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觀點的教學

地理觀點的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1-19 12:02:13

Ⅰ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全球觀

在跨世紀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
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繪制了一幅21世紀振興中國教育的宏偉藍圖。本文從中學地理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系和中學地理教學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的作用及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方面進行論述,指出了中學地理教學應成為中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突破口。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 綜合素質 作用
地理是中學教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不僅是關繫到全民素質的提高,也關繫到我國國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整治及區域發展的基礎學科。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基礎知識教育,地理基本技能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及至可持續發展教育等基本教學任務必將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工具,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1 中學地理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系
1.1 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
當前,我國初中開設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高中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是使學生掌握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以及為學習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需要具備的一些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初步知識和地圖知識,並使學生掌握運用地圖的初步技能;高中階段是在初中地理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系統地獲得有關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並使他們掌握地理觀察和觀測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和保護環境的初步技能。
從本學期七年級的實驗教材來看,教材內容更多地偏向於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慢慢地理解。現有的地理教師隊伍中,他們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由於舊有的知識結構、教育模式、教學理念等的束縛,許多中學還缺乏一支在中學地理教育中全面推進教師隊伍,提高地理教學的軟、硬體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

中考全科學習資料匯總語文
數學
英語
免費課程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總之,在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伴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與掠奪造成的環境、資源、能源、人口等問題,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方面,中學地理教學主要還只具有理論價值地,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快將理論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
1.2 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
素質教育就是:教育者基於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通過多種途徑,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全體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潛能,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並實現個性充分而自由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要重視中學生個體實現個性化,又要重視其實現社會化。素質教育追求教育對象個體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是單純的智力發展和知識的儲蓄。
中學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滿足中學生這個教育主體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使其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其次,中學素質教育在實施中,也不再局限於課堂和書本知識這種有限的近封閉的空間,而是積極開拓獵取各種知識來源和自身發展的廣闊的開放的空間。素質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即不分種族、出身、年齡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健康、和諧地發展,以適應新世紀國家現代化建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中學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內容十分廣泛,以下幾方面是中學生地理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1.2.1 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即在中學地理學科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地理能力、形成地理觀點、掌握和應用地理科學方法為中心議題,完成這幾項重要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形成對地理空間格局的敏銳覺察力;發展學生對地理過程的分析、想像簡單預測能力;發展學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致力於使學生形成地理觀點和地理學科所特有的思維品格。這些知識、能力、觀點正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1.2.2 接受國情與愛國主義教育
任何階段、任何學科的教學,必須有這三個基本的教學目標: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德育目標。其中德育目標的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學地理教學中,通過辯證介紹學生所在區域和祖國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國情和國

3
策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責任感,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意識;介紹國土整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正視國情,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升華學生的愛國熱情。

Ⅱ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因地制宜觀

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在地理教材中的體現,有的可明顯看出,容易分析;但有的則是潛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發現.地理教師
在分析和發掘地理的思想時,必須下大功夫.因為教學的思想性都體現在教材之中,所以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
地理觀點闡明各種地理現象.所謂正確的地理觀點,在中學地理教學中,主要是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種族觀和正確的因果觀.正確的人地觀,就是科學地說明自然
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正確闡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要尊重自然規律,合理的、因地制宜的
利用自然,不能濫用自然、摧殘自然,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例如,講授我國土地資源時,可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讓學生知道:雖然我國土地面積寬廣,但我國人
口眾多,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導致了我國嚴重
的荒漠化問題.同時還可以結合我們當地沿海灘塗的過度開發利用,所導致的海岸生態遭破壞,物種減少等實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種族觀,就是要科
學的說明各人種和民族的科學、文化、風俗、習慣等特性,反對種族優越論,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樹立各人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正確的因果觀,就
是要科學地解釋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果關系.要正確的運用唯物辯證法,反對主觀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各種地理規律和地理成
因,進而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Ⅲ 地理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教學基本技能

