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在我國

地理學在我國

發布時間: 2021-03-14 06:46:49

Ⅰ 《西域記》對我國地理學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在我國地理學發展史上,《西域記》是當時人們地理視野擴展的一個新標志。更是後世研究中世紀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阿富汗、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克什米爾地區及我國新疆的最為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Ⅱ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2)地理學在我國擴展閱讀: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

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Ⅲ 闡述地理學在美麗中國建設和研究中能有什麼作用!

闡述地理學在美麗中國建設和研究中能有什麼作用,地理學在美麗中國建設和研究中能夠起到宏觀指導規劃的作用,提供指導意見。

Ⅳ 我國古代的地理學的人

鄭和 他下西洋,算地理學的航海家吧

至少從公元前 世紀至公元15世紀,中華民族享受著極高的生活水平,超過地球上任何民族。①實際上,中國的佛教徒「發現」歐洲和印度大大早於基督教旅行者來到東方的時間。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5世紀之間,中國文化「在把自然知識應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②。中國地理學的研究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在那時已有長足的進步,超過基督教歐洲所知道的任何東西③。可以毫不誇耀地說,中國古代地理學在世界上是居於領先地位的。但是,中國古代地理學也有其特點和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受中國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支配。中國古代地理學較重於對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觀察,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於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個事先制定法則創造世界的神,對脫離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體的法則很少考慮。博學的孔子曾經遇到這樣的難題: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個例子很生動地說明了中國文化特點,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地受其影響,我國的地理著述極為豐富,對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分析也相當深刻,但關於地球的數理知識研究卻很不夠。
(一)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諸子百家爭鳴時期,是我國古代學術史上最為活躍的時期。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見於《周易·系辭》中,有「仰天以觀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經》是《山海經》一書中寫作時間最早和地理價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經》是由《山經》、《海經》和《大荒經》組成,《海經》和《大荒經》是後人增補的。《山經》可能在戰國前後,《山海經》可能是漢朝形成的,全書2.1 萬多字,承襲了自古以來所積累的地理知識。它記述了400 多座山,先按南、西、北、東、中五區,每區分若干山系,每個山系又連接許多山嶽。記述以山嶽為綱,綜合記述了水、動植物、礦產、特產、神話傳說等,其中還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關系。其記述的范圍遠及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外的廣大地區。雖然《山經》中不免有失實和錯誤之處,但對那麼久遠的歷史時代來說,堪稱是一部有價值的地理著述。
《禹貢》成書於戰國前後,雖全書只有1189 字左右,但它做為一部地理著作來看,其學術價值在《山經》之上。全書由「九州」、「導山」、「導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組成。「九州」假託大禹治水時劃分的疆界,將全國分為冀、青、徐、揚、荊、豫、梁、雍、兗等九州,實際上是以河流、山脈、海洋等自然分界劃的,帶有自然區劃的萌芽。九州至今還是中國的代稱之一,其中的州名在現今的地名中有的仍在沿用。「導山」部分記述山嶽,「導水」部分專寫河流,「水功」記述大禹治水的功績,「五服」部分以都城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候、綏、要、荒等五服,從整體區域角度記述政治和社會生活。
除上述兩部專門的地理著述外,在《尚書》、《周易》、《詩經》、《周禮》、《左傳》、《管子》、《孫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還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內容,如《管子》中「地圖篇」、「地員篇」、「度地篇」等關於地圖,關於土壤、生物、水文諸地理因素的關系,論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說,稱得上是對土壤、生物空間地理規律的最早認識。
