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學研究的對象
1.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城市這一復雜的動態大系統。
1、城市形成發展條件研究
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
3、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
4、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術應用和新領域的研究
2.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http://ke..com/view/100968.htm
3. 城市地理學的相關關系
城市經濟學起源於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產的研究,70年代以來,它才逐漸成為綜合研究城市特有經濟關系,即城市固有的經濟問題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
城市經濟學研究的經濟問題(如城市的財政稅收,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建設的投資來源等)與城市的發展休戚相關,研究成果有可能直接解決城市固有的經濟問題,給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經濟學與實際結合更緊密。
城市地理學在研究城市時,往往把經濟作為一個影響因素來分析,或是研究經濟問題的空間表現形式及其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由於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關系密切,所以城市地理學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反之,城市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城市經濟學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社會學以研究社會問題為己任,而城市以人口密集為首位特徵.因此,許多社會問題都較為集中地發生在城市裡,這些問題也稱為城市問題。
城市社會學是研究城市社會問題的學科.在城市裡,不論什麼事,只要構成問題,必然與城市居民發生聯系,必然是個社會問題.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社會問題的日趨嚴重,城市問題也成為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學互相取長補短,在研究內容上相互融合.
兩門學科的區別仍十分明顯,城市地理學研究社會問題的目的在於探索規律性,強調問題產生和解決的空間性,為政府決策作參考;而城市社會學則注重社會實踐,探討促進社會發展,特別是城市社會進步的具體政策.把城市規劃師站點加入收藏夾 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劃學是具有滲透關系的相互獨立的學科.
兩門學科在學科性質和研究方向上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城市地理學是一門地理科學,是研究城市地域狀態和分布規律的一門地理科學.而城市規劃學是為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提供設計藍圖的一門技術科學.
兩者都以城市為研究對象,但是側重點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學不僅研究單個城市的形成發展,還要研究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城市體系產生,發展,演變的規律,理論性較強.城市規劃學則從事單個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和設計,注重為具體城市尋找合理實用的功能分區和景觀布局等,工程性較強考試就到考試大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劃學的相互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學需要從城市規劃學的進展中汲取營養,去探討更全面的城市地域運動規律.而城市規劃學則需要以城市地理學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的設計理論,並具體運用到規劃實踐中去.但是,兩者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指導與應用關系. 城市生態學是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科學.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生物群落與人類社會,物理生物過程與社會經濟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
城市生態學源於帕克,伯吉斯等人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的人類生態學.他們多以社會現象來類比生態世界,認為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與居民活動中,存在著與生態學中相似的模式與聯系.城市生態學到50年代以後,隨著城市問題日趨增多和嚴重而大規模發展起來.
早期的城市生態學對城市地理學家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建立地域結構模式產生了很大影響,並使地域結構成為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50年代以來,城市生態學和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都迅速拓展,並相互交叉.城市生態學的系統和平衡的思想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取,並融匯在有關城鎮體系,城鄉關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
4. 為什麼說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中的社會科學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並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種特殊形態。
城市是一種復雜的動態現象,它的興起和發展受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遷移特點,都對城市的發展速度、性質、規模、空間組織等產生影響。
城市是一種區域現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據著一部分土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同周圍廣大區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控制、調整和服務等機能。
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它的內部有各種構成要素的演變和組合問題。但從區域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影響區域(腹地或集散區)。由於城市規模不同,影響范圍有大有小,各城市影響區之間也可能有疊加或交錯,但每個城市都在其影響區域內起著焦點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城市不僅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且屬於歷史范疇。一方面,人們都把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代表,時代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的淵藪和焦點。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個社會生活、整個時代所具有的各種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包含的內容很廣,不僅包括生產、消費、流通等空間現象,也包羅造成空間現象的非空間過程。為了揭示城市系統的空間現象,必須深入研究形成這種空間現象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非空間因素。
城市地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這樣一種城市。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變化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就我國來說,當前正處於新舊體制交替時期,四化建設向我國城市地理學提出了許多重大的實踐問題。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鎮化水平的調控,區域城鎮體系的形成,農業勞動力轉移,城市職能的更替和空間重組等問題。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依據,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城市地理學必須在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借鑒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建設。西方城市地理學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是無數地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不少帶普遍性的理論和方法,經過了外國社會實踐檢驗,對於我國來說,雖然只是間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國情,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
無疑,任何理論的產生總不能超越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學說表面看來那麼抽象晦澀,遠離現實,但是,只要從它們的主導思想傾向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的根源,都有著理論的客觀性。但是,所謂理論的客觀性只是相對的,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受發明者和倡導者的立場觀點所制約,其中摻雜著不少主觀成分。作為社會科學的城市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發展無不打上時代、文化背景及社會性質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學習外國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不顧國情,生搬硬套。
我們知道,西方理論本身在西方的國度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在發展之中。同時,西方理論,尤其是通過歸納法而得到的理論,其歸納范圍僅僅局限於過去一段時間的西方社會經驗,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會也不一定適用,更何況是不同時期的非西方社會!例如,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在西方18、19世紀的時空條件下,城市化確實促進了工業化。可是今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化,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工業化。
現代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模式,其歸納范圍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別是歐美的城市,這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城市化地區和大城市主要集中於歐美地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預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將出現在第三世界,而歐美地區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佔比例將愈來愈小,其代表性也將有所降低。未來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若循歸納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繹法研究,沒有經過世界上各地區,特別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檢驗,那麼,這種理論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現實意義。
