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新課程教學目標

地理新課程教學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1-19 04:38:26

⑴ 在新的地理課程標准下怎樣進行教師角色轉變以適應新的教學目標

初中地理來課程標准》明確自指出: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同時要求「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簡而言之,地理課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實施開放式教學,本文試.

⑵ 教學設計時如何把握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但願明天網路會好起來,能夠和大家同步交流,看來這種情況也是給我們在共同學習新課標的時候設計出的新的情境呀,大家可要有耐心. 第一天,有不少老師交上了作業和互動文章,也還有些老師沒有交上來,希望明天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1 首先觀念要轉化 新舊大綱都非常重視和強調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新課程標准在以前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新大綱不僅在觀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學士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從我做起,使人類活動與環境相協調,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貫穿這樣的教育思想更應該設計更多的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這樣學生能力得到培養,更重要的讓學生知道:去關注,解決社會的這些問題是自己的責任,而且要自己做起. 2能力要求方面 我們注意到新課程標准在強調地理知識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論與實際聯系的能力.而且大綱還專門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強化多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教學設計過程中這方面的內容真的十分重要 ,因為不但要注意設計探究問題,這些問題值不值得去探究,更重要的是 怎麼引導學生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這對我們老師來說可能是一個積具挑戰的問題.希望有經驗的老師能多發表這反面的內容供大家學習,討論. 點評:觀念變化很重要,如果觀念不變就不是新課改了,新課改是改革,不是改良.舊的觀念是不能適應新課改的.你的這個認識很好. 新課標不再直接提及能力的培養,是因為從頭到尾都在強調對學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就像現在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布局的時候,不太考慮交通因素一樣. 二、作者:汪波 課程目標就是指地理教學活動中預期要達到的結果.即預期的地理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准,而內容標准即是課標中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對教學內容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設計把握二者的統一,我認為得從課程理念,知識結構.內容標准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進行全面整和優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創新特色讓學生更容易去了解掌握地理知識.認識地理事物,並能在現實中運用. 新的《地理課程標准》對區域地理教學作出了大膽革新,高中涉及到區域的內容都是使用「以某區域為例」……如何如何。不同版本的教 材選講的是不同的國家,分析的是不同地區的案例。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疑問是今後 怎樣考試。其實,不規定講哪一個國家就意味著所有的國家都可以講,也就是說世界上 所有國家在課程標准面前都是等值的。如果是考河流知識,則所有的河流都可以作為考 試的素材,無論是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甚至可以是虛擬的某一個區域或某一條河流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地理學的兩個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地域性」,在地理學中, 「區域」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形態。區域地理有著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本著「使 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的基 本理念和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區域知識已不是目的 。教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才是目的。學習區域地理,抓位置是切入點,抓地圖是 關鍵點,進行比較是突破點,弄清要素之間的聯系是深入點,研究區域發展是落腳點。 也就是說,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圖表分析方法、 綜合聯系方法以及區域比較方法等,有了這些方法,學生就可以依據所佔有的資料對任何一個區域進行研討並得出相關結論。 由此可見,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大膽選擇更合適的區域作為範例,替換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以達到順利、高效完成課堂教學 任務之目的。 你的理解很到位,新課標中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很重視,不再像以前那樣過於重視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現在某個區域只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來培養學生學習研究區域地理的能力.也正是這樣,給我們的教材和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使我們的教學更能貼近自己的學生,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需要.這正是新課標的精神所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興起新一輪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突破口。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理教育改革的歷程和發展動向,表現出:①滿足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教育理念;②調整課程目標,適應未來發展;③更新教學內容;④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發生轉變等特點。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末,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計劃2007年秋季在全國高中起始年級實施。新的地理課程標准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我們理解課程標准,實施課程標准中必須要搞明白的。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教育質量的基礎性文件。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結構,並針對課程實施中的重要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於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學界有不同的看法。這里主要談四點: 第一,教學大綱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科,明確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包括內容前後順序及教學基本要求,而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生,就學生而言在每一個學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即國家對下一代無論是10歲、15歲、18歲的少年,他們通過學校教育之後應當實現的目標和要點。 第二,教學大綱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每一學科知識技能方面應達到的要求,而課程標准關注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這兩句話細細品味,內涵是不一樣的。學科教育是服務於學科,讓學生在學科上得以發展,還是服務於教育,通過學科教學實現學生的發展,其重心以及所可能表現出來的教育教學行為自然會有所差異。 第三,教學大綱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課程標准要關注教師的教學,但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引導。這是本次課程改革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 第四,教學大綱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原則性、規定性和剛性,而課程標准既有做為國家文件的原則性、規定性的一面,但它又力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嘗試用一種對話的方式、案例的方式、用活動建議的方式來表達,這樣一種方式可以起到指導性、啟發性和彈性。 落實課程目標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其途徑是將課程目標轉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師生通過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最終實現課程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著整個課程目標的實現,對於進一步實施新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目標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目標來設計的,課程目標應貫穿和體現於教學目標之中,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與課程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具體可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是指事實、概念、原理、規律等,技能是指動作技能以及觀察、閱讀、計算、調查等技能;過程與方法是指認知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知過程中人際交往的過程和方法。特別強調在過程中獲得和應用知識,學習和運用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般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以及做事應具有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確定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個領域,不可有所偏廢,而在具體的每節課中,教學目標又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第二、不能以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代替教學目標課程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 第三、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准確選擇和使用行為動詞課程標准中給出了「學習目標的說明」,闡明了各目標水平的要求,列舉了各目標水平對應使用的行為動詞(設計目標時不限於列舉的動詞范圍),教師應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的基礎上,選擇和使用相應的行為動詞,在分析具體內容標准中的目標水平時,一般可以通過描述「標准」的動詞來判斷其學習水平要求,如「概述、闡述、說明」等對應於理解水平,「描述、說出、識別」等對應於了解水平。 第四、正確處理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要實施、落實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師首先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和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學目標設計是以分析的方式進行的,即按照三個領域分別設計出若干個目標,在實施教學目標時,往往是將目標綜合在一起進行的,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具體地把握教學目標,綜合地實現教學目標。