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廬山是地理學者

廬山是地理學者

發布時間: 2021-03-13 18:57:51

㈠ 著名的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對祖國的名山給予了哪些高度的評價

《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㈡ 廬山位於哪裡准確的地理位置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聳立在播陽湖與長江之濱.以雄,奇,險,秀聞名.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3月又被批准為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廬山長約29公里,寬約16公里,景區302平方公里,最高峰汗陽峰海拔1474米,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廬山市我們存留第四紀冰川遺跡最典型,最集中的山體,系"地壘式斷塊山",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奇特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以峰崖峽谷,飛瀑清泉,雲霧奇觀,廟宇碑刻等為特色,風景如畫,一年四季皆可游.
廬山古稱"匡廬"相傳周朝有匡氏兄弟上山修道,結廬居住,由此得名.廬山得秀麗吸引了歷代名人,李白,蘇東坡,白居易,陶淵明,范仲淹,王安石,陸游,岳飛,文天祥....等在此都留有名篇佳句.蔣介石以此地為"夏都",毛澤東三上廬山主持國中央三次令人矚目的會議,還揮有"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籠蔥四百旋"等氣勢豪邁的詩句.
廬山在古代就是中國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白鹿洞書院創建於公元940年,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公元384年唐代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倡導"彌陀凈土法門"為凈土宗始地,信徒廣泛,佛經傳至日本,印度等地,在國外影響很大.
近代廬山始聞名中外的避暑勝地,有美,英,法,俄,德,日等18國建築風格的別墅600餘棟,現保存完好,故有"世界之村"之說,"萬國之山"之稱.
廬山悠久的歷史產生獨特的廬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贊美廬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 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里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 傳為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後的《山海經 》,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匯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建於公元940年,南宋時經朱熹重建擴充,成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頤 ,在廬山蓮花峰下,也曾建立開創宋明理學成績顯著的濂溪書院。

廬山溫泉,晉代已是中國著名的醫療溫泉,廬山谷濂泉,唐代便被「茶聖」陸羽評為「天下第一泉」。建於公元1014年的廬山觀音橋,單孔石拱,屹立千年,完好無損。公元十六世紀後,葯物學家李時珍、地理學家徐霞客、開創中國植物志先河的吳其等也先後登上廬山,進行科學考察。本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首先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創立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中國植物學奠基人之一的胡先嘯,曾詳細考察「廬山之植物社會」,首在廬山建立了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座起正規的植物園——廬山植物園。

廬山是「以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存的世界名勝」。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廬山出現了英、俄、美、法等18個國家風格的別墅近千幢,「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本世紀三十年代,廬山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再次上廬山與將介石會談;稍後,發表了抗日的重要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毛澤東三次登上廬山,主持召開了世人矚目的三次中共中央會議。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煌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

199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廬山的世界性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評價:「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

㈢ 廬山是怎麼回事

廬山的形成只能是地質年代地殼構造運動的結果。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里原是一片汪洋,後經造山運動,才使廬山脫離了海洋環境。現今廬山上所裸露的岩山,如「大月山粗砂岩」,就是元古代震旦紀的古老岩石。那個時代的廬山並不高,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它經歷了數次海侵和海退。廬山大幅度上升是在距今約六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當時,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構造運動,位於淮陽弧形山系頂部的廬山,受向南擠壓的強力和江南古陸的夾持而上升成山。山呈腎形,為東北一西南走向,形成了一座長25千米、寬10千米、周長約70千米,海拔1474米以上的山地。這就是千古名山廬山的形成過程。

廬山「奇秀甲天下」之說並非過譽。因為這里無論石、水、樹無一不是絕佳的風景,五老絕峰,高可參天,經常雲霧繚繞。說到廬山多霧,這與它處於江湖環抱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由於雨量多、濕度大,水汽不易蒸發,因此山上經常被雲霧所籠罩,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霧天。大霧茫茫,雲煙飛渡,給廬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凡到廬山者,必游香爐峰,因為香爐瀑布,銀河倒掛,確實迷人。李白看見香爐瀑布後,萬分贊嘆,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爐瀑布飛瀉轟鳴之美,至今令到此觀光的游者傾倒。

廬山有沒有出現過冰川的問題一直在我國地質界存在爭議。

1931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帶領北京大學學生去廬山考察時,發現那裡的一些第四紀沉積物若不用冰川作用的結果來解釋,則很難理解。以後的幾次考察,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再研究這些現象,確信是冰川作用的結果。於是,李四光在一次地質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的學術演講,提出了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其主要證據是平底谷、王家坡U形谷、懸谷、冰斗和冰窖、雪坡和粒雪盆地。在堆積方面,李四光指出:廬山上下都堆積了大量的泥礫,這些堆積顯示了冰川作用的特徵。

當時,國際地質學界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第三紀以來,中國氣候過於乾燥,缺乏足夠的降水量,形成不了冰川。英籍學者巴爾博根據對山西太谷第四紀地層的研究,認為華北地區的第四紀只有暖寒、干濕的氣候變化,沒有發生過冰期。他認為:一些類似冰川的地形,既可能是流水侵蝕所成,也可能是山體原狀,而王家坡U形谷的走向可能和基岩的構造有關。法籍學者德日進也排除了廬山冰川存在的可能性。

