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長江
A. 高中地理歷史都好難啊,該怎麼學呢尤其地理,題都看不懂!
一、高中地理十大學習方法
1、用地圖學地理法:大家都知道,學地理時,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許多地理屬性、特徵、特點以及與其他 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內涵規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們知道了某個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緯35 度某大陸西岸。這樣,我們就容易一下子推斷出:它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沒有長久的冰凍,生長著耐旱的,樹皮很厚的常綠灌木。春季景色 最美,宜於游覽等等。
上述是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談談地圖運用的效能。地圖對學好地理的作用當然不局限於此。有人曾說:離開地圖,便不是 地理課。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 課,事先是經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
運用好地圖的另一個做法是要把《中國地圖 冊》、《世界地圖冊》和教科書中的插圖,作為自己學習上得心應手的輔助工具。「兩圖」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與教材緊密配合的。而且色調鮮艷悅目,內容 生動活潑。如《中國地圖冊》中《地球》一圖,只要看一眼,便會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結論,而且會掌握大陸分布的基本形勢。《地球五帶》一圖,作者更是用心巧 妙,用冷暖顏色顯示地帶溫差,配合以動植物畫面,十分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地帶的特點。運用好地圖的最後一個做法是不要忽視地理作業填充圖的作用,一定要按 教師的要求和布置認真做好填充圖作業。
2、字頭記憶法: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
例1、有關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流經省市名稱以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識,地名數據多,硬記有困難,可用字頭法編成順口溜:
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雲流六千三;
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雲」是字頭,指明長江流經的十省市名稱,「六千三」(百公里)是長江全長,「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面積,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各拉段」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聯想到長江的發源地「各拉丹冬」。
例2、記憶世界煤炭儲量豐富的七個國家,可以這樣記憶: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亞五國,哈吉塔土烏。
3、綜合法: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下面結合北美簡易圖像,說明如何分析它的氣候特徵。並介紹綜合法的一般步驟。
圖中哪種氣候分布的面積最廣(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裡的問題。
(2)根據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及風帶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麼作用。由上圖可知,緯度、西風和地形的特點都對北美氣候產生了影響。
(4)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在北溫帶,並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系。
4、諧音記憶法即把枯燥的數據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
例3、下列幾個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點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兒);
(2)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22米(加大馬力壓那海狗,它只搖搖動雙耳)。這是利用漢字諧音來換字,一語雙關,生動有趣,易於記憶。
例4、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5、識圖記憶法: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例4、我國地形特徵之一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這一特徵在地圖上用三種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 儲色:由此往北往東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屬第二段;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相 同的地區,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過識圖,即可記得一清二楚。其次,要養成看圖用圖習慣,日積月累,方可熟能生巧。6、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例5、長江水系簡圖:長江幹流猶如「L」和「w」兩個英文字母連接而成。從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為上游,谷深水急,虎躍峽 (A)、三峽地段,長江幹流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峽東端處。「w」河道則為長江中下游。「w」兩端分別是宜昌(B)和南水北調 東線的江都(F)水利樞紐,中點武漢市(D)則有長江最大支流雙江匯人。「w」下方兩處轉折點是我國兩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陽湖(E)、BE河段 為長江中下游,湖泊眾多。
7、歸類記憶法: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例6、以半島為例,主要半島我國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亞洲有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非洲有索馬里半島;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島。8、串珠成線法:在一定范疇內,許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當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時,應該放到與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聯系的整體上去認識。聯系的方法 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線法是聯系法的一種,是根據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將零星的地理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 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認識地理事象的廣度與深度。
例7、用鐵路、河流把鐵路樞紐和城市連接記憶。
9、比較法:比較法在地理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地理課的特點所決定的。運用比較法就是把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鄉 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新的地理知識,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現在,比較法不僅在教學、總復習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各級各類命題考試中也常出 現。
在地理學習中,以選擇同類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徵作比較最為常見,目的是有利於減少頭緒,減輕學生負擔。如常常把亞馬孫河與剛果河(扎伊爾河),喜馬拉雅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海河治理與淮河治理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已知的,不能選擇那些尚未學過的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本質特徵相同或相反的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還應該具有典型性,即對比各點,無論異同,都要個性鮮明,特徵突出。此外,選定比較對象時,還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則,不要舍近求遠。
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通過反復比較得出來的。由於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地理教學中的比較法類型的多樣化。杭州十一中張愛珍老師根據比較對象的性質和比較方式的不同,歸納總結了以下幾種比較教學方法:
1.圖表直觀法
即利用課本中的各類景觀圖、曲線圖、示意圖等進行直接逐項比較,從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徵。
例8、比較長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例8、比較長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溫度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一月均溫
大於00C
小於00C
干濕狀況
濕潤地區
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年降水量
大於800㎜
小於800㎜
結冰狀況
冬季河流不結冰
冬季河流結冰
植被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耕地類型
水田
旱地
糧食作物
水稻
小麥、玉米、高粱
經濟作物
甘蔗、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棉花
