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化教學目標
A. 高中地理城市化問題
2.綜合農業開發區
3.植物園
2.改善和美化城市環境
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專的傳統鄉村社會向屬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
...
因此第一題不可能是加工工業區。
第2小題,城市化造成很多問題,雜訊污染,住房問題,交通擁擠,都市人自身的生存環境倍加惡劣等,
如果再把非城市化地區都用來作為城市化地區會令城市化問題更惡劣,所以答案是2.改善和美化城市環境
B. 高中地理城鎮化的知識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城鎮化的本質特徵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鎮化的特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對進一步理解其本質特徵是有益無害的。
從農村城鎮化的角度而言,城鎮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徵:一是時間特徵,表現為過程和階段的統一,以漸進為主;二是空間特徵,表現為城鎮結合,以鎮為主;三是就業特徵,表現為亦工亦農,非農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徵,表現為亦土亦「洋」,以「洋」為主,亦新亦舊,以新為主。從世界城鎮化發展類型看可分為發達型城鎮化與發展型城鎮化,其特點是不一樣的。包括重慶在內的中國西部均屬發展型城鎮化。發展型城鎮化有5個特點:一是城鎮化原始積累主要來自於農業;二是城鎮化偏重於發展第二產業,而非發展第三產業;三是城鎮化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四是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鎮化中城市貧民佔有很大比重。
其實在高中地理中關於城市化的知識,在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還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對四大圈層的影響,合理的城市化和過快的城市化的影響,書上都有。
C. 高中地理,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城市發展進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現象,一般是指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地域空間上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流動和集聚;城鎮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成為社會前進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的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會不斷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特別是工業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城市規劃術語》對城市化的定義,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一般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集聚和服務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生活方式轉變、生產方式轉變、組織方式轉變和傳統方式轉變的過程。城市化過程還包括諸如城市影響、城市傳播和城市帶動的外向式的擴散過程。城市化實質上就是以內向式集聚為主和外向式推延為輔的綜合作用的過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單純是農民進城,它意味著國民經濟增長模式、國民生活形態和國民意識的重大轉變。缺乏城市化,工業化就難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難以深入發展。城市化進程雖然很需要政府的規劃、指導和推動,但它更多的是通過人們趨利、求新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見的手」自然推動的一個過程。
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18世紀中葉英國的產業革命,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但是,由於城市化研究的多學科性和城市化過程本身的復雜性,對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馬克思指出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美國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運動,並在都市中從事非農工作;二是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括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第一方面強調人口的密度和經濟職能,第二方面強調社會、心理和行為因素。實質上這兩方面是互動的。我們認為,城市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導致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變化的過程。其內涵在於,它不僅是簡單的城鄉人口結構的轉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產業結構及其空間頒布結構的轉化,是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化。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區的過程。此過程通過城市地區數量增加和每個城市地區人口的增加而實現和發展。其特點為:(1)城市人口不斷增長:1920年時,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19.4%,到1980年,上升到41.3%。(2)世界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工業化,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對物質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節約了空間和時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時又帶來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包括許多生態問題,如對城市氣候、對動植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流行病問題,城市質量問題。城市生態學是新興的、正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參與城市生態研究有偏重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等不同方面的人員。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結構變革中的一個重要線索,經過了城市化,標志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只有經過城市化的洗禮之後,人類才能邁向更為輝煌的時代。然而,僅僅看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而贊嘆不已、振臂高呼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化過程並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樂章,像很多進步一樣,城市化過程中也夾雜著許多不和諧之音。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並採取必要的措施認真的予以解決,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含義著手,從城市化的幾種不同類型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以及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些問題。
一.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1 .人口學
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他們所說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中國的人口中大頭是農民,目前我國城鎮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國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對於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實現農村經濟的增長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2. 社會學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發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技能和素質的提高,提高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達到和諧發展。
3 經濟學
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既認為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在現在看來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工業化會加快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工業擴張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農村的落後也會不利於城市地區的發展,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加快農村地區工業化大生產,對於農村區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是有著很積極意義的。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化的含義做出了解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對城市化的規定其內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逐步演變成城市地區、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同時城市文化和城市價值觀念成為主體,並不斷向農村擴散。城市化就是生產力進步所引起的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的過程[2]。
二.城市化的三種形式及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舊地型城市化。在我國不同時期的不同地區,各種形式的城市化發揮著它們各自的作用。在對三種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過程中,通過以上我們對城市化含義的了解,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各種形式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不斷向城市集中。在這種城市化的過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
1.舊的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所實行的戶籍制度在特定時期確實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擴展,這一制度已經成了制約我國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3]。幾十年前,劃出的「農村人」和「城裡人」的這個鴻溝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經濟、城鎮經濟發展的障礙。眾所周知,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引導農民進城、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量人口滯留農村的局面如不盡快扭轉,不僅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還將長期抑制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國應盡快逐步改變現有的落後的戶籍制度,為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2 .進城外來工的應享受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