以後的幾年裡,李四光也在尋找更多的冰川證據,以說服持懷疑論者。1936年,他在黃山又發現了冰川遺跡,更加證明廬山曾有冰川。他的論著《冰期之廬山》,總結了廬山的冰川遺跡,進一步肯定了廬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磧泥礫,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發現的紋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該書專門寫了《冰磧物釋疑》一章,對反對論者所提出的觀點進行了分析與反駁。對於泥礫的成因問題,他否定了風化殘積、山麓坡積、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泥礫的冰川成因。不久,他又著《中國地質學》一書,著重討論了泥流和雪線問題。對於泥流,他認為既然承認如此巨大規模的泥礫是融凍泥流所形成的,那就完全有必要承認在高山上發生過冰川作用,因為如果山下平原區發生了反復的冰凍與融化,以致產生了泥流的低溫條件,按升高100米降低溫度10℃計算,廬山上面的溫度就要比周圍平原低10℃~15℃,這樣就不可避免要產生冰川。據此,反對廬山冰川的泥流作用,反過來卻成了廬山冰川說的有力證據。對雪線問題,他認為在更新世時期,雪線在東亞有所降低,因此,雖然廬山海拔較低,也能發生冰川。

20世紀60年代初,黃培華再次對廬山存在第四紀冰川提出質疑。其依據是:所謂「冰磧物」不一定是冰川的堆積,其他地質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地形方面,廬山沒有粒雪盆地,王家谷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遺跡遍布,何以在山南絕跡?廬山地區尚未發現喜寒動植物群,只有熱帶亞熱帶動植物。支持冰川說的曹照恆、吳錫浩,從廬山的堆積物、地貌、氣候及古生物方面反駁了黃培華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初,持非冰川論觀點的施雅風、黃培華等又進一步從冰川侵蝕形態、冰川堆積和氣候條件等方面,對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加以否定。持冰川論觀點的景才瑞、周慕林等人,則從地貌、堆積,特別是冰川時空上的共性與個性等方面進一步論證了廬山冰川的可能性。

在具最新論據的爭論中,持非冰川論觀點的謝又予、崔之久作了廬山第四紀沉積物化學全量分析,「泥礫」中礫石形狀、組織的統計、分析,以及電鏡掃描所採石英砂表面形態與沉積物微結構特徵等,認為廬山的「冰川地貌」是受岩性、構造控制的產物,而不是真正的冰川地貌;所謂「冰川泥礫」也不是冰磧物,而是典型的水石流、泥石流和坡積的產物。

以上的爭論並沒有完結,面對廬山的地貌和沉積物這一共同事實,爭論一方說是冰川作用的證據,而另一方卻判定為非冰川作用的證據。廬山的真面目,至今仍是個謎。在廬山上是否存在過冰川,這對我國第四紀地層劃分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有待於更深入的探討。

㈣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話是明代地理學家誰對黃山的評價

這句話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黃山的評價。

原文: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白話譯文:

從五嶽游覽回來之後呢,你也就不用再去游覽黃山的景色了,因為五嶽的所有景緻已經包括了黃山的風景 。

出處: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徐霞客游記·漫遊黃山仙境》

(4)廬山是地理學者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在世界科學史上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圍來說,徐霞客遠遠大於西方學者。徐霞客在中國西南熱帶、亞熱帶岩溶發達的地區考察了3年,該地區碳酸鹽岩連續分布面積達5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之最;

西方學者早期對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論述幾乎只限於歐洲溫帶岩溶區和地中海一帶,考察范圍遠遠不如徐霞客。就時間來說,徐霞客遠遠早於西方學者。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崇禎九年(1636年),時年已五十一歲。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

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

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這次他主要游歷了中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沖),到達騰越後,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終止游歷被送回江陰老家。

㈤ 廬山資料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她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上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跡,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4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外國人到廬山,驚喜、贊語不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們登山後恰如其分地評說「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我們說,廬山是秀外慧中。祖國山河處處美,打個比方,如同一群美麗的少女,那廬山猶如婀娜多姿、披肩長發、帶著金絲邊眼鏡、具有研究生底蘊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如詩如畫的含鄱口上。"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廬山天下戀",但令人神往的更是她深厚的文化內涵。這里每一滴水、每一棵樹、每一幢房,如一首詩、一幅畫、一本書。廬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春夏秋冬,年復一年,祖國山河更俊美。生活、工作在廬山的人們,熱烈歡迎中外朋友登廬山!

