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地理學
Ⅰ 求一篇學習高中地理感受。(1000字)
學習高中地理新課標的心得
遷安一中地理組 周成武
今年受上級部門安排在教師進修學校進行了高中地理教師新課程全員培訓,強化新課標理念。通過培訓,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給我帶來的沖擊,對新課標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誤區
1、把課標直接移植成課堂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終結目標,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某節課依據課標,是為達到整個課程目標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簡單認為,課標是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前提。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僅以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顯然無法具備明晰的行動綱領,無法彌補教材內容與課標的落差,無法調和教講授與學生活動的矛盾,更無法解決傳統經驗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沖突,困惑與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機械套用課標結構。
新課標將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我們常常不顧具體內容結構,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都按此結構進行表述和執行,機械套用,從而帶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模糊與混亂。
五、有效解讀新課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深入解讀課標表述的內涵,明確學習結果與要求。
新課標的表述中,教育術語諸如「說明」「分析」使用次數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學生搞清楚「為什麼」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種聯系的內涵。後者需要學生能通過分解、辨別、概括形成認知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預示的結果都是學生要達成的問題解決的能力。下面是我從視頻學習中節選的「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供給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氣是指低層大氣;(2)了解導致大氣受熱的直接熱源;(3)辨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對大氣熱量收支的影響;(4)以及大氣對這些輻射的選擇性吸收;(5)有繪制示意圖表示大氣熱力環流的技能;(6)具有閱讀、分析城郊熱力環流和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的技能;(7)並且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這些過程。
2、正確解讀課標的目標指向!明確教材內容的功能定位。
簡單的講,就是有些內容不是教學目的,就不需要去講授,從而人為加大難度。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出主動探究的能力。
3、科學解讀課標內隱的學習層級,明確課堂教學順序。
學生的各種更高一級的學習可能性隱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級的學習結果之中,若要獲得某項能力,需以先前已獲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為基礎。從這一角度講,每一個課標都內隱著促使學生形成能力與態度等的學習層級,理清了這一學習順序,教學的基本順序也就明朗了。
總之,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和創造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Ⅱ 學習地理有經驗的學姐師兄進
我是山東的,今年大一的,高中地理成績最好,是全校1-5名。
要知道,基礎最重要,各種概念、區域劃分、特徵之類的一定要記牢。
但是提高的話,我就講講經驗吧。
地理分為自然;人文;區域。
總的來講,自然是要一章章啃,那個要多做題,一般的書沒什麼用,講的都是套話,推薦買些高考模擬題做做那個《三年高考五年模擬》,好像是叫這個名字,要不就是《三年模擬五年高考》,還有《十年高考》,有錯題不管簡單還是難,一定要去問老師千萬不要留死角;
啃得時候要多看圖,記住所有的大體內容,三圈環流氣候地形,都是圖;教你一招,學畫地圖,要快速畫經緯網與世界地形輪廓,找特殊點並且一定要讓輪廓與經緯度吻合,最終在大腦里形成一張圖,自然地理你就沒問題了;
人文則不是太難,自己感覺關鍵在於記概念,特別是各類分類,一定要記牢。剩下的就是多看些材料,亂七八糟世界各地。
區域的話按照老師講的來,事實上老師不是很重視區域地理,而且復習到這時你的基礎應該很牢固了。此時做模擬題吧……做各類卷子吧,區域地理還是做開始我推薦的書就行。政治和歷史基本上就是靠抓關鍵點。
這樣的話,文綜應該沒問題。
當然了,我也只是介紹經驗,還地看你自己。
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Ⅲ 古代地理學家法顯年少時的經歷是怎樣的
法顯(342~423),原姓龔。平陽郡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地理學家。
法顯有兄長專3人,都屬不幸早逝。父母怕他不能成人,3歲即將他剃度為沙彌。剃度後,在家住了幾年,大病幾乎死去。父母趕緊送他入寺院中,從此不肯回家。10歲時父親去世,叔父曾逼他還俗,他不從。不久母親去世,他回家辦完喪事就回寺院。20歲受大戒。為人篤信佛教,性格倔強,有志有恆,聰明正直。
Ⅳ 地理學和歷史有什麼分別
歷史是時間軸,地理是空間地域方面的
Ⅳ 以《地理在我身邊》寫經歷
溫室效應
哥本哈根 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將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它官員們將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將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周。
根據2007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利島舉行的第13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巴利路線圖》的規定,2009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15次會議將努力通過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代替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考慮到協議的實施操作環節所耗費的時間,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今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並獲得通過,那麼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檔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將導致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也因為這個原因,本次會議被廣泛視為是人類遏制全球變暖行動最後的一次機會。。
