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實錄

初中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 2021-03-12 17:44:36

初中地理怎樣說課海陸變遷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陸的變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上冊的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一)《地理課程標准》中的相關要求的要求。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2、指導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於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本節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和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二節課。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陸分布的基礎上,對地球表面形態的進一步認識。本節從動態運動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是區域地理中有關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內容教學和學習的理論基礎。
(三)教材處理
這節教材內容分三部分:
1、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假說);
3、板塊的運動(板塊構造學說)。
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從海陸變遷的一般現象入手尋求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現在海陸分布格局進行理論解釋,向學生介紹了具有前後聯系的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這樣處理比較符由現象到本質、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於本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列舉了較多的實例,配備了較多的圖片,旨在加強內容的直觀性。
二、學生分析
(一)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
1、學生原有知識基礎
學生在小學已經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知道荷蘭、日本、澳門填海造陸的事實。
2、 初一學生認知特點:
對直觀教具的反應和接受較快,思維活躍,不受定勢束縛,樂於動手,善於展示自我,缺乏空間立體概念,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差。
(二)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一些有關的地理分布知識較少,對地理事物分布知識的記憶缺少方法。
(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課時設計

❷ 海陸變遷的一些實例,

大港區地處天津濱海平原東部,歷史上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據史學家考證,距今版5000至1萬年前的海侵,使天津平原權大部被淹,後來海面回降,逐漸成陸,大港地區由此形成。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演變過程留下的遺跡,它是天津海岸帶頗具特色的地貌類型,反映了滄海桑田的變遷。

(2)初中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實錄擴展閱讀: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專家在大港區先後發現了至少4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古貝殼堤,這些貝殼堤自西向東(即由陸向海)依次分布。

據考證,離現代海岸最近的第一道堤上在明末清初時已有人居住;在第二道堤上發現了漢唐時期的文物,說明這里是東漢初年至唐代之間的古海岸線;在第三道堤上發現了西周和戰國時期的文物;離現代海岸最遠的第四道堤從大蘇庄南延伸至河北黃驊市苗庄,形成年代更加久遠。

❸ 試舉兩例海陸變遷的實例例一:______.例二:______

青藏高原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此處曾經是海洋;台灣海峽海底發現古河道,說明此處曾經是陸地.
故答案為:青藏高原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台灣海峽海底發現古河道.

❹ 海陸變遷的實例

《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有真實記載: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訪,沿著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間往往夾雜著螺蚌殼及像鳥卵的石子(鵝卵石),橫亘在石壁上像帶子。這里應是昔日的海濱,東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謂大陸,看來都是由重濁的泥沙積淀而成的。古史記載堯殺鯀於羽山,舊說羽山在東海中,而如今卻在陸地上。

凡黃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等河流,全都是混濁的水流。關陝以西,水在低於地面的峽谷中流動,最深處不下百餘尺,所攜帶的泥沙每年向東流,都成為造大陸的泥土,大陸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4)初中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實錄擴展閱讀

非周期性

1、生物作用引起的海陸變遷

由生物形成的生物礁和島,人類的造海填海等活動,可以形成小面積的海陸變遷。

2、地震作用引起的海陸變遷

地震形成的海嘯可以引起短暫的海陸變遷。地震形成的岩層斷裂、凹陷或隆起可以引起小面積的海陸變遷。

3、火山作用引起的海陸變遷

火山爆發可以形成海嘯、可以形成火山島嶼、可以形成岩層斷裂、凹陷或隆起,火山作用可以引起小面積的海陸變遷。

4、溫度變化引起的海陸變遷

地球溫度降低可以使海水結冰,海水量減少;地球溫度升高可以使冰山融化,海水量增多。海水量的減少或增多可以引起海陸變遷。

5、地殼岩層變化引起的海陸變遷

組成地殼的岩層發生褶皺或斷層形成地面的升高與降低,可以引起海陸變遷。

6、水和風作用引起的海陸變遷

水的剝蝕和搬運作用,可以形成江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可以引起海陸變遷。風的剝蝕和搬運可以與水的剝蝕和搬運共同作用,也可單獨作用,形成地球表面某位置的降低或升高,可以引起海陸變遷。冰山的剝蝕和搬運作用也可以引起海陸變遷。海邊基岩的坍塌等,可以引起海陸變遷。

7、地球的外球轉動引起海陸變遷

地球的外球轉動導致地極位置的變化,可以引起海陸變遷。

8、天體作用可以引起海陸變遷

宇宙天體降落到地球上,能使地表局部位置降低或升高,可以引起海陸變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陸變遷

❺ 關於初一地理的海陸的變遷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編輯本段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1、地殼運動。2、海平面升降。3、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②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厘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盪,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傳統地質學最早發現了地球表層的垂直升降運動,證據是在高山上發現海相的沉積岩,並且有海中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表明某些大陸地區的地殼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曾經是海洋。地質學中有所謂海進和海退之說,表明局部地殼是有升降變化的。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 20世紀60年代以後總結了一系列的地學研究成果,證明地球表層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陸的相對位置曾有過顯著的變化。最主要的證據是:①全球地震帶勾畫出6大板塊的輪廓,證明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塊。②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陸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據各大陸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繪制的極移曲線,在近代趨向重合於今地磁極位置。③大洋中脊兩側的磁異常條帶,表明海底地殼在不斷從中脊向兩側擴張,各板塊所負載的大陸岩石圈隨之發生水平漂移。

❻ 以《海陸的變遷》為例,怎樣更好的組織學生的探究式活動

a、滄海桑田
【提出例證、質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現象推斷變化並簡要解釋。
2、交流匯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善於動腦思考、敢於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麼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環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
【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麼會漂移?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質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現地理信息,合作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通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生的現象。
通過聯系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
通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裡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系。
教師並聯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通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信息獲取地理知識內在聯系的深層信息,並聯系生活突破難點。

❼ 誰有初中地理湘教版 詳細的海陸變遷ppt課件

海陸這個可件我可以為你做一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