中學地理教師不僅要具有"教師意識",同時還要有"地理教師"意識,因為在培養人才的教育過程中,地理知識的豐富性和外延性,使得地理教師更能體現《中國21世紀議程》的思想,在當今科技、社會、思想飛速發展的今天,地理教師應努力學習新理論,樹立新觀念,努力具備良好的素質,使其自我不斷完善,這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中學地理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地理教師應努力學習,勤奮進取,爭取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中學政治課是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主課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上好這門課,是政治教師應經常思考的問題。要增強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從課程本身特點入手,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素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是提高業務水平的關鍵
1、地理學科的專業知識
一個合格的地理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熟練掌握初中地理的全部教材。這樣,才能居高臨下,從多角度分析與處理教材。同時要把握住地理學科的歷史與現狀,從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等角度了解時代的要求與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具有正確的「人地協調」發展意識。中學地理教材內容是以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資源、人口問題為主線。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關系協調」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科學的全球觀、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口觀教育。《中國21世紀議程》中所強調的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求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正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題和中心目標。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自己要懂得,更應讓學生懂得協調人地關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懂得協調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系:不能以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去取得短期的經濟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人與自然必須相互支撐。也要使學生明確,我國是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我們只能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優化經濟與科技的組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者統一。這是我國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
擇。
2、教育科學知識
地理教師應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並與教育理論對照,使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3、思想教育工作與教育藝術
地理教師要對學生全面負責,寓思想教育於知識教育之中。應該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向學生進行生動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地理教育的責任。地理學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涵,在國情國策教育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地理教師應首先具有這方面的品德修養因此應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教育藝術。並將知識、思想、行為三者有機結合。
4、其他知識
地理教學內容中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必須具備這方面的品德素質。例如,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之間,塑造地表形態與外力,板塊的張裂與碰撞,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資源的開發與限制,人口的增長與控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等等,都體現了對立統一關系。再如,流星的墜落、四季的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產生、日食月食、雷鳴閃電、山崩海嘯、海市蜃樓、血雨腥風、慧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社會上流行的「閏月之年有大災」、「彗星出現預示國家有難」、「十字連星警示世界末日來臨」等謠言,都是不符合科學的主觀臆造。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這方面的內容,以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引導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事物,認識世界,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地理教師應了解物理、化學、歷史等知識。為了教好學生,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己,擴大知識面。如廣泛的藝術情趣和愛好、對自然和文化景觀的鑒賞、古文和古詩詞的功力等。
(二)自覺培養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是工作進步的保證
地理教師的業務水平既與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有關,也和教學能力及基本技能不可分。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應以提高下列能力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
1、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
2、設計教法,特別是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3、觀察、研究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4、地理活動的組織能力
5、實驗、演示或製作教具、模型、圖表的技能
6、准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7、進行環境能力、國情教育及科學地理教育的能力
8、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和思維訓練的能力
9、命題、檢查提問及了解學生情況的能力
10、分析、評議地理課堂教學的能力
11、運用所學地理評價環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具有國際意識、全球意識及參與世界競爭的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信息的社會、充滿競爭的社會。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大環境。同時,諸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南極大陸和海洋資源的開發、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世界和平的實現等,都已成為世界性話題,僅靠某個國家無法解決,需要進行全球合作。中國實現現代化,也要參與世界競爭,要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和科學管理,等等。因此,教師要利用自己這方面的意識和觀念,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打破閉關鎖國的思想,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樹立國際國內兩種政治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市場觀,為日後參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打牢思想基礎。
(四).具有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信息化社會的出現,創新人才的需求,高考制度的改革僅靠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教學的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學多媒體的出現使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一是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使課堂從單一的「講解-接收」式向「探索研究」式發展。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二是改變了一些傳統的教學原則。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傳遞語言、文字和靜止圖像所難以傳遞的信息,而且可以促進個別化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實現,從而打破傳統的「師講生聽」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代之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設計、組織、引導、解疑下,實現信息的主動獲取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並且有充分的實踐活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三是改變了教學內容和教材形式。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將不限於傳統的教材,特別是教科書,學生和教師都將從軟體和網路上獲取大量的可以作為學習內容的信息。因此,推進素質教育,地理教師必須要具備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益。
(五)學習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今天,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這意味著未來的教學,需要具有科研素質的學者型教師,而不是傳統經驗型教書匠,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素質教育對地理教師的要求。
因此,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一條必要的途徑,是實施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重要一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水平的高低及學生素質水平的高低,而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又取決於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的學習能力指教師在政治業務和文化素質修養中的進步與提高。作為地理教師應時常充實自己,使教學和學習並重。教育科研能力指以教學研究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既教學,又研究,動心動腦,並努力選好自己的研究課題,並創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

