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學寇太記第18節
❶ 七年級地理第二節東南亞在課本當中東南亞在圖中在哪裡
七年級下地理期末復習資料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 自然環境1.為什麼亞洲是第一大洲 1)面積最大 2)跨緯度最廣 3)東西距離最長2. 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大部分位於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分界線:1)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2)亞洲和非洲:蘇伊土運河為界。3)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為界。3. 亞洲的地理理分區:東亞 西亞 南亞 北亞 中亞 東南亞4. 東亞的國家 中國 蒙古 朝鮮 韓國 日本5. 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依次是: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6. 亞洲地形的特點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3)地面起伏大7. 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西面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8. 亞洲氣候的特點1)復雜多樣2)季風氣候顯著3)大陸性氣候分布廣9. 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亞洲缺少的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10. 亞洲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11. 非洲氣候的分布特點由赤道為對稱軸,呈南北對稱分布,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熱帶雨林,熱帶草原,亞熱帶和熱帶沙漠,地中海氣候。12.亞洲河流的特點: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13. P5閱讀材料亞洲地理集錦第二節 人文環境1.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亞洲人口稠密的地區. 在全球來看,人口最多的是亞洲。按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非洲、拉丁美洲、亞 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南極洲。2.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3.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是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4.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先後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西亞波斯灣沿岸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資源,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5.理解P13頁圖6.17亞洲不同地區的住房,服飾的差異。6.在亞洲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如日本;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異很大。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較大。7.三類產業的劃分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漁業,牧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 一般來說,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比重大,第三產業比重小,而發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的比重小,第三產業的比重大。注意:P11 活動2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 日本一,位置:屬於東亞,位於太平洋的西北部的島國。 東面臨太平洋,西隔太平洋,朝鮮海峽,東海同中國,韓國,朝鮮,俄羅斯相望 北有鄂霍次克海。二,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四大島組成,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本州島,(將位置和組成中的海洋和島的名稱在書上18頁圖7.2找到位置並記住)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神戶和橫濱是日本最大的兩個對外貿易港口,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三,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富士山是日本國的象徵,是一座火山,也是全國的最高峰。山麓櫻樹成林,景色迷人。平原面積狹小,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四,多火山,地震。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五,氣候;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特徵:(具有海洋性特徵),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較為豐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台風。六,經濟類型:加工貿易型經濟。特點:對外依賴嚴重,對外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品 國情: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 有利條件: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優良的港灣七,工業區的分布: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便於原料、燃料的進口和產品的出口(按由東到西的順序)主要有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京濱工業區,以名古屋為主的名古屋工業區,以大阪和神戶為中心的阪神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以北九州為主的北九州工業區(將工業區和所在的城市在書上23頁圖7.13中找到並記住) 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與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象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八,文化: 民族構成單一,以大和民族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又有強烈的現代氣息,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第二節 東南亞一,位置:東南亞在亞洲的東南部,地處亞洲與大洋州,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陸上鄰國:中國,印度,孟加拉國二,馬六甲海峽:1,位置;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2,重要性: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三,組成:1,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兩大部分(請將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落實到書上27頁圖7.18)2,國家:11個,其中,島國有印度尼西亞(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菲律賓;內陸國:寮國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四,氣候:*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群島大部,馬來半島南部 全年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北部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雨季和旱季之分五, 農業生產:糧食作物:水稻熱帶作物:東南亞是世界橡膠,油棕(「世界油王」的稱號),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六,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①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②菲律賓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③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④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七,東南亞的中南半島的地形分布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山脈由北向南延伸,河流由北向南流 其中湄公河是流經東南亞國家最多的河流,在中國叫作瀾滄江八,中南半島上的首都和國家:河內(越南),金邊(柬埔寨),萬象(寮國),泰國(曼谷),仰光(緬甸)。