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學科德育案例

初中地理學科德育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3-13 16:19:11

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個途徑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

Ⅱ 如何地理課堂中滲透德育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長著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父輩創造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就容易走上安於現狀缺乏奮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強對學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從小立志成才,從而發奮圖強,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進行教學,只有高揚德育旗幟,為造就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棟梁之才的遠大目標而奮斗,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課堂的核心。

Ⅲ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

文昌華僑中學 溫文頓 摘要:德育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德育所涉及和滲透的范圍相當廣泛,同樣,德育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滲透到各個學科中。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德育工作,是我們每個地理教師所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結合教材 思想性 科學性 現實性 鄉土地理比較法 地理旅行 實事求是 「寓德育於智育之中」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因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以及精密的邏輯性,都含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使科學性和思想性緊密地結合,這是地理課,也是所有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根本原則。以中國地理而言,主要是講授我國的地理環境,以及我國人民利用地理環境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這些知識正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內容。例如,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多種多樣,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發展生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快發展等等,都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中國地理教學中,除了講述我國自然條件有利方面外,還要講述不利的方面,以及為了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所作的巨大努力。例如,由於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和季節分配不均,常在一些地區引起旱澇災害,為了戰勝這些災害,我國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這些內容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改造祖國不利的自然條件,克服困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雄心壯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教材,深入分析和發掘教材的思想性,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在地理教材中的體現,有的可明顯看出,容易分析;但有的則是潛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發現。地理教師在分析和發掘地理的思想時,必須下大功夫。因為教學的思想性都體現在教材之中,所以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地理觀點闡明各種地理現象。所謂正確的地理觀點,在中學地理教學中,主要是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種族觀和正確的因果觀。正確的人地觀,就是科學地說明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正確闡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要尊重自然規律,合理的、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不能濫用自然、摧殘自然,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例如,講授我國土地資源時,可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讓學生知道:雖然我國土地面積寬廣,但我國人口眾多,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導致了我國嚴重的荒漠化問題。同時還可以結合我們當地沿海灘塗的過度開發利用,所導致的海岸生態遭破壞,物種減少等實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種族觀,就是要科學的說明各人種和民族的科學、文化、風俗、習慣等特性,反對種族優越論,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樹立各人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正確的因果觀,就是要科學地解釋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果關系。要正確的運用唯物辯證法,反對主觀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各種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進而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實際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當前的國內和國際形勢聯系起來,是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聯系哪些實際?要聯系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際,要聯系國內外重大的政治時事,要聯繫世界各國(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現狀;要聯系具有地理意義和政治意義的歷史性的地理雜談等等。這樣進行聯系之後,就可以增強地理教學的現實性和思想性,有利於生動具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地理教科書的內容,既要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受到時間的限制,難以及時地將發展中的一切現象都反映進來。這就要求地理老師在講授某些問題時,要及時地引用新近資料,以補充教科書的不足。但這些材料又必須與所講授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離開主題,牽強附會。例如:講到中國的疆域時,可利用最近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在我國南海海域中的挑釁行為,美國軍事重返亞太地區部署的戰略等事件,這樣的實例很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那股愛國情感!在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教學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注意用自己所在地的實例,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美好遠景,這對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政治熱情尤為重要。因為把青少年對家鄉的熱愛擴大並引向對祖國的熱愛上,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可以使他們至誠無間地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激發起他們為祖國而獻身的熱情。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比較兩個或兩類事物的共同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就能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性質,比較法是一種活躍的思維形式,當我們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思維積極地活躍著,從而比較出兩種事物或現象的差異性和共同性,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它們的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確切的地理概念。如果不運用比較法,只是直接敘述各種地理概念或描述地理事物或地區的特徵,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解或描述,而不是用自己腦子去思考問題,思維能力就得不到培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講解美國工業布局特點時,先啟發學生思維,提出日本鋼鐵工業多分布在太平洋和瀨戶內海沿岸?通過分析比較指出它們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得出結論:兩國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共同點是,都是利用廉價的水運條件。差異是:日本國內資源貧乏,工業原料,燃料依靠國外輸入,工業產品依賴國外市場,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車製造等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帶,而美國是利用五大湖地區附近豐富的煤鐵發展冶金工業,其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五大淡水湖地區。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深刻,又利於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正確的辯證思想。同時因為通過事物比較所得到的科學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能產生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教育作用,這無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通過新舊中國的對比,就可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使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更加熱愛。又如,通過洞庭湖今昔對比,可使學生認識湖泊演化的規律,對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要作用。還有,在講到珠三角地區時,對比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改革開放前後經濟發展的變化,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在指導學生進行地理課外活動,或進行地理旅遊參觀,特別是具有強烈政治性和現實意義的時事地理報告,地理時事畫廊等,都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地理旅行參觀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教育更有顯著的作用。當學生看到祖國的壯麗山河,廣大的林木、草原和沃野,眾多的工廠、礦山和美麗的城市、村莊時,都能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地理旅行參觀,使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存在、發展變化和相互,都能有一個直接認識,特別是地理旅行參觀,還可以振奮學生精神,建立起旺盛的樂觀情緒。這是因為美麗壯觀的大自然,在青少年心靈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教育影響。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度過學習的一天,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相當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也要實事求是,不能公式化,正面的東西應該講,而反面的東西也不應迴避。例如,講授我國自然條件時,既要指出它的優越性,又要指出它的不足之處,這些下面的東西會產生鼓舞和教育作用,而反面的東西也能激勵學生立志去克服它和改造它,同樣也能產生教育作用。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首先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強烈的無產階級思想情感,崇高的愛國主義熱忱和國際主義精神,以及鮮明正確的是非觀念。只有如此,才能產生較大的教育作用,較好地完成地理課的教育任務。否則,無論引用什麼樣好的材料,教育效果也不會顯著的。