例10、如通過對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等四個大城市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圖的比較,可以得出我國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1)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很大——哈爾濱一月平均氣溫-20℃,廣州一月均溫約15℃,南北溫差達35℃。
(2)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哈爾濱、北京1月平均溫度在0℃以下。此線以南的武漢、廣州1月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圖中四城市7月平均溫度都在22℃以上,南北溫差不大——哈爾濱22℃,廣州28℃,南北溫差僅6℃左右。
為了說明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個氣溫分布特點,教科書上安排了兩張冬季景觀圖:一張是我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北部山區,大地披上銀裝,地面積雪很厚,冰天 雪地,人們穿棉衣戴皮帽,揚鞭催馬,在冰雪上行駛扒犁,說明冬季嚴寒;另一張是我國南方的海南島,濃綠闊葉的椰子樹呈現出熱帶風光,廣闊的田野上,插秧機 正在忙於插秧,說明這里的冬季溫暖如春。通過這樣的直觀比較,能強化形象理解。10、形象記憶法: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藉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如: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內蒙 古自治區像展翅飛翔的老鷹,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遼寧省像個大逗號,山東省像攥起右手伸開拇指的拳頭,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邊形,福建省像相思鳥,安徽像 張兔子皮,台灣省似紡錘,海南省似菠蘿,廣東省似象頭,廣西似樹葉,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頭,甘肅像啞鈴,陝西省像跪佣,雲南省像 開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蓋帽,湖南江西像一對親密無間的伴侶……
B. 藍勇的研究領域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歷史時期中國西部資源東調及其影響研究》
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圖再現研究》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2000年長江上游森林分布與水土流失研究》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歷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對西部環境的影響:途徑、方式和力度》子課題《西南部分》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
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三峽歷史地理綜合研究》
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中國內河公慈善救生研究》
8、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中華大典·地學典·自然地理典》
9、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清史·生態環境志》(西南及長江中下游部分)
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長江三峽經濟開發研究》
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湖廣填四川與清初四川社會》
12、教育部教學改革項目《高師歷史教學中加強人地關系思維的理論與實踐》
13、四川省政府哲學社會「八五」規劃項目《巴蜀文化與地理環境》
14、重慶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重慶移民歷史與安置經驗總結》
15、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
16、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歷史文獻中的重慶》
17、重慶市重點文科基地項目《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夔巫圖組)
18、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巴蜀文化通史·交通文化卷》
19、重慶市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重慶歷史地圖集》
20、湖北省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三峽通史·歷史地理卷》 1、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旅遊規劃
2、貴州修文桃園河風景區規劃
3、重慶萬盛黑山谷風景區文化創意
4、重慶鼎道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古川菜創意
5、重慶石柱楓香坪鄉村旅遊風景區文化創意
6、重慶武隆印象公司川江號子文化創意
7、重慶北碚鄉村嘉年華景區文化創意
8、重慶市規劃局:重慶三國文化研究
9、重慶市規劃局:重慶文化分區研究
10、重慶市開縣秦巴古道研究 1、《中國歷史地理學》(獨立,面向21世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國歷史地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獨立),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獨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5、《長江三峽歷史地理》(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獨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
7、《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獨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南方絲綢之路》(獨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年。
9、《三峽經濟開發的歷史反思》(獨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中國三峽文化》(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西南交通貿易與開發》(合作),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2、《巴渝歷史沿革》(合作),重慶出版社,2003年。
13、《千古三峽》(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長江文明》(獨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5、《唐僖宗》(獨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二十世紀唐研究》(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7、《絲綢之路大辭典》(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中國都城辭典》(參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三峽古鎮》(叢書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0、《詩城奉節》(叢書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1、《近2000年來長江上游森林分布與水土流失》(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22、《西三角歷史發展溯源》(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3、《重慶古舊地圖研究》(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24、《近兩千年長江上游森林分布與水土流失研究》(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 1、《明清時期皇木采辦研究》,《歷史研究》1994,6。
2、《長江正源探索歷史是非的考辨》,《歷史研究》2005,1。
3、《清代滇銅京運路線考釋》,《歷史研究》2006,3。
4,《對中國環境史研究的四點認識》,《歷史研究》2010,1。
5、《乾隆「金沙江全圖」考》,《歷史研究》2010,3。
6、《隋唐開邊縣治考辨》,《中國史研究》1985,4。
7、《歷史時期三峽地區移民與經濟開發》,《中國史研究》1993,2。
8、《清代西南移民會館名實與職能研究》,《中國史研究》1996,4。
9、《有關先秦氣候的研究方向》,《中國史研究》2009,2。
10、《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的歷史軌跡和理論思考》,《史學史研究》2013,2
11、《宋「蜀川勝概圖」考》,《文物》1999,4。
12、《三峽最早的航道圖――峽江圖考》,《文獻》1995,1。
13、《中國飲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環境成因》,《地理研究》2001,2。
14、《近500年來長江上游亞熱帶山地中低山植被演替》,《地理研究》2010,7。
15、《現代歷史地理學給予歷史學的新啟示》,《史學理論研究》1995,1。
16、《近代三峽航道圖的編纂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5。
17、《中國古代辛辣用料的嬗變、流布與農業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1。
18、《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轉輸貿易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4。
19、《清代長江上游救生紅船制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4。
20、《清代長江上游救生紅船續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3。
21、《清代長江救生紅船救生地位和效果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2,3。
22、《西南政區教化名稱分布變遷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4。
23、《明茶馬貿易〈四川省四路關驛圖〉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2。
24、《明清皇木采辦遺跡考》,《中國歷史文物》2005,4。
25、《歷史時期西南荔枝分布的歷史考證》,《中國農史》1988,3。
26、《乾嘉墾殖對四川農業生態及社會影響初探》,《中國農史》1993,1。
27、《歷史時期三峽森林資源的分布變遷》,《中國農史》1993,4。