九, 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中新加坡華人比重最高。十,旅遊: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第三節,印度1,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這里有著名的建築:泰姬陵2,印度的地形特點: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在書上35頁圖7.34中找出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並記住位置和名稱)3,河流:恆河—印度的母親河4,氣候: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的變化主要受到季風的影響該氣候特徵: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旱季盛行東北風,雨季盛行西南風,印度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風有關。5,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綠色革命」使糧食供應壯況得到改善,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產量均居於世界前列。水稻和小麥分布見書上39頁: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印度半島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陽光充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6,1999年,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的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同時發展鋼鐵工業;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棉紡織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記住書上40頁圖7.43: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在圖上的位置)在高科技領域:計算機軟體,原子能,航天等領域有一定成就。印度是世界第二軟體大國,軟體出口量僅次於美國。第四節 俄羅斯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上最大,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2,俄羅斯大部分位於北溫帶,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特點: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3,在書上41頁圖7.45找出下列的知識點,並記住起位置:臨海洋:北面—北冰洋,西面—波羅的海, 西南面—黑海,裏海;東面—(白令海峽,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太平洋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由西到東依次是: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山地:烏拉爾山,大高加索山河流:伏爾加河,被喻為母親伏爾加,注入裏海;歐洲第一長河;五海通航;4,在書上44頁圖7.48找出下列的知識點,並記住其位置:5,工業區由西向東依次是: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礦產中心由西向東依次是: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庫茲巴斯煤礦6,交通:俄羅斯在歐洲部分的鐵路網非常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的鐵路網比較稀疏,有一條橫跨亞歐的鐵路稱為「亞歐大陸橋」在俄羅斯這部分稱西伯利亞大鐵路。7,在書上76頁圖7.50中找出下列港口:北冰洋沿岸摩爾曼斯克(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成為北極圈以北的終年不凍港口),波羅的海沿岸聖彼得堡(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主要港口),太平洋沿岸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名海參崴,亞歐大陸橋的起點)8,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首都,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這里有著名的紅場,克里姆林宮。9,俄羅斯的客運以鐵路和公路運輸方式為主,貨運以管道和鐵路為主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 中東1、中東處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周圍有五海,分別是地中海、黑海、李海、阿拉伯海和紅海。(P51圖8.3中知道:一灣二洋三洲五海的位置)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中東主要的產油國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3、絕大部分石油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該地區的石油運往美國、西歐等的航線為西行航線,最短的西行航線要經過阿拉伯海、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大西洋;較遠的西行航線: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而石油運往日本等的航線為東行航線,路線為: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太平洋。(P53活動3 )4、中東地區氣候乾燥(主要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其中熱帶沙漠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少雨)河流稀少,分布不均,多國共用。5、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著聖城。6、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稱為「阿拉伯國家」。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信仰猶太教.第二節 歐洲西部1、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占歐洲面積的一半多,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2、歐洲西部有個區域性組織,叫歐洲聯盟(歐盟),其成員國有25個,都是發達國家,人們使用統一的貨幣叫 歐元3、英國的首都是倫敦,法國的首都巴黎;德國的首都柏林,義大利首都羅馬。4、歐盟進出口居世界首位,是世界貿易最大的地區。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是把原料進行加工,製造成各種工業產品的工業部門。5、歐洲西部工業的分布: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到義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密集地帶。6、歐洲畜牧業發達的原因是:氣候——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特點:全年溫和多雨)有利於多汁的牧草的生長;地形——以平原地形為主,致使草場廣布 。歐洲西部的人稱牧草為「綠色的金子」。因此歐洲西部的畜牧業發達。7、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是: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參考P64圖8.23,記住: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比利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大不列顛島、冰島、大西洋、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直布羅陀海峽)8、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上主要的乳畜大國。9、主要的旅遊地其所在國家:倫敦塔橋(英國),風車(荷蘭) ,北歐峽灣風光(挪威),阿爾卑斯山滑雪(瑞士),巴黎埃菲爾鐵塔(法國),西班牙鬥牛,地中海沿岸風光(義大利),雅典巴特農神廟(希臘)。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處於低緯度地區。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以高原為主。(P67圖8.26:印度洋、大西洋、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撒哈拉沙漠、尼羅河、好望角、乞力馬扎羅山)2、本區90%以上是黑種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稱。3、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即主要分布在本區的西部。4、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 ,稱為赤道雪峰。