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地理教學德育滲透
㈠ 七年級地方家鄉學科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長著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父輩創造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就容易走上安於現狀缺乏奮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強對學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從小立志成才,從而發奮圖強,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進行教學,只有高揚德育旗幟,為造就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棟梁之才的遠大目標而奮斗,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課堂的核心。
㈡ 如何地理課堂中滲透德育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版濟性,權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如何地理課堂中滲透德育
㈢ 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個途徑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
㈣ 淺談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一、結合課文,滲透環保理念
近幾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京津冀地區每年春季的霧霾頻率越來越高,折射出我國霧霾問題的嚴重性。眾所周知,地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環境的自然學科。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並將環保理念適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將環保理念與課文知識進行結合。如在上到有關我國自然資源的內容時,地理教師可通過利用教師的多媒體工具,播放有關現實生活中浪費資源、污染水源、濫砍濫伐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能深刻了解我國環境面臨的種種危機,並讓其產生觸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實踐表明,地理學教學需要課本,但不能僅囿於課本,必須將文中的內容與現實進行結合,以豐富課堂學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的目的。
二、滲透環保理念,引發危機感
環境保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還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體驗到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給我們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危害,以激發其危機感。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如身邊常遇到的破壞環境的行為,應採取何種措施保護我們的家園等,讓其充分感受到環境問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已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此外,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如各地頻發的滑坡、泥石流現象,並深入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是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的,從而給予學生心靈啟示,讓其能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進而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與實際行動中,如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不浪費食物、多植樹等。
三、完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基礎,但地理本身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其需要對生活進行觀察與體驗,特別是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大自然課堂的感知教育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感悟我們生活環境的現狀。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之前,地理教師可事先安排一些課題,並要求學生根據課題去尋找結論。如我市的水資源有無污染的現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我市工業生產是否存在超標排放的情況?相關部門如何解釋我市環境存在的問題等等。課題的明確有利於學生有方向地進行社會調查,在目睹我們身邊大量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現象後,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更深的觸動,並能以身作則,自覺擔負起維護環境和諧與生態平衡的重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四、轉變學習方式,實現開放性教學
環境教育是一項具有感知性的教育活動,且強化了環境、教育與學生三者的聯系。地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適時創設第二課堂,實現開放性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取得更多的收獲。第二課堂是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與熱情,深刻了解地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逐步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第二課堂可有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當前,我國水體污染與浪費現象較為嚴重,許多江河湖泊出現富營養化,水體污染物在不斷增多,如洱海、太湖等,且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用水困難。由此,教師可布置課後作業,讓學生調查家中每個月的用水量與費用情況,學生根據調查結果算出家中每個人的月人均用水量,檢查是否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並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尋找合適的節水措施。在講到「土地資源」相關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課外實際調查一下學校周邊的土地整體利用情況,如周邊的土地主要種植何種農作物?種植面積大概有多少?是否存在宅基地佔用耕地的現象等。通過實地調查,能讓學生們能切實感受到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並有助於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總而言之,於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理念絕非朝夕之事,地理教師必須要具有全局觀念,理清教育、環保與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並不斷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與環保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以身作則,利用實際的行動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實踐教學、開放性教學等方式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環保理念,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一項責任與義務。
㈤ 淺談如何在初中地理課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
㈥ 淺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肩負著引導學生沿著正確健康的道路前進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內,在初中教學中,地理容學科有著許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學科難以實現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教學也能夠更加體現德育教育的本質。本文首先闡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後針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對地理教學的一些建議。(剩餘2003字)
㈦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
文昌華僑中學 溫文頓 摘要:德育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德育所涉及和滲透的范圍相當廣泛,同樣,德育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滲透到各個學科中。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德育工作,是我們每個地理教師所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結合教材 思想性 科學性 現實性 鄉土地理比較法 地理旅行 實事求是 「寓德育於智育之中」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因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以及精密的邏輯性,都含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使科學性和思想性緊密地結合,這是地理課,也是所有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根本原則。以中國地理而言,主要是講授我國的地理環境,以及我國人民利用地理環境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這些知識正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內容。例如,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多種多樣,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發展生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快發展等等,都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中國地理教學中,除了講述我國自然條件有利方面外,還要講述不利的方面,以及為了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所作的巨大努力。