今天視頻課件中的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總之,新頒布的高中課程標准力圖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從而有利於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恰當地處理好學科邏輯與學生經驗的關系;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增強課程對地方和學校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標準的實施,如何由文本變成實踐,更有賴於教育實踐工作者長期而艱苦卓越的努力。 其實我們更想聽聽你對新課標的理解,作為一個一線教師,要學習,更要實踐,要在學習中實踐,也要在實踐中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理解了新課標的含義,領會了新課標的精神,我們的實踐才不會迷失方向,才會少走彎路. 五、對於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也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 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於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失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點評: 新課程標準是編給教師用的,也是編給學生用的,歸根結蒂是為教育培養學生用的. 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很高,你所說的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老師是需要對所用教材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進行重新編排,甚至刪減或者增加內容.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法教育好學生. 新課標的實施中,教材的作用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的教教材到現在用教材的轉變.我們在利用教材的時候一定要學好用好新課標,以前的那種只需要教好教材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⑶ 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
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
(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
(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
(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所示。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和地球儀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地球儀
●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習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地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撥與相對高度。
●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 在地形圖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圖
(一)海洋與陸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陸分布
●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海陸變遷
●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氣候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3.主要氣候類型
●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
● 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
● 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居民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人種
●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2.語言和宗教
●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3.聚落
●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地區發展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2.國際合作
●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認識大洲
●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認識地區
●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認識國家
●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
●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 通過搜集有關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化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
● 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
● 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
● 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
(一)疆域與人口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
●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人口與民族
●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自然環境
●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2.自然資源
●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
●「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經濟與文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經濟發展
●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 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搜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 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 搜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
(四)地理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 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討論或知識競賽。
● 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
●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
說明:
●四大地理單元是為了適應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需要劃分的,這是一種宏觀尺度的劃分。應該注意即使同一單元內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位置與分布
● 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 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 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 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 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為例,繪制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
2.聯系與差異
●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 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環境與發展
● 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 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侵害的神聖領土。
●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 收集一個地區的專題地圖,例如地形圖、政區圖、水系圖、礦產圖、交通圖、旅遊圖等,討論這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徵。
● 觀看有關我國區域地理景觀特色的錄像或電影。
● 收集區域地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篩選和分類,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區域基本地理特徵,並與相關地區進行比較。
● 搜集有關北京的圖片資料,編輯以北京概況為主題的地理小報。
● 繪制台灣島簡圖,在其上標明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稱。
● 組織「寶島——台灣在我心中」的專題演講。
● 召開地理專題討論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狀況等。
● 搜集有關資料,討論我國某一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
說明:
● 本單元通過從全國范圍內選學部分不同尺度的區域,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徵,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本單元至少學習5個區域,具體區域的選擇不做統一規定。
● 本單元學習內容應體現區域地理的地域性、綜合性特點,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機結合,而具體的學習內容則要從所選的區域地理實際出發,不求面面俱到。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標准」中若干條內容,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所選區域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
● 在學習區域時,既要進行區域之間的比較,也要用發展的觀點引導學生了解區域內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
四、鄉土地理
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分析、評價家鄉地理位置的特點。
● 利用圖文材料和歷史檔案,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原因。
● 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
● 說明家鄉人口數量、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
● 結合實際說明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
● 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 舉例介紹家鄉在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情況。
● 舉例說出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個方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 ● 用較為規范的圖例繪制反映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圖,並要求能夠展示出正確的方位和較多的地理信息。
● 查閱以前的鄉土地圖,討論家鄉有哪些變化,並以適當形式展示討論的結果。
● 圍繞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地理調查,提出合理建議。
● 通過班級或小組討論,就家鄉某一方面的發展提出設想。
● 討論家鄉的對外經濟社會聯系,說明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 開展鄉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
說明:
● 「鄉土」范圍指縣一級行政區。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鄉土地理的教學可以講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區(地級市)地理。
● 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應納入地方課程開發的計劃中,並切實加以落實。
● 要求鄉土地理的學習,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