古人雲:「泰岱青松,華岳摩嶺,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朋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只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只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了了,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桿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廬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詩人張九齡在湖口望廬山瀑布,便吟詩一首,流傳至今。詩曰: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廬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王家坡雙瀑和玉簾泉瀑布等。

三 疊 泉 瀑 布

「五老峰北磋峨巔,龍泉三迭來自天。」這里所指的便是廬山瀑布群中最為壯觀的三疊泉瀑布了。

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在《紀游集》中,曾遼樣描寫三疊泉:「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三疊泉瀑布素稱「廬山第一奇觀」,故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然而,三疊泉瀑布的發現,在廬山眾多的瀑布中,是比較晚的。直至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一個砍樵人發現,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之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親自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仍然感到非常惋惜,不禁嘆曰:「未能一其下以快心目。」更令人遺憾的是曾寫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太白讀書堂中隱居我年,而太白讀書堂就在屏風迭上,屏風迭下便是三疊泉瀑布跌落的九迭谷,然而,李白卻一直沒有發現,否則又該留下傳世之傑作了。

遊人前去觀賞三疊泉瀑布,既可以由牯嶺街至五老峰傍的「青蓮寺茶場」,再循澗至屏風迭,由上向下俯視三疊泉瀑布,亦可從五老峰山麓的東風鄉帥家村,涉行10餘里山徑澗溪,過玉川門,再登鐵壁峰,直至懸崖僻徑的塘塍纖,由下向上仰觀三疊泉瀑布。當然,俯視使人有凌虛而飄飄然之感,仰觀則具有氣勢磅礴之豪壯感。遊客於鐵壁峰昂首遙望,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宛若白鷺群飛,雪浪翻流,又如鮫綃萬幅,抖懸長空,萬斛明珠,九天拋灑。遠踞數十步外山崖之上的觀瀑者,目睹此景,雖衣履臉發為谷風吹落的水霧盡濕,仍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亦許他們想品評一番,然瀑布轟然落潭之聲,使對坐說話,語不相聞。轉眼之間,瀑布又經兩次折疊,直瀉谷底之龍潭中,出龍潭後,水流沿山澗繼續流向下游山壑之中。描寫三疊泉瀑布之美的游記文字甚多,而以清嘉靖年間進士王世懋的《游五老三疊開先瀑部記》最為著名。其文寫道:

「澗逐山止,而三疊泉從山南最高處冉冉旋空而降。初級如雲如絮,噴薄吞吐,流注大盤石上,水石沖激,乃始瀠洄作態,珠迸玉碎。復注二級石上,匯為巨流,懸崖直下龍潭;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散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湯,奔若跳鷺,其聲則蘊隆之候,風掀電馳,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又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真天下第一偉觀也。······」

的確,那飛流而下的三疊泉瀑布,前來觀賞的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流連忘返。

詩人歌詠三疊泉瀑布的佳作,更是不勝枚舉。「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去與雲連。幾人競裳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自宋以來,詩家名流,競相前來觀瀑,留下多少吟詠三疊泉的詩篇!有雲「激石成三疊,驅雲到四溟」的,有雲「無人知此勝,來往水精靈」的。劉過的《三疊泉歌》作了這樣的描寫:「初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散為飛(P60)輕煙,垂似銀絲貫珠玉。隨風變態盡難名,觀者同駭心與目······我欲攬之作玉虹,笑騎揮斥繞太空,窮源直到天河東。」它寫出了三疊泉的勝狀,讀來令人遐想無窮。相比之下,宋代詩人白玉蟾的《三疊泉》長詩,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詳細地描寫出了三疊泉瀑布的磅礴氣勢,其詩曰:

緣溪深入桃花塢,紫霞隱隱幽禽語。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落日銜山紅影濕,冷雲抱石蒼崖古。

激回澗底散冰花,噴上松梢飄雪樓。

點點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搗葯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

廣寒殿上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

瓊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織女。

初疑魚鱉謁龍門,復恐星辰會牛渚。

欲尋當下點額蛟,但見天上拉腸鼠。

溶溶浸濕一潭霜,滴滴結凍千年乳。

月照神珠灑翠麟,風吹天粟沾蒼虎。

瑤虹界碧翻地軸,鐵馬盤渦卷天宇。
······

元代詩人兼書畫家趙孟頫作《水簾泉詩》,更描述了三疊泉瀑布的月夜之美景,讀來感到充滿詩情畫意: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

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游覽三疊泉,還可觀賞九疊屏。九疊屏又名屏風疊,因山如屏風,九疊而成得其名,又因鐵色壁立,似裂雲制錦,故稱之為屏風疊盡。當年李白曾隱居於此,如他所雲的那樣:「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的確,「匡山雲錦九疊之勝神所棲,界天絕壁雲為梯」。

在距三疊泉瀑布數里,有一澗名「相思澗」,相傳漢武帝下長江,登匡廬,曾臨澗築「羽章館」。此後,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女李女貞來此修道,大詩人李白在宋女貞來廬山修道時,曾感慨賦詩曰:「羨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策玉鞭。」後來,李女貞在相思澗傍的詠真洞中,修煉成仙,便騎鶴而去,至今仍流傳著關於詠真洞天的神話,遊人還可在深澗的一塊大石頭上看到「詠真洞天」四個大字。

從三疊泉瀑布的觀瀑亭處,繞道下行,可尋覓觀音洞,洞旁鐫有鄧旭所書「竹影疑蹤」四字。相傳此處是仙人洞內的竹林寺後門。自從竹林寺隱去後,多少人只見其影而不見其門。其中有一個砍樵人,無意中發現了一片竹葉沿山泉逆流而上,感到非常驚奇,於是便追蹤溯源而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刻有「竹影疑蹤」四字的洞中。進入洞中,他看完和尚走了一盤棋,出洞後,便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家,方知「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了。