Ⅳ 如何教給學生有趣,有用的地理

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程月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引進了嶄新課程理念,強調要關注人的生活、關注人的 生命,解決實際問題,教給學生活生生的地理,使學生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 性、有效性,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學習地 理知識有用,從而在學習中得到好處,受到實惠。這也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地 理的樂趣,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復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創造力,增強了地理教 學的活力,顯示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實用性和應用性的優勢。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 學,可以說地理學科原本就根植於生活。是由「生活世界」而提練而成「科學世 界」 ,現在的地理教學要求把學生從純粹的「科學世界」帶回到學生的「生活世 界」 這種回歸生活的新理念是地理課改追求的目標。也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
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於逼真的社會生活 中,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願望,讓 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
一、有用的「生活」地理內涵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主要是指學生生活及學生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 和地理技能,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 並善於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發展, 關注世界的變化, 樹立科學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口觀。
二、加強有用的「生活」地理的教學積極意義
1、凸顯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 傳統的地理教學脫離生活實際,使學生認為學習地理沒什麼用處,實際上, 在社會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理學在 社會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來越大,衣食住行離不開地理學,社會的地理學是通過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學習, 使學生深深地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 在我們身邊,認識到地理知識對自己現在和將來學習、工作都有重要意義,是一 門實在價值很強的學科,從而凸顯地理學科的價值,使學生改變「地理無用論」 的觀點。
2、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說明, 學生對各門課程感興進趣的程度取決於對學科實際有用 價值的認識,對生活有用地理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的有用性,對地理學習 產生一種需求感和內驅力,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進而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欲 望,大大增強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 加強生活地理的教學能夠培 養學生觀察社會和身邊多種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善 於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 利用學到的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有效地增強學生 的生活能力, 這種生活能力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 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三、加強有用的「生活」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1、利用現代化的大眾傳媒。 看電視、聽廣播、上網、讀書,看報是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這些 現代的和傳統的媒體所提供給我們的是包羅萬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識則處處 有,時時有。網際網路上有綜合性的地理網站,如中國國家地理的網站、中央電視 台的「國家地理」網站等;有地理教育的專題網站;有人口、水資源、礦產、河 流、環境保護等專題多站等等,應有盡有,甚至連所有的地理專業名詞都能在這 里找到多條信息。我用「網路」搜索引擎搜索「礦產資源」 ,得到了 724000 多個 相關的網頁。學習地理知識最便捷、省時省力又經濟的方式就是上網暢游,是地 理學習的首選。 看電視是我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電視也是一種很有效的信息媒體。許多 電視台常常播放有關地理方面的節目,質量高、趣味性強。如中央電視台播放的 《開心辭典》《幸運 52》《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環球》《天氣預報》 、 、 、 、 、 、 《探索時代》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開發鄉土地理資源。 家鄉的地形、土壤、河流、氣候、民情風俗、歷史沿革都可以納入學習地理 的大課堂。初中學生大多好奇、求知慾強,引導他們學會觀察身邊的生活,感受 地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鄉土地理正好能夠擔當此任。 「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 , 我們就可以畫一幅學校所在地區的地圖,以本學校為參照物來研討「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聯系實際指出學校周圍的建築物位於本校的什麼方向等等,然後, 逆反之,再分別指出本校位於它們的什麼方向。這樣學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 的,必然也能用於生活,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再如學習「晝夜長短的變化」可以 拿夏天升國旗時已艷陽高照,而冬季卻夜色未消來對比例證;學習「主要的水資 源」可以用我們的自來水來自黃河來說明「河流水是主要的水資源之一」 ;學習 季風,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當時的風向,然後再比較冬夏兩季的不同;學習「外 力作用」 ,就可以通過分析黃河三角洲的成因來說明原理。
3、解析熱點問題。 關注國際時事, 了解國內新聞不僅是一種生活時尚,同時還帶給我們豐富的 地理知識。地球是一個大家庭――地球村,關心世界上每天發生的事,就是關心 我們自己。通過對當前國內外熱點的背景、緣由、過程、發展趨勢等等的剖析從 而了解發生地的自然地理環境、 人文地理狀況。從關於美伊戰爭的報道中我們可 以得到這樣的信息: 美國的侵略是為石油而來;美軍士兵經歷了沙漠生活的嚴峻 考驗;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以後,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難以保證,只能依靠 椰棗;大多數伊拉克人身著長袍。解析以上現象我們可以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 的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伊拉克氣候為熱帶沙漠氣象;伊拉克盛產椰棗;伊 拉克屬於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剛剛過去的印度洋海嘯災難,我們可以通 過了解海嘯的發生地、時間、災難性,來解析地震與海嘯的關系;為什麼發生在 這些地區; 怎樣抗震減災。 再如通過關注奧運會的電視直播來學習時差的換算等 等。
四、提高有用「生活」地理的教學成效 通過加強對「社會有用地理」的教學實踐學生和老師都獲得了一定的收獲。 對於學生來說, 很普遍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學習地理的興趣有了較大的 提高,學習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增強了,獲取信息、分析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等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對於我這個老師來說,我們的教學觀念得到了更新,對 自身角色的定位逐漸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轉變,教 學方法由傳統的講授為主向自主合作、探究轉變。 總之, 「學習對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給地理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指向,願每 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確把握其內涵,在教學工作中,積極的探索教材內容的 學習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為學生架起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 間的橋梁, 加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與實踐經驗的聯系,為地理課堂輸入新鮮的 生活內容,凸顯地理學的價值,使地理成為一門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學科。