(二)秦漢——明清時期
秦漢以後我國較長時間形成了繁榮統一的大國,為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地理知識豐富、地理典籍、書籍數量和地理實踐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領先的地位。雖然我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響,但主體的還是「君權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會,比起15 世紀以前歐洲的「神治的社會」思想,學術環境要寬松得多,地理科學同其他領域一樣在世界舞台上還是佼佼者。但是也應看到與諸子百家時代比起來學術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縛。
1.地理探險與游記體地理著作
公元前138 年以後,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從隴西(今甘肅臨洮)經河西走廊、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錫爾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以北)取道昆侖山北麓回長安(圖6-6),中間兩次被匈奴捉獲,歷盡千難萬險,耗時13 年之久。這次出使獲得了豐富的地理知識。除親身經歷外,還間接了解到烏孫(伊犁河、巴爾喀什湖一帶)、奄蔡(鹹海、裏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條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等地的情況。
公元前119 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烏孫後,分遣副使數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於闐(今和田)、扦罕(即扦彌,今於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 年回長安。張騫之行豐富了中國人民和當時西域各國人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民的地理視野,直至羅馬的東徼、印度的北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此以後雙方使者商人往來不絕,所以張騫西域之行的意義不局限於其本身,而且對地理學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 年)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他足跡遍及當時中國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東起會稽西達川蜀。飽覽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景色,體察了各地風土人情,搜集了許多外國地理、區域地理資料。其巨著《史記》堪稱一部歷史和地理的網路全書,其中的《貨值列傳》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的經濟地理記述。另有《律書》、《河渠書》等氣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專門記述,以及《大宛列傳》、《秦本記》等外國地理和國內區域地理記述,在人物列傳和其他部分也都廣泛地記述了地理知識。
公元76 年到102 年,班超(32—102 年)在西域進行了友好活動。公元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至波斯灣受阻。這是中國旅行家第一次到達波斯灣頭。班超的兒子班勇繼父志出使西域,幾乎一生都在西域渡過,寫成《西域記》一書,至今仍為研究西域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漢朝時候我國的地理視野已相當廣闊。幾乎是對整個亞洲了如指掌了。如《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了從廣東到印尼、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的航線。
東漢時還開辟了從雲南經緬甸去印度的陸上交通「永昌道」。《後漢書·東夷傳》中記述了日本「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土宜禾稻、麻紵、蠶桑⋯山多丹土。氣溫腝,冬夏生菜茹。」
晉代高僧法顯(約337—422 年),65 歲時從長安出發經玉門至印度又南下錫蘭、蘇門答臘繞行南海回國(圖6-7),歷經12 年之久。回國後撰寫《佛國記》一書,記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諸國的自然、社會經濟情況。他筆下的沙漠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帕米爾地區的風光是「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斯里蘭卡島是「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海上航行「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風逐去,亦無准,當夜暗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鱉、水性怪異三屬。」其生動、壯觀的地理風光躍然紙上,不愧為絕唱般的地理佳作!
