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式地理教學模式
①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是一門實用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展示課程原理,傳授教學內專容,介紹有關課程屬案例的時候,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微課來開展地理課堂的教學。此外,在教師教授地理中有關基本原理、規律和定理的時候,由於教師本身的能力參差不齊,教學准備的完成程度也大相徑庭,致使這些教師在教學中很容易出現解讀不完整、不準確現象的發生。如果這時候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微課設計小組,對於地理的備課內容進行共同的研討,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有關的教學內容。
②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模式
「慕課」從2011年秋天開始,在世界各地以燎原之勢席捲而來。這場教育風暴引發了各界的密切關注,喚起了對教學模式的重新審視。無獨有偶,在基礎教育界,藉助於數字化技術,一場以「翻轉課堂」為手段的變革也迅速地到來。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或者說教學模式,被全國各地的學校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進或者再造,呈現出諸多形式。接下來我將以《氣溫曲線圖的繪制》為例介紹我在地理教學中對翻轉課堂模式的嘗試。
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介紹:一、課前設計;二、課堂活動設計;三、總結反思。
一、課前設計
當前,我們中小學的課程主要是以課程標准或者說教學目標為基礎的。我所實踐的翻轉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課程標准,是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嘗試。
1、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
課標解讀:運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
教材分析:本節為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氣溫的變化和氣溫的分布兩大部分。前者涉及氣溫的概念、氣溫的測量、氣溫的日變化、年變化、氣溫變化曲線圖的繪制。氣溫曲線圖是表示氣溫變化的方法,同時也是研究氣候時常用的工具。因此,繪制氣溫曲線圖是學生必須學會的能力。
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在前階段學習過地球和地圖、海陸分布等知識,和上一節剛學過多變的天氣知識,是學習本節氣溫變化與分布知識的基礎,但他們對這些基礎知識掌握並不牢固。同時七年級學生僅僅學習了數軸的知識,而對於數學中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未進行學習。
本節課基於課標、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下,確定「根據氣溫資料,繪制氣溫變化曲線」為教學重難點。
2、《導學案》設計
(1)設計意圖
為了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體系有個初步認識,遵循人類思維發展邏輯規律,我通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氣溫的概念、氣溫的觀測、氣溫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學會繪制氣溫曲線圖做鋪墊。
(2)《導學案》完成情況反饋:全班52人,其中44人完成,約佔84.6%;8人未完成,約佔1 5.4%。
3、微課設計
為了學生能達到課標要求,我錄制了微課《氣溫曲線圖的繪制》。微課內容主要有兩大部分:講解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進階作業設計。
(1)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
在微課中我考慮班級學生的不同層次,從較低層次學生角度出發,將繪圖過程分解成一步一步小步驟,同時貼近學生實際操作(例如:用直尺)。最後為了讓學生容易掌握繪圖的方法,我簡明扼要地總結繪圖步驟「一橫月,二縱溫,三定點,四連線,五寫名」。微視頻短小精悍,目標明確,主題突出,講解透徹,易於掌握,學生從中也容易獲取成功,建立自信。
學生觀看視頻情況反饋:觀看微課完成情況:全班52人,其中48人觀看,約佔92.3%;4人未觀看(3人因電腦未聯網不能觀看,1人忘記學習任務),約佔7.7%。
(2)進階作業設計
在學生學習完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這部分知識後,為了監測和矯正學生的學習和保證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兩個相關的進階作業:一個是游戲《大家來找茬》,另一個是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
①進階作業一:游戲《大家來找茬》的設計
我結合教學經驗,把以往學生繪圖過程中的易錯點設計成游戲活動。這款游戲是一款大家課余時間比較喜歡玩的游戲。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於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輕松的學習狀態,同時幫助了學生在繪圖過程中注意易錯點。
各位評委老師們,也請你們放鬆下吧,我們一起進入這個游戲環節
游戲《大家來找茬》中互動情況反饋:全班52人,其中30人參與互動,約佔57.7%;22人未參與互動,約佔42.3%。
②進階作業二: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
在微課最後一環節,我出示蚌埠的氣溫資料,讓學生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曲線圖,完成後放置QQ群並分享至空間。這一環節意在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大多數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同時起到監測學生的學習和檢查全班學習效果,以便進行翻轉課堂活動設計。
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情況反饋:全班52人,其中47人已提交作業(其中繪圖規范的有23人,約佔全班44.2%;不規范繪圖的有24人,約佔全班46.2%);5人未提交作業,約佔9.6%。
二、課堂活動設計
相對於傳統教學過程而言,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知識傳授在課前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完成,知識內化則是通過課堂中老師的幫助和同學的協助而完成。如何通過課堂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的最大化。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通過人際協作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我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充分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內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的課堂活動進行介紹。