Ⅳ 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回,提供未來公答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Ⅵ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習慣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基礎性、廣泛性、實用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本人在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突出以下觀點: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任何壓抑和干擾都會使思維受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體會心靈自由的有效途徑,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教師願意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熟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好的貫徹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積極參與教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成為可能。

二、創設積極地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

1.運用漫畫、精美照片,形象生動。地理學科的有些內容單純用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運用地理漫畫形象生動,增添可讀性和親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問
題,通過地理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與興趣,使其在討論中獲取地理知識。通過他倆的對話所營造出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激發學生參
與討論的慾望。在討論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兩個卡通人物:玲玲與貝貝,他倆經常討論一
些有趣的地理問題,比如觀測北極星、東西半球的判定等。通過他倆的誇張表現來展現其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然而越是這樣的內容,越有助於學生
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課本中精選了許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徵,幫助學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蘭的風車」、「熱帶荒漠景觀」、「萊茵河」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按照人本主義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和經驗。而這種價值和意義的重要體現就是學以致用。因此,
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關注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他
們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進行分析闡述,為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供豐富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氣溫的測量時,教材提出「有時候,我們的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中的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會有明顯的差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在學習主要降
水類型時,讓學生結合降水的形成條件,說一說夏天從冰箱中拿出冷飲後,會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舉不勝舉,信手拈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
能夠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思考,並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不僅學有所用,讓學習變的快樂而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思維的興
趣,鍛煉了思維能力。

3.巧設懸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恰當的設置懸念,給學生一個期待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創設活躍的教學氣氛。例如,
在導入新課時,有意將本節的重點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前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帶著困惑去學習。像在講「熱力環流」時,讓學生觀察「雞蛋湯」的「熱氣」,
可以看到「受熱上升」有跡可尋。隨著熱氣不斷升騰,引導學生聯想到其他「受熱上升」的實例。將小吃碟放在「熱氣」的上方,一會兒便在小吃碟上凝結出了小水
珠,引導學生討論:空氣在上升運動中,如何形成降水?這一系列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可以避免因疲勞而產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保障

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採用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在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學生應針對地理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嘗試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按照以下程序來設計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背景 提出一個問題 收集一些材料 組織一些活動 得到一點啟示」。

例如,在了解某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時,可採用讀圖和查閱資料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亞洲和歐洲」一節中,教材安排了「亞歐大陸輪廓」、「亞洲
和歐洲地形分布」、「亞洲和歐洲氣候類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圖,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並
在此基礎上,認識區域人口、國家的分布等。

總之,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存在於學科教學,它是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特別是地理教學,更要重視學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邏輯思維,以及與地理位置密切聯系的知識