開 先 瀑 布

古人雲:「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秀峰,座落在廬山南麓的星子縣境內,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景色十分迷人。秀峰之美,在於瀑秀、潭秀、峽秀、水秀,諸秀匯聚,各施其妍。從歸宗寺驅車5公里,便可至秀峰風景區。

所謂秀峰,實際上是香爐、雙劍、文殊、鶴鳴、獅子、龜背、姊妹諸峰的總稱。著名的廬山開先瀑布就在鶴鳴、龜背二峰之間,它是同源異流的東西兩瀑。東瀑自鶴鳴、龜背兩峰之間奔流而出,由於受到兩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過程中,水流散開,形若馬尾。故名馬尾瀑。西瀑自黃岩山巔傾瀉下來,跌落在雙劍峰頂的大龍潭中,再繞出雙劍峰東,緣崖懸掛數百丈,名黃岩瀑,漸與馬尾瀑合流經青玉峽狂奔至龍潭中。李白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兩首,就是描繪這里的瀑布景觀,其一曰: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

但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則更為世人所熟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氣勢宏偉的開先兩瀑中,西瀑黃岩瀑更為壯觀。黃岩瀑,又名瀑布水,它在枯水季節成為涓涓細流,形如一線從崖頂垂落下來;而到洪水季節,雨水充沛,溪水水流大增,那瀑布水便如玉龍天降,銀漢倒懸,奔騰而下。在陽光里,瀑布水面泛著銀光點點,蔚為壯觀。那瀑布水跌落過程中,濺激起的無數水花雨霧,則經山風吹拂,化為陣陣煙雲,隨風飄入雲際。相傳當年李白在廬山隱居時,每當春夏豐水時節,便登峰觀瀑,於是李白將廬山瀑布寫得那麼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另一首詠瀑詩,是元代文學家楊維禎寫的《廬山瀑布謠》,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力,將廬山瀑布描繪的絢麗多姿。謠曰:

銀河忽如瓠子決,瀉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並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

相逢雲石子,有似捉月仙。

灑喉無耐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冷淵。

開先瀑布之美,還在於其山下左右、四周的景色均十分優美秀麗,正是這種秀美的環境,才扒開先瀑布襯托得更加嫵媚嬌嬈。

開先瀑布之上端,是秀峰簇簇,各具特色。有「日照香爐生紫煙」的香爐峰,詩人們這樣吟頌它:「香爐一絕峰,時生旦暮煙」,「香爐不鑄石陶甄,鼻不聞香眼見煙」;香爐峰面對的雙劍峰,它宛若雙把利劍,嵌插在群峰之間,唐朝江州隱士來鵠,曾藉此抒懷:

倚天雙劍古今閑,三尺高於四面山。

若使火雲燒得動,殆應農田滿人間。

鶴鳴峰則形如仰鶴,又有傳說「嘗有鶴棲鳴」,現在當然是「不見山頭夜鶴鳴,空遺山下瀑布聲」了。獅子峰,形態險惡,朱熹當年有詩雲:

石骨苔衣雖賦形,蹲空獨逞惑猙獰。

威尊石獸終何用,誰解當年吼一聲。

至於姊妹峰,則娟娟並坐,美麗動人。據說這與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有關。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鄱陽湖上有兩個俊俏的漁家姊妹,她們每天出來在鄱陽湖上打漁,又常常為秀峰一帶的美景所迷住,結果什麼魚都沒有打撈上。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姊妹倆決定要去秀峰遊玩一番。來到秀峰腳下,姊妹倆解衣在玉真仙女曾沐過浴的浴仙池中嬉戲沐浴,又在龍潭的旁邊,對水梳妝打扮,然後貪婪地喝了幾大口龍井水,便沿青玉峽攀登蘿登山,心想登上雙劍峰,採下那峰頂之上的龍池中仙女栽種的玉蓮,送給打漁的鄉親們吃。可姊妹倆一見到這泉瀑爭鳴,百花盛開,蜂蝶忙碌的美景,不禁忘情地遊玩起來,終於誤入仙山,被玉真仙女收留作為徒弟。雖然在仙境之中,生活得舒服自在,但日久天長,姊妹倆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打漁的鄉親們,於是羽化成聯袂偕歸的兩峰,這就是現在的姊妹峰。站在鄱陽湖畔,遠遠望去,恰似朝鄱陽湖奔來的姊妹倆。

開先瀑布的下面,有一峽一潭,峽名青玉峽,潭曰龍潭。龍潭之水,為開先東西兩瀑跌落匯流而成,故有「劈開青玉峽,飛出雙白龍」之說。青玉峽景色奇秀,其間依山臨澗的漱玉亭,是遊客觀瀑聽泉的最佳處。蘇東坡曾題有《青玉峽漱玉亭》一詩,詩曰:

高岩蔽赤日,深谷來悲風。

掰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

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

余流滑無聲,快寫出山P64.

