第一要有意培養知識遷移能力,一方面使學生能將地理知識縱向加以應用(這在系統梳理時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跨學科綜合應用(比如用物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如水和大氣的對流現象,用政治知識來分析人地關系等)。第二是要有意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應用意識和能力。比如用地理知識分析判斷生活現象(如對家鄉氣候、工業、經濟等與地理關聯性分析);比如關注、分析判斷社會時事熱點(如今年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這個現象能否斷言「全球性氣候變暖」已經結束?);再如對於霧霾、污染等當下的新聞熱點,進行分析評斷等等。二是訓練解讀和解題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要抓好讀圖、解圖能力訓練。地理高考出現圖表試題一點也不意外,諸如經緯圖、等值線圖、統計表等等,要訓練學生達到快速、全面、准確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針對學生審題不到位、解題速度慢、對新問法不熟悉等問題,結合試卷練習,進行專門針對性的指導訓練。
總之,在高三階段學業壓力大、時間緊的情況下,地理教師應能夠准確把握學生發展和高考考試的目標,在教學中帶領學生既能抓住要點更能抓住重點,而且要著重在培養學生素質能力和解題能力方面多下些工夫。
5.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
一、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結合學生實際,嘗試和開拓新的教內學方法容
1、注重教法,教學方式多樣、靈活。
2、准確地把握學生的地理現實。
3、學習目標明確化。
4、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知識結構。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
三、積極地去創設室外課堂
四、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可達到教學的優化,促進素質教育
6.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7. 淺談如何聯系實際進行地理教學
1. 積極開展有意義的課外活動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可以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環節, 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入手, 讓同學們學習了地理知識並擴大對地理知識領域的了解。 因此, 教師應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來深入開展有益的地理活動。課外活動我們還可以細化以下幾個方面:
( 1)野外觀察。除了日常課本上學習地理知識外, 教師應帶領學生們去野外實地觀察, 認識大自然的真實一面, 增加對自然界的感受認識, 從而培養還應到野外去實地觀察, 增加一些感性認識, 認識自然界的真實面貌, 從而培養學生們聯系實際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 2)製作教學模型。 教師帶領學生們共同設計並製作一些簡單的教學模型, 會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 還會加深對地理知識空間想像能力, 比如在學習地球和地球儀的知識後, 教師們可以引導同學們製作簡單的地球儀。
( 3)進行野外觀察。 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外, 還應到野外去實地觀察, 認識自然界的真實面貌並增加對地理學科的感性認識, 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能力。
( 4 )組織地理知識競賽和建立課外興趣小組等。 組織知識競賽不僅能夠擴大學生們的知識視野, 還有助於提高同學們對於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 建立課題小組能夠提高學生們對某一感興趣課題的思維能力, 有助於對於地理學科學習能力的提高。
2. 利用生活實際, 提升地理思維能力生活就是地理, 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對於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 我們應該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 然後開始分析這種現象的形成成因, 最後進行驗證的過程。 也就是說, 在地理教學中, 不能忽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 更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 例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 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 如地方時, 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 缺陷和補救的措施, 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時與區時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
3. 根據所學地理知識, 對有關地理現象給予解釋。在學習了有關知識以後, 可以提出一個問題, 讓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並歸納總結原因, 例如為什麼全球氣溫逐年在升高?同學們可以回答是由於交通工具、 煤、 石油、 工廠、 天然氣, 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 二氧化碳的含量與日俱增, 並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熱量, 所以大氣溫度逐年升高。
4 . 將地理知識生活化, 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 如果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將地理知識生活化, 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 學生不但理解容易, 並且能夠迅速掌握知識, 使學習的記憶深刻, 教學效率隨之提高。
8. 地理教學如何貼近生活
一 、利用地理學科生活化的優勢創境導入
傳統地理教學中,普遍缺乏知識的獲得性過程和概念理解的學習情境,從而導致知識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與社會的真實問題環境 中加以應有,成為降低學習興趣,阻礙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在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接觸到地理。例如:從全球的氣候變暖到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到具體幾天的天氣變化對生活、出行的影響;從我國荒漠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到反思我們自身的日常行為;從探究某地詳細的經緯度的確定方法到某廠址的選擇原因分析,都可以成為創境引入的素材。用講述地理故事、開展地理游戲、組織競賽或辯論,設置案例課題等多種方式創境導入,都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二 、讓地理課堂學習貼近生活
實際課堂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去理解地理知識,為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更充分的發揮出來,要經常把學生已經熟知的東西聯系的課堂上,讓學生盡情的發言表現,這會讓他們覺得原來地理就在身邊。要將興趣持久,就要「習慣成自然」,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地理。也能在課外主動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還能在收集、觀察體會中學習地理。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習慣尤為重要,這是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是「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之後還能剩下的東西」。要時刻不忘點撥提醒同學們去觀察、體會、挖 掘、收集,勿讓「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識白白流走。地圖是內容豐富的直觀教具。地理知識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把地圖和現實生活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講述黃土高原時,除了說明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高原及土層深厚外,又講到黃土的直立性,適宜開鑿窯洞作為住宅時,讓學生結合窯洞的插圖,明確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適合當地冬冷夏熱的自然環境。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對窯洞能作為住宅,也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把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三、把課堂地理知識向生活延伸