⑷ 新課程理念下應從哪些方面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關注課堂的有效教學」是當下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也是前沿問題。有效教學的實質是對預期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有效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體發展和全面發展。然而,新課程的實施帶來了新變化也帶來了新問題。如:因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徹而導致備課低效或無效,課堂教學實施的低效運作,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導致教學迷失目標。一些主管部門對「作秀課」的過分宣傳和部分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錯誤的做法。課堂過分要求教師圍著學生轉,新「八股」再次上演,學生分組學習、匆忙討論、角色表演、假問題充斥課堂,表面上看熱鬧非凡、活動豐富,但教學的隨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約束與反饋調節,淡化了教學內容、目標,使得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沒能突出,難點也沒能很好地突破,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那些踏踏實實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卻被冠以「落後的教學方法」而大加批評,很多教師對「引導」「講授」等教學方式產生了一種排斥和恐懼心理,避之唯恐不及,從而導致當前中學教學中存在嚴重的「華而不實」現象,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探討並逐步掌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高中地理教學能體現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高中教育的神聖使命。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轉變陳舊落後的觀念,又要有自己對教育信念的堅持,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教學不但要體現新課程理念,更要回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在快樂享受過程的同時,能夠有所發展。為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真正貫徹新課程基本理念,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在課程目標上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地理課程的核心內容。地理素養的培養通過高中地理課程總體目標的實現才能達到,即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及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課程目標具體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有機結合的維度。教師在安排相關教學活動時,可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鑒別,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在學習「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相關內容時,建議注重兩個方面的闡釋:一方面說明地理是人類活動的外部條件,但並不是決定性條件;另一方面要向學生指出,在特定的場合,地理環境可以成為人類活動的決定性條件。通過這種辯證的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二、在課程實施上重視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游、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一地理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要求高中地理課程的實施更加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旅遊與區域發展」的內容時,可以「旅遊區生態環境問題調查」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可按下列程序指導學生:一是指導選題。教師簡要介紹旅遊業的發展可能給旅遊區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說明保護旅遊區生態環境的意義,激發學生研究旅遊區生態環境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二是組織課題組,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內容包括課題名稱、研究小組負責人、指導教師、實施步驟、資料和設備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導實施研究。四是指導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改進建議。五是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本小組的調查報告,並最後形成一個基本反映全班調查結果的總報告,提交有關部門。
三、採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和不同的課程結構,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也正是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體學生共同學習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選修課程中進行選擇,還可以學習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鄉土區域地理課程和學校課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索適應學生差異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探索、實踐:(1)教學目標的設計體現層次性、適應性。(2)教學方法的設計力求多樣性、創造性。(3)教學實例的選擇具有鄉土性、新穎性。(4)課堂提問追求廣泛性、開放性。(5)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注重梯度性、自主性。(6)地理活動的策劃要講究研究性、實踐性等。
四、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無論是在工農業生產領域還是商貿、金融等流通領域,無論是在科技、教育、軍事領域還是在大眾生活領域,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獲取、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未來生活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優化地理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主動且富有個性化地學習高中地理課程。例如,在講「鋒面系統」時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析「鋒面氣旋對我國天氣的影響」,豐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動態模擬過程,把復雜問題表達得很直觀、形象。
五、在課程評價上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評價目標追求多元化,評價內容力求全面化,評價手段倡導多樣化、評價主體注重多元化,且強調地理學習評價的三個「相結合」,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在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善於鼓勵,努力創造寬松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信。第二,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第三,教學相長,積極啟發學生思考,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培養後,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工作中,運用這些技能、方法,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最終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教學過程以形式為載體,形式以結果為目標,無論我們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一堂課的起點和歸宿。我們應該以新課標為准繩,以教材為載體進行有效的教學。准確把握課程理念,正確反映人們對課堂教學的價值評價,對今後的課堂教學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