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

盪盪白銀闕,沉沉水晶宮。

願從琴高生,腳踏赤鯇公。

手持玉芙蕖,跳入清冷中。

青玉峽與龍潭,三面比例,崖危岩巉。這里摩崖石刻,不勝其數。其中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手書「第一山」,「青玉峽」以及「廬山」、「龍虎」、「洗心」、「風泉雲壑」、「濯纓洗耳」、「直瀉銀河」、「今古奇觀」、「星漢分流」等等多處字刻。真是「龍潭方丈地,大小古賢鐫。注破無名石,鑿穿有骨泉」。

青玉峽叢林中,原有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的秀峰寺。始建於南唐,相傳南唐中主李璟曾築台在此讀書,當時秀峰寺成為開先寺,大概開先瀑布之名有此而得。

若從秀峰寺沿西北方向的山徑向上攀登5華里左右,便可抵達黃岩山。這里山深谷幽,遊人罕至,景色特別美妙。每當煙雨初霽之時,山光斂翠,雲壑碧染,使人不禁如入仙境,流連忘返。若再興致,可向南攀登文殊峰。登上文殊峰頂再舉目環望,秀麗群峰,盡入眼底。鄱陽湖水,煙波浩淼,帆影點點,亦在腳下。

石 門 澗 瀑 布

石門澗瀑布,位於天池山與鐵船峰之間,它是廬山瀑布群中最早被錄入史冊的古泉。2000多年前的《後漢地理志》中記載道:「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亦有記載:「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聳,其狀若門。」又據《桑紀》雲:「石門者,天池、鐵船二山,並峙如門也。」看來石門澗瀑布的發現,要比三疊泉瀑布早好多年。

遊人若從山下前往石門澗瀑布,可由東林寺沿公路西行約3華里到賽陽橋,再從小道折向廬山水電廠二級發電站,然後順山澗探路前行,便可抵石門澗瀑布。另一路線是從山頂龍首崖至清涼台下行,緣當年徐霞客穿澗登山的百丈梯險道攀崖而下,亦可抵達石門澗瀑布。

遊人從山麓之文殊寺舊址處,便可抬頭望見一幅雄奇圖畫:一邊鐵船峰,疊壁千仞;一邊天池山,削崖萬丈,兩峰並峙如門,石門澗瀑布如深澗中一匹白馬,奔騰破門二處,聲震數里之外。

然而要沿澗谷走到石門澗瀑布,還有一段艱難的路程。從澗谷上攀,山勢漸險,一路多巨石擋道,時上時下,時走時爬,沒有一定的體力,大概是難以通過。尤其是到石門坎時,那兩崖之間僅存一條細細的縫隙,遊客側身方能通過。

而一旦通過石門坎,展現在眼前的卻是另外一幅奇美的景象:這里清泉奏樂,山花怒放,高山之下有積水湖,湖底亂石紛雜,陽光映照下,波動影移,彷彿一條條擺尾搖動的游魚。湖邊有「釣魚崖」送禮,釣魚崖旁又有一塊巨大的磐石,石上有「石門澗」三個大字,這里相傳是東林寺僧侶送龍飯中途息憩的地方。當年慧遠和尚游覽石門澗瀑布時,亦常在此地稍坐,靜觀山色瀑景之美。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涉澗尋訪慧遠之遺跡時,亦登臨此大磐石,並作一首詠石門澗的五言詩。詩曰:

石門無舊徑,披榛訪遺跡,

時逢山水秋,清輝如古昔。

常聞慧遠輩,題詩此岩壁,

雲復莓苔封,蒼然無處覓,

蕭疏野生竹,崩剝多年石。

自從東晉後,無復人游歷,

獨有秋澗聲,潺湲空旦夕。

從釣魚崖再登山而上,道路越走越崎嶇不平,好不容易攀上一懸崖絕壁,哪想到峽谷變得更加險P66。這里是廬山的西南大斷層經過處,峽谷深達幾百米,而兩邊奇峰迭宕,壁削千仞。桅桿峰與童子崖如劍插天而立,使人感到前途有奇瀑,道路太艱難,遊人鼓足勁越過桅桿峰和童子崖後,方見一條闊30餘米的白練,翻崖飄落,墜入碧龍潭中。此時再觀石門澗瀑布,那團團騰起的煙霧,在陽光里形成一道道若隱若現的七彩霓虹,更為奇壯的石門澗瀑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秀色。若遊人再走近瀑布,從下而上仰視石門澗瀑布,其狀似玉龍從天而降,噴吐著陣陣煙霧,萬千銀珠,打得由人滿身潮濕,雙眼難睜,只是一片迷濛渾沌;瀑布擊石發出的轟轟聲響,又如雷鳴過頂,讓人聽之驚心動魄。翹首仰望,四周萬仞石城,壁壘深嚴,再看天池山,巉岩萬狀,龍首崖,亦非蒼龍昂首,而是飛向蒼穹。文殊岩奇松倒懸,蔚為奇觀。

石門澗瀑布的奇壯景觀,吸引了無數詩人來賦詩歌詠。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用「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來形容石門澗瀑布。袁枚則在觀瀑後,寫下了「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電費笙匏」、「銀河飛落青松梢,素車白馬雲中跑」等詩句,來贊美石門澗瀑布。