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經濟落後,主要以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出口物品主要有礦產、森林、畜產等初級產品:進口物品為機械、汽車等工業製品。(掌握P70活動2,圖8.32)這樣的經濟特點使非洲許多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6、非洲一些國家正努力發展民族工業、多樣化農業,以改變本國經濟依賴單一產品的局面。7、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為2.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高達3.0%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主要的氣候類型有: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特點是: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地區的國家常受到旱災的威脅9、糧食供應不足,生產水平落後,開墾草地和森林,致使環境惡化, 成為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第四節 澳大利亞1、澳大利亞的四個別稱: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2、該國的代表動物有:袋鼠、鴯鶓、鴨嘴獸、考拉3、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4、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形成了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P74圖8.37,了解農牧業帶的分布。)5、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平均人口密度僅為2.5人/平方千米,大約為中國的1/45。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出口產品中,除羊毛之外,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麥出口國。6、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在P75圖中了解澳大利亞的主要地理事物:大分水嶺、墨累河、澳大利亞大盆地(大自流盆地)、北艾爾湖、太平洋、印度洋。7、澳大利亞開採的礦石有一半以上用於出口,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礦產分布:鐵礦(西部)、煤礦(東部)、鋁土(北部)。(P77圖8.40知道幾種礦產在圖中的位置)8、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產業。9、澳大利亞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P77圖8.40記住主要城市在圖中的位置)10、 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大陸的中部,澳大利亞位於熱帶和南溫帶,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P76圖8.39 知道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及分布)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第一節 美國1、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人種構成中白種人佔84%,其次為黑種人佔13%,華人華僑約有160萬人。2、各國移民移入美國後,經過長時期的融合,在文化、語言和生活方面漸趨一致,形成統一的美利堅民族。3、美國領土構成:本土48個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主體部分位於北溫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寒帶,夏威夷州位於熱帶。4、美國處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地形呈現南北縱列分布,平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5、美國的農業產品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如:玉米、大豆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6、美國的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7、記住P82頁圖9.5及圖上3個框內的內容(在圖中知道以下地理要素: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灣、加拿大、墨西哥、落基山脈、大平原、五大湖、密西西經河、阿巴拉契亞山脈、聖勞倫斯河);記住P85圖9.9主要農業帶在圖中的位置。8、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家,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9、舊金山東南的矽谷是美國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中心。10、記住P87活動1(2)的主要工業城市在圖9.12的分布。第二節 巴西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印第安人是巴西土著居民。2、巴西少種族偏見,在巴西,白種人佔一半多,黑白混血種約佔40%,黑種人佔6%,印第安人不到1%,有少數日本人和華人,因此,拉丁美洲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3、巴西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其上覆蓋著地球一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內。(記住P90圖9.18:馬孫平原、巴西高原、亞馬孫河、大西洋、巴拉那河、聖保羅、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4、巴西主體位於熱帶,是世界上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5、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是巴西最大的鐵礦山。6、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7、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資修建,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水電站.8、咖啡(被稱為咖啡王國)、柑橘、甘蔗的產量居世界第一.9、巴西政府在1990年提交了<巴西環境報告>,表明了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的決心.10、1992年6月,聯合國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界議程>11、熱帶雨林的作用:1)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2)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3)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4)調節全球氣候5)提供木材6)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12、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城市人口佔到總人口的3/4.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13、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亞第十章 極地地區1、北極位於地球的最北端,指北緯66.5(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一洲的陸地和島嶼。(P100圖10.1:北冰洋、亞洲、歐洲、北美洲)2、南極位於地球的最南端,指南緯66.5(南極圈)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P101圖10.2:南極洲、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3、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素有「冰雪高原」之稱。此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4、北極地區終年冰封,降水比南極地區多,但不及南極地區寒冷。5、企鵝是南極的象徵,北極熊是北極的代表。6、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北方。7、南極地區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底下埋著豐富的礦產;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有原始的自然規律。8、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站,1985年2月14日在南極洲喬治王島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1989年2月26日,建立中山站。(記住兩個考察站在P101圖10.2中上位置)9、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1959年12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❷ 土壤的分類、地理分布、成土過程等
樓主不是只要分類、地理分布、成土過程嗎?
