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地理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發布時間: 2021-03-11 10:06:24

A.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知識時代,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誰能堅持創新,勇於創新,誰就能迎接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而今天的學生是我們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繫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然而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於受到傳統的觀念、體制、模式等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斷,泯滅學生創造性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正逐步成為一種「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將一天天被磨去,成為一種統一的模型。我們的教師,正像辛勤的「園丁」,不管你多綠、多艷,為了整齊統一,都將在「園丁」修枝剪的咔嚓聲中被無情地剪掉。一個個充滿想像力的孩子,隨著年級的增高,就逐漸變成「聽話」的「解題機器」。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地理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迫在眉睫!那麼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就本人的調查以及研究,歸納總結了一下幾種方法:
一.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到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興趣具有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可以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要使學生在將來的地理學領域中有所創新,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地理課的濃厚興趣。在我的調查報告中統計發現,百分之90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學的最好,也在這門課上會突發奇想。
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學生腦子里框框少,對成人司空見慣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觀點,有時在成人看來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離奇、荒唐的。對於學生的標新立異,教師一要允許,二要鼓勵,三要引導。上課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課堂提問時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例如經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真令人驚奇!」等語氣贊揚學生的新觀點。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當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觀點有異議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價值判斷,而要與學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討,求得正確的結論。盡量消除學生怕答錯的思想負擔。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獨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極洲豐富的水資源運到撒哈拉沙漠,使其變為綠洲良田?」「如何開采月球上的礦產資源?」「人類怎樣向外星球移民?」「如何減輕巴拿馬運河太繁忙的交通?」等問題,十分利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
四.引導學生調查研究身邊地理現象
學生通過對身邊地理現象的調查研究,不僅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了氣候的有關知識以後,為了加深學生對氣候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調查研究作業:在飲食起居方面,家鄉的鄉親們多以什麼為主食,為什麼?家鄉的房屋等建築物有何特徵,為什麼?通過學生動手查閱書刊雜志、網路資料、到相關部門實地調查研究等以後,不難發現:家鄉的鄉親們多以稻米為主食,主要是因為家鄉地處南方,高溫多雨,適宜水稻的生長,所以鄉親們多以稻米為主食;家鄉的房屋等建築物主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等功能,屋頂坡度大,有利於排水,這都是因為家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緣故!
五.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課堂上,地理教師要利用各種地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是:1)運用地圖。地圖在教學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的最突出特點,沒有地圖就不可能有地理學,也就無法進行地理教學。地理教師要經常運用地圖進行講課,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填充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2)地理圖表應用。地理圖表多種多樣,它能夠形象直觀地表達地理數字、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工農業生產指標等,使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簡明化。通過對地理圖表的繪制、分析、比較、聯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更深刻地認識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實質。3)地理邏輯的應用。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從整體上反映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整個地球各大洲、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是不同規模的地理環境。而地理環境特徵總是與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學生通過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揭示現象,總結規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內在聯系。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智力起著重要作用。4)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首先,課堂教學要聯系實際。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准備,深鑽教材,認真備課,廣泛收集材料。除了課本上的插頁、圖片等資料,教師還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鄉土材料,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材料,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國內外時事材料,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密切相關的跨學科材料。通過把這些材料再加工,有選擇、有目的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能夠把課教「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使他們養成注意生存環境,觀察生產生活,關心時事報道的良好習慣。5)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同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學中有較多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地理概念、事物、現象和規律以及運動復雜的宏觀世界,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掌握。而藉助多媒體技術的模擬手段,可以使學生較直觀形象地觀察認識地理現象,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所以說,地理課多媒體教學正顯示也其強勁的生命力。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的途徑。多媒體教學的確使學生加深了對地理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獲得了情感的陶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塑造學生自立自主人格的一種良好形式,也強化了地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提高了地理教學質量。
六.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通常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靈活性、趣味性等特點。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創造力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環境,而且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大力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天文、氣象、地震、環保、軍事地理等)、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參觀調查、結合實際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學生經常參加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擴大視野、啟迪思維,而且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而課堂教學未觸及和深入的問題去研究,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B.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C. 地理的科學價值是什麼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回學科,一般來講,地答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

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

(3)地理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擴展閱讀

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和環境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和從事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專業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科學的修養;

4、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D. 地理對幼兒教育的意義,誰知道

地理:兒童道德發展的空間線索
──淺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李曉菲
新世紀初,我國進入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特別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更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為此,國家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新的課程標准(實驗稿),各套以新標准為依據所編制的新教材也開始在全國各實驗區試用。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學體系,把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與「社會」整合成新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生們在學做人的同時,還要學習一些地理、歷史的基本常識。這種做法受到了很多學生的歡迎,但同時也引起一些學校和部分家長的擔心:孩子們學的東西還不夠多嗎?為什麼要在品德課中加入地理和歷史的內容呢?地理教學真的有必要嗎?