我國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著可以發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學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缺少理論的概括,科學的推論,模式的建立。我們知道,一種理論,一個研究模式的創立、發展和運用是無數學者、實踐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總結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並對西方理論加以驗證,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當然,城市地理學的發展離不了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從教學、研究來看,都需要不同層次的城市地理學專業人才。教學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學教學人員,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學人員;研究上,既要一定數量的有較深造詣的專門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從事基本問題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員。所以,專業人才培養是促使城市地理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這門學科的任務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論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廣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過對城市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了解當今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而且可以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更好地正確解決和處理城市活動與資源開發的相互關系,進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5.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專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屬空間組織。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研究下列內容:
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世界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②城市職能研究。把城市產業分解為以滿足市外需要為主和以滿足市內需要為主兩類,從而確立基本職能與非基本職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質及其對所在區域的作用。
③城市分類研究。可根據不同目的採取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職能為依據的分類。
④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布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⑤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研究。
⑥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⑦城市地域結構研究。
⑧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⑨城市生態系統研究。⑩城市綜合地理研究。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內容中,還包含從國土規劃和城市規劃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城鎮最優布局,新城合理規模,城市再開發以及未來城市形態結構,等等。
6. 談談對城市地理學對象的理解
談談對城市地理學對象的理解,其實對於我來說,處對象不要說是什麼地理學院那這這那的?只要兩個人感情好就可以唄
7.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並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種特殊形態。
城市是一種復雜的動態現象,它的興起和發展受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遷移特點,都對城市的發展速度、性質、規模、空間組織等產生影響。
城市是一種區域現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據著一部分土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同周圍廣大區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控制、調整和服務等機能。
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它的內部有各種構成要素的演變和組合問題。但從區域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影響區域(腹地或集散區)。由於城市規模不同,影響范圍有大有小,各城市影響區之間也可能有疊加或交錯,但每個城市都在其影響區域內起著焦點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城市不僅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且屬於歷史范疇。一方面,人們都把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代表,時代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的淵藪和焦點。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個社會生活、整個時代所具有的各種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包含的內容很廣,不僅包括生產、消費、流通等空間現象,也包羅造成空間現象的非空間過程。為了揭示城市系統的空間現象,必須深入研究形成這種空間現象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非空間因素。
城市地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這樣一種城市。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變化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就我國來說,當前正處於新舊體制交替時期,四化建設向我國城市地理學提出了許多重大的實踐問題。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鎮化水平的調控,區域城鎮體系的形成,農業勞動力轉移,城市職能的更替和空間重組等問題。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依據,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城市地理學必須在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借鑒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建設。西方城市地理學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是無數地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不少帶普遍性的理論和方法,經過了外國社會實踐檢驗,對於我國來說,雖然只是間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國情,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
無疑,任何理論的產生總不能超越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學說表面看來那麼抽象晦澀,遠離現實,但是,只要從它們的主導思想傾向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的根源,都有著理論的客觀性。但是,所謂理論的客觀性只是相對的,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受發明者和倡導者的立場觀點所制約,其中摻雜著不少主觀成分。作為社會科學的城市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發展無不打上時代、文化背景及社會性質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學習外國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不顧國情,生搬硬套。
我們知道,西方理論本身在西方的國度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在發展之中。同時,西方理論,尤其是通過歸納法而得到的理論,其歸納范圍僅僅局限於過去一段時間的西方社會經驗,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會也不一定適用,更何況是不同時期的非西方社會!例如,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在西方18、19世紀的時空條件下,城市化確實促進了工業化。可是今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化,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工業化。
現代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模式,其歸納范圍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別是歐美的城市,這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城市化地區和大城市主要集中於歐美地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預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將出現在第三世界,而歐美地區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佔比例將愈來愈小,其代表性也將有所降低。未來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若循歸納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繹法研究,沒有經過世界上各地區,特別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檢驗,那麼,這種理論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現實意義。
我國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著可以發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學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缺少理論的概括,科學的推論,模式的建立。我們知道,一種理論,一個研究模式的創立、發展和運用是無數學者、實踐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總結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並對西方理論加以驗證,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當然,城市地理學的發展離不了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從教學、研究來看,都需要不同層次的城市地理學專業人才。教學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學教學人員,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學人員;研究上,既要一定數量的有較深造詣的專門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從事基本問題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員。所以,專業人才培養是促使城市地理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這門學科的任務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論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廣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過對城市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了解當今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而且可以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更好地正確解決和處理城市活動與資源開發的相互關系,進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