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八下地理第七章試卷及答案

八下地理第七章試卷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3-09 19:24:42

⑴ 地理 八年級下冊.第七章 認識省內區域 在線等

城鎮化」一詞出現很顯然要晚於「城市化」,這是中國學者創造的一個新詞彙,很多學者主張使用「城鎮化」一詞。1991年,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使用並拓展了「城鎮化」的概念,在後來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國的城鎮化概念,並獲得一批頗有見解、影響較廣的研究成果。與城市化的概念一樣,「城鎮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至今尚無統一的概念。不過,就數量看,對城鎮化「概念」的論述要少於「城市化」。據粗略估計,近5年來,關於城鎮化的概念,至少在20種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並符合中國西部地區現實的觀點是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
<br>
<br>城鎮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同時,它也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採用了「城鎮化」一詞。這是近50年來中國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鎮化」。
<br>
<br>筆者以為,所謂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第二,城鎮化是第二、三產業向城鎮聚集發展的過程;第三,城鎮化是地域性質和景觀轉化的過程;第四,城鎮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識在內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和傳播過程。概括起來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br>
<br>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城鎮化的本質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鎮化的特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對進一步理解其本質特徵是有益無害的。
<br>
<br>從農村城鎮化的角度而言,城鎮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徵:一是時間特徵,表現為過程和階段的統一,以漸進為主;二是空間特徵,表現為城鎮結合,以鎮為主;三是就業特徵,表現為亦工亦農,非農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徵,表現為亦土亦「洋」,以「洋」為主,亦新亦舊,以新為主。從世界城鎮化發展類型看可分為發達型城鎮化與發展型城鎮化,其特點是不一樣的。包括重慶在內的中國西部均屬發展型城鎮化。發展型城鎮化有6個特點:一是城鎮化原始積累主要來自於農業;二是城鎮化偏重於發展第三產業,而非發展第二產業即工業化;三是城鎮化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四是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鎮化中城市貧民佔有很大比重。
<br>
<br>二、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br>
<br>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問題,而城鎮化與信息化問題則是一個新問題,以致於在很多人還沒有來得及思考時,她已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br>
<br>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究竟有何關系?這是21世紀初經濟學家首先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共同發展。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城鎮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和依託,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和倍增器,也可以說,城鎮是信息化棲身之地,信息化是城市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發動機。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br>
<br>首先,從現象上看,信息化是一種都市現象,城鎮化是信息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歷史地看,信息化的產生要明顯晚於城鎮化。按人類社會學家貝爾的社會發展理論,城鎮化大約產生於18世紀中葉,而信息化則始於20世紀50年代。信息化是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助互進的直接成果。城鎮化是信息化的空間形式,信息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容。無論是信息化技術,還是信息產業,都需要擁有一定的發展場所和活動空間,城鎮化則能夠為其提供足夠的空間;城鎮化從初期到中期再到後期,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使城鎮內部網路化、一體化。沒有城鎮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棲身之地,而離開了信息化,城鎮化則永遠擺脫不了孤立的境地。
<br>
<br>其次,從作用上看,城鎮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和依託,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和倍增器。城鎮化對信息化具有推動作用,而信息化對城鎮化具有帶動作用。一方面,城鎮化能夠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使信息化在城鎮里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城鎮信息化;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夠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就業結構,提高城鎮居民素質,使城鎮化在信息中升華,從而實現信息城鎮化。
<br>
<br>再次,從發展層次上看,信息化時代的城鎮化是更高級的城鎮化,產業布局出現了分散與集聚共存的新趨勢。從分散化趨勢來看,生產技術已經標准化和操作程序化的生產製造環節或產品是標准化、大批量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製造業從城市中心區向外擴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的趨勢。這種分散化趨勢使許多經濟活動人口向城市郊區遷移,這是許多學者認為後工業化社會城鎮化會發生逆轉的主要根據。信息化時代的集聚不同於工業化時代。造成信息時代集聚的原因有:第一,由於需要大量信息和彼此頻繁接觸、交流和聯系的、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企業或企業內管理、控制和協調等職能和價值鏈環節逐漸向城市中心區集聚。第二,在信息時代,創新和速度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來源。於是,產業集聚地動力也從過去共享基礎設施、節約運輸成本等靜態的集聚效益轉向有利於技術和知識的創新、傳播等動態的集聚經濟效益上來。第三,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是產業集群,群中的企業能夠獲得范圍經濟收益。
<br>
<br>此外,不同社會城市特徵上看,信息社會城市的特徵與工業化社會城市的特徵有明顯不同。在信息社會里,作為第四產業的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使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從工業製造中心、商務貿易中心轉變為信息流動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信息社會的城市表現出與工業社會城市不同的特徵(見11頁表1)。
<br>
<br>三、處理好城鎮化與信息化的關系 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恰適地處理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善於運用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互動作用。設定這一前提的意義在於有助於從源頭與根本上去把握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的方向、原則與政策措施。
<br>
<br>第一,恰適地處理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從理論上講,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其協調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必須注意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而要做到恰當、適合,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br>
