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教學目標
❶ 地理七年級上冊湘教版復習提綱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1. 以風車而著名的國家是荷蘭。
2. 阿拉伯人的傳統服裝多是身穿白色長袍,頭戴頭巾,這種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陽光、抵擋風沙。
3. 地平面上有東(E)、西(W)、南(S)、北(N)四個基本方向,在此基礎上,又分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共八個方向。
4. 在沒有方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定方向。
5.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6. 比例尺分為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略。
8. 地圖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記和圖例。
9.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徑:①查閱地理辭書 ;②咨詢有關人士 ;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 經過測量,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11. 曾經對地球形狀的兩種說法是「蓋天說」和「渾天說」。
12. 麥哲倫環球遊行路線是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 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周長是4萬千米。
14. 地球儀: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後,製作成地球模型,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 地球的自轉方向是由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方向旋轉。
16. 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
17. 赤道的緯度是0°,赤道以北稱北緯,以南稱南緯,北緯和南緯各有90°。
18. 北極和南極分別是北緯90°寫作(90°N)和南緯90°寫作(90°S)。
19. 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區,30°~60°為中緯度區,60°~90°為高緯度區。
20. 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
21. 連接南、北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叫做經線。
22. 經度的起點是本初子午線,或者稱0°經線,東、西經最大度數為180°。
23. 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
24. 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成的網路,叫做經緯網。
25. 人們通常用「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粗略說明全球陸地和海洋面積的比例【海洋實際佔71%,陸地實際佔29%】。
26. 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
27. 全世界共有7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積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順口溜:亞非北美南;南極歐大洋】。
28. 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29. 各個大洲的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30. 各個大洲的分界線:【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 太平洋跨越南北兩個半球,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島嶼也最多。
32. 大西洋跨越南北兩個半球,形狀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33. 印度洋大部分位於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34.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大洋。
35. 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36. 看圖填空:(填寫代號及名稱)
①赤道穿過的洲有②南美洲、③非洲、⑤亞洲、⑥大洋州
②赤道穿過哪些洲的大陸?②南美洲、③非洲
③太平洋沿岸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⑤亞洲⑥大洋州⑦南極洲
④大西洋沿岸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③非洲④歐洲⑦南極洲
⑤南極洲被哪些大洋包圍?B大西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⑥主要位於西半球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
37. 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38. 地形類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9. 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0.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峻。
41.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點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42.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43.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
44. 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稱為「泛大陸」。
45. 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46. 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47. 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碰撞擠壓。
48. 板塊與板塊交接處會產生火山與地震。
49. 世界上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50.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總數突破70億。
51. 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52. 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數÷總人口數×100%;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53. 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如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54.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於黃種人。
55. 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人口數量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人口數量處於負增長。
56. 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57. 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58.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59. 混血人種是三大人種通婚產生的。
6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稱為黑人的故鄉。
61. 現在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
62. 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63. 當今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最多,達到13億。
64. 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是英語,當今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已經超過4億。
65. 信仰宗教的人被稱為教徒。
66.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
67.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教堂是高高聳立的,教徒總數約20億,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相對集中。
68.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經典為《聖經》。
69. 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清真寺是祭祀場所,分布在亞洲的西部、東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和東部,全世界有教徒(伊斯蘭教徒也叫穆斯林)約15億人。
70. 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沙烏地阿拉伯,經典為《古蘭經》。
71.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廟宇是祭祀場所,以亞洲最多,佛教徒現有3億多人。
72.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73. 中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74. 人們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75. 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76. 村莊是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周圍有農田。
77. 集鎮是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78. 天氣指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
79. 天氣的突出特點是多變。
80.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81. 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者通過對天氣的資料的分析,發布的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
82. 天氣符號:晴、陰、多雲、降雨、霜凍、雷雨、降雪、霧。
83. 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常用攝氏度(℃)表示。
84. 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
①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②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85. 對流雨是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是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鋒面雨是類似的道理,當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遇冷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86. 世界降水的分布是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87. 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
88. 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有表格、坐標圖、等值線。
89.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表的起伏等。
90. 春分在3月21日前後;夏至在6月22日前後;秋分在9月23日前後;冬至在12月22日前後。
91. 地球的形狀與氣候: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線垂直照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地球的運動與氣候: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66.5°的固定傾角。
92. 春分、秋分:太陽與赤道(0°)成垂直角;夏至:太陽與北回歸線(23.5°N)成垂直角;冬至:太陽與南回歸線(23.5°S)成垂直角。
