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教材
❶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在地理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
一、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的需要: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地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地理學科具有具體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學不但要考慮科學性、抽象性、還要經常考慮藝術性、直觀性。 數字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從事地理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目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軟體,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軟體。地理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師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顯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感悟、對學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師應該以先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指導,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設計理論。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它的快速發展及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為改革傳統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特徵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對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的發展和普及,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一場革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介入地理教學活動後,其固有的超文本閱讀,信息量豐富,交互性強,反響快速,貯存量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極大的豐富了地理教與學的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為培養創造性的學生提供條件: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還有利於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於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
3、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現行考試制度,除了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注重:①學科內容的滲透、交叉與綜合;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③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基於以往我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是范圍專一的,結構組合是線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匯聚,也為這種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提供了可能。這樣,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讀、寫、算」一樣是一個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網路是信息的總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下載、列印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即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地理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廣大地理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並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尤其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為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而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理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 隨著課程整合實踐的深入、必將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
❷ 如何進行地理學科教材分析
首先要明確中學地理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即,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這些教育內容在現代地理教育中有很多具體表現在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口觀、資源觀與環境觀等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學習土地資源時,結合我國山地面積廣、平原面積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節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資源觀教育,就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具體體現。
(一)中學地理教材的宏觀分析
宏觀分析又稱整體教材分析,是從中學地理教材的整體出發,分析教材產生的背景和使用背景、教材整體結構、教材資料儲備的過程。旨在使教師從整體上了解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目的和實際具有的教育功能。
了解教材的時代背景
2.分析教材的內部結構
3.資料儲備分析
所謂資料儲備就是指教師積累的各種教學所用的材料,而資料儲備分析則是根據教材的實際功能及教學實際需要,確定為補充或改組原有教材所需要搜集資料的范圍和途徑的過程。
(二)中學地理教材的微觀分析
劃分教學因子
2.分析教材的內部聯系
3.分析教材的外部聯系
4.分析知識教育功能
5.分析培養能力的功能
❸ 高中地理教學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的關系
1. 加強理論學習, 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 教師和學生都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 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 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課程內容與目標等 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 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 新課程注重 「師 生互動」 、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 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 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 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 " 按照課標 的目的要求、 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 " 。 根據教 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 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 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 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 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 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 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 進行集體備課, 發揮集體的力量。 加強信息收集, 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 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 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❹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❺ 如何把握高中地理新教材
首先你要端正心態,不要怕苦,先從看圖入手。看圖必掌握的基礎知識(緯線經線等),等看圖積累多了,在接觸一些文字知識,最好對著圖看方便記憶。如地球地理知識、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人文地理。這些知識記憶的時候要先從大的點入手,從宏觀上建立知識體系,再從細點出發分析每個事物的特殊性。如要了解中國地理,首先要從中國地形、區域劃分等概況出發,然後在細分,記憶如氣候類型,河流,礦產分布,鐵路樞紐等,再細分到各個區域的狀況。 一、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1、落實學習常規
就地理科的學習而言,學習常規應包括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課外學習等六個方面:
預習一般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課的准備。預習要做到:通覽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預習時如發現與新課相聯系的舊知識掌握得不好,則查閱和補習舊知識,給學習新知識打好牢固的基礎;在閱讀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並做好記載,以便在聽課時特別注意。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上課也應是同學們學好功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決定性一環。上課要做到:課前准備好上課所需的課本、筆記本和其他文具,並抓緊時間簡要回憶和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要帶著強烈的求知慾上課,希望在課上能向老師學到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上課時要集中精力聽講,要緊緊抓住老師的思路,注意老師敘述問題的邏輯性,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要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如果遇到某一個問題或某個問題的一個環節沒有聽懂,不要在課堂上「鑽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不懂的問題課後再去鑽研或向老師請教;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對於地理筆記,我認為有些最好是記在地圖冊上,以便在看地圖時復習。