1、確定問題
我根據學生完成《導學案》、觀看視頻、進階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的問題有:
(1)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進行學法指導。
(2)一些學生未參與進階作業的互動環節。
(3)一些學生未能規范繪圖。
2、獨立探索
獨立學習能力是學習者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從個體的發展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在翻轉課堂的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基於學生學習微課反饋的數據分析,一些學生未參與《大家來找茬》互動游戲環節,故我在翻轉課堂中採取學生獨立探索並以搶答的形式進行了繪圖步驟的復習總結和指出進階作業中正確答案。
3、協作學習
學習協作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及學生相互之間的包容能力。此外,協作學習對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自尊心與形成個體間相互尊重的關系,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從學生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高氣溫變化曲線圖》完成反饋情況看,一半以上的學生未能進行規范繪圖,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協作完成繪制《蚌埠全年日均最低氣溫變化曲線圖》的活動,以達到生幫生,師幫生,提高課堂效率。
4、成果展示
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之後,完成個人或者小組的成果集錦。我設計了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作品製作的成功和喜悅。
三、總結反思
我所進行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嘗試,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由學生自己掌控學習進度,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的掌握,提倡互動式、開放式地理教學。
在學習方法上,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外學生主動觀看微課視頻,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課堂上學生積極向教師及同伴提出問題,是師生會話的發起者。
在教學手段上,構建基於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以紙質筆試的傳統測試方式是無法測試出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全部的學習效果,因為,翻轉課堂還涉及到學生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個人時間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如何在翻轉課堂模式下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
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思考,總結,前進。
③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④ 互動教學在地理課堂上的應用形式有哪些
1.雙向型
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
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
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在實際教學中,這三種互動往往交織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學效果來說,在這三種互動形式中,雙向互動的效果比較差,多向互動的效果比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網狀互動.
「全員參與、平等信任、互尊互愛、自由溝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動」是我們新課程所要求的互動的理想境界.
教學互動的組織實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動的預備策略與方法
1.創設利於有效互動的環境
互動理論強調互動是人與環境的作用.因此,創建適於學生互動學習的物理環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燈光、綠化等)和積極的社會心理環境(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實施有效互動的前提.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會有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有效地開展各種教學互動.在互動中,教師要積極鼓勵互動、創設互動條件、消除互動障礙,努力培養學生樂於互動的態度.
2.預設互動:有效互動的支點
要切實搞好課堂教學互動,就必須要有互動預設.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就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教材、學生實際、教法等,預設好如何互動引入?何時在課中互動?怎樣互動?在結尾如何互動?是否要延伸互動等問題.預設互動的要點是:「多預精用,彈性設計」.多預精用是指預設時多准備幾種互動方案,在互動的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課堂教學時,要根據課堂實際,精挑細選地用.彈性設計是指根據課堂的多變性、生成性,在設計互動活動時要考慮「不同人的發展」而因人設計學習目標,考慮「不同人的認知」因人設計互動內容、互動形式.
(二)教學互動的組織策略與方法
1.疑問:有效互動的起源
問題是學生思維互動的發動機.課堂教學的互動往往就是始於問題、為解決問題而開展的活動.沒有問題的互動就像沒有油的發動機,最多隻是形式上的互動,沒有思維上的實質互動.問題又何來?通常是由教師來提.對教師提問來說主要是注意兩方面:怎麼提和提什麼.有效互動的提問重在引導,要避免大量的一問一答和一問齊答,這會造成互動范圍小、學習被動或互動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要利於學生互動、要因人施問,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情境.
