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案例分析報告

地理教學案例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13 14:46:11

A.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三、總結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B. 急求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案例或材料

「研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就學生的個性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學生的具體活動中,兩者常常是相輔相成、結伴而行。之所以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強調「研究性學習」,並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完全不好,而是因為過去我們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或退居邊緣。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它在課程中的應有位置。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能力可以在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在一定的情況下「研究性學習」課程也可和學科教學打通使用,在學科教學中充分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下面就以幾個案例來探討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案例1:高一地理《7.4城市交通運輸》課前一周,班內學生以4—5人為一小組進行本城交通運輸的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當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麼優點和不足;主要的交通問題是什麼。以上內容由小組內同學自行安排分工或合作進行。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結合各小組調查情況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並提供適當幫助和指導,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然後各小組之間將各自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並對有關問題展開討論。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參與交流和討論,除對交流起到組織作用外,還對學生作指導、點撥,保證交流、討論的有效進行。教師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根據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最後,教師還可以安排課後的擴展性活動:(1) 各組完成一份調研報告(2) 寫一封致全體市民的倡議信:《讓城市交通更暢通快捷》案例2: 高一地理《4.3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可以使用小組活動、主題辯論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提出辯題:「水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並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全班分兩大組,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調查采訪之後,自由選擇正方和反方。每方有兩種角色供學生選擇:辯手,主要發言;策劃,搜集和製作支持本方辯手的材料。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分配角色。課前的准備有組內分工合作完成。上課時,教師充當辯論主席。各方輪流發言用分析、講解、展示資料等方法試圖說服對方。 辯論結束後,老師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和小結,使學生理解水資源的有限性,並且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撰寫小論文。案例3:高中地理選修第一冊《5.4綜合國力的競爭》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地理學習評價的重點。在學習本節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源(如期刊、報紙、電視、廣播、互連網)搜集資料,寫一篇「建國5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的情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尚需做些什麼的小論文。」撰寫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搜集、整理與表達資料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在寫小論文過程中的完整表現,教師可以對學生在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的過程與能力做出較為准確的評價。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與不足,教師的評語應以鼓勵性的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研究性學習和學科教學是高中學習內容的兩個方面,它們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和價值,前者以獲得知識為主,後者以培養能力為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興此廢彼。開展研究性學習並不是要擯棄學科教學,相反地,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對學科教學應起到良好的作用。況且,研究性學習本來就是要以學科教學為依託的,若沒有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則成了空中樓閣。但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能改革過分注重知識傳承,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的偏向,加強學習內容與現代社會、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改革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C.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D. 如何有效應用案例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
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
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
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
三、總結
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E.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採用案例進行講解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一般規律、原則、方法及操作實驗,從而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可簡單的界定為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選取一些隱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並為學生熟悉的典型實例,通過在對這些實例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意義
(1)推動學生的地理思維。由於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實材料和情景,學生要從紛繁復雜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徵,需要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隱含的知識要素和基本原理,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同時通過舉一反三、引申擴展、遷移模擬、類比評價等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並讓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結果,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因此,案例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改變著單一通道的知識傳遞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信息傳輸,情感交流和意向溝通。在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而且還需要表達和交流,這有利於形成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合作,這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和個體綜合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
(3)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案例教學最明顯的表徵是師生互動,教學同步。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負有引導的責任。如何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為案例提供了廣泛的問題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較大的發揮餘地,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案例教學通常把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作出反應,從而也就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在不用真正深入實踐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並處理到大量各種各樣實際問題的機會。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形成理論視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著理論如何運用於學習實際,從而及時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地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城市規劃問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工農業交通區位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達到教學目的。
(5)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情感。閱讀那些生動、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遷動學生的情思,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更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激勵其情感,並使認識和情感有機結合,形成堅定的教學信念。
二、新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在區域發展部分的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案例教學的要求: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並規定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體現與現行教學大綱有兩點明顯的不同:一是由於區域發展內容的教學由選修變成必修,實際上使案例教學成為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課程標准不再規定必學的區域案例。雖然在大多數教材中,很可能仍選擇現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那些案例,但課程標準的開放對促進高中地理課程的進一步開放和適應各地區具體地理情況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學習原理而非僅學習具體區域」的實質。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課前:精心選編案例
要想在課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對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選編案例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典型性和針對性。即所選取的教學案例要有利於學生得出預期的地理規律、結論,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徵和一般規律,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
(2)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從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都應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能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並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3)情境性和可讀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體、翔實、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於讓學生進入某種問題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實現思維與情景的交流溝通。案例的可讀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學生閱讀,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的價值。
(4)趣味性和難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應生動有趣,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難易性是指案例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太難的案例往往使學生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進而喪失參與的興趣;太簡單的案例,不僅降低了教學的要求,而且也無助於學生思維的鍛煉。
2.課堂:周密安排教學
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相對穩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課堂上要明確教學目的,周密安排教學,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發揮組織者、催化者、引導者的作用,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1)提供和呈現案例。教師通過多元化方式將精心選擇的案例展示出來,並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將置身一個身臨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維的空間,為後面的討論、交流奠定基礎。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之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案例分析。具體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堅持「三結合」和「三有」的原則——即「結合案例內容、結合所提問題、結合有關理論」以及「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總結評價案例,回歸教學內容(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原理),經過分析案例之後,教師要安排學生匯報分析結果,並組織學生評議。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4)案例遷移(拓展新案例,解決新問題),提升學習能力。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而是「教案例」。
