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中的景觀學派
A.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B. 自然地理學有幾個學派,各派代表人物是誰
摘自新浪博客
一、人地關系學派
1.地理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拉采爾、森普爾、亨丁頓)
2.或然論/人地相關論:強調人在與環境的關系中是一種積極的力量。(白蘭士、白呂納)
3.適應論:強調應當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問題。(羅克斯比)
4.生態論:強調地理學是「人類生態學的科學」,旨在於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所作出的活動。 (巴羅斯)
二、區域地理學派
指出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地區間的差異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納、哈特向。李希霍芬將地理學分為特殊(區域)地理學和普通(系統)地理學,並且他還將地理區進一步劃分為:主要單元、主要區域、景觀或小區、地方。赫特納提出應注重空間分布及變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區域差異是區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
三、景觀學派
指出文化景觀形態學和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主題。代表人物有施呂特爾和蘇爾。施呂特爾認為地理學應著眼於可見景觀的研究,探討未經人類活動重大改變以前的景觀轉變成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文化景觀的整個過程。蘇爾則探討人類按照其自身標准把地表改變成文化景觀的問題。
四、區位論
主要有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廖什經濟區位論和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
杜能農業區位論是為了尋求農業時代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則。韋伯工業區位論構建以運費、勞動力和集聚指向的方式,得出工業布置的區位理論。克氏的中心地市場、交通、行政三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及其空間模型,給出了地理學應用研究的新方向。廖什經濟區位論研究需求圓錐,探討區位應用。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結合俄國實際給出了地域綜合體學說,豐富區位學說。
綜上所述,人地關系是最基礎的核心。區域學派研究的區域差異和景觀學派研究的對可見景觀形成過程和外貌變化的人類文化影響。三者的聯系是互有交叉的。而區位論的意義在於探討一些合理的模式來進行理論應用,而不僅僅是學說深入這么簡單。
C. 景觀學派的基本思想和觀點
三、景觀學派
指出文化景觀形態學和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主題。代表人物有專施呂特爾和屬蘇爾。施呂特爾認為地理學應著眼於可見景觀的研究,探討未經人類活動重大改變以前的景觀轉變成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文化景觀的整個過程。蘇爾則探討人類按照其自身標准把地表改變成文化景觀的問題。
D. 地理學最主要的幾個代表人物
1.戴維斯抄是美國最有名望襲的地理學家之一,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是美國地理協會的發起人,著有《普通氣象學》、《地理論文集》、《自然地理學》和《珊瑚礁問題》等著作。
2.哈特向(Hartshorne1899—) 20 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地理學家,著有《地理學性質》(1939 年)《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西歐和美國被宣傳為地理學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
3.巴羅斯(Barrows1877—1960) 是美國地理學中人類生態學派的代表,曾任地理研究最活躍的芝加哥大學地理系主任。
4.鮑曼(Bowman1878—1950) 是美國應用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的代表人物。著有《戰後新世界》一書(1921 年),該書一直是美國政治地理學最有權威的著作。
5.索爾(Sauer1889—1975)美國人文地理學中景觀學派代表人物,主張地理學應研究自然與文化景觀的形成、演變、特徵,而不在於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著有《景觀形態學》一書。
E. 近代地理學幾大學派的特徵
環境學派
()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F. 地理學區域學派和區位學派的特徵與進展
區域地理學派
指出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地區間的差異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納、專哈特向。李希霍芬將屬地理學分為特殊(區域)地理學和普通(系統)地理學,並且他還將地理區進一步劃分為:主要單元、主要區域、景觀或小區、地方。赫特納提出應注重空間分布及變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區域差異是區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
區位論
主要有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廖什經濟區位論和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
杜能農業區位論是為了尋求農業時代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則。韋伯工業區位論構建以運費、勞動力和集聚指向的方式,得出工業布置的區位理論。克氏的中心地市場、交通、行政三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及其空間模型,給出了地理學應用研究的新方向。廖什經濟區位論研究需求圓錐,探討區位應用。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結合俄國實際給出了地域綜合體學說,豐富區位學說。
G. 地理學主要學派有哪五個
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H. 景觀的地學理解
地表現象;綜合自然地理區;地理單元。
四大學派對景觀的理解:
較為公認的有四大學派:專家學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學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認知學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稱心理學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經驗學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稱現象學派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
專家學派強調形體、線條、色彩和質地4個基本元素在決定風景質量時的重要性,以"豐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則作為風景質量評價的指標,也有的以生態學原則為評價依據.參與風景評價的是少數專家,他們在藝術、生態學及資源科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素養.美國及加拿大等國的土地管理部門、林務部門及交通部門多採用專家評價方法進行風景評價.
心理物理學派則把"風景-審美"的關系看作是"刺激-反應"的關系,主張以群體的普遍審美趣味作為衡量風景質量的標准,通過心理物理學方法制定一個反應"風景-美景度"關系的量表,然後將這一量表同風景要素之間建立定量化的關系模型--風景質量估測模型.心理物理學方法在小范圍森林風景(如一個林分)的評價研究中應用較廣.
認知學派把風景作為人的認識空間和生活空間來理解,主張以進化論的思想為依據,從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發來評價風景(景觀/生活環境).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地理學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瞭望庇護"(Prospect-refuge)[17]理論,美國環境心理學者Kaplan夫婦提出"風景審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 model")[18,19]和美國地理學者Ulrich 的"情感/喚起"("affective/arousal")反應理論[20]。Appleton理論強調了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其風景評價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在自然環境中是"獵人""獵物"雙重身份出現的。作為"獵人"他需要尋找他的"獵物",所以他需要景觀能給他提供"庇護"的場。在Kapl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其風景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反映了人是作為一種高智能的動物出現於自然環境中的。他不會只滿足於眼前的生活空間(景觀)的安全和舒適,他還要利用種種景觀信息去預測、探索未來的生活空間。所以Kaplan認為,風景的質量決定於風景的兩個特:"可解性" ("making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對於景觀的安全的需求,後者反映了人對於未來的求知慾。Ulrich 的理論則融進化論美學思想和情感學說於一體,試圖通過生理測試技術(如腦電圖、心電圖)來測定人對於特定風景區的反應和評價,從而克服了語言表達對風景評價結果可能帶來的誤差。
經驗學派把景觀作為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歷史的觀點,以人及其活動為主體來分析景觀的價值及其產生的背景,而對客觀景觀本身並不注重,如美國地理學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