一、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形成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智力紐帶

生活是兒童品德發生的起點和源泉,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一種經歷和體驗生活的過程。品德絕不是孤立的,我們不能把品德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剝離開來,把它作為一種孤立的現象來對待,而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吸取學生生活中的各種教育資源,把這些教育資源納入到學生的品德培養中,為品德尋找一條通向生活的生長道路,使學生置身於他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因素中,從而在各種環境因素、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與發展各種良好的品質。其中,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之一,它從人類發展的空間角度來看待人類事務,是兒童品德發展的空間線索。

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兒童也不例外。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學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號、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規律都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兒童通過由淺入深地接觸這一系列的知識,逐漸建立起自身的空間感和存在感,從而在空間維度上還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

地理打開了兒童接觸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拓展了兒童的生活空間,在兒童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橋梁。在地理教學中,兒童通過對地理符號的認知、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規律的掌握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間。比如說,比例尺的引入讓兒童掌握了讀圖的基本技能,他們可以利用一張小小的地圖迅速算出世界上任意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也可以通過比例尺的運用大體確認校園整體的長寬比例,等等。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進行地理教育,是一種順應生命、連接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種源於生活、面向生活的教育,它能夠引導兒童更好地認識現在、把握現在,從而更好地走向未來、適應未來。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基本理念的第四點是這樣表述的:「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中建構課程的意義。」[1]即「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於他們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2]可見,包括地理在內的真實的生活世界是兒童道德品質發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

近幾十年來,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地理對於人類的生活更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需要了解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地理素質將成為未來人才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時代要求我們從小學好地理、用好地理,特別是與生活相關、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才能煥發應有的生命力。

二、地理教學對於培養兒童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美好情感有著天然的、不可替代的優勢

愛家鄉、愛祖國是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衡量一個人情感發展的重要方面。「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3]其中,在「情感與態度」這個維度的分目標中明確提出,兒童要「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4]家鄉和國家,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體系,它包括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特徵、民族素質、人口狀況、教育現狀、風俗習慣以及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等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因素。正因為如此,學校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由地理、歷史、語文等各學科協助品德課來共同承擔。而在聯系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地理學科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

地理教育是通過地理這個直觀的窗口讓學生對家鄉、對祖國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進而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志向。

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國情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家鄉、認識祖國是愛家鄉、愛祖國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和祖國了解得越全面,認識得越深刻,他隨後產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便越深厚。在這個階段,地理知識的教育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突出家鄉和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培養起學生深厚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家鄉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喚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實事求是地認清家鄉和祖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激發學生對關注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他們從小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志向。這樣,我們便實現了從單純的地理知識教育到復雜的情感體驗再到態度的正確引導的教育目標。

我國幼兒教育專家盧樂珍教授認為,兒童的愛國主義情感與兒童思維的發展水平、認知規律密切聯系。小學階段是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萌芽的階段,兒童往往只對通過直觀感知掌握的東西才能理解得比較深刻,而對離他們生活經驗較遠的事物或抽象的觀念難以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難以獲得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培養兒童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知識教學,需要從兒童可以感知的事物人手,一步步地進行。

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觀的,他們通過充分的感性認識,用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說一說甚至做一做等方式來建立起與世界的情感聯系,進而自覺地生發情感、表達情感。地理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激發兒童的情感體驗,通過認識、了解家鄉和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富饒物產等。激發兒童認同家鄉、認同祖國的內在感受,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積極的、牢固的情感。