由於石門澗瀑布發現較早,有些人認為它可算是廬山的第一瀑,並贊之為廬山瀑布群中的最佳者,看來亦不無道理。

黃 龍 潭 和 烏 龍 潭 瀑 布

在廬山三寶樹風景區,有著匡廬瀑布群中以秀美纖柔為其特色的兩個瀑布——黃龍潭瀑布和烏龍潭瀑布。從三寶樹到黃龍潭瀑布,只有很短的距離。只見一幽谷之中,崖壁陡立,岩石層迭,四周草木茂盛,一條瀑布從十幾米高的崖上跌下,發出陣陣悅耳動聽的擊水聲,瀑布跌落潭中,稍坐停積,繼而又在石縫之中蜿蜒流淌,奔向下游。黃龍潭瀑布以秀、幽見長,大概不是正午時分,黃龍潭瀑布是不太會受到陽光照射的,因此,潭邊瀑下之石塊崖壁上,青苔遍布,把小澗打扮得一片綠色,襯托著飛流而下的雪白透明的瀑布,更使黃龍潭顯得格外幽靜、深秀和清涼。另外,黃龍潭瀑布旁邊還有一些石刻。

從黃龍潭瀑布向下走上幾百米,然後再向西北方向溯另一小溪上行,不一會兒就可到達烏龍潭瀑布。只見瀑布從幾塊巨石中奪路沖出,分成三股,只有數米高,然而姿態十分優美。那一股股水流,跌落水中,發出婉轉悠揚的樂音;那烏龍潭水,清澈透明,惹人喜愛。遊人至此,不禁會體會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含意。

關於黃龍潭、烏龍潭兩瀑,民間流傳著一個黃龍和白龍的神話故事:

三寶樹風景區中有黃龍寺遺址。相傳此寺為高僧徹空為降伏黃龍潭中的黃龍而建造的。當時黃龍潭中潛藏一條桀驁不馴的黃龍,時常亂發脾氣,攪得山洪暴發,淹沒良田,百姓遭災,然而又潛於崖陡潭深的黃龍潭中。這樣,黃龍的所作所為,已使下游地區常受洪澇之苦。後來,高僧徹空禪師雲游至此,聽說竟有如此為非作歹之黃龍,便以佛家之普渡眾生教義,馴服了這條黃龍。黃龍歸善後,它的後代便化為群蛟,再次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徹空禪師見此情景,便敲響神鍾,群蛟聞鍾聲而驚逃。為了徹底降服群蛟,造福黎民,徹空禪師便在離黃龍潭不遠處,修建了黃龍寺,以鎮群蛟,並在黃龍寺賜經亭旁掘下制龍洞,將神鍾倒扣洞中,這樣便降伏了群蛟孽龍,故現在三寶樹附近有一塊巨石,上刻「降龍」兩字,這就是那口神鍾所化的「降龍石」。

數百年過後,徹空禪師早已歸西天,所降群龍亦已大多歸正,唯有紅黑二龍,惡性不該,仍常常化作紅黑二雲沖天而起,凌空鏖戰,攪得周天昏暗,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兩條孽龍激戰所經之地,樹木連根拔起,農舍不剩片瓦,惟有徹空禪師所建的黃龍寺藏經圖依舊巋然不動,賜經亭、三寶樹完好無損。

而在黃龍潭不遠處的烏龍潭中,卻藏著一條溫馴善良的白龍,那白龍不僅不像黃龍那樣性格暴烈,興風作雨,禍害百姓,反而時常給東林寺慧遠和尚和當地黎民百姓帶來許多方便。大旱日子白龍便噴雲吐霧,普降甘霖,滋潤禾苗,造福眾生。大澇時節,白龍又吸水排澇,不使洪水淹沒農田,危害農舍,故白龍受到東林寺眾僧和周圍百姓的喜愛和崇拜。為了表示這謝忱和敬意,百姓在每年6月初,採集百果,送來菜飯,投入潭中,祭祀神龍。這種活動當地群眾就稱為送龍飯。據說,龍飯必須送到烏龍潭之中,否則即使放在離潭很近的石頭上,白龍亦不會來領情的。多少年,白龍一直在烏龍潭中修身養性,造福生靈。那分成數股的烏龍潭瀑布,終年流淌不息,晝夜伴隨著白龍。就這樣,烏龍潭與烏龍潭瀑布形成了。人們每每游覽到此,不僅為這里的嫵媚秀色所吸引,亦為這里流傳如此優美動人的傳說,而良久徘徊,流連忘返。

現代園林建築專家,詩人陳從周教授游覽廬山黃龍彈和烏龍潭瀑布後,曾作《觀龍潭瀑》詩一首,詩曰:

似晴欲雨費疑猜,誰把天公巧妙開。

峰影都沉潭影底,廬山之水日邊來。

王 家 坡 雙 瀑

遊人從九江驅車上廬山,行至山北公路小天池旁,向南俯視,可見一「U」型平坦大谷地,這便是蓮花谷。當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提出廬山存在冰川遺跡時,就認為蓮花谷是一個最典型的冰川穀地,一萬多年前的第四紀冰川就在此谷地形成發育,冰川沿蓮花谷而下,直抵鄱陽湖畔的鞋山,現在,遊人站在公路旁眺望鄱陽湖中,還可見一孤山形若鞋子,這便是當年冰川的遺跡。