作業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作業不僅可以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以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發展自己的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作業必須做到:先看書後作業,看書和作業相結合;注意審題,要搞清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明確題目的要求,應用所學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作業經老師批改後,要仔細看一遍,對於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認真改正。要知道,出錯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弱點的地方。經過更正,就可以及時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作業要規范,書寫要工整,切忌寫了又改,改了又擦。
復習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還要通過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復習包括:當天的功課當天復習;單元復習;期中復習;期末復習等。
考試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考試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明確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確對待考試,重視考後分析,將每一次考試作為檢查自己學習效果、調整學習狀態、改進學習方法的機會。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擴展,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尤其是地理學科與社會方方面面的話題聯系密切,所以適當進行課外學習,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知識領域,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對課內學習也會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2、重視地理圖像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圖像,地理圖像包括了地圖、結構圖、素描圖、坐標圖、原理圖等等。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絕大部分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圖的時間不宜太長,但要堅持經常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
3、改變學習方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新課程改革力圖逐步改變這種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新課改中,倡導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積極適應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
二、科學的地理學習方法1、比較法比較法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較,經過思維加工,並獲得地理知識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有助於認識地理事象的特徵和規律。比較的目的就是認識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亦即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徵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時間上的變化規律和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更加明了,這樣也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做到思路條理清晰,一目瞭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有助於使知識系統化。無論是同一時間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較,還是同一空間范圍不同時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較,它都至少有兩個比較對象,這樣,在比較過程中就把幾個地理事象有機地聯系起來。同時,所比較的內容既有舊知,又有新知,這樣也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由此可以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3)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由於比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較,不同知識點的比較,因而在比較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廣開思路,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使所學知識前後貫穿起來。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使所獲取的知識記憶牢固,這樣在知識的獲取-比較-獲取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運動中,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並在比較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比較分析能力。
2、聯系法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冊「全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海陸熱力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的內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陸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亞、夏威夷等具體地方,及時復習熟悉這些地方,才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范圍及其移動和影響等內容。在「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節,需要密切聯系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初中地理知識,才能學好這一節內容。聯系法應包括橫向聯系法、縱向聯系法、多向聯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❻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較好的發揮教具和模型的作用百度文庫
1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初一學生初次接觸地理學科,就會碰到很抽象的地理概念,經緯度的劃分和判讀,根據等高線判斷各種地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等,這些概念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傳統教學中老師使盡渾身解數講理論、舉列子,學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這些概念。當學生看到那些用生活物品與身邊的常見材料做成的地理模型,會覺得地理離自己更近。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熱愛地理學科的情感。恰當地應用自製的教具和學具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這將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不僅可以加強講授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直觀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輕松地將教學難點破解。
筆者從教中學地理15年,每次講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課時,就發現很多學生怎麼都理解不了為什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就能產生四季變化,老師告訴他們因為有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運動就產生了四季變化,學生還是很茫然。即使放邊放多媒體動畫邊解釋四季形成的過程,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為什麼太陽直射點會不斷地變化。後來我做了個太陽公轉模型圖,不用老是多費唇舌,就很好地解決了學生這個困惑。這個模型由四個地球儀和一個紅球組成。地球儀用水彩筆把赤道和南北回歸線描粗,使它們變得比較醒目,四個地球儀分別放在地球公轉軌道中二分二至的位置。中間的紅球表示太陽,在太陽的四周插上鐵絲,表示太陽直射點,轉動紅球就可以直觀地看到鐵絲表示的太陽直射點在回歸線之間移動。這個模型把抽象的四季變化的原因直觀地表達出來了,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從而真正理解了地球的公轉運動。
2化「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地理新課標提出「關注學生生活發展及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內容」、「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 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 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能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使命。通過學生自己製作學具,可以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組織學生自製學具,就是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製作學具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或失敗的經驗,而從失誤或失敗中總結出的經驗更為寶貴。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因此會不斷積累直接經驗,提高實踐能力,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開闊他們的思維。