93. 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則相反;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94.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是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最寒冷的大洲為南極洲。
95. 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
96. 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
97. 地球上的五帶是: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98. 一般情況下,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
99. 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導致使全球氣溫升高,旱澇等災害頻繁即全球氣候變暖。
100.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面積最大)、剛果盆地和馬來群島等地。
101.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
102.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103.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04.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主要分步在亞熱帶的大陸東岸地區,夏季高溫多雨。
105.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106.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俄羅斯的東南、朝鮮半島和附近的島嶼。
107.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108. 溫帶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109. 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世界上分步最廣泛的氣候類型。
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
110. 目前,全球70多億人口分別居住在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11. 世界上最大國家是俄羅斯,國土面積有1709.8萬平方千米;最小國家是梵蒂岡,國土面積有0.44平方千米。
112.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其次為印度、美國等。
113. 發達國家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都分步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114. 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矛盾與沖突,導致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是主要原因。
115. 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116. 聯合國(UN)的常任理事國有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行政負責人是聯合國秘書長;總部設在美國紐約;主要職責是:①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②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③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到2013年5月,聯合國共有193個成員國。
117. 世界貿易組織(WTO)是重要的全球性經濟貿易組織;行政負責人是總幹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主要職能是:①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②控制和減免關稅;③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118.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19. 紅十字會的宗旨是:人道主義;紅十字會的任務是①防止並減輕人類的疾苦,保護人的生命健康;②保障人類的尊嚴;③為預防疾病、增經健康和社會福利而工作;紅十字會的會旗由瑞士的國旗演變而來。
120. 上海合作組織的總部設在中國上海。
❷ 請問七年級地理人教版的教學總目標是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的教學總目標是
加強教材、課標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級專上冊地理教學任務屬。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內容,地理的學習方法,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徵,同時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點。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讀圖、析圖能力。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❸ 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課程目標
必修課程
地理I
標准 活動建議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
2、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到天氣系統的特點。
•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 舉例說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分布
• 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活動的影響,並根據有關資料,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選擇一種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個計算機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的形成。
• 用肉眼觀察某種天文現象,並查閱有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及體會。
• 繪制出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 根據本地條件,進行地質(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觀察。
• 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 用計算機設計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水循環或洋流運動的動畫。
• 通過角色扮演(或講故事、觀看錄像等)形式,說明某撲克然要素變化時,將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 搜集家鄉某條河流變化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為該河流的未來提出撲克己的設想。
• 有條件的學校對水井定點、定時觀測,記錄水位、水色等變化情況,並分析其變化規律和主要原因。
• 以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 針對本地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成立課外監測小組,制定計劃,開展活動。
地理II
標准 活動建議
1、人口與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原因。
•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 運用實例,解釋城市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 運用中心地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產業活動與地域聯系
•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舉例說明產業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 類與地理環境的直轄市發展
•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責任。 • 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展模式和人口遷移的地點。
•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講座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 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 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
• 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環境問題的小論文,並展示交流。
• 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
• 結合實際,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III
標准 活動建議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l 了解區域的含義。
•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 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
• 舉例說明立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式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
•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海參域開發與綜合治理的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了角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綜合治理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荒漠化發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綜合治理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子,分析該區域森林或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濕地的保護措施。
•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農業低產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了解綜合治理低產區的方法與途徑。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 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 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交通、旅遊等信息。 • 模擬赴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高山地區等的施行,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施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 開展一次模擬活動(如南水北調調出區居民與調入區居民的對話),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 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麼?
• 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
• 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探索與考察中GPS的功能。
• 運用網路電子地圖,查找某城市主要旅遊景點的分布,並查詢從市中心某地到某幾個景點的公共交通線路。
說明: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本部分至少選擇4個中國案例,2個國外案例。
選修課程
一、宇宙與地球
標准 活動建議
1.宇宙l 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
• 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 及其特點。
• 舉例說出人類探測宇宙的的歷程、意義及保護宇宙環境的重要性。
2.星空觀察
• 運用天球坐標系簡圖,確定主要恆星的位置。
• 運用星圖進行星空觀察,說出星空季節變化的基本規律。
3.太陽和太陽系
• 了解太陽圈層結構。
• 運用資料、圖表,結合模擬演示,說明太陽系的組成九大行星的結構及運動特徵。
4.月球和地月系
• 簡述月球概況及其運動特徵。
• 分析月相變化規律,並解釋月相變化與潮汐變化的關系。
5.地球的演化
• 根據圖表說出地質年代的劃分以及不同地質年代的地殼運動、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