蓮花谷之南側便是王家坡雙瀑的位置所在。遊人前往觀賞必須徒步攀登數里崎嶇山路,才能抵達王家坡雙瀑。初聞雙瀑之聲,已覺悠揚悅耳,再觀雙瀑之景,更覺嫵媚可愛。翠竹綠林掩映之中的王家坡雙瀑,它不像匡廬之三疊泉瀑布、石門澗瀑布那麼雄壯威風,氣勢磅礴,而像兩只比翼雙飛的戀鳥,雙雙跳躍在山澗之中,傾瀉在碧龍潭裡。

碧龍潭水,晶瑩潔凈,水流緩慢,中央較深,邊緣稍淺,環潭四周,竹影婆娑,綠樹扶疏,怪石嶙峋,奇峰聳立,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天然游泳池。潭中橫卧一塊巨石,名太平石,石上鐫刻由「碧龍潭」三字,石面平整,可容坐數十人,遊人仰卧在太平石上,可飽覽四周風光。靜聽空山幽泉,水聲悠揚;又聞瀑布擊水,聲若銀瓶乍裂,水漿迸濺;再細細搜尋,山風吹過竹林,送來一陣陣悅耳的沙沙響聲;有時山谷之中,還會夾雜著各種會歌唱的昆蟲的啾啾叫聲;此時的碧龍潭,彷彿成了一個天然舞池,遊人盡可在大自然如此豐富優美的旋律伴奏下,在舞池中翩然起舞,大概可稱之為真正的「水上芭蕾」了。

若遊人還有餘興,可再攀過雙瀑崖壁,絕壁之上亦有一番別樣天地。只見又一瀑布妖嬌折瀉,在山風的吹拂下,化為縷縷銀絲,朵朵雨花,飄飄裊裊灑落於潭中。潭中水清見底,亂石遍布,有圓有方,有凹有凸,有正有斜,姿態萬千,煞是可愛。仰望群峰肅立,當中縫隙鍾,露出一線天色;俯視山泉溪瀑,水流時緩時急,似乎伴有明快的節奏;東眺鄱陽一湖,碧波萬頃,帆影點點;西觀翠竹林中,奇花異草,豐美絢麗,修竹萬竿,沙沙作聲。

的確,王家坡雙瀑並不是以三疊泉瀑布般磅礴的氣勢令遊人折服,而是以其夢幻般的深秀柔靜之美,使人沉醉,迷戀。

玉 簾 泉 瀑 布

驅車從廬山南麓栗里出發東行約5公里,抵達歸宗寺遺址,抬頭望見金輪峰,直插雲天,石鏡峰拔地而起,其上的懸崖間,便是那「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玉簾泉瀑布。

「玉簾鋪水半天垂」,玉簾泉瀑布高達數百丈,闊有八、九丈,遠遠望去,真如一幕玉珠水晶串成的垂簾。玉簾泉與廬山瀑布群中的其他瀑布有著明顯的不同,它並不像石門澗瀑布那樣水勢洶涌,聲響嚇人,亦不像烏龍潭瀑布那樣玲瓏嫵媚,婉轉流淌,而是屬於那種數尺之上尚是水,數尺之下全是煙的瀑布。玉簾泉瀑布在半空之中,便化為縷縷散絲,陣陣煙霧,因風作態,隨意飄揚。陽光照射下,霓虹隱現,玉簾變成五彩珠簾,跌入潭中,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瀑聲清脆悅耳。此番景色,不禁使人聯想起著名的雁盪大龍湫瀑布來了,相比之下,玉簾泉瀑布別有一番嫵媚柔

㈥ 廬山為什麼是神秘的

廬山(Lu Mountain)地處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以南,濱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廬山山體呈橢圓形,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尤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遊客所嚮往,是國內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游覽勝地。

廬山簡況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她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上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跡,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4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地理位置

廬山,是我國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位於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雄踞於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可謂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著萬里長江,正瀕而側影著千頃闊湖,山清水秀景色泛勝。由長江、廬山、鄱陽湖相夾地帶,才會形成襟江帶湖、江環湖繞,山光水色、嵐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雲:「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形容恰到好處。也正因是如此,廬山才不愧為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

廬山是一座崛起於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經過漫長復雜的地質運動:早在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過「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銼磨,後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白堊紀時發生「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

廬山地形走向,東西伸張,南北收縮,像片枇杷樹葉。東臨高壟,西接賽陽,南瀕黃龍山麓,北靠蓮花。其長約29公里,寬約15公里,周圍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由於廬山所處在亞熱帶地方,土質潮濕肥沃,氣候濕潤,有利各種植物發育。因此,在這廣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森林覆蓋率達 %。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概括說來,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亞熱帶竹林,有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溫帶落葉闊葉林,有寒帶針葉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時夾雜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鬱郁蔥蔥,好個植物薈萃之所以成為勝地,也與植被的功績分不開。如此茂林修竹,不愧為幽雅翠境。