比如筆者教學中,教到地球和地球儀這課時,都會布置學生製作地球儀,學生的製作熱情很高,他們回家收集材料,觀察地球儀的特點和經緯度分布的特點,一周後富有創意的各色地球儀在學生的巧手之下產生了。有的地球儀是用乒乓球製成的,有的是用海洋球製作的,有的是用氣球製成的,不論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都能把地球儀和經緯度分布特點表達出來了,這樣對他們學習經緯線有很多的幫助。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得到體現,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3化「動口」為「動手」,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根據教材自製教具是在教師不斷實踐、創新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這個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
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上課前選定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自己做的教具,針對性非常強。對教材的編排意圖研究透徹,以便選擇能達成目標的方法策略,是教師自製教具必須具備的條件。教師針對教學效果,不斷地改進或者重新設計製作教具使教師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說,能大膽進行自製教具,就體現了教師鑽研教材的深度和教學方法的探究廣度。
比如地理教師在製作中國地形模型圖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山脈分布的位置、海拔的高度,高原的位置、面積、海拔高度、特點,平原的位置、大小、面積大小等地理要素。要做到精準、形象地展現中國地形圖,就要對這些地理事物的特點十分熟悉。自製教具是從不會到會,教具的設計,從不成熟到成熟,製作的教具,從粗糙到精美。這就是一個對教材研究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老師的業務素質。
❼ 淺談新課程下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地理教材
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深化課堂改革的大潮中,我國傳統教育與教學方法受到了挑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因此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教材改革是突破口。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實際上就隱含著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師在教材處理時,必須沖破教材的束縛,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化的過程,是課程標准、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的途徑,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結合。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1. 舊教材觀與新教材觀的比較教材是課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載體。仔細對比新舊教材的內容要求,可以明顯看出新教材在多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傳統觀念認為,教材即教科書,是有關專家把前人取得的經驗、科學成就以文字、圖形、符號等形式編成書,供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並在教師傳授、輔導下掌握。新課程理念則告訴我們,教材只不過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素材而已。教科書的學習是被動的、枯燥乏味的,而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體驗才能被激活,因而對素材的學習是主動的、有趣的;對教師而言,教科書是「神聖」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是把書中介紹的知識根據自己的經驗講透或者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接受、識記,而若把教材僅僅當作「素材」,則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本地和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調整,可以有選擇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絕不僅僅是「新人編新書」、「新的版本」,而是在內容上進行了重大的變革,注重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呈現形式上則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變成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成為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在結構編排上有利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也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詳析之,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明顯區別:1、舊教材注重傳承人類文明,所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試圖使一代代人掌握人類一代代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新教材則注重表現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會。2、舊教材注重條理性、邏輯性,試圖使學生獲得邏輯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新教材則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和方法。3、舊教材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新教材則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4、舊教材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強調甄別功能;新教材雖然也強調知識與技能、不否認甄別功能,但更注重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5、舊教材「繁、難、偏、深、舊、窄」;新教材注重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6、舊教材「全國一本書」,更多地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新教材除了發行多樣化、選擇自主化以外,還留有很大的空間,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1、把握《課程標准》,認真分析、正確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課程標准》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內容安排的意圖,其次,教材編寫者是在深刻領會和正確掌握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材編寫的,力圖對課程標准進行一次再創造、再組織,使教材成為課程標準的最主要的載體。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就要認真分析並正確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對教材的編寫體例、切入視角、呈現方式、內容選擇及圖像系統等進行認真研究。2、以《課程標准》為基準,結合本地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達到標準的基本要求,不能無限制地提高難度,其呈現方式要有利於改善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教材的編寫者也是人,對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也可能有所偏差,而且我國幅員遼闊,因而編出來的教材出現一些「令人不可思議」或不符合本地和本班學生實際需要的地方,也是正常的,正如一位專家所說的那樣:「當一套教材變成無懈可擊的時候,這套教材也就沒有使用的價值了。」我們應當立足於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應簡單地「教教材」,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大膽的創新。
❽ 教師掌握應用中學地理教材的過程分為哪兩個階段
掌握地理教材的過程可是分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內容和現實社會對地理知識要求;.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知識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識來協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識以及把這些知識更好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上去。
高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知識積累已較厚實,認知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情感世界比較豐富,我們的教學如果還局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這既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更難適應新的課程標准。筆者認為學科思想的教育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之中應是我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應有之意。教學中如何體現地理學思想,筆者在學習了課程標准後的體會是:教師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來一場自我革命,以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構建新的知識觀、教材觀、教學觀
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又體現著地理學的學科思想和理論體系。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體系人為的肢解為若干個所謂的「知識點」,並將其分為「必考點」、「常考點」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內容變得支離破碎,長此下去,不僅破壞了教材所體現的地理學理論的系統性、整體性、理論性和規律性,更使學生對地理產生一些偏見和誤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一句空話。
課程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鑒於此,廣大地理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教育理念,做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
新的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共十個模塊,「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選修摸快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出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由此可見,整個課程結構貫穿了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整個教材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域為對象,以理論為指導,以綜合為方法,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系,注重知識的重新整合。同時,我們必須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下的知識觀和教材觀,努力構建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新的課程體系。