三、地理在生態教育和環境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同時,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度掠奪和肆意破壞,環境問題已經日趨凸顯。資源浪費甚至瀕臨枯竭,環境污染遍及全世界,珍稀物種大量滅絕等等,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也嚴重影響到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生存。為此,有識之士紛紛呼籲,人類必須樹立新的生態倫理觀和價值觀。進而調整整個人類的行為模式,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共生共存、和諧相處,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重大課題,成為新一代公民必備的重要素質,也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新的時代課題為我們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從小著力培養和增強新一代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提高未來公民的整體素質。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它涉及到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化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各學科,因此,培養生態觀念和環境意識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學科性,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其中,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由於地理學科本身的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學品德課中的地理教學是滲透在品德培養中的,也是為品德發展這個主旨服務的。而小學品德課的內容標准中有很多直接與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相聯系的部分。如《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實驗稿)》「內容標准」中的第四部分「我與家鄉(社區)」有一段是這樣表述的:「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5]又如第六部分「走進世界」中的一段:「初步了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6]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知識把學生們帶人了無限廣闊的生存空間,學生們陶醉於祖國的大好河山。流連於世界文明古國的歷史遺產;通過一組組鮮活的數字,他們了解了我國目前的水資源狀況,認識了塑料製品等工業文明成果帶給環境的巨大危害。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情境的感染,他們意識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重要性,初步學會了如何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養成了珍惜和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等。地理知識的教學與形成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緊密相連,突出了地理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更呼應了培養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的主題。

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對培養新一代具備生態觀念和環境意識的公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兒童學習動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和學習對象的一種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是形成學生個體學習需要的帶有較強主觀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皮亞傑認為:「興趣是一個價值系統,它與行動目標相聯系,能支配內在的心理動力,促使目標的實現。」[7]很多經驗豐富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無法形成比較強烈的學習動機,即使是學習能力比較強、學習習慣比較好的學生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上進行一定的地理教學,主要目的不在於掌握具體的地理知識,而在於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今後中學、大學甚至工作打好興趣層面的鋪墊。適當的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增長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熱愛地理、學習地理、探究世界的濃厚興趣,從而為將來的學習生活甚至是一生的事業發展埋下可喜的伏筆。因此,任課教師首先要明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地理教學的目標不是機械地記住一些地理名詞和地理知識,而是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進而產生熱愛地理、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編者將地理部分與歷史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精選了大量的信息,試圖從多角度調動兒童的興趣。例如,學生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的第八課《金字塔下留個影》時,對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與雄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都想知道金字塔是誰建造的,用什麼方法建造的,為什麼到現在還那麼堅固等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他們會自己通過書籍、網路等途徑去收集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種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思考、討論、探究,興趣引領著他們愉快、健康地成長,興趣成為兒童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永不枯竭的源泉。

參考文獻:

[l][2][3][4][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陳勝慶.鄉土地理教育新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2:40.