唐代名僧玄奘(公元602—664 年)於公元627 年西行求法,從瓜州(安西)出玉門關,越莫賀延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到高昌(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越過蔥嶺北隅的凌山經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而西,然後到素葉(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千泉(麥爾吉)、赭時國(塔什干)、颯秣建(撒馬爾罕),出鐵門關(今傑爾賓特西約13 公里處)過大雪山到印度。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恆河及印度河流域。歸途越蔥嶺後改為南路,經佉沙(喀什)、瞿薩旦那(和田)、敦煌、瓜州而回長安(圖6-8)。用了18 年的時間,經歷了110 多個國家,行程5 萬余里。回國後按其口述編成《大唐西域記》,全面介紹了所經諸邦和國家的面積、都城、氣候、地形、水利、物產、交通以及風俗習慣等,可謂「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詳國俗之剛柔,系水土之風氣」①,不但在中國地理學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後世以玄奘西行為底線,演義成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西遊記》,譯成幾十國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可謂世界上婦儒皆知。
唐朝為我國歷史上的盛世,國際交往十分頻繁,地理實踐最為豐富,不僅陸路與西部各國有文化經濟交流,海上交通也十分發達。唐朝的遠洋船泊以船身大而堅固,航海技術純熟而聞名於世,往返於國際貿易的阿拉伯商人都乘中國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廣州通海夷圖」詳述了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航程,足見當時地理視野之廣闊。對北部的情況,《新唐書·回鶻傳》中有「其地北距海,去京師最遠,又北度海則晝長夜短,日入烹羊胛,東方已明,蓋近日出處也」,所記之海即指貝加爾湖,「日入烹羊胛」「日明熟」的晝長夜短的程度,已是遠離貝加爾湖的北極圈附近了。
宋代時羅盤用於航海,海上交通貿易更為發達。宋朝與日本間航行甚為頻繁,幾乎沒有間斷過一年。同時對南洋、印度以西的航行也極為發達。周去非和趙汝適搜集當時地理資料分別寫成《嶺外代答》和《諸蕃志》,其范圍涉及到南海、東南亞、南洋群島、南亞、西亞、非洲和西班牙等廣大地域。元代時,成吉思汗的遠征使歐亞大陸廣大幅員中的中西交通更為便利。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耶律楚材(1218 年)、長春真人(1221 年)、常德(1259 年)等出征、出使或旅行於西域各地。周達觀(1297 年)從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淵(1341 年)去南洋諸島、印度洋沿岸、東非各國。這些人寫的游記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獻。早於西方「地理大發現」半個世紀,明代三寶太監鄭和(1371—1434 年)七下西洋,訪問了南洋諸島、印度、阿拉伯、東非等幾十個國家(圖6-9)。
鄭和領導的由200 余艘船組成的船隊其中有大船60 余艘,各長44 丈、寬18丈,可載千人,船員最多時達27000 多人。這是哥倫布、麥哲倫幾十人幾百人的「地理大發現」船隊所無法比擬的。隨行的馬歡、費信和鞏珍記述了這七次航行盛況和見聞。馬歡的《瀛涯勝覽》記載了19 國,費信的《星槎勝覽》記載了40 國(其中親見22 國),鞏珍的《西洋番國記》記載了20 國的風土人情。這些記載的豐富程度是空前的。最後一次航行製作的《鄭和航海圖》是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的蒙巴薩,圖中收入500 多個地名,在當時的世界上稱得上首屈一指了。遺憾的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鄭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於向海外宣揚皇帝的德威,而沒有更多地注重用於發展工商業和海上貿易,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近代中國肯定會早於西方發達起來的。
綜上所述,我國地理實踐的歷史是悠久的,規模是宏大的。要說「發現」的話,中國人可以毫不誇贊地說,早在西方所謂「地理大發現」很久以前,是中國人首先發現了印度,發現了非洲,發現了後來才「發現」我們的歐洲人。
在古代,游歷探險是推動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學家可貴的傳統。我國古代那麼多把一生都獻給游歷探險事業的使者、僧侶、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正表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
在現代,世界很多地理學家仍然保持著這種精神,幾乎每年都在進行高山探險、洋底探險、兩極探險和邊遠地區考察,他們從事著被人類注目和崇敬的事業,獻身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了解上。建國後,我國進行的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神農架野人考察、長江漂流科學考察、南極考察等,都體現了地理學家不懼艱險的傳統精神,反映了人類偉大的探索求知的品質。對今天的地理工作者來說,學習和繼承這種精神是尤為重要的。
2.理論性地理著作