二、開放課堂,體現地理科學的實踐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地理學是一門基礎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實踐性在教學中的主要表現:一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動手、動腦,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二是許多地理知識可在實踐活動中獲取或得到驗證;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識可直接用於指導生產和生活實踐。
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這是實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課程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共84個,幾乎全是實踐內容,它包括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演示、地理製作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開放課堂的形式很多,如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有關部門聯系,承擔學生力所能及的專題調查或研究;組織專題報告會;觀看科教影視專題片;訪問有關地理知識的網站等。
開放課堂既是體現地理學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這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戰,也給每一位教師施展才華留下了廣闊的舞台和空間,是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
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
人地關系是現代地理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人地相關論是貫穿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思想。課程標准無論是共同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其內容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首位的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體現這一課程理念除介紹基本的理論和觀點外,根據教學內容,應有機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增強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動性。如講到大氣環境保護時,可以聯系為什麼要停止生產並逐步淘汰傳統的冰箱和空調;講到城市環境問題時,可聯系城市環境問題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問題,讓學生列舉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途徑以及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包括我們學生在內的每一個市民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師還應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地理和我們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關。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觀念,學生就不會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和形成就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區域地理為案例重點分析,體現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所以,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學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體現在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之中。課程標准在內容標準的活動建議中提出了許多用高中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區域地理特徵的建議,如地理1中建議: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議: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列舉的典型區域為案例並有機結合初中地理內容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講到工業區位因素對工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時,可以將初中地理講到的著名工業區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工業地帶、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美國「矽谷」、我國寶鋼等進行分析比較,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地理學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現代特徵的地理學思想,這在課程標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
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是由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它是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構成的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地球的每一個圈層又是一個子系統,組成每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地理環境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立體空間,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區域性、規律性和動態性,體現了整體性、層次有序性和動態性這系統論的三大基本原則。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把地理環境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當今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學重要的學科思想。根據地理學研究對象的這一特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運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與處理教材內容,切忌將各要素和區域孤立對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
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這一性質在課程標准所列內容標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從課程標准所列舉的內容標准來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內容側重自然科學外,其他所有的內容幾乎都體現了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包括一些中學生在內的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地理學屬社會科學,認為學習地理沒有什麼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甚至以為死記硬背是學習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於有的老師告訴自己的學生學地理就是「背多分」,這也是導致地理課在學校地位低微以及許多學生對地理興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綜觀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許多知識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學、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歷史學、信息技術學及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和原理。2003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的綜合題第一題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記,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就讀不懂這段游記,後面的地理問題就很難正確回答。因此,廣大地理教師要很好的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僅是一個地理「專才」還遠遠不夠,必須成為一個「通才」。從地理學的雙重性質看,地理教師本來就應該是「通才」。
七、全面、辨證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體現地理哲學思想
窮本探原、全面辨證的地理哲學思想是地理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命論」、「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可持續發展觀」等都是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地關系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地理哲學思想。課程標准中關於宇宙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宇宙、天體及地理環境是運動和變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運動與時空分布是有規律的,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對立與統一,地理環境具有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地理環境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人類在認識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等都是地理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比如在講到台風、火山、沙塵暴、寒潮等內容時,不僅要強調其災害性,還要全面、客觀、辨證地分析其好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於從宏觀到微觀引導學生全面、辨證地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培養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分布、演變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說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地理新課程的框架是課程標準的又一具有時代氣息的鮮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這在地理2和地理3尤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內容專題講述的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所有的活動建議都始終體現了這一思想。人地關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恆主題,是地理學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種的哲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闡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目標。