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對於地理學科來說更是這樣。無論是自然地理中的地球運動、天氣氣候、資源災害,還是人文地理中的農業工業、道路城市、居住條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答案。地理課堂教學,力求走向生活,貼近生活,充滿生活氣息,目的是為了實現地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的提高,而不能錯誤的認為地理課堂走向生活,僅僅是簡單的機械的聯系生活的細節現象和經驗。例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環境問題,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去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9. 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一、創設融洽師生關系是構建有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寬松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學習時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這將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以前不良習慣的糾正。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班主任、課任教師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麼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古訓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教師應該理解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體會到信任、親情與愛護,這樣才能便於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從而把學習氛圍營造起來,」
二、課前准備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精心備課。教材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教材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提煉,並梳理知識間的條理關系,使知識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據課程標准,做到總體把握教材,注意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段性,總體把握章節之間的關系,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融會貫通,既將現學知識原有的知識相聯系,也能夠為後繼學習做准備。
專研教材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教師就要用心研究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每位教師還應備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課堂設計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關鍵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地理有效課堂的最重要途徑。下面我就從上課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1、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設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上更是這樣,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那麼首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充滿興趣,所以說,上課前的情景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有效地理課堂的情景設計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
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既要抱著務實的態度,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地理韻味」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地理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創設懸念情境,其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所學內容反思,促進獨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被迫舉國遷移的案例來導入。,講新加坡時,可以設問:赤道附近的典型氣候類型是什麼?(學生答: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是什麼?(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其氣候特點呢?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那麼新加坡的水資源會緊缺嗎?學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剛好相反,在學生的一片「噓……」聲中,教師引出新加坡的「地狹人稠」。
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地理的心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學習,就必須要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要有挑戰性。只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原有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即過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夠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維。
再有,教師可用優美的語言來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節,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古老的景觀。教師可以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為學生營造一個或優美或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手段以其新穎的設計,賞心悅目的動畫,奇妙的影響效果,能夠製造一種與文章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課堂的精髓所在,一節好課,應該有好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對話互動,氣氛活躍。
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得有好的課堂提問。而好的課堂提問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學生的思考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思考能得到答案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力。提問可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但不是一言堂。這樣老師必得先明白這節課「該講什麼、怎樣講」。「該講什麼」就是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難問題必講;「怎樣講」學生能講的學生講,學生能想的學生想,學生能做的學生做。也就是說就是講的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課堂上「講」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確、精煉和精彩。再次,課堂上的「討論」。地理有效課堂是建立在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學習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足夠的談論時間,而不是急於走形式,簡單化、隨意化。