城市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建築業、工業等就業崗位;進城的外來工也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北京市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進城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市2003年GDP的貢獻率在10%左右。同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就業學到了各項非農就業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領略到了市場競爭,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樣,進城務工也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中農民進城打工卻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們的工資、福利、醫療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樣另外一個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難的也成為諸多媒體所關注的另一個熱點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問題是關繫到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一個長遠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來工的生活、工作,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如2004年初開始報道的泉州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信用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招工春荒」現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現。原因何在?泉州市有關官員認為:一是有些小企業拖欠工人工資;二是勞動環境差;三是工資待遇低。創造好的「打工環境」,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責無旁貸。無論是從關懷弱勢群體、以人為本的要求出發,還是從經濟發展的目標出發,政府都應該拿出切實的行動來。尤其是在當前打工者尚沒有完全組織起來與強勢力量進行博弈時,政府的作用更顯得重要。
摘 要: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但是我國城市化的滯後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涵義著手,在對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進行說明的基礎上,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以及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幾個問題。
D. 高中地理問題:有關於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是現代的一種普遍現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區開始變成城市。伴隨著城市中上專階層人口屬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區以外的郊區鄉村區域的城市化過程。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狹義上說,郊區不屬於城市,所以人口也不屬於城市人口。
逆城市化是因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城市環境變差,所以城市人口向郊區擴散,尋找居住環境好的地方,可以帶動郊區的發展,城市人口還是會增長。
E. 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課程目標
必修課程
地理I
標准 活動建議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
2、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到天氣系統的特點。
•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 舉例說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分布
• 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活動的影響,並根據有關資料,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選擇一種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個計算機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的形成。
• 用肉眼觀察某種天文現象,並查閱有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及體會。
• 繪制出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 根據本地條件,進行地質(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觀察。
• 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 用計算機設計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水循環或洋流運動的動畫。
• 通過角色扮演(或講故事、觀看錄像等)形式,說明某撲克然要素變化時,將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 搜集家鄉某條河流變化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為該河流的未來提出撲克己的設想。
• 有條件的學校對水井定點、定時觀測,記錄水位、水色等變化情況,並分析其變化規律和主要原因。
• 以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 針對本地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成立課外監測小組,制定計劃,開展活動。
地理II
標准 活動建議
1、人口與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原因。
•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 運用實例,解釋城市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 運用中心地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產業活動與地域聯系
•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舉例說明產業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 類與地理環境的直轄市發展
•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責任。 • 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展模式和人口遷移的地點。
•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講座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 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 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
• 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環境問題的小論文,並展示交流。
• 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
• 結合實際,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III
標准 活動建議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l 了解區域的含義。
•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 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
• 舉例說明立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式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
•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海參域開發與綜合治理的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了角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綜合治理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荒漠化發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綜合治理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子,分析該區域森林或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濕地的保護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農業低產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了解綜合治理低產區的方法與途徑。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 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 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交通、旅遊等信息。 • 模擬赴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高山地區等的施行,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施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 開展一次模擬活動(如南水北調調出區居民與調入區居民的對話),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 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麼?
• 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
• 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探索與考察中GPS的功能。
• 運用網路電子地圖,查找某城市主要旅遊景點的分布,並查詢從市中心某地到某幾個景點的公共交通線路。
說明: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本部分至少選擇4個中國案例,2個國外案例。
選修課程
一、宇宙與地球
標准 活動建議
1.宇宙l 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
• 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 及其特點。
• 舉例說出人類探測宇宙的的歷程、意義及保護宇宙環境的重要性。
2.星空觀察
• 運用天球坐標系簡圖,確定主要恆星的位置。
• 運用星圖進行星空觀察,說出星空季節變化的基本規律。
3.太陽和太陽系
• 了解太陽圈層結構。
• 運用資料、圖表,結合模擬演示,說明太陽系的組成九大行星的結構及運動特徵。
4.月球和地月系
• 簡述月球概況及其運動特徵。
• 分析月相變化規律,並解釋月相變化與潮汐變化的關系。
5.地球的演化
• 根據圖表說出地質年代的劃分以及不同地質年代的地殼運動、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
• 簡述關於大地構造主要假說的觀點。
• 運用簡單的地質構造圖,判讀地質構造類型並繪制地質剖面示意圖。 • 觀看有關主題的影像資料,如天體演化來龍去脈宇宙與人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觀後感。
• 收集有關地外文明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 閱讀星圖,觀察四季星空,辨認銀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後座、天鷹座、天琴座、金牛座、獵戶座、獅子座、等星座和北極星、織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恆星。
• 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陽活動和月球面貌。