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要看採取何種發展模式。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進程而變化的。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是走工業化社會或技術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強調經濟的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人們將發展看作經濟增長和整個社會變革的統一,即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法律變革的經濟增長過程;1972年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以來,人類將發展看作追求和社會要素和諧平衡的過程,注重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課程標准在闡述這一思想時是以區域為對象、以問題為切入點的。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方式來體現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紹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觀點和思想,使學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論體系;二是簡要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背景,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在審視自己以往所走過的歷程,總結過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高速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教訓之後所探索出的一條正確的科學的發展道路;三是介紹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糧食問題、城市化問題、發展問題等全球性問題,說明其成因、危害、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等;四是注意從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人手,講身邊的事,講身邊的小事,以增強學生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五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實踐活動,進行一些專題性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六要說明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是已突破了國界的全球性問題,強調在可持續發展中國際合作的價值和重要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全球意識;七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已被寫入憲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1994年3月25日,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以對世界、對未來、對子孫高度負責的態度,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依據、戰略目標和行動方案,這是一個全面的綱領性文件,包括有關經濟、社會進步、保護環境和資源、計劃生育、發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個方案領域,從政策和法律建設、科學決策和管理等方面規定了具體的行動目標和方案,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要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規意識,應告知學生,自覺地科學地協調人地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可以時時處處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中去。
❾ 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材的銜接
高中和初中是中學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個階段,不論是教學內容的深難度,還是教學方式的差異;不論是學習能力的目標要求,還是學生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對於初上高中的同學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較難學,特別是必修一的內容,許多同學認為即使把教材上的內容看會了,一到應用時、做題時就不會了。到了高三時學生因此從高中的角度如何做好教學銜接工作,使學生順利過渡並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地理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和探討的問題。如何做好這個銜接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將初中的地理知識再拿到高中課堂上復習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制定精心的教學計劃,有目的、分步驟的滲透到教學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的銜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轉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 初中地理由於只是會考科目,因此在學生的心中是一門「副科」,在教學上多數學校也不夠重視,上課時老師把主要的內容講一講,學生在教材上畫一畫,課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會考前臨時突擊,會考一結束就把教材扔到一邊,等到上高中的時候也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要轉變高一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明確告訴學生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還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二、充分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首先,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課下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課標初中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的目標。近幾年初中地理的教材變化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調整。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的起點和重點。 三、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 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銜接,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為復習的重點。如初中學生對於地圖知識的掌握較薄弱,學生不知道怎麼看圖,在讀圖時沒有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不能靈活的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在針對這些問題,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圖冊,平時培養學生讀圖、認圖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另外,對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應及時彌補。例如,我在講地球運動時,我把初中的有關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等,通過用地球儀演示及板圖畫出來,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在講述地方時和區時的時候,學生就容易理解。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的知識很貼近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在教學中如果能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的熱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舉了大量的身邊的自然現象來說明地理知識,如我們早晚看到的太陽為什麼又大又紅?交通信號燈為什麼用紅燈作為停止的信號?如何利用影子判斷方向?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許多現象都能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另外地理與其他學科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與計算,運用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又涉及到物理理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等。這些讓學生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知識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 五、拓展區域地理,實現初高中內容的融合地理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而區域的問題又都是綜合的。區域地理既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歸宿,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從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看,試題以區域地理作為命題背景和切入點,利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解釋。由此可見,區域地理復習並不是機械的重復一遍初中課本,更不是單純的記憶幾個區域名稱,而應該依據高考大綱要求,拓展區域地理內容,實現初高中地理內容的有機融合。 合肥一中 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