28、《歷史時期三峽地區農副業開發研究》,《中國農史》1995,3。
29、《明清時期三峽地區農業墾殖與農田水利研究》,《中國農史》1996,2。
30、《明清美洲農作物引進對亞熱帶山地結構性貧困形成的影響》,《中國農史》2001,1。
31、《湖廣填四川」社會經濟與生態效應的地名學研究》(合作),《中國農史》2007,4。
32、《從天地生角度看中華文明的東移南遷》,《學術研究》1995,5。
33、《中國區域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學術研究》2002、1 。
34、《刀耕火種重評》,《學術研究》2000、1 。
35、《中國經濟開發的歷史進程與可持續發展的反思》,《學術研究》2005,7。
36、《中國古代美女的地域認同文化研究》,《學術研究》2008,1。
37、《清代長江救生紅船的公益性與官辦體系的衰敗》,《學術研究》2013,2。
38、《中國地域方位嬗變與東亞大陸天地生背景》,《江漢論壇》2013,10
39、《南水北調與北人南遷的歷史地理背景》,《天府新論》2007,5。
40、《歷史時期中國野生犀象分布再探索》,《歷史地理》12輯。
41、《歷史時期三峽森林植被分布的演變研究》,《歷史地理》16輯。
42、《從歷史技術與環境互動的角度解剖中國西部》,《歷史地理》17輯 。
43、《連續地理部面的新切入點探索》,《歷史地理》18輯。
44、《唐宋川滇滇緬通道上的貿易》,《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1。
45、《歷史時期長江上游航道萎縮及對策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3。
46、《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1。
47、《中國西南歷史氣候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2。
48、《唐宋西南城鎮分布的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4。
49、《清初四川虎患與環境復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3。
50、《對古代交通里程運用要審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
51、《歷史時期中國楠木分布的地理特徵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
52、《清代四川土著與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2。
53、《明清時期西南城鎮分布的地理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
54、《四川居民個性特徵的歷史演變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3。
55、《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1,3。
56、《西部開發史的理論與現實思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2,3。
57、《中國歷史氣候與社會》(譯稿,合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2。
58、《近代日本對長江上游踏察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3。
59、《燃料換代歷史與森林分布變遷》(合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1
60、《採用物侯學研究歷史氣候方向問題的討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2。
61、《朦朧的理性探索》,《光明日報》1993,5,18。
62、《三峽經濟開發的歷史教訓》,《光明日報》1994,2,21。
63、《西南古代交通文化》,《光明日報》1994,10,3。
64、《小議地方史學觀》,《光明日報》1996,2,6。
65、《在繼續的基礎上創新》,《光明日報》1997,1,21。
66、《歷史上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報》 1998,9,25。
67、《歷史上長江上游的森林砍伐與保護的歷史思考》,《光明日報》 1999,7,30。
68、《西部開發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光明日報》2000,2,4。
69、《長江三峽人地關系的歷史思考》,《光明日報》2003,2,18。
70、《從移民史角度看三峽移民》,《光明日報》2001,10,16 。
71、《歷史上中國西部資源東調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光明日報》2005,11,29。
72、《三百年來中國南方冰雪災害及其影響》,《光明日報》2008年,3,23
73、《中國歷史地理研究透露出的現實關懷》,《光明日報》,2012,1,5。
74、《中國歷史景觀地理研究回顧與前瞻》(合作),《光明日報》2013,2,20。
75、《對「四川荔枝種植史」和「宜賓茶葉栽培史」二文的商榷》,《農業考古》1986,1。
76、《中國古代棧道類型與分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1。
77、《中國古代索橋形制及分布》,《中國科技史料》1994,1。
78、《嚴如翌的經世文獻的價值》,《清史研究》1996,3。
79、《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品評》,《唐研究》第二輯。
80、《近2000年長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推移與氣溫波動》,《第四紀研究》1998,1。
81、《從歷史地理角度看三峽特別行政區的建立》,《中國方域》2002,1。
82、《清代三峽移民與經濟開發》,《史學月刊》1992,5。
83、《三峽得名和演變》,《史學月刊》1994,3。
84、《楊貴妃食荔產地考》,《史學月刊》1988,1。
85、《區域歷史研究應有新理念和現實懷》,《史學月刊》2003,6。
86、《明代貢象考》,《安徽史學》1997,2。
87、《若干誤區的誤區》,《安徽史學》2000,1。
88、《川滇古道沿革初考》,《西南師院學院學報》1984,4。
89、《四川荔枝種植分布的歷史考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4。
90、《歷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域演變》,《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2。
91、《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傳播與西南絲路》,《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2,2。
92、《近10年來西南歷史地理研究綜述》,《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3,4。
93、《古代西南各民族交通科技與文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增刊。
94、《雲貴地區漢族移民的時間和地理特徵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5。
95、《新時期利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歷史的思考與展望》,《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4。
96、《20世紀運用人地關系思維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論與實踐述評》,《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5。
97、《西部開發史的反思與「西南」、「西北的戰略選擇》,《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0,4 。
98、《山川早水〈巴蜀〉與近代四川風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5。
99、《巴蜀休閑好賭風考》,《西南大學學報》,2008年,1。
100、《巴蜀朝天地名變遷考》,《重慶社會科學》,2010,7。
101、《從歷史地理角度看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西南史地》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
102、《明代貴州綏陽南宮木廠考》,《西南史地》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
103、《滇代滇銅京運對沿途的影響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06,4。
104、《中國西南地區傳統建築的歷史人文特徵》,《時代建築》2006,4。
105、《近代日本教習對四川文化教育的影響》(合作),《中華文化論壇》2004,2。
106、《巴蜀歷史文化二則》,《中華文化論壇》2013,4。
107、《近年來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8。
108、《論歷史學的求真與致用的關系》,《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9、《歷史時期西南鹽業開發與環境變遷》,《史念海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陝西師大出版社,1996年。
110、《古代重慶城市地圖與重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研究》,《2000年國際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1。
112、《人地時空學――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方向》,《浙江大學國際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113、《唐代長江上游的三大地域空間》,《盛唐地域結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14、《21世紀的史學新方向――關懷現實》,《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15、《多重因素下的明清西南地區產業結構和環境變化》,《人類社會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8年。
116、《蜀身毒道路線考證》,《南方絲綢之路研究論文集》,巴蜀書社,2008年。
117、《從地理環境、生產力、生產關系看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倒置與回歸》,《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2009年。
118、《曬經石的歷史考察與南絲綢之路》,《中國人文田野》第1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9、《一張安寧河照片的歷史自然地理信息》,《中國人文田野》第1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120、《尋覓皇采辦之路》,《中國人文田野》第2輯,巴蜀書社,2008年。
121、《四川漢源明代皇木七年探秘記》,《中國人文田野》第4輯,巴蜀書社,2011年。
122、《清代滇銅京運運道考察記》,《中國人文田野》第5輯,巴蜀書社,2012年。