上面的答案好多都沒用啊!下面是我同學總結的,請參考。
一 凍 土
分類:冰沼土和凍漠土
地理分布:高緯地帶和高山垂直帶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極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帶
凍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區
成土條件:苔原氣候或高原氣候(低溫、低蒸發、水分飽和、永凍層)
以苔蘚、地衣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墊狀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質差異較大
成土過程:凍融交替顯著,以物理風化為主,生物、化學風化微弱
元素遷移不明顯,存在粗骨性
永凍層深度影響土壤剖面層次分化
極地冰沼區水分飽和,表層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機質積累,並有潛育層形成
高山凍漠土分布區,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鹽和碳酸鈣的累積,土體呈鹼性,表土結皮和龜裂
主要性狀:具有永凍土壤溫度狀況
地表具有多邊形土或石環狀、條紋狀等凍融形態特徵
土體淺薄(<50厘米),剖面構型簡單
有機質含量低,陽離子代換量低,粘粒含量少,營養元素貧乏
二 灰 化 土
分類: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潛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緯向綿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國大興安嶺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亞高山垂直帶(極少)
成土條件:
• 氣候:寒溫帶濕潤氣候區,冬長而寒冷,氣溫季節變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溫冬凍,水分蒸發弱;永凍層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於淋溶和潛育作用的進行
• 植被 :針葉林為主
• 地形、母質: 山地和丘陵平原
• 更新世冰川沉積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風化物
成土過程:灰化層形成過程
• 淀積層形成過程
• 主要性狀:具有灰化淀積層
• 土體剖面分異明顯,土體構型為O-Ah-E-Bsh-C
• 表層有機質含量高,腐殖質中以富里酸為主,土壤呈酸性
• 陽離子交換量低,鹽基飽和度低
• 整個剖面中各種氧化物均有明顯的流失,除了鈣、鎂、硅等大量淋失外,鐵、鋁有明顯的淋溶淀積
• 粘粒含量從表層向下明顯增高,淀積層粘粒含量可為灰化層的兩倍左右,質地有明顯的突變性
三 淋 溶 土
分類:暗棕壤、棕壤、黃棕壤和白漿土
地理分布:廣泛分於於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地區,在亞洲的中東部、北美洲的中東部、歐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區、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國主要分布於南起大巴山和長江、北跨山東半島、東北的廣大地區
成土條件:
• 氣候:溫帶、暖溫帶、以至北亞熱帶的濕潤季風氣候區
白漿土、暗棕壤分布區,冬季寒冷乾燥,土壤凍層深,表層凍結時間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極不均勻,暖季(5—10月)降水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區,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季節凍層較淺。
黃棕壤分布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旱,降水量多集中於夏、秋兩季,氣候上已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
• 植被
暗棕壤:針闊混交林;
棕壤:落葉闊葉林;
黃棕壤: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
白漿土:喜濕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澤)和木本
• 地形、母質
淋溶土分布區的地形多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階地、山間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質為沉積物、坡積物、第四紀沉積物
主要性狀:具有粘化層
土體剖面構型為O-Ah-Bt-C
中-高度鹽基飽和度,交換性鹽基總量較高
有機質含量高,腐殖質組成差異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
粘粒含量高,以未徹底風化的硅酸鹽粘土礦物為主,質地粘重。多呈棱塊狀結構,有棕色膠膜。
剖面中淀積層粘粒含量高,粘土礦物以水雲母和蛭石為主
四 富 鋁 土
分類: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黃壤
地理分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亞洲東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東南部和南美洲北部,都有大面積的分布。
我國長江以南至南海諸島、台灣-橫斷山脈的廣大地區
成土條件:
• 氣候 熱帶、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
• 植被
磚紅壤:熱帶雨林、季雨林
磚紅壤性紅壤:南亞熱帶季雨林
紅壤:常綠闊葉林
黃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熱帶山地濕生常綠林