• 連續觀測半個月以上的月相,記錄並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濃度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
• 組織一次野外地質考察活動,觀察岩層及地質構造,採集岩石、礦物標本,尋找化石,講座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 收集有關圖片資料,召開一次專題講座會,重建恐龍生活時代的地球環境。
• 結合本地的地形特點,開展關於地表形態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學習。
說明: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和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兩項,旨在運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化、永無止境,以增強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
二、海洋地理
標准 活動建議
1.海洋和海岸帶
•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 和分布規律。
• 運用圖表及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 運用圖表,分析海 一 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
•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
•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2.海洋開發
•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 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 簡述海洋旅遊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 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說出其危害及應對措施。
• 運用資料,說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簡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4.海洋權益
• 區別海洋國土、內海、領海、公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概念。
•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 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新秩序的重要性。
三、旅遊地理
標准 活動建議
1.旅遊資源遙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 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 比較人文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的區別。
•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世界文文化與自然遺產,舉例說出其重要價值。
2.旅遊景觀欣賞
• 舉例說明旅遊景觀的觀賞方法。
• 運用資料,舉例描述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並從地理角度說明其形成原因。
3.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與旅遊規劃l 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 針對某一實例,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 分析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的相互影響,初步學會對旅遊景區、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設計。
4.旅遊設計
• 學會收集旅遊信息,根據旅遊資源狀況,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 說明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與旅遊安全的關系,以及所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5.旅遊與環境保護
• 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 舉例說出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舉例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的措施。 • 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 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
• 在互聯網上查詢並下載旅遊景區的資料,模擬設計一份旅遊活動方案。
• 設計一條本地一日游的旅遊路線。
• 由學生自己擔任導游,開展一次體驗性的導游活動。
• 講座到某地旅遊應當採取的安全措施。
• 結合本地實際,組織一次關於生態旅遊的專題討論會。
• 將學生裝的游記、攝影作品、旅遊紀念品等集中起來,進行展覽交流。
四、城鄉規劃與生活
標准 活動建議
1、城鄉發展與城市化l 說出市鎮劃分的一般標准。
• 比較中外城市的發展過程,歸納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
• 闡述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化過程的特點與利弊。
• 舉例說明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 比較在不同地理環境污染中,鄉村聚落的頒特點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 舉例說明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城鄉分布
• 運用資料分析現代城市或村鎮的空間形態、景觀特色以及變化趨勢。
• 舉例說明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如何實現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 舉例說明城鄉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護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所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3、城鄉規劃
• 說明城鄉規劃對於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 了解城鄉規劃中項目選址、功能爭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 歸納城鄉土地利用的基本類型,說明其配置特點和變化趨勢。
• 理解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理。
4、城鄉建設與生活
• 了解城鄉人居環境的基本評價內容,分析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區位因素,評價居住小區的環境特點與結構功能。
• 說出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及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的城市交通網路的特點。
• 舉例說明文化設施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 到鄉村集市上通過對趕集人進行調查,粗略估計集市的服務范圍。
•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圖書館和有關資料,分析其用地結構和功能分區,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樣加以改進。
• 選擇一個熟悉的城市,講座該城市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建議。
• 開展一次關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問卷調查,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 運用有關資料,進行一次城鄉規劃的模擬練習。可把全班學生分成3--4組,提交各組的規劃方案,開展比較評價。
• 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對幾處商品房進行比較,確定購房方案。
• 繪制社區主要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的分布草圖,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標准 活動建議
1.自然災害概述
• 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 結合實例,簡述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 運用資料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 運用地圖說明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
• 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 分析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 列舉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災害與環境
• 比較同一自然災害成災的地域差異。
• 概述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防災減災
• 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 以一二種自然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與應急措施。
• 舉例說出中國防災、減災的成就。
• 展望人類利用高科技避害趨利的遠景。 • 圍繞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開展一次研究性活動。
• 搜集本地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方法,在全班進行交流。
• 結合實際,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突發性災害。
• 收集近年來我國某種自然災害的資料,繪制其地理頒簡圖,解釋其形成原因,並說出我國己採取的防災、減災措施。
• 模擬以某自然災害為背景的援救學習。
• 配合世界的防災日,出一期板報。
• 組織以自然災害與我們(或自然災害與環境自然災害與高科技等)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標准 活動建議
1.地理信息技術
• 運用資料概述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
• 說出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內容。
• 根據有關資料,簡述地理信息技術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2.地圖與遙感(RS)
• 結合實例,簡述遙感的基本工作原理,會初步判讀遙感圖像。
• 結合實例,說明遙感圖像在地圖製作中的作用。
• 結合實例,說出遙感的主要功能。
3.全球定位系統(GPS)
• 簡述說明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 結合實例,說出GPS在交通、旅遊、導航等領域中的應用。
4.地理信息系統(GIS)
• 結合實例,說明GIS的基本功能。
• 了解地圖數字化的方法
• 會在GIS軟體中建立數據表。
• 會在GIS軟體中改變圖層顯示的方法。
• 結合實例,初步掌握GIS的查詢方法。
• 會用GIS軟體製作、輸出專題地圖。
• 會瀏覽網路GIS地圖,查詢有關信息。
5.3S技術
• 了解3S技術的綜合應用。
• 了解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的含義。 • 在GIS軟體中,建立同學基本情況信息表,在地圖上顯示同學的信息,實現查詢、分析等功能。
• 在GIS軟體中,應用中國人口和行政區劃數據,查看東西部省區人口信息,在網上查找東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對此說明東西部的區域等差異。
說明:本課程建議使用二次開發的GIS軟體(如對國產軟體進行二次開發),簡化GIS功能。教學過程中,建議開發地理信息技術綜合學習軟體平台進行輔助教學。
F. 高中地理第二單元第三節城市空間結構怎麼寫教案
城市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中的第一節。本章包括: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城市化三節內容.