Ⅶ 地理因果關系的教學包括哪兩個過程

地理教學應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校區管理學院 曹詩圖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對人地關系的分析研究,應該說是地理學的「看家」本領。而人地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則是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因果關系。近代地理學的先驅洪堡、李特爾創立的因果關系論,旨在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試圖在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較中,尋找二者之間的聯系與規律性。我國近代歷史上的地理教科書的編寫和地理教學,都很注重「人地相關」的因果關系分析。例如:1925年我國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書,在「導言」中即明確指出:「地理學之宗旨,在於研究地理與人生之關系,使吾人對於世界各地之風土人情,皆能解釋其因果,說明其系統,且能根據已知推考未知」。該書以人地關系為線索,系統論述了區位、地形、水利、土壤、礦產、氣候、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因果關系。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竺可楨先生在1929年著的《地理教學法》一文中曾指出:「地理所授材料,大體分為兩大類,即生活與環境是也。」「兩者不可偏廢,須融會貫通,明其因果,述其關系。」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的地理教學即注意人地關系的闡述。令人痛惜的是,在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由於受原蘇聯地理學界的影響,人地關系被視為資產階級地理學思想而遭到批判,自然與人文的聯系,在地理學學術研究和地理教學中被無情地割裂開了,至今仍留有難以癒合的創傷。

國外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教科書《房龍地理──地球的故事》,該書由美國學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龍於1932年寫成出版後,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地方暢銷。該書為什麼影響這樣廣泛長久呢?秘訣是房龍先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講清了人類與環境的因果關系。例如:房龍先生在講世界地理某個國家時,其思路與描述方法一般是這樣的:他首先介紹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山勢怎麼走,河水怎麼流,風怎麼刮,雨怎麼下等,他講這些地理環境主要是為講人而服務的,講它對人類自身及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的影響,講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當地人是怎樣選擇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來適應它,進而形成了怎樣的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反過來,人們又以他們的特定方式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這種環境,並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的國家。

遺憾的是,我國現今的一些地理教科書和一些地理教師缺乏這種「人文關懷」意識,未能注意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有的甚至迴避、畏懼講清這種關系,以免沾上宣揚「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嫌疑。我國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某本《中學地理教學法》,該書作者就將我國解放前某本地理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地理分析視為典型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進行了批判與否定,以告誡廣大中學地理教師不要誤入歧途。有的地理教育專家還對地理教材編寫中的「自然環境影響社會人文」的思路進行了批評。現在看來,這種思想觀點是值得反思的,我們不應該把人地因果關系分析這一地理思維精華當做糟粕拋棄,切不可將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析與地理環境決定論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地理教材的編寫,地理課程的講授,不注重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交互作用的因果關系,不注意溝通、點撥自然與人文的內在聯系,只講「人與地」,不講其因果道理,是一大失職!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工科性質的大學,所設置的專業均與地理學科沒有什麼聯系,但開設的《人文地理》選修課程卻深受學生歡迎,每學期選修人數達300餘人,大的階梯教室常常是座無虛席。這門課程強烈吸引學生的原因,就在於教師注重講清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地域分異規律,說「理」性強。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後的最大收獲是感到弄明白了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事象之間的諸多內在聯系,培養了從地理空間分析事物的思維方法。認為老師講授的地理課程的思路與他們在中學學習地理課的思路大不一樣,並消除了以往輕視地理學科的偏見。作為現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解放思想,不應故意淡化或迴避地理環境作用的分析,而應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理直氣壯地講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講清人地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人地關系分析是地理學的試金石,不講或講不清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影響的關系及其交互作用的道理,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

《青年參考》上發表過一篇《我厭惡無情的地理》的文章,作者認為:「地理終因是人的地理,如果地理學科不能通過地理揭示人的性格精神,解釋社會人文現象,那它就是一門死的學問,無用的學問,我們就有一百個理由厭惡它。所謂『人文地理』,如果沒有『人文』,也就是感情色彩或人文關懷意識,那麼『地理』也就不成其為地理了。而我們的地理課本恰恰犯了這種毛病。」筆者以為,該作者的觀點雖有些情緒化色彩,語言有點尖刻,卻是「實話實說」,頗有幾分道理。地理學應該是一門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鮮活學科,應該是充滿人文精神、密切結合歷史與現實的使人終身受用的學科,我們理應把它講得生動活潑,有「情」有「理」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廣大學生。一些老一輩的地理學家(如吳傳鈞院士等)在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時,認為他們的中學地理教師的教學及引導對他們從事地理專業的生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我結識的一些地理教師中,也有不少中老年教師時常回憶起他們學生時代地理教師對人地關系的精彩講授。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當今中學地理教學中已很難找到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我們進入世紀之交的今天,當強調自然科學的人文關懷已成為國際共識的時候,如果本身就具有人文特徵並被稱為「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的地理學,依然引不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並且如果我們的地理教師至今仍不敢理直氣壯地談及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作用和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又怎能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地理環境的作用,加強環境意識,樹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強化人地關系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人地關系應該成為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並成為進行地理素質教育的目標。