(摘自《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

2006-10-18

E.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當今世界人口急劇膨脹,資源極為匱乏,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生態瀕遭破壞等社會危機的困惑,仿徨與痛苦中,通過對人類工業文明進程的深刻的歷史反思而提出的,並逐漸達成共識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是走一條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人的生存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所以,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之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也日益嚴重,對自然資源進行毀滅性的開發隨處可見,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環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趨明顯,所以治理環境,消除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雖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卻不盡人意,關鍵原因是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淡薄。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注意經濟利益,不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不進行環境評估,出現了短視的急功近利的行為。所以必須加強人們的環保教育,盡早、盡快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階段,利用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從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地理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去進行。
一、確定環保教育的教學目標
1、啟蒙、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適時、適量地宣揚和滲入環保觀點,進行環保教育,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獲取與環保相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啟蒙和灌輸環保、資源、人口、環境質量等意識。使學生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2、提高參與環保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保護環境,可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環保的熱點問題,如: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沙塵暴天氣的成因及危害、厄爾尼諾現象、臭氧空洞、溫室效應、赤潮及水體富營養化、轉基因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外來物種引入對本地物種的影響等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幫助學生獲得環保意識及提高分析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和評價環境、環境問題、進行環境調查,嘗試提出改善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較完善的環保教育知識體系
環保教育在教材中沒有編排專門的章節,有關的知識點散見於不同年級的地理教材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就必須較系統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體系,對各個章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
新課標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是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環保教育的知識體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1、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6、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7、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8、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完成環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師授課
課堂教學是環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師應根據地理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滲入環保教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事實材料進行授課,既提高了地理課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印象,又達到了教育目的。
2、學生活動
教師根據課本可以設計或補充一些活動讓學生完成,使環保教育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蘚能作為指示植物的特點,帶領學生對本地區的苔蘚植物分布進行初步的調查分析,了解本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在學生中調查電池的使用情況,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等。
3、社會實踐和調查
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中,可與環保部門聯系,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興趣小組在區環保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前往區水泥廠、造紙廠進行調查,了解兩間廠對工業廢水的處理情況;2009年又對區城市建設綠化面積進行了調查,考察了本地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環保教育。
四、加強法律意識
目前,國家就環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礦產資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有關法律宣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能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情操。在宣傳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強宣傳力度,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多收集正反兩方面素材,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教育他們遵紀守法。
五、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與實驗科學,學生對實驗及社會調查等活動興趣頗濃,踴躍報名參加興趣小組。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在組內進行宣傳教育,並通過小組以點帶面,向外輻射,達到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
1、舉辦專欄,宣傳環保知識 ;
通過收集報紙、雜志廣泛收集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整理成專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牆報、手抄報、班際競賽等。
2、舉辦興趣小組的成果展:
將地理興趣小組的活動成果,例如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製作的地理標本、獲獎情況等成果在校舉辦活動成果展,既擴大地理小組的影響又可進行環保宣傳。
3、利用一些重大環境和地理節日,進行專題環保學習、宣傳和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動能力。
地球日、環境日、無煙日、植樹節等,都是世界國際組織和我國政府為維護人類良好生存環境而發出的吶喊。在這樣的日子定期開展相應的活動,喚起學生與世人的全球環境憂患意識、環境責任意識、行動意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機會,可以收到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效果。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關的朋友。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活動場所,也給人類社會、住行,發展工業、農業、交通、文化等各項事業提供了大地、陽光、空氣、水、森林、礦產等種種能源和資源,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所以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現在和未來人類所享用資源和環境的權利。地理課堂教學要使學生這些觀點根深蒂固,才能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為祖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打下扎實的基礎。

F. 學習地理的意義與作用

對於學生來講,學習地理的最直接的意義或作用就是:考試要考!你必須把它學好。
高效的學習,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G. 通過學習新課標與教學指導,你認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有哪些主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有哪些

地理學習的意義對於在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中國,可能也就是為了更順利的踏入大學校門的一塊墊腳石,又或者是在如此教育體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策。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一點是我認為在所有學科裡面地理是在我們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實用性最大的學科,沒有之一。

你有沒有觀察過水槽里漏下的水為什麼會行程螺旋,你有沒有察覺有月亮的夜晚特別冷,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在青藏高原上面即使你被太陽曬著也會特別冷而在沿海城市這剛好相反,為什麼。。。。。。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都和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讀書的時候理科老師(現在好想在慢慢地弱化文理科了吧)總愛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我想說學好地理一科就可以啦!

我讀書的時候是一名文科生,成績在班裡也就中等偏上,但是我的地理基本是全校第一,班主任也對我無可奈何,因為要是我不偏科那就是另一片天地了,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吧,全能學霸永遠比單項冠軍更能讓人印象深刻。

任何學科被我們學習都有著它現實的意義,有些學科有非常直接的展示,比如數學幾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用,而有的學科可能只是一隻無形的手,只在你短暫需要她的時候才會出現,但卻能給你不可或缺的感覺。後面我會開始按照自己的邏輯開始分期講解地理的相關知識,用另類的方式讓大家相對簡單的認識地理。

H. 地理科學對人的全面發展有哪些重要價值

地理學在鑄就學生健康人格中的獨特作用及其培養
浙江省新昌縣知新中學(312580)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質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教育應十分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高。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等,內涵豐富,而人格特徵是公民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極為重要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鑄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學十分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
關鍵詞:地理學;素養;人格;科學;人文;實踐;綜合;可持續發展