⑸ 如何把課程標準的內容轉化成為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深入認識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轉變,有助於我們把握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一)明確課程標准地位,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動因和根據。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從「教學目標設計」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領會、理解和實踐,這也將直接反映當前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現狀及其轉變過程。下面試以「東南亞」為案例作一說明。人教版的實驗教材「東南亞」一節,選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區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和首都」「氣候特點與農業生產及生活」「河流分布對城市分布的影響」「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涵蓋了「認識地區」部分9條課標中的4條,即:①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②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③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④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我以為,為體現新課程理念,「東南亞」一節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學目標設計應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運用東南亞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並概括出東南亞被稱為「十字路口」的特點,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學會如何描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對地理位置進行簡要的評價。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地圖、有關熟知的(東南亞)、身邊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區地理位置,並通過分析、概括等思維,認識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認識空間地理位置的特點,產生對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視構建區域地理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習遷移能力《課程標准》把區域地理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如何通過區域要素學習來認識一個區域」,要從案例區域的資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義的、便於遷移的區域知識、技能、方法等,這也意味著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地理認知結構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感知、記憶、理解空間關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認知模式、思維模式。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學習包括把新的經驗同化到一個人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也包括調整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去順應新的經驗。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就是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同化、改組或重建,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在新意義上的構建。可見,良好認知結構的建立,有利於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根本。1. 重視區域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區域地理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圍、地形、河流、植被、資源、人口、經濟、工業、農業、商業、城市、文化等,每一種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認識方法、思路。如認識區域地形特徵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其認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地理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運用文字、符號、圖像,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和認識過程,使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的教學行為。板書對加強系統性,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板書表現的是地理知識的骨架,包括知識要點及其之間的聯系;板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呈現出來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板書中的文字、符號、圖像等,使一節課的內容簡明扼要、系統清晰地表現出來,重點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板書加強了教學直觀性,也便於學生復習和鞏固。因此,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應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三)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課程標准》的突出特點。強調過程與方法是地理課程改革的亮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課程的區域地理在設計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並鼓勵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所有這些都表明,「認識區域」學習目標的重點之一應是通過對「案例區域」的深入學習讓學生在認識這個區域的整體中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通過「探究學習」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理解應用地理科學方法,並經歷地理科學探究過程。《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解讀》指出,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某一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②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徵;③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地理特徵的成因;④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因此,區域地理的一般學習和研究方法是結合地圖和有關資料,採用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具體要掌握以下三種研究方法。1. 圖表研究法。地理學的表述有別於其他學科,文字只能恰當地表達地理概念和觀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達空間的概念。有形的圖表既是地理學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識與信息的載體,同時也是地理思想的表達方式。文字與圖表構成了地理學的形象特徵。2. 區域分析和綜合研究法。所謂「分析綜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通過分析各部分的特點、作用及其相互關系,認清主導因素,從而認識其本質特徵。3. 區域比較研究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地理學的特點之一是「區域性」,即指區域內部相對一致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過區域間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橫向比較,認識區域間的「一致」和「差異」。顯然,相對過去「大綱」的區域地理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區域地理教學的變化是深刻的,為此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領會,再實踐。