科學家們指出,地球正在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上世紀地球平均升溫0.74℃,且大部分升溫在1970年以後。如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自2000年以來,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和破壞森林這兩大主要手段,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正以超過2%的速度增加。同時,自然生態系統能夠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卻在持續減少,剩下的那些氣體將一直長存於大氣中。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科學家預測,如果我現在開始有節制的對樹木進行採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會降低5%。
對環境影響有:氣候轉變,全球變暖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對人類生活的經濟,農業,海洋生態,水循環也都有影響影響
同時,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迄今為止,我們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應該想盡辦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長,不可聽天由命任憑發展。現在,我向全世界人們發出倡議: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二、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四、改善其它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五、對化石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六、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七、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八、鼓勵使用太陽能
九、開發替代能源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由以下網頁摘錄,並加以整理。
Ⅵ 二十世紀的地理的發展的表現之一,是從經驗的地理學走向實驗和實證的地理學。
直覺告訴我,這道題正確
Ⅶ 怎麼學習地理親身經歷的進,復制的再見。
我也考過地理第一,但我的筆記是班上最全的,我不是很聰明的人,我初中成績很不好,但我高中一直是班上一二名,因為一讀高中我就清楚的想了自己要什麼,而且甘願放棄許多休息娛樂時間,我相信勤能補拙,天道酬勤。我基礎很差,高中三年靠得就是自己的踏實認真堅持。好多知識是死記硬背到的,地圖也是一遍一遍的去記和看。因為我知道自己不聰明但好多事光聰明也不能成事,要有好的心態,在學習中多總結知識方法,求人不如靠己!只要想做沒什麼做不到的,最好的方法也許就是人們覺得最苯的方法,但只要有效果為什麼不試試呢?對於學習要捨得花時間
Ⅷ 綜合自然地理學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一般可以把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前期,以著名的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洪堡的科學活動與學術著作為界,以前為第一階段。
在此階段中,自然地理學還處於經驗積累的時期,主要以了解地理事實、記錄山川形勢、游歷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等活動為主。
從洪堡開始直至本世紀六十年代,為自然地理學的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中,已不把某一項自然現象只看成孤立的、彼此無關的靜態組合,而是力求從眾多的地理現象中,採用比較的方法,追索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逐步地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間的自然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並且從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深入的而不是表象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等觀點,總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自然地理規律,例如著名的自然地理地帶性規律,就發端於洪堡德,並經過俄國的道庫恰也夫乃至隨後許多人的深入探討,才逐步臻於完善。同時自然地理學中的各個部門,例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學、生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地圖學等,在此一階段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1960 年以後到現在,可視為自然地理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企圖進一步以定量的精確判斷來取代定性的文字描述;以預測和模擬代替對現狀的分析和說明;以抽象的反映本質的數學模型去反映具體的龐雜的自然地理現象;以合理的趨勢推導與類推法,去代替簡單的因果關系分析;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去革新傳統的研究方法。世界地理學領域在這一階段所出現的「地理革命」、「計量地理」、「解釋學派」(亦稱「劍橋學派」)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種趨勢。現代自然地理學,在經歷了這幾個發展階段之後,現正處於一個即將突破的邊緣。近十餘年來的醞釀,1976 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23 屆國際地理學大會上所反映出來的動向,都說明了這一點。自然地理學向何處去?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地理學家們的深切關注。近代地理學興起的「故鄉」之一——德國,從洪堡德、李戴爾、李希霍芬、彭克等時代起,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進程中,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統一思想。他們逐漸感到對於「基礎理論的研究是不夠的」。許多應用地理學家一再提出需要發展地理學基礎理論,並希望把這種理論應用到預測性的工作中,以代替大量的、描述性的傳統地理學。 德國的這一思想,應當認為是有普遍意義的。
以上為有關簡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Ⅸ 古代地理學家法顯將旅遊經歷寫的書叫什麼
義熙十年(414),他在建康翻譯佛經,同時根據自己的旅遊經歷寫成《法顯傳》一書。《法顯傳》的書名有好幾個,如《佛國記》、《佛游天竺記》、《高僧法顯傳》、《三十國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