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元素
⑴ 大學里有哪些專業和地理有關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用、管理為內容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而來。它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
其目的是為了適應近來城市建設、房地產業、旅遊業等方面飛速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專門人才。
(1)地理學元素擴展閱讀: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本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具體由於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而不同,詳細可見各學校專業設置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全面面向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本專業培養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地理科學思維的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中學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師資及其相關專業的後備人才。
⑵ 自然地理學 元素的地質循環在土壤形成中有何意義
地質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引起物質、能量的再分配而間接地作用於土壤的。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氣候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垂直地帶分化。對美國西南部山區土壤特性的考察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總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於重力作用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力往往加速疏鬆地表物質的遷移,所以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鬆物質的侵蝕速率較慢,使成土母質得以在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陽坡由於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於陰坡,溫度狀況比陰坡好,但水分狀況比陰坡差,植被的覆蓋度一般是陽坡低於陰坡,從而導致土壤中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差異。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深受成土母質的影響。不同岩石的礦物組成有明顯的差別,使其上發育的土壤的礦物組成也就不同。發育在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含角閃石、輝石、黑雲母等深色礦物較多;發育在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長石和白雲母等淺色礦物較多;其他如冰磧物和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含水雲母和綠泥石等粘土礦物較多,河流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亦富含水雲母,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中多蒙脫石和水雲母等粘土礦物。從化學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一般鐵、錳、鎂、鈣含量高於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而硅、鈉、鉀含量則低於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質上的土壤,鈣的含量最高。
⑶ 簡述化學元素遷移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會引起元素的分散或富集
⑷ 基於地理統計學的重金屬元素污染解析
3.5.5.1 土壤重金屬元素統計特徵
對研究區15個采樣點按采樣時間分別對7種重金屬元素進行統計性描述,統計特徵見表3.15,其中2010年12月樣品鉻、鉛、鎳、錳平均值分別為42.30mg/kg、18.90mg/kg、28.74mg/kg、477.42mg/kg,均小於寧夏表層土壤重金屬元素背景值,表明這幾種重金屬元素在該區沒有發生明顯的富集或累積作用;砷、銅平均值為 15.71mg/kg、28.56mg/kg,高於自然背景值,表現出一定的富集作用;鎘平均值為0.67mg/kg,遠高於自然背景值0.112mg/kg,超過土壤二級標准0.6mg/kg,表現出強烈的富集作用。鉻元素標准差相對較大,離子含量變化范圍較廣,其他元素含量分布較均一,全區變化不大。對比兩期樣品重金屬元素含量,春季樣品重金屬元素含量低於冬季樣品。首期樣品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范圍大,極差較大,對應的標准差相對也較大,樣品分布分散;二期樣品測得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較小,全區呈現出一定的均一性;表層土壤重金屬元素隨著季節的變換,含量發生變化,冬季由於風沙較大,重金屬元素分布較分散,離散程度相對較高,春季由於引水灌溉,各重金屬含量變化相對平緩。
表3.15 土壤重金屬元素統計特徵值表
註:∗全國土壤背景值中寧夏表層土壤重金屬平均值,∗∗《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 15618—1995)中pH>7.5情況下的二級標准。