上面講的游記主要在於介紹觀察地區的山川、物產、風土、人情,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可貴的地理觀察和分析推理。在古代這兩者往往是融為一體很難分開的。相對地說,當時也出現了一些專門論述探討地理現象成因與發展規律的理性較強的著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酈道元的《水經注》,沈括的《夢溪筆談》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
《水經》一書大約成書於三國時代,是一部專門記述水道的著作。它繼承發展了《禹貢》的「導水」部分,專記水系,由《禹貢》時的35 條增加為137 條,豐富了我國水系分布知識,但多限於源流和脈絡,仍較簡略。北魏的酈道元(466—527 年),繼承了古代學者對水重視的傳統,認為水流是「萬物無所不潤」的客體,決心為《水經》作注,他補充增加到1252 條河流,全書達20 余萬字,長達40 卷,是我國當時對陸地水文知識的一次大綜合。他本著「因水而證地」的精神,「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纏,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①,以河流為線索對流經的山、湖和注入的海洋進行連貫記述,對河流變遷進行了考證,並對時前的黃河三次改道都作了考證,對水系區的水汛、泥沙、岩溶、季節變化也都詳加分析考證,被後世學者②贊為「其注水經,妙絕古今」。遺憾的是酈道元在某些河源(如黃河)仍然承襲了傳統的錯誤觀點。
沈括(1031—1095 年)是北宋一位博學的科學家。他寫了綜合科學著作《夢溪筆談》,其中有很多對自然地理的論述。在氣候方面,他指出了氣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他說:「嶺嶠微草,凌冬不凋;並,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意思是說,南嶺的小草冬天不凋而山西的大樹秋則落葉,閩粵沿海桃李冬天可以結實,北方沙漠地區卻只有夏天才可結果,這完全是溫度的地理分布之故。雖然有些地方有點言過其實,但總的來說還是道出了自然分異規律的大勢,這在近千年以前的宋代是很不簡單的。沈括還指出了氣溫隨高度降低的規律,正確解釋了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芬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道理。在自然環境變遷方面,他根據化石解釋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他說:「予奉使河北,邊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千里,所謂大陸者皆為濁泥所湮耳。堯殛鯀於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沈括這段對華北平原成因之論述可謂精闢之至了。
沈括的思路很寬,他用潮汐和月亮在時刻上的對應「候之萬萬無差」的道理強調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說:「予常考其行節,每至月正臨子、午,則潮生,候之萬萬無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時。去海遠,即須據地理增添時刻」,這與現在所說的「港口平均高潮間隙」是完全一個意思。在制圖方面,他編修了天下州縣圖,採用「二寸折百里」的大比例尺制圖,還用麵糊木屑、熔蠟為材料製作過地形模型。在礦物方面,他最早記述了石油的性質、用途,把當時所稱的「石液」定名為「石油」。
明末徐霞客(1586—1641 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地理學家。他的偉大首先在於他把實地考察方法放在首要地位。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評述的那樣,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地理學向新的階段的發展前進了一步」①。徐霞客自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博覽了大量地理書籍。22 歲時開始出遊,三十年如一日,游歷了祖國名山大川。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隻身走險,「登不必有徑」、「涉不必有津」,寫下了69 萬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記》。他努力採集植物、岩石和化石標本,直到臨終之前還在病榻上研究遠游帶回的岩石標本,是獻身於地理事業的偉大學者。徐霞客研究最多的是石灰岩地貌。他考察湘、桂、黔、滇用去3 年,計976 日,占其全游日數1463 日的大半,字數達56 萬字、佔全游記的2/3,這四省區正是岩溶發育最好的地區(圖6-10)。他的研究比歐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的愛士信爾(Esper)早100多年。徐霞客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貢獻卓著:
(1)確定岩溶地形的類型和名稱它把漏陷地形分為:「眢井」(落水洞)、「盤窪」或「環窪」(圓窪地、漏斗),用「石山」代表峰林地形,將石芽、石溝、干谷地等地形稱為「石脊」、「石齒」和「枯澗」。此外,還採用了「天生橋」、「丸石」等俗名。
(2)指出岩熔地形發育的地區性差異如對峰林地形他就生動地指出了滇、黔、桂三省區的不同特點:「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澗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黔南之山,則界於兩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
(3)對岩溶地形成因進行了分析指出「蓋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成穴焉。」說明岩洞頂塌落而成峽谷和落水洞地形。

