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十大思想
Ⅰ 地理學主要學派有哪五個
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Ⅱ 除了因地制宜還有哪些地理思想
人地協調觀,可持續性發展,因地制宜,
Ⅲ 地理學思想史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酈道抄元、沈括、徐霞客、張衡襲、一行、南宮說、郭守敬、裴秀、徐光啟、樂史、羅洪先、賈耽、朱思本、晏謨、王士性、何秋濤、嚴如煜、顧炎武、徐繼畲、楊守敬、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張騫父子、班超父子、法顯(晉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鄭和等。 麥哲倫地理學思想史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Ⅳ 論述地理學區域思想的發展變化該如何答
現代地理學是繼承和發展了近代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的傳統思想,已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大學科體系。但地理學的綜合整體觀和綜合工作的高難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差距,加上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使地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綜合能力,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目前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決,如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環境質量評價監測和預報;產業布局與區域規劃,鄉村發展與城鎮化;自然災害防治對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等。這些都對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學進行學習和深入研究,推動地理學的發展。
我國地理學家已經在調查、了解、評價自然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和協調人地關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地理學基礎研究方面也存在著創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類邁向21世紀前夕,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進步的指導原則,它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諧以及人類對後代的責任感。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為後代奠定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則是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和藍圖。其戰略思想是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長期供給能力和環境的長期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長遠利益,使環境與發展得以協調,其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個部分。目前《21世紀議程》作為國家、部門以及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對地理學來說迎來了發展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知識結構,擴大適應能力,積極投入,這是地理學發揮作用提高水平,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社會承認的關鍵。
Ⅳ 地理學主要學派有哪五個
地理學主要學復派
①區域學派。代表制人物為德國的A.赫特納和美國的R.哈特向,他們主張地理應著重於空間分布體系與區域差異的研究。
②景觀學派。代表人物為德國的O.施呂特爾、S.帕薩爾格、美國的C.O.索爾和前蘇聯的Л.C.貝爾格等,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宗旨。
③區位空間學派。代表人物有德國的J.H.杜能、A.韋伯、W.克里斯泰勒、A.廖什和美國的W.艾薩德等人.區位空間學派從經濟學原理出發,以研究「成本—利潤」關系的空間效應為中心,注重研究距離衰減和空間相互作用規律。
④環境生態學派。以探討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宗旨.有三種思潮:其一是文明環境思潮,以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法國的孟德斯鳩等人為代表,認為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的形式和發展.其二是進化環境思潮,以德國的F.拉采爾等人為代表,用社會達爾文主義解釋和推論社會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其三是發展環境思潮,即地理學中的現代人類生態學思想,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
⑤地緣學派。以英國的H.J.麥德金、美國的I.鮑曼等人為代表,著重研究地域關系對國際政治戰略的影響。
Ⅵ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思想是以什麼為源發展起來的
《易經》里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補依存,具有均衡、和諧、回對稱、協調的機制。「《易答》以天地為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其意思是:《易》客觀而嚴密地反映了天地構成和運動變化的道理。人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且借它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探知其中或幽或明的奧秘,追溯事物的起始,跟蹤其發展的軌跡,直至終了。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思想,就是以此為源發展起來的。陰陽變異、生生不息是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的特點之一。
Ⅶ 論述地理學的發展和地理學思想史演變
現代地理學是繼承和發展了近代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的傳統思想,已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大學科體系。但地理學的綜合整體觀和綜合工作的高難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差距,加上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使地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綜合能力,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目前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決,如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環境質量評價監測和預報;產業布局與區域規劃,鄉村發展與城鎮化;自然災害防治對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等。這些都對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學進行學習和深入研究,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我國地理學家已經在調查、了解、評價自然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和協調人地關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地理學基礎研究方面也存在著創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類邁向21世紀前夕,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進步的指導原則,它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諧以及人類對後代的責任感。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為後代奠定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則是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和藍圖。其戰略思想是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長期供給能力和環境的長期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長遠利益,使環境與發展得以協調,其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個部分。目前《21世紀議程》作為國家、部門以及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對地理學來說迎來了發展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知識結構,擴大適應能力,積極投入,這是地理學發揮作用提高水平,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社會承認的關鍵。
Ⅷ 十大思想的思想六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讀:
對於哲學家,特修斯之船被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特別是討論一個物體是否僅僅等於其組成部件之和。一個更現代的例子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樂隊,直到某一階段樂隊成員中沒有任何一個原始成員。這個問題可以應用於各個領域。對於企業,在不斷並購和更換東家後仍然保持原來的名字。對於人體,人體不間斷的進行著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在於強迫人們去反思身份僅僅局限在實際物體和現象中這一常識。
Ⅸ 地理學哲學的地理學思想的起源、演變與發展分期
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代、近代到現代的發展階段。地理學思想萌芽散布於上古時代的內史詩、哲學、歷容史叢書中,當時的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諸國產生了相當規模的地理知識積累,形成了地理學觀念的雛形。從公元5世紀延續到15世紀,是地理學發展的中古時期,宗教勢力特別是歐洲的基督教壟斷了學術領域,窒息了地理學的思想。但從公元2~15世紀,中國發達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國的地理志、地圖、專論從數量到質量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地理學的近古時期約始於地理大發現時代,從15~17世紀中葉,地理學的視野擴展到全球,標志著地理學科學見解的啟蒙。19世紀後半期,進入近代發展時期,地理學思想不斷發展,新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涌現,逐步形成了現代地理學;
Ⅹ 千年思想家的十大思想家簡介
千年十大思想家