Ⅷ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我國以往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並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節,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使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Ⅸ 結合實際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以學定教的理念

目前進行的主動有效教育改革,歸根結底還是基於已有的教育模式為基礎進行的改進。
換句話說:主動有效的課堂模式也是有自己的基礎的。這些基礎是什麼?如何掌握這些基礎呢?可以說,已有的教育模式中的一部分就是主動有效的基礎。所以,主動有效不光是告訴我們一種新的模式,它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們一個反思自己的已有教育模式的啟迪,在不斷的反思與進步之後,也許我們走的路不僅止於主動有效!
以提倡」主動有效「時最常舉的反面例子「滿堂灌」為例,目前聽過的報告、文章、講座中很常見的1個例子。
想像一下:某老師在課堂上為了把課講清楚,占據了90%以上的課堂時間。以目前的改革觀點來看:這顯然是需要進行改變的教學方式。
那麼,如果我們通過給這個老師特殊的人物設定的話,能否挖掘出更多的內容?
設定一:該老師為新教師,雖然對知識比較熟悉,但在講清知識點方面,還不熟練。該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也只比較了解和自己類型相近的學生,對其他類型的學生還處於不斷了解、學習的過程中。
對於此類新教師,就缺少進行教育改革的一些必要基礎:言簡意賅的能講清知識點的能力;備課時能預計到學生接受情況的能力;何種講課方式可以易於被學生接受的經驗;學生課堂掌握所講的程度的常見反饋類型;回答學生提問時直指學生疑惑的關鍵點的經驗等等。
這些基礎既是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礎,也是新模式的基礎,可是在新模式中大多是針對已有模式中需要改革的內容進行培訓,這些培訓對於此設定中的老師來說,可能就過早了一些。

設定二:該老師為中年教師,對課本及課程體系已經有10年的教學經驗,非常熟練。該老師對各種類型的好學生比較了解,教學認真並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成果雖然不是出類拔萃,但是也受到一部分學生的好評。

對於此類教師,其學基礎是非常堅實的,那麼對該教師而言,怎麼教育改革?就讓上課少講就是改革了?
此類教師上課講的內容多,往往其內容是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有層次的在講的。對於優秀的學生,他們只需要聽其中的關鍵點的講解,就能懂。對於中等的學生,可能需要聽的關鍵點更多。而對於差的學生,也許都聽完他也不全懂,可是至少聽一遍也有印象。
而之所以該教師課上要講那麼多,更多是為了照顧學習差的學生。
並不是教師一定要對每個學生都耳提面命的講,在教師講課的時候,也可以容忍學習優秀的學生在聽課的同時做些練習等,也會在知識關鍵點上提醒學生關注自己。所以在此時的教育改革無非就是把關鍵點講解給優秀的學生後的時間給優秀學生更多自主時間,將主要內容講給中等生後讓中等生通過討論深化理解,而更多的時間就是輔導差的學生和行為習慣還需培養的學生。
可是這樣的改革說起來很容易,實際操作的過程,畢竟1個教師是要面對全班學生的,又不可能在分組時就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樣肯定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也起不到學生間互相促進的作用。那麼到底如何實施這樣的教學呢?是不是還需要更多的內容,作為主動有效課堂的基礎來學?
所以,新教育改革,還是基於已有的基礎的。這些基礎既是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礎,也是新模式的基礎,無論怎麼改革,都必須要有其基礎。當我們面對新模式時,也不能忘記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基礎並不牢靠。在學習新模式的同時,也意味著要學習更多的基礎內容。
培訓中經常說:跳一跳,摸的到的理論。我想這個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教師本身。如果我還沒有基礎,就讓我直接去主動有效,顯然屬於跳一跳,摸不到的情況。但是如果讓我根據自己的缺陷,把主動有效改革分解成若干個可以摸的到的小的目標的話,雖然每天 、每次改變的並不多,也許在別人眼中並沒有改變什麼,但是總有量變積累到質變的時候。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