2.對話:有效互動的重要方式
課堂教學是以對話為主要互動渠道的學習過程.所謂對話,是指師生基於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的方式.課堂上互動不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問題就出在對話上.如何才能實現真實有效的對話呢?(1)人與人之間必須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你—我」關系.特別是教師要與學生保持觀念平等、人格平等,要盡量保護學生的創新靈性,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2)給學生平等的話語權.這要做到: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表意見,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允許不同的學生發表意見.
3.合作:有效互動的特點
教學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合作是教學互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根據教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師生、生生有效合作,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1)合作前的獨立思考必不可少.只有學生經過深思熟慮後,討論才能深入,才可能有思維碰撞的火花.
(2)合作中的啟發、引導、調控是關鍵.當學生在合作中有困難、有疑慮時,教師要及時啟發引導.對合作中個別學生或小組有獨到見解和創新思維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在合作過程中,還會出現優生佔主角甚至沒有合作的現象,這時教師要積極調控,比如在交流時間、小組人數、組員結構、任務分配等方面作適當調整和控制.教給學生有效的合作技巧,如傾聽、相互信任對方、相互鼓勵支持等.
(3)合作後的評價、歸納、提升是重點.對合作中表現好的個人或小組及時肯定表揚.對合作中並沒解決的問題或生成的新問題,教師要闡釋、歸納和提升.對個別運轉不好的小組,還要在課後進行師組互動了解原因.
(4)設法在課外建立「師生互動場」,(類似課外輔導小組)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中的難點問題,這也是加強師生互動的良策.
4.做中學:有效互動的新形式
「做中學」就是將學習對象作為一個問題解決的對象,通過自己(獨立或是幾個夥伴的)探索性活動,包括操作實驗、合作探索、預測假設、共享交流、嘗試修正等一系列主體性的活動,來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做中學」大多是在學生的相互合作中完成的,在「做」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依賴而又相互約束,形成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動.
5.非言語溝通:有效互動的重要手段
有效互動不是單一的依賴語言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互動中,除了言語溝通之外,還有大量的非言語溝通.比如課堂上的體態語言交流(如眼神、手勢、身姿、頭語等)、書面語交流(如評語、作業批語、留言本、數學日記、網上的交流等).數學學科本身較抽象乏味,但在互動中加入非言語溝通,就會使枯燥的互動頓生生命活力,其互動效果自然妙不可言.不過運用體態語時,要注意:(1)要恰當准確,自然得體.(2)要協調一致,整體配合.體態語與有聲語言、體態語各類型之間互為補充、相互配合,才能更具體、真切地交流互動.
6.信息技術:創新互動的手段
信息技術的發展背後凝聚著強大的價值訴求:平等、溝通、透明、快捷、共享、互動……信息技術的發展理念與互動理念是如此的一致,這不由地讓我們想到:通過網路的載體(如組建QQ群、建立教育博客等),在所有的學生、教師之間構建一個虛擬又實在的「互動社區」.在這個社區,所有人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他們都是主人,他們之間互為主體,可以「無所顧忌」地交流,這樣建立的互動是不受任何時空限制的.我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地互動,讓人們在共享、互動、開放的狀態里形成與他人的和諧關系,我相信這是我們將來互動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互動的完善策略與方法
抓好互動的幾個「度」是有效互動的關鍵.由於師生背景和認識各不相同,在教學中只有適「度」互動,才會產生有效的互動.
1.互動的廣度
實際教學中互動的廣度往往不夠,主要有以下原因:受題材限制(范圍小或難度大等),學生施展不開;怕犯錯,被取笑;沒有足夠思考時間;沒有平等的發言機會等.為此,在教學互動中,一方面要善用教材,分層次挖掘合適的題材.另一方面,在互動時要積極引導、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創設寬容和諧的互動氛圍.要使每一位同學有所感、有所知、有所議、有所獲,確保學生全員互動、全程互動和有效互動.
2.互動的深度
要真正使數學教學實現智慧的撞擊、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和理性的升華,就必須要關注互動的深度,即不僅要進行數學知識層面的互動,而且也要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思維過程、情感體驗的交流.