123、《廣元朝天關城門老照片判讀》,《中國人文田野》第5輯,巴蜀書社,2012年。
124、《漢源曬經石與南方絲綢之路》,《三星堆研究》第3輯,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5、《歷史教學中人地關系思維的理論與實踐》,《歷史教學》 2001,6。
126、《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歷史教學》2003,3。
127、《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盡全空和人地互動》,《歷史教學問題》2005,4。
128、《川滇古道上的石門關》,《歷史知識》1994,6。
129、《高師歷史教學中加強人地關系思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高等師范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叢書》第七卷《歷史學分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0、《歷史教學應加強生態意識》,《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3,4。
131、《歷史上的水電報》,《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3,10。
132、《川滇、川黔古今交通路線擇向研究》,《公路交通編史研究》1985,6。
133、《貢荔古道》,《公路交通編史研究》1986,4。
134、《成渝間交通發展概述》,《公路交通編史研究》1990,2。
135、《「雲南站赤」商榷》,《公路交通編史研究通訊》1985,6。
136、《對「歷史上的小巴簡道」一文的商榷》,《陝西公路交通編史通訊》1985,6。
137、《萬勝入滇之界首何在?》,《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85,2。
138、《三峽歷史地理考證三則》,《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96,1。
139、《隋唐石門道之石門辨誤》,《重慶史學》1985,2
140、《重慶古史二題》,《重慶史學》1990,1。
141、《李永和藍朝鼎起義川南戰事補正》,《重慶史學》1991,2。
142、《四川地方史的可貴探索》,《重慶史學》1992,2。
143、《雲南荔枝種植分布的歷史考證》,《史志文摘》1985創刊號
144、《神州何處妃子笑》,《文匯報》1986,8,12。
145、《歷史上的陰平道與陰平邪道》,《文博》1994,2。
146、《四川古代棧道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88,1。
147、《米倉道的踏察與考證》,《四川文物》1989,2。
148、《關於「漢白帝城位置探討」有關問題的補充》,《四川文物》1996,3。
149、《四川屏山神木山祠考》,《四川文物》2001,11。
150、《四川漢源縣水井溝皇木采辦遺址考》,《四川文物》2011年,6
151、《重慶荔枝考》,《四川果權科技》1988,1。
152、《中國棧道》,《網路知識》1990,2。
153、《從地名看四川地區歷史時期的芭蕉生產》,《地名知識》1990,2。
154、《唐宋四川館驛考》,《成都大學學報》1990,4。
155、《元代四川站赤匯考》、《成都大學學報》1991,4。
156、《南方絲綢之路靈關、石門關考辨》,《成都大學學報》1992,3。
157、《南方絲綢之咱路線的再探索》,《成都大學學報》1994,3。
158、《「老四川」區域的文化特徵及形成原因》,《成都大學學報》1999,2。
159、《中國西南2000年來五種亞熱帶經濟作物分布變遷及影響》,《自然資源》1991,2。
160、《歷史上中國西南華南虎分布變遷》,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1991,2。
161、《歷史時期三峽移民與經濟開發》,《經濟地理》1992,4。
162、《野生印度犀在西南的滅絕》,《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版)1992,2。
163、《南方絲綢之路絲綢貿易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3,4。
164、《現代歷史地理學對中國經濟建設的作用》,《科學··社會·經濟》1992,3。
165、《從歷史地理學角度看現在三峽經濟開發》,《科學··社會·經濟》1994,2。
166、《明清西南絲綢之路國際貿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2。
167、《清初四川虎患》,《文史雜志》1993,2。
168、《巴蛇食象新考》,《文史雜志》1993,6。
169、《「全蜀藝文志」的作者考》,《文史雜志》1996,5。
170、《古代西南的溜索》,《貴州文史叢刊》1994,6。
171、《三峽開縣秦巴古道研究》(合作),《三峽大學學報》2013,4。
172、《歷史時期重慶政區地名得名淵源初探》(合作),《三峽大學學報》2013,3。
173、《歷史時期三峽地區山地地質災害規律及其特點》(合作),《三峽大學學報》,2012,3。
174、《三峽地區教育歷史與現狀的思考》(合作),《三峽學刊》1995,4。
175、《三峽移民與川西南開發的新思路》(合作),《長江論壇》1997,3。
176、《漢中石門應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文史知識》1997,3。
177、《一部富有時代特色的區域通史》,《探索》2003,2。
178、《清代巴縣檔案中的皇木扎筏轉運個案》,《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北京大學出版社,
180、《環境驅動與中國早期文化空間演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8。
181、《巴文化在今社會中的烙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8,2。
182、《重慶佛圖關名實及地理定位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中的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
183、《貴州威寧石門坎田野調查反映的環境變遷》,《明清以來雲貴高原的環境與社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184、Three scroll maps of the jinshajiang and the qing state copper transport system ,Nanny kim ,Mining monies,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societies, 2013-08。
185、《中國古代圖像史料運用的實踐與理論建構》,《人文雜志》,2014,7,15。
186、《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思考》,《光明日報》,2014,9,24。
187、《成化<重慶郡志>和萬曆<重慶府志>考》,《中國地方誌》,2010,2,20。 (1)雜文
1、《口舌田野》,《三峽論壇》,2012,6。
2、《田野隨筆》(1),《三峽論壇》2013,1。
3、《田野隨筆》(2),《三峽論壇》2013,2。
4、《奇幻地理的山水人文》,《國家人文地理》,2008,4。
5、《生活在辣椒時代》,《中國國家地理》2005,1。
6、《重慶火鍋——天下第一鍋》,《中國國家地理》2014,2。
7、《巴與蜀——四川盆地托出的「雙子星」》,《中國國家地理》2014,2。
8、《中國辛辣文化與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9、《首先是要適宜生存》,《南方周末》2000,10,19。
10、《三分天下四川人:成都人、重慶人、老四川人》,《重慶晚報》,2001,8,26。
11、《盆地意識與暮氣傳統:比較四川、重慶人與雲南、貴州人》,《重慶晚報》2001,9,30。
12、《看古今巴蜀人體質容顏如何變化》,《重慶晚報》,2001,11,25。
13、《移民:文化傳播的酵母》,《北京日報》2003,4,14。
14、《歷史與現實——三峽經濟開發與重慶發展戰略》,《西南工商報》,1997,4,1。
15、《諸葛東渡金沙江以後》,《四川日報》,1987,6,22。
16、《重慶直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西南工商報》,1997,6,19。
17、《億萬斯年,滄桑巨變》,《中國三峽》,2008,1。
(2)雜論
1、《陳可之:畫家筆下的三峽世界》,《中國三峽》,2008,12。
2、《中國學術評價體系與系統三題》,《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5,1。
3、《維護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沉思》,《學術界》,2000,3。
4、《拍案驚奇——一個文抄公的抄書理論》,《社會科學報》,2002年12,5。
(3)序跋
1、《麻城孝感鄉——巴蜀荊楚共同的心靈家園》,凌禮潮《明清移民與社會變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雲貴高原的土地利用與生態變遷序》,楊偉兵《雲貴高原的土地利用與生態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序》,嚴奇岩《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巴蜀書社,2009年。
4、《西南史地發刊詞》,《西南史地〉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
5、《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中國人文田野發刊詞》,《中國人文田野》,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6、《麗江歷代碑刻輯錄與研究序》,楊林軍《麗江歷代碑刻錄與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
7、《於微深處的寶藏——活在重慶的寶貝序》,阿蠻、黃家驄《活在重慶的寶貝》,重慶出版社,2011年。
8、《清代廣西生態變遷研究序》,鄭維寬《清代廣西生態變遷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9、《三江文化年鑒》序,劉基燦《三江文化年鑒》,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漢水流域及蜀道歷史地理研究》序,馬強《漢水流域及蜀道歷史地理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巴蜀舊影》序,山川早水《巴蜀》中譯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導讀序》,楊光華、馬強《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導讀》,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C.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縮小師生距離,以真摯感情培養學生興趣