⑹ 高中地理新課程怎麼理解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1.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是中學地理教師、高中地理教材編寫者和高中地理評價者。
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準是為學生編寫的,是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後應該達到的最低標准。
2.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表述方式的解釋(用行為動詞使標准更具操作性)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兩大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課程標准採用三緯目標的表述方式,在概述下面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
內容標准採用先將內容劃分為幾大部分,再用條目表述的方式。具體內容標准條目則採用行為動詞帶知識要點的表述方式,每條內容標准包含了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技能、知識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求。
3.如何將課程目標轉化成課堂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教師教案中制定的目標多是每堂課的具體目標。具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在課程總目標的指導下完成,即不能脫離課程總目標的要求。但在具體表述上不必拘泥於課程總目標的三維形式,要密切結合所要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實際情況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要實事求是,要可以達到和檢測。
4.教學中如何使用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准
中學教師主要是依靠教材上課,而不是直接依靠課程標准上課。在使用教材時,可以將課程標准用作宏觀的指導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同時,利用課程標准把握課堂教學的深度、難度和考試范圍。
雖然教師不直接使用課程標准上課,但對它有正確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
內容標准中的行為動詞是針對學生說的,而不是針對教師的要求。
一些行為動詞的使用實際是起到降低教學要求的作用。
有些內容是可以滲透到其他內容中進行教學的。
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如案例教學部分。
5.教學評價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課程標准中的規定是最低標准。
設計檢測題時,不僅要檢查學生是否掌握知識要點,還應檢查學生是否達到標准要求的能力要點,如「描述」。
「舉例說明」等要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舉出實例,而不是試題中給出。
有些要求不好檢測或不適合用紙筆檢測,但也要進行教學,如「領悟」。
為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出檢測題時,應避免直接檢測學生對某個具體區域知識的記憶。

⑺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了較大的轉變,但是仍然存在灌輸式課堂、表演式課堂、放羊式課堂等教學舊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是一個科學體系,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構成。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去全面落實三個目標的要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那麼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課標下地理課堂教學重中之重。
一、精準把握教材和領會課標要求,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與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預設課堂情境,選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精選例題練習。因此,認真研究教材、精準把握課標要求是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要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可能就必須注意:細心研讀教材,准確提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如果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和課標,會出現教學目標要求把握不準、課堂教學內容不當,甚至出現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組織混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要認真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師在課前准備時要做到心中有綱,有的放矢。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條件
1.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師應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信任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威信、教育教學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對你更加尊敬和信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2.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人人平等,一視同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平等、民主、和諧氣氛,通過學生結對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互幫活動,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
3.相互評價關系。可以通過找學生談話、學生測評來了解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及存在問題,並且能促使教師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而做出改進。同時,教師也要對自己的學生做出合理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相互評價對課堂有效教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師生之間信任與尊重的體現。
三、選擇最優的學習方式,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不是在於教師的教,更重要的學生怎麼學。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較大的變化,從認知、個性、社會性等方面與初中學生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就決定了他們更適合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要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得到很好的發揮,並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3.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分組來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將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利用人際交往對認識發展的促進功能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合作學習,要培養學生懂得與他人合作、願意與他人合作、善於與他人合作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給當前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多媒體課件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微課、地理教學資源網站、中學學科網、高考資源網、金太陽教育網等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來廣泛。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集中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教學實踐證明,地理教師若能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並能靈活地加以組合運用,則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堂地理課的教學通常是採用多種地理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點,都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用。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突出一兩種主要方法,並輔以多種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各種方法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方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⑻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那你的目標就是考上好大學。

⑼ 地理課程目標和地理教學目標的分項目標是如何構成的

地理課程目標和地理教學目標的分項目標是如何構成的

⑽ 地理課堂教學目標陳述的基本原則

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意味著應將全面性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核心。全面性包含了兩層含義。首先,教學的知識點要全面,並不是說知識體系要全面,是指根據課程標准列出所要講的知識點,以防講遺漏。其次,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應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現在大多數的教學目標設計中,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重要性依次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認知,還要在認知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且在此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是人生發展的重要經歷,故而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應使它們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2.差異性原則
傳統的教學目標設計往往只是針對大部分的學生,故而也就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而後進生又吃不了的局面。這也是我們老師經常說的教學只可能面向大多數的學生,出現了一部分學生受益而一部分學生陪讀的現象。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學以學生發展的差異性為前提,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合適自身發展的學習機會,最大程度地促進其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要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只有我們老師先了解學生的差異,比如: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商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再根據這種差異,設計出具有一定差異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有了差異性、層次性的教學目標才能為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可能性。
3.適度性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適度,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太高如同空中樓閣,學生是達不到的,太低的話,又達不到教學的要求。那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呢?這也是我們在備課時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即要備課本,也要備學生,再結合課程標准,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定位適當的教學目標。如對於高一地理中地球的運動,這塊知識抽象、難懂、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很差,若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解答高考題的難度,這樣的目標就如同空中樓閣學生是達不到。
4.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現者,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進行了解後設計出來的三維目標才是行之有效的。地理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目標設計時也要體現這種變化。
5.生活化原則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崇尚的是「維科學主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