3.互動的延展度
實際的教育不限於學校不限於課堂,因此互動也不止於課堂.作為課堂教學互動的延伸,課外教學互動的時空更大,教師要積極建立課外互動的機制.如引導學生建立互助學習小組、課題興趣小組、教學日記的交流互動等.此外,我認為家校之間、家庭成員之間若能建立起有效的互動,也一定能促進學生良好互動習慣的養成,達到以互動促互動的效果.
⑤ 關於幾種地理教學模式的思考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綜合性回是其顯著特點之一。對學答科特點認知不足、經驗欠缺的教師不容易准確把握教學目標與任務,從而使地理課平庸乏味、效率低下。地理課堂精彩與否,教學過程高效與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在於教學是否抓住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和中心任務。
⑥ 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模式構建的基本問題
一、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模式內涵
教育的意義在於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價值引導首先是通過教育目標、特別是人才培養規格的設定而實現的;其次是通過對教育內容的選擇而實現的。教育者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構之間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選擇,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圍內選擇教育者所提供的課程、教師和教學進度等。並且,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提供的必修課程,還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設計意圖的基礎之上,進行主動接納還是被動接受的態度選擇。在漫長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盡管也曾出現過開辦「學生學校」的嘗試,但整體上說,課程設置、教育內容、教師、教學進度等都是由學校單方面安排,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非常小。在我國,逐步推行學分製成為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管理與管理對象、教與學等多重作用關系。它們構成了「雙主體」教學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把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多重作用關系看成是一個交互耦合的動態關系,兩者相互滲透、互為主客體並實現相互轉化,使雙方都成為管理的主動者,以期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充分反映學生的意願和個性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這一管理模式主要由管理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與學過程實施、結果分析與信息反饋三大模塊構成,其中學科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涉及學校、社會、學生三方的共同參與,教與學過程包括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教學知情、教學選擇、教學反饋、教學研討、教學評價、教學決策等六個環節,這六個環節中以選擇、研討、評價為基本環節,結果分析與信息反饋包括學生、學校對教學各個方面的綜合評價。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代表的管理內容貫穿了學生、學校兩個管理主體性這一理論主線。學生管理主體性體現在知情、選擇、反饋、研討、評價、決策六個方面。「雙主體互動型」教學模式中,選擇以知情為前提,研討以反饋為基礎,評價則以改進工作和參與決策為主要目的和歸宿。學校主體性體現在人才模式制訂、用人單位意見的採納、教學管理決策的實施。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代表了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主要內容。如前所述,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內容有教學知情等六個方面,其中選擇、反饋和評價是三個主要內容。研討則是協調教學矛盾的一種良好方式。而綜合評價及信息反饋的結果又作用於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進而間接影響教學管理的開展(圖5-6)。
圖5-6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的模塊關系
二、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模式的特點
1.體現了學生、學校兩方面權力制約和平衡的管理理念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的內在機制是學生和學校(包括教師和管理人員)之間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在傳統教學管理體制下,學校管理者占據著絕對權威,學生處於被管制和約束的地位。學生同時處於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管理和制約下,成為更加需要關注及幫助的弱勢群體。很多學生有一種因膽怯而不敢面對面探討教學問題,不敢如實進行教學評價的心態,而冷漠、不信任的態度和應付式的參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提出,可以解決上述學生與學校之間在教學管理方面的失衡狀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選擇階段、信息反饋階段等都體現學生與學校雙方意願。學校擁有制訂和解釋教學計劃、安排教學人員、設計教學進度的職責與權利,學生則可以要求學校說明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及介紹教師的基本情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選課指南。學生在對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師情況了解、認可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