情感關系是師生心理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教學效果有著重大影響。教學過程並不是一個機械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移植到另一個頭腦中去的過程,而是一個師生間心靈的接觸與交往的過程。因此,融洽的師生情感,可以促使師生間縮短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真摯的師生情感,是教學中的一種催化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親身體會到,教師良好的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不良的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在友好、和悅、輕松、互助合作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果就好,在緊張、對抗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果就差。這說明師生間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認為,學生扎實地掌握知識,絕不是靠多次的重復,而是靠興趣、靠理解、靠師生間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准確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養師生間的真摯情感,縮小師生距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認真上好第一節課,點燃學生學習興趣之火。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講每一章節的第一節課時,首先要抓住這個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講好第一節課,這是學生對該章地理內容是否有興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強易引起學生思考與聯想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對新課的興趣。例如我在講七年級上冊第一節課時,我是讓學生假設他們自己是導游或者是美食家或者是運動員或者是做絲綢生意的大老闆,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並讓同學討論,最後得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結論。讓學生感到這些現象就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學生有興趣並渴望知道的東西,因而能使學生覺得學習地理能增長見識,切實有用。
三、激趣引題,引人入勝。
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鍾,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可採用歌謠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戲、歌曲或者最近發生的國家大事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新疆》一課時,先給學生播放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三借巴蕉扇的片斷,然後問:片中唐僧師徒要過的是什麼山?(火焰山)這座山在現實生活中有嗎?(有)在我國哪個省?(新疆)那麼你們對新疆了解嗎?通過看片和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後面的東西就好講多了。
四、加強教學語言藝術,靈活運用各種趣味語言。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傳授地理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一位教師即使擁有很好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最終也是必須藉助教學語言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因此,地理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語言修養,在語言美中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
如在講述《中國的河流和湖泊》時,為提高學生興趣,在概述部分可進行這樣的描敘:「我國有許多大江大河,淵源流長,奔流不息,浩浩盪盪,注入海洋;更有許多小溪小河,穿過原野,繞過山崗,一路歡歌,悠悠流淌。我國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猶如鑲嵌在大地上的一顆顆明珠。有的湖面廣闊,煙波浩淼,水天一色,蔚為壯觀;有的群山環繞,湖水如鏡,山水相映,景色秀麗。」通過貼切形象的描述,呈現在學生面前的當然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面,使學生急於想了解我國河流湖泊的具體情況,為後面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在地理教學中,還可根據具體內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詩歌、民謠、謎語來配合教學。
1.巧引詩歌:
如在講季風時,可以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又如在講述長江三峽時可引用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配合有輕有重、抑揚頓挫的語調,展示三峽圖片,這樣就形象生動、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三峽灘險、流急、景美的特點,把學生引入興趣盎然的境地。
2.妙用諺語與民謠:
如在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雲過山坡濕,雨過山頭明」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
又如為描述橫斷山區,為了說明其嶺谷相間、交通困難,可引用「上山雲里鑽,下山走河邊,對面喊得應,走路要一天」的民謠;對其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則可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來進行形象的描繪。
3.用謎語來調劑學生的情緒:
謎語是我國的國粹,在教學中能適當運用,則可啟發學生思維,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如我在講中國行政區劃時,我出了這樣一個謎語「船出長江口」(猜一個直轄市名),讓學生猜,這一謎語的提出,前面學習的疲勞一掃而空,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啟示。又如風平浪靜—寧波、空中碼頭—連雲港、大言不慚—海口。謎語不在多,在課內出現要適時。最好讓謎語在教完一個內容後出現,最多一兩條,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生的學習情緒。
五、歌曲的借用:
在課堂中適時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思考。如在講長江之前,讓學生聽一首充滿深情的《長江之歌》,再配以長江流域的風景圖片,這時學生的心中就彷彿流淌著一條洶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她的知識。接下來就順著歌曲的歌詞講下去:「你從雪山走來。」那麼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學生的興趣全部都調動起來了。再比如,在講《西雙版納》一課時,課前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並配以西雙版納的風景圖片,優美的歌曲,精美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如醉如痴,一下子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六、穿插趣味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大多是喜歡聽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趣味小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生又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例如,在講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我講了粵菜與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形成清淡與辛辣的特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通過小故事也使學生明白了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堅定了他們學好氣候這一章的信心。
在講「世界的陸地與海洋」一課時,我就講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並啟示學生:哥倫布所以能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大發現,除了他具有堅定意志和熟練的航海技術之外,他還擁有淵博的地理知識。他對當時人們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識了如指掌,對歐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風向、海流及氣候等自然地理知識也十分熟悉。正是這些地理知識,幫助他駕駛帆船,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熱情格外高漲,課上得很順利。
七、充分利用電化手段,鼓動學生求知慾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於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學生始終精神奕奕,教師就要針對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徵,上課要多利用動態的多媒體課件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引起學生的興趣。
初中學生年齡較小,理性思維能力還不夠強,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趣味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在講《新疆》一課中地形「三山夾兩盆」的特點時,運用Flash動畫,將「疆」字與「三山夾兩盆」結合起來,「疆」字右側的三橫用動畫的形式變成三條山脈,中間夾的兩個「田」字變成兩大盆地。左側的「弓」字變成彎彎曲曲的國土邊界,「弓」字里邊的「土」字變成整個領土。這樣演示之後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很容易就能記住新疆 「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而且記易深刻而牢固。
D. 初中地理長江教學片段
多媒體放:近幾年長江發生的洪水災害
一、查原因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長江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有哪些,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為原因。
1. 自然原因:
讀兩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氣候分布圖》,找出長江流域是什麼氣候,該氣候的降水量如何?