3.課後:及時進行反思
為了更好的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後要及時的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案例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師的組織是否到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討論氛圍是否和諧;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創新、不足之處何在等等。這樣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的屬性,有助於教學經驗的理論化
四、目前案例教學中的誤區和對策
目前案例教學常見的誤區是:
(1)教學案例選擇與編寫不恰當。一方面,案例內容簡單,理論含量不多,學生一看就懂,那麼案例教學就會變成實例閱讀課,也就達不到啟發學生思維、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實際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選擇的案例又不能太難、太復雜,案例的難度太大,超越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性,絕大多數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無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那麼分析討論便無從進行,更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餘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
(2)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 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來教,甚至要求學生背案例。教師在課前必須熟悉案例內容並進行深入研究,還要准備好案例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如果准備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誤區。
(3)案例教學忽略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老教師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識至上,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沿襲最早的老教材補充不少內容,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來教,且要求學生記背案例。其實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還是「教案例」。
(4)教師角色的誤區:或擔當「演說員」、或充當「仲裁員」、或放任自流。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新教師身上,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角色誤區: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後便撒手不管,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②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至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③或者充當「仲裁員」,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有損於案例教學的效果,甚至直接導致案例教學的失敗。放任自流,由於缺乏必要的引導,整個課堂將是一盤散沙;越俎代庖,學生成了純粹的觀眾,不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橫斷是非,容易損害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案例教學誤區應該採取的對策是:
(1)選編以鄉土地理、或學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動課和問題研究改編的案例。①教師要注意經常收集、引用一些鮮活的、真實的事例,並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過程的情境呈現給學生,並注意案例的情節,所給材料和敘述的方法要能夠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覺得新奇,有探索慾望。②「活動」和「問題研究」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精選「活動和問題研究」作為拓展案例,可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實現知識遷移。「我國西北地區」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所選擇的典型案例,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和「前蘇聯墾荒區」是兩個拓展案例,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修大壩」是「河流的綜合開發」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讀課標,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標的要求之一是:「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教材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礦產資源四方面比較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從農業和二、三產業比較生產活動差異。如果「教案例」,學生會認為所有的區域比較都從以上幾方面進行。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類似分析。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資源等方面;人類活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場、歷史基礎等方面。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學順利、有序進行,教師對學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礙要做到「心中有數」,設想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可把上課需用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查資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3)注重知識和方法遷移。例如在傳統工業區的典型案例魯爾區教學中,通過分析其區位優勢、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綜合整治措施。但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從案例中提取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而探究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採取的主要對策,因此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拓展案例是實現思維遷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兩個拓展案例(「紅色荒漠化」和「石質荒漠化」)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遷移。同樣都是荒漠化問題,盡管自然環境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自然條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卻是導致荒漠化問題的共同原因,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維方法。同時,在教學上還應增加其它生態環境問題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以促進不同類型生態環境問題間的思維遷移、方法遷移、知識遷移。
(4)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案例教學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學如果涉及區域地理知識,學生相關地理知識薄弱,必然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選的經典案例,示範性強,地域覆蓋面廣。因此案例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地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特點,盡可能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補相關背景資料,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教學中,可以反復以學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的教學中,完全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為教材的補充。
案例教學開放性強,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所以案例教學有其局限性,而傳統教學方式也有其優勢。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用案例教學,應針對教學內容,區別選擇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也應滲透其他教學方式。
(5)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即教師在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於當好「三導」角色即「導航、導游、導演」。即既要善於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討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避免自己成為討論的中心,要善於控制案例討論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保證討論范圍不偏離主題,鼓勵「百家爭鳴」。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作簡短的評論,但一般不直接進行判斷,最好沒有導向性。教師要盡量避免給出肯定的觀點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確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對於學生向老師提出的諸如「究竟誰的說法正確」、「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教師不妨「糊塗」一些,宜用「某某的說法很有見地,不過某某的觀點也很有道理」之類的話語來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斬釘截鐵地下斷語。這是因為有些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惟一正確的」答案,教師的見解更不見得就是「標準的」、「最佳的」。更何況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記住一兩個正確的結論。待案例討論全部結束後,教師可以根據案例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結合學生對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況,概括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對策,明確其依據,著重說明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焦點,並運用相關原理和學生已有的認識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給學生提供參考。總之,作為「總導演」的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是一種獨特的學習形式,它可以極大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選擇和決策,還要重視讓學生從案例學習討論中獲得某種經歷、感悟和學習的技巧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F. 如何進行地理課堂的生成性教學案例

1.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在鑽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廣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一般應包括知識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明確、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素質、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其可能性.
2.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在鑽研整個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及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它,其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說教材重點才重要,其它知識就不重要.所謂難點是相對的,是指學生常常容易誤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寫教案時,主要考慮這樣幾類知識常常是學習的難點:①概念抽象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②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③現象復雜、文字概括性強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闡述的知識.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識.⑥數學知識運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難的知識.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G.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有哪些,地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這兩個問題是教師招考地理專業考綱上要求的,急需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
地理要素分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土壤、水文、大氣、植被、地貌;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幾大要素,細分的話應該有交通、政策、民俗、歷史,區位等要素。
地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
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希望對你有用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