2.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互動式教學管理模式的突出優點是體現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學生學習主體性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作為學習主體,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高等教育的特點,結合當前我國高校教學工作實際,高校學生學習主體性更要突出強調主動性、選擇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四個方面。此模式恰好結合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特點,使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過程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的選擇性,結果分析和反饋過程體現學生的批判性、反思性。而且三個環節相互聯系,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教學模式的實施,教與學過程的變動又會影響最後的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反過來指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整,修整結果再次作用於教與學的過程和結果分析環節,不斷循環的相互調節作用,促使各環節的緊密聯系,各環節的不斷完善,強調整體性、綜合性。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環節少、方式少、參與程度低的問題。
3.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構建意義
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主體教學管理觀的具體體現。主體教學觀是以尊重、弘揚和發展人的主體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一種教學管理思想,符合高校實施學術管理、民主管理、人本化管理、有效管理及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需要。
(1)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實施學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術活動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學術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高校學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布魯貝克在《教育哲學》一書中,從學術自治和學術管理的角度對學生參與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於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而自治是高深學問的最悠久的傳統之一。高等院校學術自治首先是教師對學術活動的廣泛控制。「順著大學組織結構的階梯向下,我們最後碰到的是學生及其在自治中的地位問題」。布魯貝克指出,關於學生參與學術自治的問題,首要的是應該正確看待學生與學院和大學的關系。在歷史上,高等院校總是把學生家長而不是學生本人看作是當事人。布魯貝克看到了這種做法的弊端,他明確提出要給予學生以學院或大學的成員地位。在這里,成員身份就構成了學術界的「公民地位」。確立了學生在學術界的「成員」地位後,學生參與學術自治,就由「允不允許」、「可不可以」的問題轉變為怎麼參與才「合理」和「有效」的問題。
學生被接受進入學術團體後,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使其在學術團體管理機構中起到有意義的作用,也就是起到超過作為課外活動的學生自治體的作用呢?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有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看法。布魯貝克引用了一些學者關於學生在學術事務方面「參與民主」的觀點。按照傑弗遜的理論,所有與學生有重要關系的決策都應該徵求學生的意見。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學生要求在確定課程和教師的任命、晉升、解僱方面擁有一定的發言權。然而,並不是所有教師都贊同這種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有人發出疑問:非專家(包括學生)在高深學問領域只不過剛剛入門,怎麼能夠指望他們在這方面作出有效的決策呢?如果學生在課程的計劃、實施和評價方面享有與教師平等的權力的話,他們就很有可能成功地降低他們自己的學位質量。還有的學者從學生在時間、精力上的有限性、學生行動由人指導、能力由人評價與他們直接參與這個指導和評價自相矛盾等方面,對學生參與學術自治提出了懷疑。這實際上是學生參與范圍的適度問題。在對比不同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布魯貝克最後對學生參與學術自治作了兩點歸納:一是解決學生參與學術自治問題的辦法與其說在於大學管理機構中有沒有學生代表,不如說在於一些不大正式的程序,如通過選修課提供反映「消費者愛好」的機會,學生就已經行使了參與權利;二是要求學院或大學對學生負責。為了使責任制切實可行,學院或大學首先必須願意聽取意見。除此之外,還必須公布所做出的決策及其理由。責任制的另一個方面是與這些決策有關的人的上訴權,既包括正式的,也包括非正式的。最後,責任制應該為評價和重新評價負責決策的人員提供機會。
(2)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體現
民主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內容,民主化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指出,保證人們能夠充分行使他們在教育上的民主權利,這也意味著他們有權參加教育機構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民主化不僅要把更多的教育給予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參加教育管理。教師、家長、學生及其他社會人士一道,應該享有指導和管理教育這個共同事業的權利,包括規定教育政策和目標、建立和組織機構、籌措經費和分配資源、確定教材和教法等教學上的問題、聘請教師、調整薪金和制訂規章制度並考核其結果等。
對學生和教師民主參與教學管理的權利,《學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從學習者在學校生活中的地位、學習者責任的角度加以闡述。書中認為,學生參加教育活動的情況正在不斷發展,但最有趣的實驗要在世界各地的大學裡面去找。長期以來,學生已經部分或全部地控制了學校的「社會部門」,如學生宿舍、體育活動、衛生運動和輔助的服務機構。此外,學校隨時就一般政策問題與他們「商量」,或者通過專門為某種特殊改革而設立的委員會,與他們「商量」。近幾年來,學生的參與已經進入到大學的一些部門裡面,而這些部門過去一向被視為是極少數具有必要經驗與資格的人所獨占的領域。教學方法和學習項目目前正越來越多地在學生參加的機構中加以討論。主要的管理機構(校務委員會、國家與部門委員會)正在進行改組,以吸收學生代表。某些國家的學生正在開始要求在決定招生、考試、財政和一般教育行政的機構中要有學生代表。在這一方面,學生們已經取得了某種成功。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所描述的民主管理思想在美國高校管理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充分的民主管理是美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徵。