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苗長虹新經濟地理學

苗長虹新經濟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13 00:15:25

1.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怎麼樣

隸屬於河南大學 可以說是河南大學比較牛的研究所了 它整合了河大比較優秀的資源,特別是在經濟、文學、地理、環境等方面。有博士後流動站和多個博士點。教授也多非常有名。歷年錄取分數可以咨詢河南大學研招辦。

以下是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簡介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 2002 年,2004年10月獲批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個以黃河文明與沿岸地區可持續發展為研究對象的大型綜合性研究與咨詢機構。中心名譽主任為李學勤教授,中心主任為李小建教授,執行主任為苗長虹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牛文元教授。

中心依託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區域經濟學、國民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人文地理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七個博士點,地理學、中國文學兩個博士後流動站,通過經濟、地理、歷史、文學、哲學等優勢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黃河文化的承轉與發展、沿黃地區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黃河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等特色研究方向。下設四個研究所: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研究所、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黃河文明研究所、中原文化與民俗研究所。現有專職研究人員 15 名,兼職研究人員 26 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22名,教授35名,博士學位獲得者24名。

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為耿明齋教授,本所以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主要研究領域,近年來在公司與區域發展、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區域發展理論和政策研究、欠發達平原農業區工業化、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所有制改造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研究進展;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為苗長虹教授,本所融合了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以黃河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來在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基礎理論研究,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互動關系及調控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黃河文明研究所所長為牛建強教授,本所以「黃河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重點對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歷史、文化和制度變遷進行全方位的探討,為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研究提供歷史基礎;中原文化與民俗研究所所長為高有鵬教授,本所以「黃河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與文化的研究,其優勢在於文化、文學、歷史、民俗和哲學等學科的融合。

近兩年來,本中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其中被CSSCI和CSCD源期刊收錄的論文達120餘篇,並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出版學術專著和編寫教材20多部;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40餘項,其中新獲批課題近30項,科研經費共近600萬元;2005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農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下中部農區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苗長虹教授承擔了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科學發展觀與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2006年,中心新獲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規劃項目3項;中心獲得學術省部級以上學術獎勵20餘項;邀請國內外專家來中心講學30餘次,中心研究人員應邀外出講學40餘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50餘場,其中,中心副主任覃成林教授應邀到中國井岡山幹部管理學院講學;期間,中心外派7名研究人員到國外高校訪學;中心主辦和承辦國內外學術會議5場次,並獲得學術界的好評;另外,本中心的核心期刊為《黃河論壇》,每季度發行一期,面向全國徵稿,稿源豐富,內容全面,涉及到歷史、地理、文學、民俗、經濟、區域和民間文藝等內容。

近四年來,中心研究員在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上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出版著作6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65篇,其中SSCI源期刊3篇,CSSCI源期刊225篇,CSCD源期刊35篇;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項,自然科學基金 5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提交政府報告18份;獲學術成果獎勵 60餘項;主辦和承辦國內外學術會議9場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來中心講學50餘次,中心研究員外出講學80餘次,9名研究員到國外高校訪學。按規劃出版了《中國黃河報告》第一卷、《黃河文明的歷史變遷》大型叢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輯刊(第一、二輯)

中心在大力推動科學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應用服務工作。中心研究人員多次承擔國家部門、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委託項目,並被有關部門採納並獲好評。如,中心還積極參加了河南省「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咨詢工作,為我省有關規劃的制訂和修訂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得到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採納;在《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制定過程中,中心研究人員耿明齋教授率先提出了「鄭汴一體化」的設想,纂寫的《有關「鄭汴一體化」若干基本問題的理論與對策研究》,得到河南省副省長張大為的批示和開封市政府的採納,為「鄭汴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我中心受河南省政府的委託,承擔了「鄭開大道及兩側功能區規劃三維景觀模擬系統」,獲的河南省政府的一直好評;大冶鎮政府委託中心做的「大冶鎮可持續發展方案設計與對策」,深入分析了大冶鎮在依託煤炭資源發展經濟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該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條路徑,獲得大冶鎮政府一致好評並予採納。另外,中心研究人員還多次接受電視報紙等媒體采訪,擴大中心學術的影響力。其中,中心副主任高有鵬教授在2006年春節前提出「保衛春節宣言」,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全國掀起了保衛傳統文化的熱潮,是年除夕高有鵬教授應邀作客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春節特別節目談「過年」,還應邀在法國巴黎國際廣播電台談「春節的意義」,《光明日報》於1月28日,整版報道了「春節與傳統文化」,影響廣泛;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鳳凰網、中國新聞社、南方都市報、華商報、南方周末、外灘畫報等單位主辦的「大河之旅·環保中國2005黃河萬里行」河南分場設在中心。中心還承擔了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黃河中下游流域數據中心的建設任務和河南省民間文化資源資料庫建設工程,中心正在自主開發了黃河流域文獻特色資料庫,為中心的科研做好保障。

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2006年修訂版)》和《教育部關於大力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意見》的文件精神,緊緊圍繞「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制定了「十一五」科研規劃,著力打造黃河文明的承傳與發展,沿黃地區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黃河流域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促進文理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產出一批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標志性成果。在「十一五」期間中心重點開展「黃河文明形成與變遷的綜合集成研究」、「黃河流域旅遊文化及其變遷研究」、「明清以來河南基層社會轉型研究」、「河南民間文化資源資料庫建設」、「黃河沿岸地區文化、農戶行為與農區發展研究」、「社會嵌入與黃河流域區域創新模式研究」、「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經濟轉型動力、過程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黃河流域城市群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空間格局演變互動機理研究」和「黃河流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等一系列課題研究,並規劃出版《中國黃河報告》系列、《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輯刊、《黃河文明形成與發展》和《黃河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黃河流域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叢書、《河南文獻叢刊》系列等大型系列叢書。

2. 苗長虹的成就著作

近年來主要從事農村工業化與鄉村可持續發展、城鄉關系與城鄉一體化、區域創新與發展、新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項,河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河南省高校傑出創新人才工程項目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餘項。
先後在《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學報》、《地理科學》、《地理研究》、《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期刊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中國農村工業化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鄉村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與制度選擇》、《中國城市群發育與中原城市群發展研究》、《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等著作多部。

3. 誰有苗長虹教授的《新經濟地理學》電子版,能否分享一份表示感謝!

先不用採納,留扣

4. 苗長虹的介紹

苗長虹,男,漢族,1965年生,祖籍河南省鄢陵縣馬欄鎮碾韓村,中共黨員專,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屬劃學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優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人文地理》編委,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城市與區域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