對7種重金屬元素的原始數據、對數變換數據和box-cox正態轉換後數據進行偏度、峰度、Shapiro-Wilk正態檢驗,檢驗結果顯示砷、銅、鉛、鎳、錳原始數據均通過0.01顯著性水平上的正態檢驗,經過box-cox轉換後鉻符合正態分布,但鎘仍不符合正態分布規律,據研究表明,天然狀態下各重金屬元素分布符合正態分布。為探索各重金屬元素間的相關性,進行重金屬元素相關系數統計(表3.16),從相關系數可以看出砷、銅、鉛、鎳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性,砷、銅、鉛、鎳與錳、鎘呈現出較強的負相關性,僅鉻與眾元素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表3.17)。簡單的相關性分析難以摒除共同因素對相關系數的影響,有可能造成兩個重金屬元素由於與第三種元素相關性較強或較弱,使該兩種重金屬元素產生相關性或非相關性,因此需進一步描述重金屬元素間的親疏關系,分析重金屬元素空間分布情況。
表3.16 重金屬元素偏度、峰度及正態檢驗統計表
註:∗∗顯著性水平a=0.01。
表3.17 重金屬元素相關性分析表
註:∗∗顯著性水平a=0.01。
3.5.5.2 基於ANN 的土壤重金屬元素分布預測
人工神經網路(ANN)模型是模擬人類大腦處理和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來研究實際問題,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黑箱建模工具,它能夠通過「學習」來模擬真實系統中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定量關系;具有自適應性、自學習性、容錯性和聯想記憶能力等特點,而且魯棒性強、操作簡單、具有真正多輸入多輸出系統的特點,這些都是常規的建模方法所不具備的。為了恰當地表徵一個神經網路模型,至少需要涉及以下3個方面:即網路拓撲、神經元特性以及學習(訓練)方法。
考慮到土壤中各金屬離子含量與空間位置之間存在著高度復雜的非線性映射關系,因此不宜用常規的建模方法來解決此類問題,而適合用ANN模型來對這種關系進行研究,使ANN發揮其能夠處理具有「黑箱」特徵問題的優點,建立各個重金屬元素含量與其空間位置之間關系的映射模型。本書選用反向傳播神經網路(Back-Propa-gation Net-works,以下簡稱BP網路)模型來對以上二者的關系進行研究。
在ANN模型的實際應用中,絕大部分使用的是BP網路模型,它是前向型神經網路的核心部分;它的結構由3部分組成,分別是輸入層、隱層和輸出層。輸入層和輸出層一般只有一個,隱層可能有若干個。各層神經元並行分布,只存在層與層神經元(節點)之間的聯系,層內神經元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它採用有教師指導的學習訓練演算法,把學習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正向傳播階段和反向傳播階段。兩個階段反復交替進行,直到網路輸出與期望輸出一致為止。學習訓練完畢後的網路結構和狀態就代表了輸入-輸出之間關系的映射模型,它不是常規的用數學表達式表示出的函數或回歸模型,而是一種黑箱的、智能的模擬模型。模型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為各采樣點處的坐標值和該處的7種重金屬元素含量值。原理是通過建立BP網路來對現有的樣本進行學習和訓練,直到網路完全「掌握」了這些輸入-輸出之間的對應關系為止。然後利用訓練好的BP網路的泛化能力來預測選擇的43個插值點上7 種重金屬元素的含量,從而得到各點的重金屬元素含量。利用得到的重金屬元素含量分布進一步分析空間變異情況。
3.5.5.3 富集因子及計算
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EF)是評價人類活動對土壤及其沉積物中重金屬元素富集程度影響的重要參數。富集因子的基本含義是將樣品中元素的濃度與背景中元素的濃度進行對比,以此來判斷表生環境介質中元素的污染狀況。考慮到減少環境介質、采樣過程以及制備樣品等對元素含量的影響,因此在富集因子的計算中常常引入可參比元素進行標准化,其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管理:以吳忠市金積水源地為例
式中:Ci——元素i的濃度(測試值);
Cn——標准化元素的濃度(測試值);
sample和background分別表示樣品和背景。
選擇遠低於環境背景值的鎳作為標准元素,採用鎳平均值作為背景測試值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見表3.18。
表3.18 土壤重金屬富集因子變化范圍
砷、銅、錳、鎳富集因子均小於2,鉻、鉛富集因子均小於1,富集因子級別為1級,受人類活動影響微弱。鎘因子分布范圍為7.01~9.35,為顯著性富集,表明鎘受到強烈的污染與影響。
3.5.5.4 土壤重金屬元素空間分析
土壤重金屬元素常規統計分析描述了土壤重金屬元素的整體特徵,為反映數據間的變化特徵及程度,進一步研究土壤重金屬元素含量的隨機性和結構性,採用地統計法的半方差分析對土壤重金屬元素含量的空間變異結構進行分析和探討。土壤的變異結構包括區域化變數的結構性變異和隨機性變異,結構性變異指由土壤母質、地形、氣候等非人為的因素引起的變異,隨機性變異是由實驗誤差和小於取樣尺度上施肥、作物、管理水平等隨機因素共同引起的變異。利用半方差函數對研究區7種重金屬元素分布及變異進行分析,半方差模型及其參數值如表3.19各重金屬元素均符合高斯模型,砷、鎘、鉻、銅、鉛、錳決定系數均大於0.9,其中鉻殘差大,其他重金屬元素殘差都相對較小(圖3.27)。
表3.19 半方差函數模型表
圖3.27 各重金屬元素半方差函數變異圖
變程也稱之空間最大相關距離,反映了變數空間自相關范圍的大小。土壤中砷、鎘、鉻、銅、鉛、鎳、錳變程分別為6.77km、8.90km、9.15km、6.88km、4.57km、2.13km、5.00km,重金屬元素空間相關性范圍由大到小依次為土壤鉻、鎘、銅、砷、錳、鉛、鎳。塊金方差表示由隨機部分引起的空間異質性,基台值表示系統內總的變異,是結構性變異和隨機性變異之和。土壤各重金屬元素的空間變異性可根據塊金值與基台值的比值大小來劃分(即塊金系數),塊金系數表示由隨機部分引起的空間變異性占總體變異的比例。當C0/(C0+C)<25%時,表明變數的空間變異以結構性變異為主,變數具有強烈的空間相關性;25%~50%時,變數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50%~75%時,變數為中等程度空間相關;>75%時,以隨機變異為主,變數空間相關性很弱。研究區內塊金系數均小於25%,在空間上表現出強烈的結構性變異,主要受土壤母質影響。