美國高等院校設有各種委員會參與管理工作。其中,校一級委員會主要是校務委員會和教授參議會。校務委員會由校長兼任主任,並由若干副校長和院長、系主任、管理部門人員、教授以及學生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能是就學校發展、學校政策、員工及學生切身利益等問題提出建議,並制訂具體辦法。校務委員會內分設許多專門委員會,就其范圍內的事務向校務委員會、校行政領導和行政部門提出自己的意見。美國大學里的「學生政府」是校內學生的群眾性組織,它由各層次學生代表和外國留學生代表組成,選舉產生執行委員會。「學生政府」可代表學生利益向學校反映學生要求,並就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與學校聯系、交涉。此外,它還依據自己的章程在學校內部發揮管理、協調、自律的作用。而在英國,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學生代表就開始進入學校行政管理的各種委員會,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的理事會和評議會中都有學生成員參加。
在我國,羅廷光教授是最早提出教育民主化管理的學者之一。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等思想。教育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教員和學生有權參與學校管理;平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學校內部人際關系融洽,反對校長獨裁統治。我國現代大學最早成功倡導學生自治和民主管理的,首推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他認為,學生自治應該從組織上、制度上加以落實。他主張學校管理機構應設立學生自治委員會,負責引導學生自治;學生應組織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的三大任務是:以體育互相勉勵;以知識及能力的增進互相勉勵;以品性修養互相勉勵。蔡先生的學生管理思想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問題,但它一改以往學校把學生單純看成是被治者的偏見,把學生當成學校管理和引導社會的重要力量。這種思想無疑是對長期以來忽視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一種挑戰和超越,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性原則逐漸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管理的基本原則,依靠廣大教職工和學生民主管理教學,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學管理民主化趨勢正在得到加強,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成為學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體現。
(3)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現代社會,管理是人類一種重要的理性行為,它的存在不但不應成為人性的束縛,恰恰相反,它應該成為人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人本管理理論也就應運而生。人本管理首先「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著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組織展開一切管理活動,以盡可能少地消耗獲取盡可能多的產出,最終實現物的增效和人的發展相和諧的管理目標」。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徵有:職工是企業的主體;職工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服務於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人本管理的人文理想就是追求管理最優境界,並使人性得到最大的 『解放』。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引導』、『解放』」。用順應人性的方式對每個人的優勢及潛能作出最大程度的激發,從而使他們能發揮最大程度的創造力,這是社會發展和人的進步對管理理論發展提出的要求。
高校應該以人為本,把人放在應有的主體位置上,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來推進管理。肖菊蓉在討論高校素質教育的教學管理創新策略時,提出未來教學管理將是人本化的管理。她認為,未來教學管理重視人的情感、培養人的能力,並以使其有效釋放為著眼點,形成的制度文化是開放民主、和諧融洽的文化,造就的是主體性強、自主自律和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自主人。人本化教學管理的核心在於如何營造教學管理中以人為本的良好氛圍,建立有利於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展現和發展人的各種潛能及創造性的有效機制。
推行高校人本化教學管理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最早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美國高等院校「學生消費者第一」的思想觀念。「以學生為本」,首先它明確了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即學生作為消費者進入學校,在一定意義上成為買方,學校則成為賣方;其次,它更加關注學生的權利,即學生應具有獲取知識、選擇專業、選擇教師和安全保障等權利;再次,它提出了學校改革的目的在於不斷完善自身的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法應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在近年通過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中設有專門章:「校方與學生的權利」,明確規定了「大學應該竭盡所能為學生智力和創造性的發展提供最佳的機會」,並指出研究型大學的學生還有「學習和研究領域的多樣選擇以及通向這些領域為指導」等權利。這鮮明地體現了美國大學「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有很大的啟示。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學生教育成本分擔制度,學生作為投資者、消費者和受益者身份得到確立及重視。以此為契機,「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逐步被高校中的人們所接受,進而對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全過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內含這樣的思想,即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參與教育、體現教育價值和教育質量的主體;學生不僅是被管理者,也是參與管理、體現管理價值和管理質量的主體。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高等教育「以學生為本」的主要表現,也是高校人本化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