為培養學生成才,學校肩負著教育教學雙重任務。為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造就健全的人格,學校雖然可以通過大型的集體活動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顯見的。但這項任務更主要的還是落在各學科平常的教學中,需要各學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心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各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格中各有所長,而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造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專長去熏陶學生。下面簡述之。
一、地理學兼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具有在學科內部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優勢。我們知道,科學活動與邏輯思維密切相關,人文活動與形象思維密切相關。科學求真,注重邏輯,給人以嚴謹,給人以科學判斷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給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讓人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二者正好相互補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當前社會有著較為普遍的現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養,搞人文的缺乏科學精神。所以,地理學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並且使兩者得到和諧統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同時地理學又鮮明地倡導人類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做到人地關系和諧協調發展。人地協調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問題,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價值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學」問題。對自然的人文關懷是地理學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對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擁有的公民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加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領域的教學,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同時不能將兩者偏廢、孤立起來,而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探索自然時要融進人文關懷,在評價人類活動時要充分估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將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讓學生討論「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進一步又造就了學生對自然的人文關懷。
二、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更注重實踐,以事實為依據探尋地理規律,同時又通過實踐來檢驗修正其理論,最後又指導人們去實踐。因此,實踐活動貫穿著地理活動始終,務實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學比作為一個人的話,那地理學有如一位朴實無華、飽經風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藹可親、經倫滿腹、治學嚴謹、老當益壯的學者。如我國明末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自22歲開始旅行生涯,前後達30餘年,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江、浙、閩、晉、豫、魯、湘、鄂、贛等大半個中國,進行了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記體例寫成巨著《徐霞客游記》。再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自1916年起記日記,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間日記無一日間斷,對每日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800餘萬字。其實我們每一個從事地理學研究的工作者,何償不如此呢?
一位學生長期接受地理學中這種實踐論的熏陶,自然會養就辦事認真,注重實踐,勇於探究,實事求是、誠實守信、踏實的工作作風,這正是我們教育者對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風!
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十分注重並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如在學校,教師可創辦「小小氣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讓學生從事觀察記錄。在課外,教師應布置研究性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長期活動。即使在平時的應試性的教學練習中,也應特別注重「材料題」,突出地理數據、地理事實,讓學生在「第一手資料」中聞到實踐的氣息。這樣做,學生慢慢地會領會到實踐活動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覺不自覺的形成了實踐的意識,從而成為人格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地理學中時時處處涌現的思維方式。這是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的。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自然要素又不斷影響制約著人類活動,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聯系著作用著。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所以我們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這勢必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有整體意識,從多角度多因素來考慮問題,深知「牽一發而動全身」道理。這樣才能全面地看清問題所在。
正因為地理學具有上述特性,學生通過長期地接受綜合性的地理思維的訓練,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養就了「全局觀」、「大局觀」、「整體意識」,這為學生鑄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濃重的一筆。以後無論學生走向哪一行業,象行政管理、統籌策劃等部門,都是極為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為部門負責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這種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其實不是難事,地理學中綜合思維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學是綜合思維方式的一座「富礦」,只要教師有了這種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意識,這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問題時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譬如讓學生分析問題:「假如黃赤交角變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現象將隨之改變?」、「假如地球作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隨之改變?」等,都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思想意識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學生未知領域,教師也要作適當的說明,暫且給學生「布白」,有待學生以後去「補白」,切忌偏面,把問題簡單化。
四、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這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發展觀,要想成為當代一個合格公民必須擁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其是構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學以自己長期艱辛的實踐反思總結,最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極有助於學生科學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實質精神,並付之行動。
地理學一直關注人地關系研究,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采獵文明時期,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於是人類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造成地理環境趨於惡化,生態變得脆弱。18世紀,世界各國先後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在這個階段,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缺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環境和發展問題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發展道路,而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地理學研究成果,對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確的。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也有較系統完整的詮釋,這極有助於學生全面深入准確的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
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呢?一方面按中學教材正面直截了當地向學生傳遞這種觀念,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要時時處處貫穿這種思想。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我們經常遵循: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怎麼辦的教學思路。這當中「怎麼辦」環節能很好地承載可持續發展思想,老師要注重,學生要注重,不能忽視,老師應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為了使該地區更好地可持續發展,應開展哪些開發或整治措施?」,以此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統領下去找措施,這非常有利於養就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責任感。
其實,地理學還有更多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如區位地理思維極有助於培養學生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的思維和辦事風格;地圖的閱讀和運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獨特的視野觀察事物從而形成創新舉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學生的愛美賞美情愫,從而形成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懷。……
總之,我們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學的長期熏陶,就會形成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己任,讓地理學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得我們的公民素養更上一層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