<br>一是要處理好城鎮化滯後與信息化加速發展的關系。根據「十五」計劃建議和「十五」計劃綱要的要求,既要發展城鎮化,又要發展信息化,兩者都很重要,兩者都不可缺,由此呈現出齊頭並進的態勢。在這種並行發展的背景下,孰先孰後、孰輕孰重,就成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但現實告訴我們,一方面,城鎮化呈現出嚴重的滯後性。中國城鎮化滯後突出表現在:(1)滯後於工業化水平;(2)滯後於城鄉結構的變動;(3)滯後於產業結構變動;(4)滯後於就業結構變動;(5)滯後於人均GNP水平。這種滯後性不僅制約了工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化質量的提高,同時,還制約了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信息化又在加速發展,呈現出誘人的新前景。據權威部門統計,2000年,電子產品製造業增加值1379億元,佔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0.77%提高到1.54%,在40個工業部門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上升到8%,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1.9%,成為工業部門中規模最大、出口最多、效益最好、發展速度最快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作為信息社會的龍頭產業,信息產業的未來走向頗具前衛意義。加入WTO後,中國信息產業呈現出七大前景;(1)市場總體規模越來越大;(2)市場競爭日益激烈;(3)中國在未來幾年裡可能發展成為世界IT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4)未來整個產業的科技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5)信息家電及數字化產品大舉進入百姓家庭;(6)通信和網路產品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7)產業規模將快速擴大。能否處理好城鎮化滯後與信息化加速發展的關系,不僅直接關繫到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快慢,更關繫到信息化對城鎮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的利弊。這就要求我們:(1)消解城鎮化滯後的經濟障礙,力促與信息化、工業化相協調;(2)以信息化加速城鎮化的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大信息化對城鎮化的推動力和拉動力;(3)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信息化超常規發展,從而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新興技術支撐。
<br>
<br>二是要處理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基礎設施的關系。城市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都是城市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城市基礎設施是既為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信息基礎設施所描述的則主要是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以現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建設一個以光纜作為干線的覆蓋全國的智能通信網,以推動國家或地區經濟與社會的高度信息化進程。中國城市基礎設施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整體上仍處在較低的水平:交通擁擠、居民居住條件差、環境雜訊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犯罪率居高不下、天然氣普及率和硬化道路比重低、污水廢物處理設施缺乏等。這種低水平的落後狀況,很顯然不利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要建設、要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同樣要建設、要發展。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強國家實力與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好、發揮好這一作用去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質量,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課題。城市基礎設施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基礎、前提和主要載體。有道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說明城市基礎設施對信息基礎設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理論的層面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沒有一個良好的、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要想建設世界一流信息基礎設施必定是困難重重,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然而問題在於:信息技術革命和席捲而來的信息化浪潮不允許中國在完成並建設好所有城市基礎設施之後,再去大規模地進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目前城鎮化與信息化都要加快發展的「並行沖刺」態勢下,我們要盡可能地兼顧二者:對大城市和沿海經濟比較發的達地區,可以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為主兼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要在重點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同時適當地進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在克服建設過程中的資金難、技術難、創新難的情況下,盡快建立具有相當規模、面向未來、結構合理、高速寬頻的中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CNII),為全面推進信息化和提升城鎮化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br>
<br>第二、善於運用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互動作用。城鎮化滯後已成為制約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的瓶頸,推進信息化必須加速城鎮化進程。要高度重視城鎮化的基礎作用,避免忽視城鎮化的片面的信息化。信息化是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助互進的直接成果。城鎮化對信息化具有推動作用,而信息化對城鎮化具有帶動作用。一方面,城鎮化能夠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使信息化在城鎮里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城鎮信息化;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夠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提高城鎮居民素質,使城鎮化在信息化中升華,從而實現信息城鎮化。
<br>
<br>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互動作用不是自發的,要靠我們推動。同時,也不是所有的互動作用都有利於經濟發展,這需要我們去選擇。對那些有礙經濟發展的互動作用要注意消除和克服,要准確及時地把握它們之間互動作用,做到有理、有據、有節、有度,充分發揮對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正相互動作用。值得引以重視的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由於信息化的作用,一方面城市作為地域經濟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地域中心的分布出現分散化和有限的均勻化;另一方面,城市體系的極化作用進一步加劇,由此表現出極化與分散化並存的新特徵。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利用城鎮化與信息化的互動作用,及時地調適城鎮化發展戰略,使信息化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盡可能達到互促互進的理想境地。
<br>
<br>
<br>農民人均純收入
<br>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指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農業部制定的農村經濟收益分配統計報表中的"農民人均所得"。其計算公式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經濟總收入-總費用-國家稅金-上交有關部門的利潤-企業各項基金-村提留-鄉統籌)÷匯總人口。
<br> 上述計算公式中的農村經濟總收入,指農民從當年各項生產經營項目中取得的生產經營收入及利息、租金等非生產性收入、但不包括那些不能用來分配,屬於借貸性質或暫收性質的收入,如貸款收入、預購定金、國家投資、親友贈送等。
<br> 從經營層次來看,包括鄉辦企業收入,村組集體統一經營收入,聯戶企業收入和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等四個層次的收入;從經營行業來看,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及其他各業的收入。
<br> 人均純收入是經國家統計局批準的法定統計指標,必須按照《統計法》的規定,如實填報,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虛報,瞞報。故意提高人均純收入數字的作法是虛報行為,是違法的,必須依法對有關領導人員或者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當然,在統計中,由於對統計指標的理解和採用調查方法不同,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誤差,這種誤差應由上級統計部門按規定給予糾正。