(4)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有效開展教學管理的主要因素
「有效管理」是一個外來概念,最初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盡管德魯克「有效管理」是針對工商企業而提出的,但卻由此引發了管理學界的「有效熱」。在這股熱潮影響下,教育管理學界也對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發生了興趣,教育管理者把對教育功能的目標,轉向到效能的目標。也就是說,從「應該做什麼」發展到「怎麼做最有效」。由重視學校功能管理轉向到學校的效能管理,成為早期現代教育管理向二戰後的現代教育管理轉變的主要特點之一。
目前,高校教學管理「管什麼」顯然已經不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在於教學管理怎麼管才「最有效」。如前所述,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教學管理造成了落後的教學環境,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最終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那麼,怎樣才能克服傳統管理的弊端,提高高校教學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是調動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三方面的積極性」。高校教學管理系統有效運行的動力,根本上是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按照「有效管理」理論,有效教學管理是計劃、實施、評價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在這三個階段中,學生的參與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參與可以增加教學決策和計劃的透明度、開放性及針對性。尤其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它能加強教學反饋,促進教學研究,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參與能幫助管理者有針對性地發現教學管理的薄弱環節,較准確地找出教、學、管之間相互沖突的問題和原因,促使有關教師及管理部門做出有效的協調與控制。只有學生這個動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更有效地形成推動並保持教學管理系統良性運行的合力。因此,是否有效地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就成為高校教學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准。
(5)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基本權利
高校學生(本科生)是處於發展之中而又尚未發展成熟的特殊青年群體,他們的體格、肌肉、各種身體機能等自然生命及他們的心理、思想等精神生命都正處在發展之中。在兩者關繫上,自然生命發展是基礎,精神生命發展是目的和歸宿。學生精神生命的發展是他們區別於社會成年公民群體的一個本質特徵。精神生命發展應該是一個主動的發展過程。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本質特徵,這一結論在自然生命意義上是被人們所接受的,但是,當問題擴展到人的精神生命發展領域時,生命活動的主動性特徵卻往往被人遺忘、丟棄,甚至違背、踐踏。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性被剝奪,在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即使是在20世紀末的學校里還頑強地存在。她指出,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學生持學校發的教科書,按課程表的規定上課;按教師的每一個指令行動,每一個問題作答。教師清楚每一節課要教什麼,為何教和如何教,學生卻不知道要學什麼,為何學和如何學。教師是每日課堂生活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在日常班級生活中,教師同樣是主宰者,這種剝奪因其不會帶來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視,甚至還因所謂教師的好心和善意、學生的無知及幼稚、需要成人教導等理由而被視為天經地義。這種現象是與培養現代高素質人才的要求相違背的。因此,葉瀾教授疾呼: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葉教授的觀點主要是針對基礎教育提出來的,但高等教育同樣存在學生精神生命發展權被忽視的情況。在教學管理領域,問題尤為突出。很多學生不了解教學計劃,選擇空間有限,更談不上參與計劃的制訂和修改。他們只是被成批地送入學校早已設計好的培養模式之中,去被動地接受大多千篇一律的灌輸式教育,最終從生產線的另一端「產出」標准統一、缺乏個性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被壓抑,參與教學管理的主體地位被抹殺。在我們組織的調查中,大多數同學都認識到參與教學管理是他們的一項基本權利,學生非常希望獲得精神生命的主動發展,對此學校應該予以尊重和保護。
⑦ 淺談怎樣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要讓學生建立「會學、學好」的思想模式,內並且要確容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其中「先學」,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生在教師教學指導階段中自己預習學習內容並嘗試解決教材上的問題。「後教」,指的是教師發現、評價學生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高中地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包括四個過程:1.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設計的學案進行有效預習,並在課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2.課程中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探究學習。3.有重點地答疑解惑,並適當指導學習方法加以利用。4.課後及時進行整節課的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⑧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哪些模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和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