中國部分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進士。神宗時參加王安石變法運動。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郊),舉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世稱程朱學派。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天下未有無理之氣。」強調「天理」和「人慾」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慾」,服從「天理」。他從事教育五十餘年,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宮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
三、王守仁
(1472—1528)
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餘姚(今屬浙江)人。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後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提出「致良知」的學說,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陽明學派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四、李贄
(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學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做過雲南姚安知府。哲學觀點沒有自擺脫王守仁和禪學的影響。但公開以「異端」自居,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見解,主張重視功利。認為「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夫婦論》)。對封建傳統教條和假道學講行了大膽的揭露。曾評點《水滸傳》,著作有《李氏焚書》、《續焚書》、《藏書》、《李溫陵集》等。
五、黃宗羲
(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學問極博,對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以及釋道之書,無不研究。史學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學案》,開浙東史學研究的風氣。在哲學上,反對宋儒「理在氣先」之說,認為「理」不是實體,只是「氣」中的條理和秩序。作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膽結論,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張改革土地,賦稅制度。反對傳統的農本工商末的觀點,強調工商皆本。這種政治歷史觀在當時有進步意義。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等。
六、顧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亻庸,江蘇崑山人。學者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斗爭。晚歲卜居華陰,卒於曲沃。學問很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七、王夫之
(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齋,衡陽(今屬湖南)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界稱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舉兵起義,阻擊清軍南下,幾陷大獄。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復陷,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懇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發)。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著作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
八、魯迅
(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採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魯迅全集》(二十卷)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在上海遷移並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為魯迅墓題字。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九、毛澤東 (見「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十、鄧小平 (見「千年十大政治人物」)
外國部分
一、托馬斯·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出身義大利貴族,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他的哲學和神學體系叫做托馬斯主義,十九世紀末由教皇利奧十三世正式定為羅馬教廷的官方哲學。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會》和《神學大全》。
二、笛卡兒
(1596—1650)
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他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群」,反對經院哲學,認為必須拋棄所有因襲的見解。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他是個典型的二元論者。他在《方法談》的附錄《幾何學》中,最初導入運動著的一點的坐標概念,創始了平面解析幾何。主要著作有《方法談》、《形而上學的沉思》、《哲學原理》、《論世界》,其《音樂提要》一書,對十八世紀音樂家拉摩影響甚大。
三、牛頓
(1642—1727)
英國物理學家,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為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還進一步發展了開普勒等人的工作,發現萬有引力的定律。由於他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人們常把經典力學稱為「牛頓力學」。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於1687年全部出版,包括物體運動理論和關於萬有引力的理論。牛頓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自發的唯物主義。
四、康德
(1724—1804)
康德,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澤旅行外,一生未離鄉土。從1755年起在哥尼斯堡大學教授邏輯學和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學、自然地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等,共二十七年。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言》、《實踐理性批判》、《論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學》等。
五、達爾文
(1809—1882)
查理·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五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譯《物種原始》)一書,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給宗教以一次沉重的打擊。
六、卡爾·馬克思
(1818.5.5—1883.3.14)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律師的家庭里。曾先後進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歷史和哲學上。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和法國秘密工人團體的領導人建立了聯系,並經常參加德國和法國工人、手工業者的集會。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該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委託,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綱領,這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1867年出版了不朽著作《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在恩格斯逝世後出版)。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因病與世長辭。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偉大功績時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是「科學巨匠」。
七、麥克斯韋
(1831—1879)
詹姆士·克勒克·麥克斯韋。英國物理學家,經典電磁理論的奠基人。他在《電學和磁學論》(1873年出版)中,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礎上,總結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電磁場的基本方程,即麥克斯韋方程組。從這一理論中得出,電磁過程在空間是以一定速度(相當於光速)傳播的,從而徹底否定了超距作用的錯誤概念;並得出光的本質是電磁波的結論。在熱力學、光學、分子物理學和液體性質的理論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1871年起,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卡文迪許實驗室。他還領導進行測定標准電阻、電量的電磁單位和靜電單位的比值等工作。
八、尼采
(1844—1900)
尼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和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而「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創造新的價值。提倡主觀戰斗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主要著作有在早年受了作曲家瓦格納的啟發而寫成的《悲劇的誕生》,以及《扎拉圖斯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九、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新發現的推動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05年);並在這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1916年)。還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在闡明布朗運動,發展量子統計法方面都有成就。後期致力於相對論「統一場論」的建立,企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惜無成效。愛因斯坦的理論,特別是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因理論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十、霍金
(1942— )
史蒂芬·霍金,英國人,被全世界廣泛尊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當代量子宇宙學的一塊基石。霍金和彭金斯的奇性定理表明只能用量子物理學來描述宇宙。宇宙的波函數可以避免空間—時間奇性。霍金是當代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
轉摘於《龍城青年》電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