氣候狀況

廬山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這是廬山又一優越條件。節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根據歷年記載:最高只32攝氏度,最低在-16.8攝氏度,全年平均為15攝氏度,可見廬山氣溫適度。一至於四季,按季節平均計算差異也較正常:春季是11.5攝氏度,夏季為22.6攝氏度,秋季則為17.4攝氏度,冬季常在1攝氏度左右。廬山頂端因處高空地帶,加上江環湖繞,濕潤氣流在前進中受到山地阻擋,易於興雲作雨。所以,廬山雨量豐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達168天。廬山雲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2天。更奇異的是廬山雲霧常年此出彼沒和變化莫測,給廬山增添了妙景。廬山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在雨量豐沛條件下,有多達90多座峰嶺的廬山,因地殼運動和冰川剝蝕的巧琢,有的峰嶺夾峙峽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淵澗,構成眾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斷,形成數量眾多景觀壯美的瀑布,此為廬山一奇。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各處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達1474米,且山上樹林密布,山下江湖環繞,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氣濕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氣溫差異較大。每年盛夏,鄱陽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氣溫可達39℃以上,℃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間。從揮汗如雨的山下來到涼爽宜人的山上,真是兩重世界兩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贊:「初到恍然別造一世界者。」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跡遍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的名勝古跡還有: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屯兵飲馬的小天池、憑欄可極目遠眺蜿蜒長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徑賞花的花徑、千年古樹三寶樹、觀鄱陽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種植物的植物園、如五老並立的五老峰、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等等。

廬山的來歷

有一種傳說,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公元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 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 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xido音肖;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廬山文化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深受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的表睞,並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託,政客、名流的活動舞台,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並使廬山深藏文化的底蘊。

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辟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宋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

㈦ 廬山的資料

廬山瀑布群是有歷史的,歷代諸多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贊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詩人李白的《題廬山瀑布》,已成千古絕唱。廬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舊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

站在三疊泉瀑布前的觀景石台上舉目望去,但見全長近百米的白練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白練懸掛於空中,三疊分明,正如古人所雲:「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而在水流飛濺中,遠隔十幾米仍覺濕意撲面。

除三疊泉瀑布外,廬山瀑布群還有開生瀑、石門澗、玉簾泉、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等。廬山瀑布群便是以不同的風貌向世人展示她的萬般風情。

廬山(Lushan) 又稱匡山。在長江和鄱陽湖之濱,江西省北部,屬九江市管轄。走向東北—西南,長25公里,寬約10公里,大小山峰約90多座,面積250平方公里。主峰漢陽峰,海拔1543米。游覽區中心牯嶺鎮,海拔1474米。廬山是一座古老的褶皺斷塊山,它平地崛起,高聳入雲,綿亘曲折,俏麗多姿,素以「巉崖、峭壁、清泉、飛瀑」著稱。廬山是長江中下游馳名中外的避暑療養觀光勝地,被人們譽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在我國名山中,向以「廬山天下瀑」獨居鰲頭。奇峰、怪石是廬山自然景觀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景點有漢陽峰、五老峰以及「五嶺四谷」等。漢陽峰是在斷塊山頂部一座突起的饅頭狀花崗岩岩株,山上植物資源豐富。有闊葉林木20多種,灌木藤本40多種,草本植物80餘種。五老峰坐落於廬山東南邊緣,五峰聳峙,突兀雄偉,雲煙飄渺,變化萬千。此山由石英質砂岩構成,岩性堅硬,抗蝕性強,東側形成高達千米的海會—溫泉大斷崖。「五嶺四谷」是廬山頂部相間排列的一系列峰谷景觀,從西北至東南依次為:虎背嶺、西谷、牯嶺、東谷、女兒城、大校場谷、大月山、七星沖、五老峰。此外還有上霄峰、九疊屏、鐵船峰、含鄱嶺等奇峰勝景。廬山怪石千姿百態,著名的有冰桌、人頭石、醉石、蛤蟆石等。廬山岩洞石龕很多,其中以仙人洞、白鹿洞、馬祖洞、蓮花洞等最出名。廬山飛瀑也很饗人,如馳名於世的石門澗、開先、三疊泉、黃龍潭、玉簾泉等,其中三疊泉瀑布,落差達300米,是我國垂高最大的山嶽瀑布之一。總之,廬山的峰、石、洞、瀑處處以「奇」制勝,難怪蘇東坡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氣候宜人,是天然避暑勝地。其特點是;氣溫較涼爽、降水多、雲霧多。廬山還是長江流域一顆綠色明珠,從下至上分布著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和針葉混交林及灌木林四個植物帶,全山共有高等植物2700多種,現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廬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也很豐富,這里有眾多的歷史傳說,有馳名中外的三大名寺(西林、東林、大林)和五大叢林(海會、秀峰、萬杉、棲賢、歸宗),有大量的名人遺蹤和摩崖題刻等

㈧ 廬山地理概貌是什麼

廬山,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尤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遊客所嚮往,是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游覽勝地。歷代題詩極多,李白《望廬山瀑布》尤為著名。

廬山,是中國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於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的蓮花鎮附近。可謂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著萬里長江,山清水秀景色十分宜人。

㈨ 廬山是我國著名的什麼

廬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游覽勝地。

㈩ 哪兩部記載地理的名著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

《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