讀圖:《長江流域水系圖》,看長江的支流和流域面積有什麼特點?
小結:長江流域降水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支流多,流域面積廣,暴雨時各支流往往同時漲水,使長江水量暴漲,容易出現洪水災害。
2. 人為原因
結合課本及以圖,出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的人為原因有哪些?
上游: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中游:圍湖造田,湖泊面積減小,對洪水的調蓄能力降低.
下游:水流流速變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
二、找措施
分組討論: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解決?
歸納總結:
河段
原因
措施
上游
上中游亂砍濫伐,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多,水量大
營造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植樹造林;修建水庫
中游
河道彎曲,流水不暢,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對洪水的調蓄能力降低
重點整治荊江河段,裁彎取直,退耕還湖,興建水庫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流速變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
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三、 提倡議
針對長江災害頻繁的原因,我們就應該從自己做起,並倡導大家,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減少長江水患的發生,共同營造一個美好的家園。
四、反思;
E. 高一期末考還有幾天,地理怎麼復習
你可以這樣試試地理考試通常以圖為載體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因此,在地理復習時,圖必不可少。通過地理簡圖的使用,幫助學生串聯知識,提高課堂效率。通過簡圖突破難點,增進學生的地理思維。通過自繪簡圖,引導學生分析地理原理,建立地理思想。
關鍵詞:地理簡圖;復習;以簡化繁
復習地理知識時,我們老師一再強調地圖的重要性,囑托學生一定要多看地圖。正所謂"無圖不地理",只有善於圖文結合、文圖轉換,才會避免出現"感覺都懂做題就錯"的現象。一幅地圖往往羅列了很多的地理知識,如何讓學生從紛繁復雜的地圖信息中把握重點,找出相關的地理現象呢?如何才能將復雜的地理原理內化於心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藉助地理簡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常用的地理簡圖主要有示意圖和聯系圖。
一、串聯知識,建立整體性
如果學生能將地理知識網路化,那麼復習就成功大半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畫簡圖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是實現知識體系化的有效手段。如,復習長江時可讓學生先畫幹流的簡圖"V+w",然後在幹流上標注主要內容如三峽、宜昌、洞庭湖、武漢、湖口、鄱陽湖、南京、上海等重要地點和一些主要支流,並在簡圖下標注長江的上中下游的地勢情況。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這幅圖,將長江各段的水文特點進行分析描述。
另外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多媒體平台早已紮根教室。學生對於圖文並茂、製作精美的課件,已等閑視之。很多時候簡單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很多內容的復習,利用傳統的板書可能比多媒體課件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如,在復習大洲大洋的分布時,教師在黑板上畫上赤道和南北回歸線,然後用三角形和四邊形代表大洲。教師在繪圖時可以有意示錯,請學生指出並修正。()使學生在趣味中掌握知識,在輕松氛圍里培養讀圖能力。教師在繪畫的同時,可以要求學生在筆記上也畫,達到講畫同步,做到手腦並用,視聽結合。學生的識記效果會非常好,同時學生的地理空間感也得到了提高。這對於學生分析地理試題是大有裨益的。
二、簡化難點,增進直觀性
很多地理信息文字通過文字傳達給學生,學生收到的就是抽象的認知,理解容易停留在表層,運用起來漏洞百出。地理簡圖可以起到直觀演示的效果,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不僅有助於記憶。
F. 地理知識
地理知識口訣大全
秦嶺—淮河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
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
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
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徵變,北河汛斯短;
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
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
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
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
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
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
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七大洲分界和位置口訣!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
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口訣!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大洲和大洋口訣!!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
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
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
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地名口訣 !