Ⅳ 初中地理課怎樣進行德育教育字

在地理教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並將德育因素系統化形成統一的教學整體。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一是教師要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將德育貫穿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中;二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那麼,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將德育貫穿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中
德育是科任教師的重要職責,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施教者的教師,要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將德育貫穿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中。
1.備課中教師要備德育。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准備,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在備課時精心准備,考慮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只有這樣,德育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因此,備課時,教師不僅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而且要從學生的身心特徵出發來考慮德育的內容、方法。這樣,學生才會接受德育,教育才會做到有的放矢。
2.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對學進行德育。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結合課堂教學的情景,根據教學計劃對學生適時的進行德育,讓德育貫穿於課堂教學之中。
二、在教材中尋找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地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
1.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本,搜集優美的景觀圖片、視頻、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受到自然的山川美景、祖國山河的壯觀;同時,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分發揮想像力,細細品味自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通過對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雄偉壯麗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識的傳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2.根據地理國情對進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不僅展示我國地理國情的優勢,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指出我國地理國情的劣勢來增加危機感。
3.根據地理規律來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地理規律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然規律的變化是互相聯系和對立統一的。例如:在教學地理環境時,教師要講清楚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以及工業、農業、交通等,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有意識的讓學生認識到任何地理事物的內部都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而對立雙方的矛盾斗爭,使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統一思想。
4.根據自然環境變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來對學進行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自然環境變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來對學進行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例如:講授《黃河的治理》時,先引導學生讀景觀圖,然後讓學生們一一列舉黃河水患:上游――土地沙漠化、凌汛;中游――「地上河」以及目前存在的斷流現象,最然後指導學生分析存在這些嚴重水患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黃河上游濫砍濫伐濫挖,導致地面植被遭到破壞,使泥沙流入下游,沉積形成了「地上河」造成的。從而使學生明確人類不僅要保護環境、保護生態,而且要與自然要和諧發展,著眼未來,才可可持續發展。
5.通過地理學教的故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地理教材中有血多地理學家的故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繪聲繪色地介紹這些地理學家為了完成科學研究,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6.綜合家鄉的巨大變遷,培養學生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結合教材內容對家鄉的介紹和鄉土地理的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家鄉各行各業的巨大變化,用事實來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如通過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比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比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較,家鄉人民文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較,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弘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想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既要樹立「以德為首」的德育理念,把德育貫穿於地理課堂教學之中,又要根據地理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

Ⅳ 淺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肩負著引導學生沿著正確健康的道路前進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內,在初中教學中,地理容學科有著許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學科難以實現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教學也能夠更加體現德育教育的本質。本文首先闡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後針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對地理教學的一些建議。(剩餘2003字)

Ⅵ 七年級地方家鄉學科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長著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父輩創造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就容易走上安於現狀缺乏奮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強對學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從小立志成才,從而發奮圖強,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進行教學,只有高揚德育旗幟,為造就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棟梁之才的遠大目標而奮斗,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課堂的核心。

Ⅶ 淺談如何在初中地理課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
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布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3.
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
,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系。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數據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