⑵ 急!急!急八年級下冊地理試卷 帶答案de !

我們也快考試了啊,哭···
卷 Ⅰ
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請將答案前的字母用鉛筆按要求填塗在答題卡上。每小題1分,共20分)
第29屆夏季奧運會聖火已於2008年3月24日在希臘古奧林匹亞遺址點燃。2008年8月8日起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將會是一屆成功的「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根據所學知識,完成1~2題。
1、作為本屆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背靠群山,面向: ( )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南海
2、北京的氣候類型是: ( )
A.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雨林氣候 D.地中海式氣候
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據此回答3~6題。
3、與我國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基本一致的是: ( )
A.秦嶺-淮河一線 B.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C.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D.人口分界線
4、下列最能反映西北地區特點的是: ( )
A.乾旱 B.「高」與「寒 C.「魚米之鄉」 D.肥沃的黑土地
5、下列關於北方人生活特徵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居民的主食是麵食
B.傳統的體育項目是賽龍舟
C.民居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D.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一年二至三熟
6、2008年1月10日到2月2日,我國部分省份先後出現四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過程。這次災害性天氣正值春運高峰,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深,多數地區為50年一遇,部分地區為百年一遇。全國受災最嚴重的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 )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
7、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是 ( )
A.蒙古族 B. 藏族 C.回族 D. 壯族
8、有我國「南大門」之稱謂的區域: ( )
A.珠江三角洲 B.西雙版納 C.長江沿江地帶 D.黃土高原
9、台灣產量居世界首位的物產是: ( )
A.天然橡膠 B.椰子 C.柚木 D.樟腦
10、拉薩和成都大致在同一緯度上,但拉薩的年平均氣溫明顯低於成都的年平均氣溫,其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因素 B.季風因素 C.洋流因素 D.緯度因素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1~12題。
11、下列少數民族中,主要分布在新疆的是: ( )
A.藏族 B.回族 C.壯族 D.維吾爾族
12、雲南南部的傣族人住「竹樓」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以平原為主 B.氣候炎熱少雨 C.地表崎嶇 D.氣候濕熱
13、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香港80%以上的工業轉移到祖國內地
B.京滬線直接溝通香港和上海
C.香港為祖國內地提供日常生活消費品
D.祖國內地為香港提供大批技術管理人才
14、地面破碎、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是: ( )
A.黃土高原 B.雲貴高原 C.青藏高原 D.內蒙古高原
15、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位於: (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爾盆地 C.柴達木盆地 D.吐魯番盆地
16、下列屬於可持續發展的做法是: ( )
A.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B.山區大力發展耕作業
C.在黃土高原地區毀林開荒
D.只要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可以暫時不管
17、與台灣島隔海相望的省份是: ( )
A.福建省 B.江西省 C.廣西省 D.湖北省
18、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是: ( )
A.北京 B.重慶 C.天津 D.上海
19.對地區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的是 ( )
A.交通運輸業 B. 工業 C. 旅遊業 D. 農業
20、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主體部分是: ( )
A.玉蘭花 B.蓮花 C.紫荊花 D.玫瑰花
卷Ⅱ 非選擇題
判斷下列地理事物的敘述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5分)
21、東北平原的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 ( )
22、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 )
23、在東西半球中,我國位於東半球;在南北半球中,我國位於北半球。 ( )
24、西氣東輸能夠緩解西部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 ( )
25、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 )
26、讀下圖回答:(5分)