東北三省黑吉遼 北部邊疆內蒙古
兩河兩山連京津 兩湖三江接皖滬
南部瓊台閩粵桂 川黔雲藏加重慶
西北陝甘寧青新 港澳特別行政區
另附:
口訣大全:
我國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陽和開封,安陽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及八達嶺。
西安大小兩雁塔,驪山華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橋,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雙十景,靈隱寺與飛來峰。
洛陽龍門石窟精,白馬少林寺著名。
開封鐵塔和龍亭,相國寺鍾觀音聽。
、中國鐵礦:
我國鐵礦有八家,內蒙白雲湖北大。
遼寧鞍山和本溪,河北遷安安徽馬。
海南鐵礦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2、中國煤礦:
中國煤礦有十一,開灤峰峰省份冀。
遼寧煤礦是阜新,大陽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蘇徐,黑龍抓住鶴和雞,
平頂山礦省份豫。
3、有色金屬礦:
德興銅礦在江西,湖南錫礦山產銻。
貴州銅仁產汞礦,雲南個舊出產錫。
甘肅金昌礦產鎳,鎢礦產地贛大余。
湖南水口山鉛鋅,廣西平果出產鋁。
內蒙白雲泥土稀,山東招遠有金幣。
4、貨運選擇三原則 :
貴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選擇是航空。
易死變質鮮活貨,短程可用公路送,
遠程而且數量大,鐵路上有專車用。
大宗笨重遠距離,水運鐵路二者中。
5、中國十大旅遊景點:
北京故宮八達嶺,避暑山莊河北行。
陝西省內秦皇陵,長江三峽鄂渝境。
安徽黃,桂桂林,浙江西湖蘇園林,
台灣島上日月明。
6、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
我國是個多民族,少數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壯族,四百萬人滿回土,
苗維彝藏和蒙古。
7、我國十五個陸上鄰國:
北面俄蒙古,朝鮮在東岸
西北哈吉塔,三個皆斯坦
西邊巴和基,還有阿富汗
印尼錫不丹,四國在西南
南方三國家,老緬和越南
8、中國地形區特點:
青藏高原有雪山,遠看是山近成川。
內蒙高原第二大,一望無際地面坦。
黃土高原黃土松,支離破碎多溝坎。
雲貴高原峰嶺眾,岩溶壩子到處看。
塔里、准噶、柴達木,盆地內部戈壁灘,
四川盆地山嶺環,內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東北華北長江岸。
東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華北又稱黃淮海,海拔50地勢坦。
河汊交織湖泊多,「水鄉」遍布長江岸。
地理知識歌訣識記經驗點滴
地理知識歌訣識記經驗點滴
記憶是人腦的一種重要功能,它是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類學習知識,提高認識能力的基本條件。記憶是智能活動的「倉庫」和基礎。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記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會影響到智力的發展。
中學地理知識內容豐富、范圍廣大、識記點多、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但會增加學習負擔,而且會降低學習興趣。那麼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輕松記憶,提高效率呢?我個人的經驗是積極採用歌訣識記法。它以韻化的語言荷載實用的內容,因其語音和諧、節奏鮮明、文字簡練、頓挫有致、趣味易記而深受學生喜愛。實踐證明,在教學中積極採用此法,不僅可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方便教與學,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下面,筆者就教學中地理知識歌訣識記經驗點滴匯總如下,以饗讀者。
1.七大洲名稱及按面積排序: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世界主要礦產資源:
世界重要三礦產,煤鐵石油是重點。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國鐵礦儲量大。
亞歐大陸和北美,煤礦分布也不差。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東。
3.世界人口超億十國名稱:
南極大洋均無他,人口超億十國家。中美兩印俄兩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亞五國名稱:
哈吉塔連我肩,烏茲別克鹹海邊。裏海岸邊土庫曼,中亞五國記心間。
5.中亞知識概括:
中亞距海位置遠,冬冷夏熱降水難。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庫沙漠居西南。
東和東南地勢高,天山米爾邊境間。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與圖蘭。
河流多數為內流,錫爾阿姆水量減。裏海最大世著稱,鹹海變化危機現。
土庫棉田產量增,功在卡庫運河建。額爾齊斯外流河,流經三國向北穿。
產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國」美名傳。民族多信伊斯蘭,最大城市塔什干。
6.中美地狹七國名稱:
(1)中美地狹有七國,色地馬拉貝里斯。薩、洪、尼、哥、巴拿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薩)泥(尼)哥爸(巴)離(貝里斯),中美七國永牢記。
7.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蘇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連成群。冰川作用下,構成湖泊因。美加共有四,中間分界明。「伊利」、「安大略」,「蘇必」與「休倫」。另一美獨有,稱之「密歇根」。五湖總面積,世界居第一。淡水資源豐,特別利航運。
8.美國農業帶及其分布:
美國農作形成帶,中部冬麥北春麥。五大湖區及東北,典型乳肉畜牧帶。南部地區條件好,成為集中玉米帶。密河下游平原區,棉花似海處處白。西部山地高原區,牧業農業需灌溉。
9.西亞、北非地理位置:
亞歐非洲緊相連,濱臨四海一湖間。絲綢之路連東西,海陸空運很方便。緊鄰油區波斯灣,裏海海峽西北端。南北運河蘇伊士,三洲兩洋航程短。
10.拉美氣侯特徵:
「拉美」大部居低緯,熱帶氣候主地位。充足熱量降水豐,「暖濕」二字表入微。「安山」兩側顯差異,季節相反赤南北。
11.澳大利亞知識總結:
