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近代地理學的發展
㈠ 試述地理學的發展分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徵
人文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古代人文地理學的萌芽內時期(萌芽階段):從容公元前9世紀荷馬史詩開始到1859年(19世紀中葉以前)
(2)近代人文地理學的形成時期(近代階段):1859—1945年(19世紀中葉到二戰以前)
(3)現代人文地理學時期(現代階段):1945年—今(二戰以後)
㈡ 俄羅斯地貌學的發展歷史(包括蘇聯時期)
Sulian dilixueshi
蘇聯地理學史
history of Soviet geography
蘇聯地理學是十月革命以後在繼承俄國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俄國地理學18世紀前,俄國地理學主要是大地測量與地圖資料的收集。1739年俄國科學院地理部成立,1758年起由..羅蒙諾索夫主持工作,組織領導了一系列地理考察,獲得了關於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等地區的資料。1799年地理部被撤銷後,地理考察進入低潮。1845年俄國地理學會 ()成立後,考察又活躍起來。
這時期的..謝苗諾夫-天山斯基 ..道庫恰耶 夫、..沃耶伊科夫和 ..阿努欽等,對俄國近代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謝苗諾夫-天山斯基著有《俄羅斯帝國的地理統計詞典》(5卷,1863~1883)及其他許多區域地理著作,其地理學觀點對俄國和蘇聯地理學界產生長期影響。沃耶伊科夫致力於 氣候學研究,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道庫恰耶夫對土壤有創造性的研究,並創立自然地帶學說。阿努欽創辦莫斯科大學地理系,培養出眾多地理學家,對 地貌學和湖泊有專門研究。
蘇聯地理學以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十月革命後至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經濟建設的需要,自然資源研究廣泛開展,推動了地理學發展。① 自然地理學方面。20~30年代在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學、地植物學、冰川學、凍土學、地貌學和 古地理學等方面出版了許多論著。30年代,在自然地理學理論上形成以 ..貝爾格為代表的景觀學派和以..格里戈里耶夫為代表的普通自然地理學派。在理論的研究基礎上,綜合自然地理問題受到重視,提出 地域分異規律,進行了為農業和水利服務的 自然區劃。40年代, ..卡列斯尼克發表《普通地理學原理》(1947)。②經濟地理學方面。 ..巴蘭斯基和..科洛索夫斯基等在其 經濟區劃和區域生產綜合體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上,形成了 經濟地理學中的區域學派,主張用區域的地理綜合研究方法取代單純的部門經濟統計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地理研究中的純經濟統計描述的傾向又抬頭。50年代, ..格拉西莫夫提出建設地理學的思想。
但由於長期分割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蘇聯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為蘇聯經濟建設服務也受到限制。1960年, ..阿努欽發表《地理學的理論問題》一書,主張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統一,就 地理環境、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等問題在蘇聯地理學界引起論戰。阿努欽的觀點得到巴蘭斯基、..紹什金等的贊同,但遭到格拉西莫夫、卡列斯尼克等的反對。論戰的結果使阿努欽的觀點得到承認,並推動了蘇聯地理學的發展。
第二階段,60年代以後,蘇聯地理學取得了北水南調、貝加爾湖地區開發、規劃西伯利亞-遠東鐵路干線、生產力配置和能源開發的潛力研究等成果;新技術的引進推動了景觀地球化學、生物地理、醫學地理、工程地理、生態地理、社會地理、地理預測等學科和領域的發展;海洋資源的開發使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經濟地理作為新的方向迅速發展起來。紹什金的《經濟地理學:歷史、理論、方和實踐》(1973),全面闡述了經濟地理學的對象、任務、發展歷史和基本理論。此外, 極地地理、荒漠地理、資源地理等,在蘇聯地理學中也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㈢ 人文地理學的近代階段
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1822~1859,第2版)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一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P.維達爾-白蘭士不同意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提出另一派人地關系論的觀點,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特殊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J.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曾譯《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P.M.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3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H. H.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德國學者O.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與此同時,另一美國學者D.S.惠特爾西提出「相繼佔用」學說,認為地理學不應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人類社會在一地佔用的歷史過程。他們都強調文化在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形成有關人地關系的文化景觀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決定論」。它強調一個地區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需要重新估價自然資源基礎對於他們的意義。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還有地理學上的「二元論」。同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理解統一性一樣,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是,德國的O.佩舍爾等人卻反對李特爾的人文方向,認為地理學只能是對地球表面形態的研究,人類活動則不在其研究范疇之內。從而產生了地理學的二元論。佩舍爾主張的二元論在西歐實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
蘇聯地理學界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學,突出發展經濟地理學,實際上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了人文地理學。同時,蘇聯把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當做互不相關的兩門科學,理由是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同的,認為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不能合成為一門學科,經濟地理學是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徹底摒棄地理觀點。
直到1960年,..阿努欽' class=link>..阿努欽批判了30年代以來蘇聯地理學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二元論,主張區域研究應謀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得到許多學者如..紹什金和..馬爾科夫等人的熱烈支持,開始在蘇聯逐步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見蘇聯地理學史)。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㈣ 論述地理學區域思想的發展變化該如何答
現代地理學是繼承和發展了近代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的傳統思想,已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大學科體系。但地理學的綜合整體觀和綜合工作的高難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差距,加上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使地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綜合能力,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目前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決,如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環境質量評價監測和預報;產業布局與區域規劃,鄉村發展與城鎮化;自然災害防治對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等。這些都對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學進行學習和深入研究,推動地理學的發展。
我國地理學家已經在調查、了解、評價自然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和協調人地關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地理學基礎研究方面也存在著創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類邁向21世紀前夕,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進步的指導原則,它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諧以及人類對後代的責任感。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為後代奠定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則是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和藍圖。其戰略思想是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長期供給能力和環境的長期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長遠利益,使環境與發展得以協調,其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個部分。目前《21世紀議程》作為國家、部門以及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對地理學來說迎來了發展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知識結構,擴大適應能力,積極投入,這是地理學發揮作用提高水平,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社會承認的關鍵。
㈤ 論述地理學的發展和地理學思想史演變
現代地理學是繼承和發展了近代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的傳統思想,已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大學科體系。但地理學的綜合整體觀和綜合工作的高難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差距,加上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使地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綜合能力,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目前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決,如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環境質量評價監測和預報;產業布局與區域規劃,鄉村發展與城鎮化;自然災害防治對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等。這些都對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學進行學習和深入研究,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我國地理學家已經在調查、了解、評價自然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和協調人地關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地理學基礎研究方面也存在著創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類邁向21世紀前夕,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進步的指導原則,它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諧以及人類對後代的責任感。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為後代奠定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則是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和藍圖。其戰略思想是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長期供給能力和環境的長期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長遠利益,使環境與發展得以協調,其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個部分。目前《21世紀議程》作為國家、部門以及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對地理學來說迎來了發展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知識結構,擴大適應能力,積極投入,這是地理學發揮作用提高水平,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社會承認的關鍵。
㈥ 近代天文地理學的發展有哪些
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後,科學有了極大的發展。在天文地理學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版近代天文學始祖」稱號的丹麥權天文學家第谷,有奠定天體力學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有科學的天才——義大利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伽利略,有現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有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
㈦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