(1)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名稱:
A 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經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線。該線也是我國四個干濕地區中濕潤區與___________的分界線。
(3)下列敘述,描述的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____地區。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麼地方。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的家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7、讀《台灣省地圖》回答:(5分)

(1)圖中A為 海峽,B為 列島。
(2)20世紀60年代以後,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和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 「 」型的經濟。
(3)台灣是我國的寶島,請你寫出她的美稱(至少寫出兩個)


28、讀圖回答有關新疆的問題:(5分)
(1)新疆的地形被形象地稱為「三山夾兩盆」,其中的「三山」指的是① 山、天山和③ 山;
(2)新疆地處內陸,氣候十分乾旱,但在冰雪融水較為豐富的山麓地帶,則發展了富有特色的 農業,古老的引水工程 ,是新疆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的獨特的引水工程。
(3)新疆能源開發的潛力巨大,據勘探表明,新疆 儲量約佔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
29、讀圖回答有關長江沿江地帶的問題:(10分)

(1)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的范圍內,是一個較為典型的「 」區域。
(2)長江沿江地帶溝通 經濟發達地區和 資源富集地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3)沿江地帶的工業等產業可以沿著 和 向南北方轉移、擴張,帶動經濟的發展。
(4)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
工業: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高度發達的 工業地帶。
農業:長江沿江地帶位於我國溫度帶中的 帶,四個干濕地區中的 區;由於受到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較多,屬於 (季風區/非季風區);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河網稠密,湖泊眾多,灌溉便利,主要的糧食作物是 。
鼓樓區2007~2008學年度第二學期地理期中考試卷
參考答案
1、A 2、A 3、C 4、A 5、A
6、B 7、D 8、A 9、D 10、A
11、D 12、D 13、A 14、A 15、A
16、A 17、A 18、D 19、A 20、B
21×22√23√24×25√
26、(1)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2)秦嶺-淮河 半濕潤 (3)西北
27、(1)台灣 澎湖 (2)進口-加工-出口 (3)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亞洲天然植物園、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庫(任填其中兩個美稱即可得2分,寫對一個得1分)
28、(1)阿爾泰山 昆侖山(順序可顛倒) (2)綠洲 坎兒井 (3)石油、天然氣(寫對一個即可得分)
29、(1)帶狀 (2)沿海 西部 (3)南北支流 交通幹道 (4)綜合性 亞熱帶 濕潤區 季風區 水稻

⑶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第八章認識跨省領域的課後活動答案

如果問得再具體一些,我會幫你解答!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八章試卷〖下學期〗人教版及答案

餓 不好意思啊 幫不到你 了 我們 是 新課標的
如果你需要 新課表的 話 可以都給你 我們 都有答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