赤道以南澳利亞,地廣人稀國發達。中部平原水自流,動物古老不可怕。騎在羊背坐礦車,首都設在堪培拉。
12.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1) 三北兩廣兩寧山,五江四南藏蒙川。陝甘青貴福吉安,港澳重天上台灣。
(2)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陝甘。雲貴藏川北上天,重蒙台海福吉安。
13.120萬人以上的15個少數民族:
蒙白布回朝,滿彝哈尼瑤。壯族過千萬,土藏侗維苗。
14.我國的山脈:
(1)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台灣山脈東分布,長白武夷夾當中。弧形山脈氣勢雄,喜馬拉雅山似卧龍。
(2)東西走向六條山,天陰昆秦南喜山;南北橫賀六喜斷;東北西南三排山,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東台灣;西北一東南祁連泰,我國地形是多山。
15.長江幹流流經省區:
(1)由入海口逆上:滬蘇皖贛湘鄂渝,川雲藏族青年至源地。
(2)青和藏,川渝雲,兩湖贛皖蘇滬城,浩浩盪盪入東海,六三零零,航運忙不停。
16.長江主要支流及注入長江時所在省:
烏、岷、雅、嘉、贛、沅、湘、唯有漢水不叫江。烏岷雅嘉川匯入,漢鄂、贛贛、湘、沅、湘。
17.黃河幹流流經省區:
(1)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過後入豫魯。
(2)發源青海川甘寧,途經內蒙晉與秦,再經豫魯入渤海,五四**略呈「幾」字型。
18.黃河支流及注入黃河時所在省:
湟、洮、汾、渭、洛、沁。前兩甘,渭河秦,洛、沁、豫,汾河晉。
19.長江中下游主要河港:
賓(宜賓)客重(重慶)來,宜昌會晤(武漢)。敬酒(九江)五壺(蕪湖),難難(南京、南通)老張(張家港)。
20.我國沿海開放14個城市:江海連波通三州,秦島雲煙上青天。
21.季風與非季風區界線:興安、陰山、賀蘭山、巴顏岡底季風圈。
22.我國災害性天氣:春旱、伏旱和夏澇,台風、熱風和冰雹。風雪流,倒春寒,還有霜凍和寒潮。
23.我國重點建設的煤礦:
(1)內蒙東部北到南,伊敏、霍林、元寶山。准格爾礦靠晉陝,黃河「幾」字內捌彎。東勝、神府立西南,內蒙陝西黃河邊。晉北黃河「幾」右肩,大同平朔正擴產。遼寧北部鐵法建,黑省東部雙鴨山。魯南兗州戰猶酣,安微中部有淮南。
(2)山西大同與平陽,雞西鶴崗黑龍江。魯兗蘇徐皖兩淮,河北峰峰與開灤。遼寧阜撫貴六水,河南有個平頂山。
24.我國石油工業基地:
東北慶、扶、遼河田,華北大港與中原。勝利、南陽和東濮,西北克、冷玉門關。
25.我國有色金屬礦產基地:
大余鎢,個舊錫,銅礦集中在德興。平果鋁,招遠金,水口鉛鋅銅共生。錫礦山區卻產銻,銅仁無銅偏產汞。白雲鄂博多稀土,金昌鎳都更著名。
26.我國特大城市數目巧記:
遼四多多魯三星,黑吉冀台蘇雙份。皖桂瓊與青藏寧,至今尚無特大城。其餘二十一家庭,唯有一城百萬人。草原鋼城是例外,剩下二十政中心。
27.巧記特大城市名:
沈大鞍撫濟淄青,兩個哈爾吉長春。石唐台高包鄭原,京津戶渝蓉貴昆。羊城昌寧(南京)杭福港,西安蘭州漢(武漢)沙新(烏魯木齊)。
28.我國的五嶽:
(1)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
(2)東西太滑(泰華)路難走,南北兩橫(衡、恆)又受阻。中部山高(嵩)聳入雲,「五嶽」山名詩中出。
29.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
貴重急需數量少,航空運送為最好。易腐變質鮮活貨,短程公路最可靠。遠程量少飛機運,量大專用火車跑。大宗笨重遠不急,鐵路水運均可到。
30.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和樞紐:
南北京廣與滬津,京哈北京──哈爾濱。焦枝、枝柳和寶成,向南延伸是貴昆。東西京包和包蘭,隴海、浙贛和蘭新。湘黔株洲至貴陽,貴陽──昆明是貴昆。主要樞紐京、哈、沈,鄭、武、廣、株和天津。上、南、蘭、西、成、重、濟,石家莊和貴、柳、昆。
31.牛郎、織女星所在星座:織女彈琴,牛郎獵鷹。
32.九大行星:水浸(金)地球,火燒木星成土,天海冥王都叫苦。
33.世界著名商品糧出口國:美加法澳阿,餓了就去拉。
34.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
(1)四江三湖一成松,九大糧地記心中。
(2)長三珠三和江漢,洞、鄱、淮、松四平原。
35.我國商品棉基地:
魯西北、冀中南。長下濱,沿二平原。豫北、黃淮和江漢,還有祖國南疆邊。
36.我國棉紡工業分布:
長三及附近,上海為中心。黃河中下游,京、石、鄭、西、津。江漢及附近,武漢為中心。
37.小麥的分布:
小麥分布各大洲,耐寒耐旱耐鹽鹼。我國東北和華北,美加中部大平原。西伯利亞烏克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南美草原潘帕斯,歐洲西部廣平原。種植面積最廣大,產量位居糧食先。
38.水稻的分布:水稻作物單產高,喜熱喜濕喜水生。亞洲分布佔大半,中國南方最集中。
39.世界玉米的分布:
玉米高產成本低,生長季長溫暖期。地區分布較廣泛,遍及亞歐美與非。
40.月相規律:
上上西西右見晚,下下東東清早天。自西向東四相時,上盈下虧月長圓。
41.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42.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古不古?三十八億年前起太古。二十五億年前到元古,五億七千年進寒武(古生代)。二億五中生代,七千萬年新生來。
43.世界中低緯洋流分布規律:
南北半球,各有環流;北順南逆,東寒西暖。
44.我國儲量居世界首位的金屬:
吾(鎢)弟(銻)吸毒(稀土)心(鋅)太(鈦)煩(釩),首位金屬記心間。
45.原始農業型:
赤道雨林耕地少,北極地區生存艱。刀耕火種是手段,獸皮遮身食生餐。
46.企業化種植園:
熱帶作物種植園,集約經營產品專。集中拉非與南洋,產品外銷技術先。
47.我國的地域口味:
安徽甜,河北咸,河北浙江咸又甜。寧夏河南陝青甘,又辣又甜外加咸。山西醋,山東鹽,東北三省咸帶酸。黔贛兩湖辣子蒜,又麻又辣數四川。廣東鮮,江蘇淡,少數民族不一般。因人而異多實踐,巧調能如百人願。
南亞地理氣候
南亞次大陸,地形分三部:
北部為山地,三國居內陸;
南德干高原,土肥礦產富;
中間農業區,平原連成弧。
三條大河流,沖積平原出;
印河便灌溉,恆布下游匯①。
氣候熱季風,降水有偏護。
①恆,恆河。布,布拉馬普特拉河;本河源於中國境內,在中國稱雅魯藏布江。
印度
南亞最大國,首都馬德里;
人口世居二,耕地亞洲一;
麻茶世界首,棉蔗屬經濟;
孟加兩大港①,棉麻工業地。
①孟,孟買。加,加爾各答。
印度主要作物
水稻小麥棉花茶,還有花生甘蔗和黃麻。
G. 中國地理區域的特徵
我國有四大地理區域: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版,東臨權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