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心和服務中心。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兩部分內容,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重點。本節在本章中處於基礎性地位。學好本節內容,有助於學習和理解下面的內容。城市是人類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台,既與前一章緊密聯系,又對後面的學習起著啟下的作用。 二、課標解讀:
課標: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本條「標准」有三個要求:
(1)學生要學會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的空間結構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所謂會「分析」,是指會在城市分布圖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區分布的情況,並歸納出城市分布的特點。
(2)會解釋這種結構特點的形成原因。 (3)會使用實例進行分析說明。
三、學情分析: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多種各有特色的具體城市。此外,從課程以外的媒體中,學生也能經常接觸具體城市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對城市的體驗性知識。因此,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相當多的有關城市的感性知識,只不過這些知識是以具體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在學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對城市的理性思考,並通過認識城市的特徵來理解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 (2)掌握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變化與變化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並解釋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能夠運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城市發展及其地域結構的變化。 (2)通過認識城市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難點:城市功能結構的形成及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案例分析、小組合作、講述、歸納總結 2.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通過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教師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攝過的城市形狀鳥瞰圖,引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城市形態呢,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引起懸念進而引入課題。 【板書】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活動設計】結合課本設計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區。 【板書】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提問】1.根據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狀況,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為哪些類型? 2.閱讀教材P18,回答什麼是集聚效應? 【板書】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通過集聚效應,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提問】首先請同學們合作看圖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區?以那種功能區為主?
【板書】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住宅區為最廣泛的功能區。
【提問】結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狀況,功能區之間有無明確的界線?如何分清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哪種功能區? 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提高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並且對知識的形成原因進行探討分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抽象概括及表達能力。利用學生居住的城市提出問題,貼近生活,便於學生理解。
【問題設計】閱讀教材P19—20 內容和圖2.2—2.4,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閱讀課本、讀圖,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掌握人文地理學習思路。
【活動設計】結合P21「活動」,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讀圖分析的一般步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點。
分析步驟:(1)閱讀圖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區。
(2)分析各功能區的空間分布,尤其要分析它們的位置關系,解釋原因。 (3)歸納其分布特點。 【板書】
【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提問:結合江寧區的變化,分析江寧區城市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課本24頁活動題,提出功能結構布局方案?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更好理解理論,掌握城市結構布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通過活動題方案的提出,學生能夠掌握布局的規律性,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知識的不枯燥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通過總結,深層次認識城市結構布局,活學活用。 5.作業布置: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城市功能區 位置
住宅區 高級住宅區 多建在城市的外緣,面積較大,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
低級住宅區 在內城與工業區附近,面積較小,擁擠密集,環境較差 商業區 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 工業區
多位於城市外緣,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帶
【問題設計】閱讀教材P19—20 內容和圖2.2—2.4,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閱讀課本、讀圖,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掌握人文地理學習思路。
【活動設計】結合P21「活動」,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讀圖分析的一般步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點。
分析步驟:(1)閱讀圖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區。
(2)分析各功能區的空間分布,尤其要分析它們的位置關系,解釋原因。 (3)歸納其分布特點。 【板書】
【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提問:結合江寧區的變化,分析江寧區城市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課本24頁活動題,提出功能結構布局方案?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更好理解理論,掌握城市結構布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通過活動題方案的提出,學生能夠掌握布局的規律性,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知識的不枯燥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通過總結,深層次認識城市結構布局,活學活用。 5.作業布置: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城市功能區 位置
住宅區 高級住宅區 多建在城市的外緣,面積較大,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
低級住宅區 在內城與工業區附近,面積較小,擁擠密集,環境較差 商業區 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 工業區
多位於城市外緣,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