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高一地理期中考試試題
Ⅰ 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知識點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認識過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 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占 99.86% 地月系: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光球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日冕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概況 方向 自 西 向 東,從北極上空看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順 時針方向 周期 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 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低緯向 高緯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一半 。 ①導致 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區時 ,又稱 標准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 折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概況 軌道:是一個 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焦點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方向:自 西 向 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59』 ,近日點時較 快 ,遠日點時較 慢 周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1 a 2 3 b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黃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黃赤交角,約為 23.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帶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熱 帶、 北溫 帶、 南溫 帶、 北寒帶、 南寒 帶五帶 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對應點選填右圖)原因: 黃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節氣時間(前後)直射點位置移動方向對應點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歸線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歸線向 北 CA CB D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地平面 的高度角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 太陽光直射 的緯線最大,向 南、 北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極晝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緯度地區明顯。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晝較長, 太陽高度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一、地球外部圈層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固體、液體 中傳播,速度較 快 橫波(S波):只能在 固體 中傳播,速度較 慢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下降 ,橫波則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約 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厚 ,約 33 千米,海洋較 薄 ,約 6 千米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硅酸鹽類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硅鋁 層,相對密度較 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硅鎂 層,相對密度較 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固態 特徵,主要由 含鐵、鎂的硅酸鹽類 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 和 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岩漿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結構: 外核 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內核 呈 固態 態二、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水 圈 由 液態 水、 固態 水和 氣態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海洋 水、 陸地 水、 大氣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陸地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 削弱作用用大氣逆輻射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氣溫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氣壓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二)大氣的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平行 風向和等壓線 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相反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形成因素: 熱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氣壓帶和 極地 高氣壓帶 動力 因素,如 副極地 低氣壓帶和 副熱帶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海陸 熱力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氣壓 中心,因為北半球 陸地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時間亞洲大陸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 亞洲 低壓( 印度低壓)夏威夷高壓亞速爾高壓1月 亞洲 高壓(蒙古---西伯利亞 高壓)阿留申低壓冰島低壓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帶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積占優勢(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 的季節移動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亞洲 東部和 南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西北 季風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東北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東南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西南季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四、常見的天氣系統(一)鋒面系統與天氣1、氣團: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物理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高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低 的氣團。2、鋒面系統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分類概念過境時天氣過境後天氣實例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暖和 氣團移動 陰天、大風、降溫、降雨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氣溫和濕度驟降 、氣壓上升、天氣轉晴冬季的 寒潮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 冷氣團移動雲、雨(多為連續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氣溫 上升 、氣壓 下降 、雨過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氣流狀況氣壓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天氣狀況實例氣旋低 氣壓四周向中心輻合 (北逆南順) 上升 陰雨 台風反氣旋高 氣壓中心向外輻散 (北順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Ⅱ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試復習資料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4、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5、 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 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2)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 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5)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6) 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7)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8) 工業慣性的影響
(9) 環境保護的影響:
原則:大氣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盛行風垂直的兩郊外
水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下游
固體廢棄物和噪音多的企業遠離居民區
氣污、水污:化工廠
氣污:水泥廠、火電廠、鋼鐵廠、化工廠
水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化工廠
噪污:交通線、車站、飛機場
6、 工業聯系和集聚現象
(1) 工業聯系:
A生產上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煉鐵廠和鋼鐵廠;皮革廠、鋼鐵廠和汽車廠
B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共用廉價勞動力或基礎設施
如:天津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康師傅」和「三星」
C信息聯系:計算機聯網
(2) 工業集聚
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類型:
A專業化生產集聚地域:投入-產出聯系
如鋼鐵廠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
B新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協作工廠集聚並接近市場,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區
7、 不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形成類型:
(1)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
(2)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或由於共同設施而集聚一起
發展特點:
(1) 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低;工業發展潛力小,面積小;如糕點廠、糖果廠等
(2) 以鋼鐵等生產過程復雜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高;工業發展潛力大,面積大
可擴展成為工業城市,其區位由核心工廠區位因素而定
如鋼鐵工業城市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克拉瑪依
汽車城十堰
傳統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
代表工業區 德魯爾區;英中部區;美東北部區 美矽谷;中關村
主要區位因素 原料、廉價勞力 人才、環境、交通
主要部門 鋼鐵、煤炭、紡織、化工、機械 電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業地域特點 以傳統大型企業為核心發展集聚而成 分散為主
產品特點 重、厚、長、大 輕、薄、短、小
生產規模 大 小
科技人員比例 低 高
生產增長速度 慢 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長 短
研發費用 低 高
發展類型 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廉價勞力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原料、動力、廉價勞力指向型 技術指向型、市場指向型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試卷
可以看看知識點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必修三知識點:
必修一
1、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表現
2、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規律,恆星年,回歸年的時間和意義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新一天和舊一天的范圍判斷
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緯線的晝長 北緯20°,40°,60°
5、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及變化規律
6、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
7、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8、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候類型(影響因素、特點),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9、天氣系統(過境前、時、後的天氣變化),天氣系統實例
10、氣旋反氣旋~畫圖,鋒面氣旋的判讀
1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對策
12、水循環過程,洋流(名稱、位置、對沿岸影響),洋流與等溫線,四大漁場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爾尼諾現象(了解發生過程)
13、水資源分布,大洲和國家,水資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為),開源節流的措施
14、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適當記一些岩石類型)
15、背斜向斜的判斷和現實意義,地嵌地壘的實例(簡述其成因)
16、流水侵蝕與堆積地貌
17、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規律和景觀(自然帶)變化
必修二
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
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
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
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
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
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
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
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
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
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
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
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
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
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
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
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
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
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
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
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
1、三S技術實際應用
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
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
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
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
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
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
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
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
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
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1、分析我國某一河流旱澇災害多發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河流水文特徵
3、評價港口的區位條件
4、青藏鐵路以橋代路和京滬高鐵以橋代路的比較
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對策
6、我國溫度帶分布,甘肅跨溫度帶對多,4個
7、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
8、我國航天衛星發射基地區位選擇
9、濕地的意義
10、黃河斷流的原因(自然和人為)和影響
11、我國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12、長江荊江河段地上河成因和措施
13、三峽、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寧夏平原、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14、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條件
15、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的原因
16、全球等溫線分布規律(一路南,七陸北)
17、赤道上六大板塊的分布位置和順序
18、西亞石油輸出路線
19、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Ⅳ 高一地理有哪些常考的題型
高一地理只有自然地理,題型為單項選擇題與非選擇題.
其中,非選擇題內為問答題與識圖題.
經緯度計容算
日期變更
等值線認識(等高線、等溫線、等鹽度線……)
洋流(記模式圖)
地球運動線速度角速度變
地轉偏向力大小
氣候(也是記模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