3、查補缺漏提高能力的練習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是地理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精選練習的內容。精選的原則是:①從學生實際程度出發,面向多數兼顧兩頭;②以復習進度為依據,以認識規律為准繩,由淺入深,從易到難;③重點和難點部分要反復練,不選偏題怪題,否則要使學生迷失方向,喪失信心;④緊密結合教材。其次多練 "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而且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與作業,因材施教。最後要設置可拓展遷移性練習。課後練習的設計要「寬」,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
4、課堂小結
凡是都要善始善終,地理課堂也不例外,也應該有課堂總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收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媒體資源,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趣,更豐富,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變得更「活」。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盡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動的知識傳達給學生。 但是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 地理教學地圖、板畫是一種圖解式板書,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間的特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多媒體可以設計出更加精美的板書、板圖和板畫,但是,邊講邊畫的效果卻無法替代。如如:在講洋流的時候,可以讓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各大洲的輪廓,然後讓學生填寫各個洋流;在講鋒面與天氣的時候,可在黑板上繪製冷鋒、暖鋒的示意圖等。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板書板畫更有利於學生識圖、讀圖和畫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教學難點也將隨之攻破。
總之,我們要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之與教材完美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建構更有效的地理課堂。
五、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建構有效的地理課堂的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他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他學會了方法,就能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習有用的知識。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滲透學法或為學生作出學習方法的示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專門的學法講授和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圖表的判讀,提高對信息的提取、分析與運用能力及將地理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注意地理語言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醒學生易寫錯的字詞,讓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平時上課做練習或講試卷的時候加強解題方法的點撥和解題技巧的總結,並做成專題,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解題思路,讓學生看到類似題目就會想起答題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學評價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橋梁
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好壞優劣。我們也能客觀地判定教學的效果,合理地調節、控制教學過程,使之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也正是教學評價追求的基本目的。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有效。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不僅是地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教育整體,還包括一些外部環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們在廣泛地吸取傳統的地理教育營養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勇於探索,我們的地理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的。
10.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概念的教學
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些概念學術性強,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這一實際問題,在教學地理概念時選擇一個適當的導入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道路上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拉近學生和地理概念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概念有一個深入淺出的理解。結合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對初中地理概念教學的導入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物導入法
在講地球儀這一概念時,讓學生看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大洋、大洲和國家等的位置,並讓學生在地球儀上學會分辨哪是東西南北。然後,向學生介紹這就是地球儀——按一定比例縮小的地球的模型。同時,有條件可以讓學生看立體地形地球儀、平面地形地球儀、平面政區圖地球儀、和地球儀經緯網模型等。這樣,既讓學生深入理解了地球儀這個概念,又為以後學生使用地球儀學地理打下了基礎。
2、自然現象導入法
在教學季風這一地理概念時,時值夏季,問學生我們這里一般刮南風還是北風?冬季呢?讓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說出來,然後教師總結這種風向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叫季風。既使學生記住了本地區冬季刮偏北風,夏季刮偏南風這一自然現象,又加深了學生對季風這一概念的理解。在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也可以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四季變化這些自然現象來引入。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世界將變成一個什麼樣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自轉和公轉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和印象。
3、問題導入法
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做學生學習的榜樣。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珠穆朗瑪峰高8848米,這個高度是指海拔還是相對高度?」從而引入海拔和相對高度這兩個地理概念的教學。對於一些相關而又有區別的地理概念,可以用這種方法導入,讓學生注意分辨。如:讓學生判斷「昆明四季如春」是指天氣還是氣候,來引入天氣和氣候這兩個概念的教學。
4、歸納導入法
對於一些地理概念,如果讓學生不知道其具體內涵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講森林資源對環境的調節作用時,可以由具體實例來導入。教師先同學生一塊學習相關的具體資料「(1)、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2)每年每公頃森林可滯留粉塵340噸」,通過分析歸納後導入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這些地理概念。使學生明白物有所指,從而印象深刻,理解准確。
5、故事導入法
在講緯線這一概念時,教師先和學生一塊回顧一個故事:1919——1922年,麥哲倫率領的船隊一直往西航行首次成功的環繞地球一周,最後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然後讓學生思考原因,加深對緯線圈指示東西走向這一特點的認識。在講泥石流這一概念時,先講某縣東部山區植被破壞嚴重,山洪爆發時,裹挾者巨石沖毀了山坡上的房屋,許多居民受傷或致死。然後引入泥石流這一概念,這樣將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