Ⅳ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

B.酈道元 1

Ⅵ 我國在地理領域曾取得什麼成就

以竺可楨為代表的我國近代地理學 竺可楨(1890—1974) 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18 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創建東南大學地學系、國家氣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學教育工作。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持全國地理學、氣象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他關心和領導了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海洋科學研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研究,在氣候學、氣象學研究方面貢獻尤為突出。在他領導下,我國從解放前就建有100 多個氣象站,至1959 年共建立了2400多個氣象站和3 萬多個氣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國氣象觀測網路,開辟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為農業服務的我國宏大的地理事業和氣象事業。目前我國已擠身於世界氣象科學的先進行列之中,這與竺可楨的開拓、領導是分不開的。他數十年來一直專心研究我國歷史時期氣候變遷,撰寫了《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一文,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較高評價。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編著了《地學通論》,對台風、東亞季風的研究有突出貢獻,而後又進行氣候學、物候學、農業氣象氣候學等方面研究,對地學其他領域也多有建樹。他的考察足跡遍及全國,著述近300 篇,稱得上是我國地理學界的一顆巨星。 我國的近代地理學(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地理學受德國的地理思想影響很小,主要是受歐美流派的影響較強。最早開拓地理學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張相文(1867—1933),編著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中小學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1901)。將西方地理學思想介紹到中國來的除了竺可楨先生外,還有從英國留學歸來的丁文江教授,他為發展中國的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做了不少工作。第二階段為解放後到60 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是接受蘇聯地理學思想的影響。應當說我國地理學從書齋、課堂中走出來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從建國後開始的。雖然也經過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擾,但總的說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地理學者有了施展才能為祖國服務的廣闊天地,連西方地理學家也承認"共產黨建立政權後,得到了新的推動力。"①已在第五章列舉了我國地理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大量事例,此不贅述。下面僅就幾個主要方面說明如下: (一)區域研究我國在開發西北、西南和熱帶資源,以及自環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矚目的貢獻。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和我國氣象工作者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資源開發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對亞洲和世界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影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以施雅風、朱震達先生等為首的地理工作者對我國新疆和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及冰川凍土的研究,實際地為乾旱區農業發展、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以任美鍔教授為首的地理工作者,對熱帶資源、亞熱帶資源開發的研究,為我國橡膠等熱帶作物區的擴大種植做出了貢獻。 (二)農業水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黃秉維先生領導下長期開展對我國農業水熱資源開發研究,制定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其水熱指標所劃分的各級自然區本身就是我國農業發展藍圖的底圖。全國范圍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利用區劃,同時還定點觀察研究水熱資源。這個領域可以說是地理工作者參加最為廣泛的領域。主編了大型的《中國自然地理》專著。 (三)經濟地理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全國中心基地為全國培養了大批經濟地理工作者。經濟地理工作者廣泛參加了國民經濟計劃和各級經濟區劃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開發區建設研究 80 年代後期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出現全方面大幅度躍進的形勢,地理學在區域開發和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學經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開拓性的研究。 總之,解放以後我國地理學是比較受重視的。在其他一些國家還把地理科學做為輔助科學或知識性科學的時候,我國就把地理學列為基礎科學,而且在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同時地理實踐的廣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既有像黃秉維、胡煥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鍔、施雅風、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孫敬之、譚其驤等老一輩優秀地理學家,也涌現出一批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在諸多學術領域中做出了貢獻。但是,也曾一度,由於片面學習前蘇聯和政治上"左"的影響,使我們對歐美等國家地理學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時甚至是極力排斥。特別是對"地理環境決定論"和喬治·葛德石的過"左"批判,使我國的人文地理學(特別是社會文化地理)幾乎處於完全空白的狀態。由於政治上的壓力,地理工作者在對我國至關重大的資源與人口關系的問題上,沒有盡到自己的科學責任。在地理教育方面,盡管學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國民社會地理教育方面,無論從出版物的數量,教育組織、教育活動的規模方面,與發達國家比還是很落後的。

Ⅶ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第一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1983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山海經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

(7)地理學在我國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Ⅷ 哪位地理學家最早提出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地理學家胡煥庸最早提出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線。

黑河—騰沖線,內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容(英文:Hu Line),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縣,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Ⅸ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水經注》

Ⅹ 我國地理學數學方法

暈,雖然我覺得你問的應該是地理學的教學方法,但還是回答你地理學的數學方法,地內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容掀起了計量地理的革命,呵呵,說白了就是用建模的方式來模擬各種地理現象,而摒棄傳統的描述性語言。計量地理學根據不同的地理問題,有不同類型的數學解決方法,偏重於統計學,具體的數學方法很多,你可以參考下《計量地理學》和《地理學的數學方法》。其他的方法也被廣泛的應用,如博弈論等。由於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數學方法只能作為一個方面而被應用,目前還不能替代描述的方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