• 簡述關於大地構造主要假說的觀點。
• 運用簡單的地質構造圖,判讀地質構造類型並繪制地質剖面示意圖。 • 觀看有關主題的影像資料,如天體演化來龍去脈宇宙與人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觀後感。
• 收集有關地外文明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 閱讀星圖,觀察四季星空,辨認銀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後座、天鷹座、天琴座、金牛座、獵戶座、獅子座、等星座和北極星、織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恆星。
• 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陽活動和月球面貌。
• 連續觀測半個月以上的月相,記錄並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濃度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
• 組織一次野外地質考察活動,觀察岩層及地質構造,採集岩石、礦物標本,尋找化石,講座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 收集有關圖片資料,召開一次專題講座會,重建恐龍生活時代的地球環境。
• 結合本地的地形特點,開展關於地表形態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學習。
說明: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和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兩項,旨在運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化、永無止境,以增強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
二、海洋地理
標准 活動建議
1.海洋和海岸帶
•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 和分布規律。
• 運用圖表及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 運用圖表,分析海 一 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
•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
•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2.海洋開發
•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 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 簡述海洋旅遊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 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說出其危害及應對措施。
• 運用資料,說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簡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4.海洋權益
• 區別海洋國土、內海、領海、公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概念。
•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 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新秩序的重要性。
三、旅遊地理
標准 活動建議
1.旅遊資源遙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 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 比較人文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的區別。
•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世界文文化與自然遺產,舉例說出其重要價值。
2.旅遊景觀欣賞
• 舉例說明旅遊景觀的觀賞方法。
• 運用資料,舉例描述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並從地理角度說明其形成原因。
3.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與旅遊規劃l 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 針對某一實例,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 分析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的相互影響,初步學會對旅遊景區、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設計。
4.旅遊設計
• 學會收集旅遊信息,根據旅遊資源狀況,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 說明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與旅遊安全的關系,以及所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5.旅遊與環境保護
• 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 舉例說出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舉例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的措施。 • 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 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
• 在互聯網上查詢並下載旅遊景區的資料,模擬設計一份旅遊活動方案。
• 設計一條本地一日游的旅遊路線。
• 由學生自己擔任導游,開展一次體驗性的導游活動。
• 講座到某地旅遊應當採取的安全措施。
• 結合本地實際,組織一次關於生態旅遊的專題討論會。
• 將學生裝的游記、攝影作品、旅遊紀念品等集中起來,進行展覽交流。
四、城鄉規劃與生活
標准 活動建議
1、城鄉發展與城市化l 說出市鎮劃分的一般標准。
• 比較中外城市的發展過程,歸納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
• 闡述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化過程的特點與利弊。
• 舉例說明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 比較在不同地理環境污染中,鄉村聚落的頒特點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 舉例說明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城鄉分布
• 運用資料分析現代城市或村鎮的空間形態、景觀特色以及變化趨勢。
• 舉例說明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如何實現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 舉例說明城鄉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護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所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3、城鄉規劃
• 說明城鄉規劃對於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 了解城鄉規劃中項目選址、功能爭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 歸納城鄉土地利用的基本類型,說明其配置特點和變化趨勢。
• 理解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理。
4、城鄉建設與生活
• 了解城鄉人居環境的基本評價內容,分析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區位因素,評價居住小區的環境特點與結構功能。
• 說出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及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的城市交通網路的特點。
• 舉例說明文化設施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 到鄉村集市上通過對趕集人進行調查,粗略估計集市的服務范圍。
•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圖書館和有關資料,分析其用地結構和功能分區,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樣加以改進。
• 選擇一個熟悉的城市,講座該城市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建議。
• 開展一次關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問卷調查,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 運用有關資料,進行一次城鄉規劃的模擬練習。可把全班學生分成3--4組,提交各組的規劃方案,開展比較評價。
• 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對幾處商品房進行比較,確定購房方案。
• 繪制社區主要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的分布草圖,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標准 活動建議
1.自然災害概述
• 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 結合實例,簡述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 運用資料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 運用地圖說明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
• 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 分析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 列舉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災害與環境
• 比較同一自然災害成災的地域差異。
• 概述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防災減災
• 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 以一二種自然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與應急措施。
• 舉例說出中國防災、減災的成就。
• 展望人類利用高科技避害趨利的遠景。 • 圍繞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開展一次研究性活動。
• 搜集本地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方法,在全班進行交流。
• 結合實際,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突發性災害。
• 收集近年來我國某種自然災害的資料,繪制其地理頒簡圖,解釋其形成原因,並說出我國己採取的防災、減災措施。
• 模擬以某自然災害為背景的援救學習。
• 配合世界的防災日,出一期板報。
• 組織以自然災害與我們(或自然災害與環境自然災害與高科技等)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標准 活動建議
1.地理信息技術
• 運用資料概述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
• 說出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內容。
• 根據有關資料,簡述地理信息技術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2.地圖與遙感(RS)
• 結合實例,簡述遙感的基本工作原理,會初步判讀遙感圖像。
• 結合實例,說明遙感圖像在地圖製作中的作用。
• 結合實例,說出遙感的主要功能。
3.全球定位系統(GPS)
• 簡述說明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 結合實例,說出GPS在交通、旅遊、導航等領域中的應用。
4.地理信息系統(GIS)
• 結合實例,說明GIS的基本功能。
• 了解地圖數字化的方法
• 會在GIS軟體中建立數據表。
• 會在GIS軟體中改變圖層顯示的方法。
• 結合實例,初步掌握GIS的查詢方法。
• 會用GIS軟體製作、輸出專題地圖。
• 會瀏覽網路GIS地圖,查詢有關信息。
5.3S技術
• 了解3S技術的綜合應用。
• 了解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的含義。 • 在GIS軟體中,建立同學基本情況信息表,在地圖上顯示同學的信息,實現查詢、分析等功能。
• 在GIS軟體中,應用中國人口和行政區劃數據,查看東西部省區人口信息,在網上查找東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對此說明東西部的區域等差異。
說明:本課程建議使用二次開發的GIS軟體(如對國產軟體進行二次開發),簡化GIS功能。教學過程中,建議開發地理信息技術綜合學習軟體平台進行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