例如,由於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和季節分配不均,常在一些地區引起旱澇災害,為了戰勝這些災害,我國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這些內容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改造祖國不利的自然條件,克服困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雄心壯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教材,深入分析和發掘教材的思想性,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在地理教材中的體現,有的可明顯看出,容易分析;但有的則是潛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發現。地理教師在分析和發掘地理的思想時,必須下大功夫。因為教學的思想性都體現在教材之中,所以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地理觀點闡明各種地理現象。所謂正確的地理觀點,在中學地理教學中,主要是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種族觀和正確的因果觀。正確的人地觀,就是科學地說明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正確闡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要尊重自然規律,合理的、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不能濫用自然、摧殘自然,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例如,講授我國土地資源時,可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讓學生知道:雖然我國土地面積寬廣,但我國人口眾多,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導致了我國嚴重的荒漠化問題。同時還可以結合我們當地沿海灘塗的過度開發利用,所導致的海岸生態遭破壞,物種減少等實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種族觀,就是要科學的說明各人種和民族的科學、文化、風俗、習慣等特性,反對種族優越論,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樹立各人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正確的因果觀,就是要科學地解釋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果關系。要正確的運用唯物辯證法,反對主觀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各種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進而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實際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當前的國內和國際形勢聯系起來,是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聯系哪些實際?要聯系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際,要聯系國內外重大的政治時事,要聯繫世界各國(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現狀;要聯系具有地理意義和政治意義的歷史性的地理雜談等等。這樣進行聯系之後,就可以增強地理教學的現實性和思想性,有利於生動具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地理教科書的內容,既要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受到時間的限制,難以及時地將發展中的一切現象都反映進來。這就要求地理老師在講授某些問題時,要及時地引用新近資料,以補充教科書的不足。但這些材料又必須與所講授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離開主題,牽強附會。例如:講到中國的疆域時,可利用最近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在我國南海海域中的挑釁行為,美國軍事重返亞太地區部署的戰略等事件,這樣的實例很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那股愛國情感!在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教學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注意用自己所在地的實例,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美好遠景,這對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政治熱情尤為重要。因為把青少年對家鄉的熱愛擴大並引向對祖國的熱愛上,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可以使他們至誠無間地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激發起他們為祖國而獻身的熱情。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比較兩個或兩類事物的共同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就能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性質,比較法是一種活躍的思維形式,當我們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思維積極地活躍著,從而比較出兩種事物或現象的差異性和共同性,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它們的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確切的地理概念。如果不運用比較法,只是直接敘述各種地理概念或描述地理事物或地區的特徵,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解或描述,而不是用自己腦子去思考問題,思維能力就得不到培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講解美國工業布局特點時,先啟發學生思維,提出日本鋼鐵工業多分布在太平洋和瀨戶內海沿岸?通過分析比較指出它們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得出結論:兩國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共同點是,都是利用廉價的水運條件。差異是:日本國內資源貧乏,工業原料,燃料依靠國外輸入,工業產品依賴國外市場,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車製造等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帶,而美國是利用五大湖地區附近豐富的煤鐵發展冶金工業,其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五大淡水湖地區。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深刻,又利於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正確的辯證思想。同時因為通過事物比較所得到的科學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能產生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教育作用,這無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通過新舊中國的對比,就可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使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更加熱愛。又如,通過洞庭湖今昔對比,可使學生認識湖泊演化的規律,對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要作用。還有,在講到珠三角地區時,對比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改革開放前後經濟發展的變化,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在指導學生進行地理課外活動,或進行地理旅遊參觀,特別是具有強烈政治性和現實意義的時事地理報告,地理時事畫廊等,都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地理旅行參觀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教育更有顯著的作用。當學生看到祖國的壯麗山河,廣大的林木、草原和沃野,眾多的工廠、礦山和美麗的城市、村莊時,都能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地理旅行參觀,使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存在、發展變化和相互,都能有一個直接認識,特別是地理旅行參觀,還可以振奮學生精神,建立起旺盛的樂觀情緒。這是因為美麗壯觀的大自然,在青少年心靈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教育影響。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度過學習的一天,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相當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也要實事求是,不能公式化,正面的東西應該講,而反面的東西也不應迴避。例如,講授我國自然條件時,既要指出它的優越性,又要指出它的不足之處,這些下面的東西會產生鼓舞和教育作用,而反面的東西也能激勵學生立志去克服它和改造它,同樣也能產生教育作用。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首先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強烈的無產階級思想情感,崇高的愛國主義熱忱和國際主義精神,以及鮮明正確的是非觀念。只有如此,才能產生較大的教育作用,較好地完成地理課的教育任務。否則,無論引用什麼樣好的材料,教育效果也不會顯著的。
㈧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感的互動、和諧的課內堂氛圍,把地理學科中容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過程,達到德育的內化。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分布,即經常說的「地」,又有這些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理」,作為地理教學來講,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有必要弄清知識間的必然聯系,並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藉助多種教育手段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