結論:研究區鉻、鉛、鎳、錳平均值均小於自然背景值,沒有發生明顯的富集或累積作用;砷、銅高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背景值,通過富集因子計算和空間變異性分析,該兩種元素並未受到強烈的人為干擾,判斷為該區此重金屬元素具有高於寧夏全區平均值的含量;鎘平均值為 0.67mg/kg,遠高於自然背景值 0.112mg/kg,超過土壤二級標准0.6mg/kg,表現出強烈的富集作用,進行半方差模型擬合時擬合殘差較大,模型可靠性降低,從空間分析可以看出各重金屬離子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主要以結構性變異為主,受土壤母質影響最大,因此,判斷影響鎘含量的原因可能由於長期施用化肥農葯等造成的農業污染。
3.5.5.5 水環境重金屬元素分布特徵
本書檢測的黃河水、工企業排污口污水以及南干溝污水中重金屬鉛未檢出;鎘、鉻、銅、鎳有微量檢出,均低於地下水Ⅰ類標准下限;錳在南干溝入口、出口以及沿途企業都有檢出,南干溝上游錳含量較低,滿足Ⅰ類地下水水質標准,出口處含量達到Ⅳ類水標准;區內地表水以及工企業污水砷普遍檢出,從圖3.28(單位mg/kg)可以看出砷主要沿黃河以及南干溝、清二溝有檢出,濃度較高的點圍繞工企業分布,根據數據顯示沿途化肥廠污水排放砷為Ⅱ類標准,其餘排放含量均滿足Ⅰ類標准。
地下水檢測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砷(As)、鎘(Cd)、鉻(Cr)、銅(Cu)、鉛(Pb)、鎳(Ni)、錳(Mn)7種,檢測限普遍低於地下水水質標准一個數量級。水樣中鉛未檢出;鎘、鉻、銅在個別采樣點有微量檢出,大部分低於檢測限,檢出項含量均低於地下水Ⅰ類標准下限;鎳、錳在全區范圍內廣泛檢出,以符合地下水Ⅰ、Ⅱ類標准為主,從圖3.28中可以看出沿著馬蓮渠與清二溝至清二溝與南干溝交匯段地下水中鎳含量普遍高於全區地下水鎳含量;錳在工業區范圍內地下水含量及排放污水中含量均較低,在水源地中心以及上游黃河沿岸部分地區錳含量較高,屬於Ⅳ類水。
從水體重金屬元素分布可以看出工企業污水以及南干溝污水砷普遍檢出,但沿南干溝地下水砷含量並未表現出波動或富集;錳和鎳濃度在水源地和工業區范圍變化明顯,錳在地下水中普遍檢出且存在大范圍超標,濃度大於0.1mg/L,為地下水水質分類的Ⅳ類水,沿南干溝地下水中錳元素濃度顯著降低,污水中錳含量低於全區平均值;鎳在全區含量分布均勻,在工業區范圍內含量增加。該兩種重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反映了錳、鎳不僅在土壤中存在顯著負相關性,在地下水中也存在相似的此消彼長的規律。在污染物的遷移過程中,土壤以及地下水系統的氧化-還原條件、pH、生物作用以及水化學成分對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有著重大的影響,改變了重金屬元素空間分布及含量。對比分析全區地下水水質檢測結果與污水指標檢測結果,污水pH、化學需氧量(CODcr)含量顯著高於地下水中檢測量,重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主要反映了南干溝地表污水的排放對土壤及地下水中酸鹼度、氧化還原條件的改變。
圖3.28 水環境重金屬元素分布圖
⑸ 學地理,誰知道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什麼
LZ您好
四大元素的提法是古希臘對世界物質組成的假設,指的是火,土,水,氣
但認真說地球上的四大元素,應為鐵,氧,硅,鎂
當然,如果僅統計地表和大氣,排名為氧,硅,鋁,鐵
⑹ 什麼叫正確的三觀
正確的三觀即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們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三者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決定著人們的理想信念,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境界,指導著人們的行為選擇,關系著人們的價值判斷。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建立於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世界觀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且還包括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
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
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6)地理學元素擴展閱讀:
人的三觀
老三觀即傳統意義上面的三觀,即是平時網路上使用的毀三觀,三觀不正的說法的三觀,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
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人生觀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
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准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准。
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於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
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⑺ 地理:礦物是化學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單元「基本單元」表示什麼意思
是的,「基本單元」代表最小單位。岩石圈從根本上說是由岩石所組成,而岩石又是由各種礦物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