• 地形、母質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成土母質為各種酸性和基性岩,並以富鋁風化殼為主。
主要性狀: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鋁化特徵(鐵鋁層)
診斷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鋁化作用表現在於:
礦物分解、鹽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強烈,粘土礦物以高嶺石類粘土礦
物和鐵鋁氧化物為主;
礦物風化析出的氧化鐵在土壤中產生明顯富集;
鋁離子除進入交換性復合體,招致高度鋁飽和外,還以三水鋁石形式存在。
鐵鋁層中氧化鐵富積,鐵的游離度增大
粘粒的陽離子交換量低與硅鐵鋁率低
對用以診斷富鋁土綱的鐵鋁層不僅以其粘粒部分陽離子交換量和硅鋁分子率作為指標,而且還需就其與脫鉀作用聯系的K2O含量作出限定。具體指標是:部分亞層細土三酸消化分解物組成中K2O<35克每千克。
形態特徵
如果沒有受到侵蝕,土層深厚,土體分異不明顯,但可劃分出Ah-Bs-C各層
各層性狀
腐殖質層 一般厚10—20厘米,濁橙色至濁黃棕色。粒狀或小塊狀結構,疏鬆而多根系,常夾有殘落物和碎屑片。
鐵鋁層 這是富鋁土的重要診斷層,呈暗紅色至黃棕色,緊實粘重,孔隙較少,粘土礦物中以1:1型(高嶺石類)或鐵鋁氧化物占優勢。多呈塊狀或棱塊狀結構,在孔壁或結構面上常出現淀積的粘粒膠膜或鐵結核。
母質層 常見有玄武岩、玢岩發育的鐵質富鋁風化殼,石灰岩、白雲岩發育的鋁質富鋁風化殼,淺海沉積物發育的石英質富鋁風化殼,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硅鐵質鐵鋁風化殼
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顆粒較細,排列較緊,粘粒活度低,膨脹較小,因為有較多無定形鐵鋁氧化物的膠結作用,因此形成的團聚體,尤其是微團聚體的水穩定性很強。
土體的孔隙度比較高,透水性較好,能容忍較大的降水強度。
粘結力小
化學性質
富鋁土全剖面呈酸性反應,pH值一般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於鋁離子所引起的
含較多游離氧化鐵(正電荷載體),對富鋁土的表面性質有較大的影響
磷含量較低,氮和鉀含量變動大
五 鈣 積 土
分類: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棕鈣土和黑壚土
地理分布: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向乾旱氣候過渡區
歐亞大陸的溫帶和暖溫帶內陸地區,從黑海以西向東延伸越過巴爾喀什湖,略呈東北-西南向的帶狀分布
北美落基山以東的美國東部大平原,
南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西部、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
• 成土條件:氣候 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年變幅大,季節性乾旱明顯,乾燥度由半濕潤區向內陸乾旱區增大。
• 植被
黑鈣土:草甸草原、草原、
栗鈣土:乾草原、
棕鈣土、灰鈣土:草原——荒漠
黑壚土:草原、農作物
• 地形和母質
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和階地為主
成土母質以黃土狀沉積物為主
主要性狀:具有暗色表層
剖面具有鈣積層或強石灰特徵,有時有鹽化層、鹼化層、石膏層
土體剖面構型為Ah-Bk-C
具有石灰反應,易溶性鹽類少,鹽基飽和度高
粘土礦物以蒙脫石和水雲母為主
六 弱淋溶土
分類: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紅土
地理分布:分布范圍較廣,五大陸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由東北向西南延伸
• 成土條件:氣候 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均有分布,氣候類型差異大
• 植被
灰色森林土:溫帶森林草原或森林向草原過渡帶
褐土:常綠硬葉林、灌叢和森林草原(我國為中生夏綠闊葉林與灌叢)
燥紅土:熱帶稀樹草原或熱帶稀樹灌叢草原
• 地形、母質
在我國多分布在山地、山丘或丘陵地帶中。燥紅土所在地形為山坡地、河谷地或海岸階地。
母質差異較大
主要性狀:具有半干潤土壤水分狀況
土體剖面構型不明顯
表層有機質含量高,陽離子交換量和鹽基飽和度高
不同土壤類型酸鹼性不一
七 荒 漠 土
分類: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地理分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荒漠地區
世界荒漠土分布在撒哈拉、大洋州、中亞、阿拉伯、南美以及美國西部等荒漠地區
我國荒漠土分布在甘肅、新疆、青海、寧夏以及內蒙古等省區
成土條件:氣候
乾旱的大陸性氣候:
降水稀少,降水變率大;
日照強烈,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風大而強烈,多大風和塵暴天氣
灰漠土:溫帶荒漠邊緣地區
灰棕漠土:溫帶荒漠地區
棕漠土:暖溫帶荒漠地區
❸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❹ 節節瓜10度左右能活嗎
節瓜(學名:Benincasa hispida(Thunb.) Cogn. var.chiehquaHow)是葫蘆科,冬瓜屬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莖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有棱溝。葉柄粗壯,葉片腎狀近圓形,裂片寬三角形或卵形,先端急尖,邊緣有小齒,葉脈在葉背面稍隆起,密被毛。雌雄同株;花單生。苞片卵形或寬長圓形,花萼筒寬鍾形,裂片披針形,有鋸齒,反折;花冠黃色,輻狀,雌花梗密生黃褐色硬毛和長柔毛;子房卵形或圓筒形,果實小,比黃瓜略長而粗,成熟時被糙硬毛,無白蠟質粉被。種子卵形,白色或淡黃色,壓扁,有邊緣。
分布於中國南方,尤其廣東、廣西普遍栽培。
果實夏季作蔬菜食用。
節瓜根系較強大,但比南瓜弱。莖蔓生,葉五棱,瓜長10-20厘米,橫徑6-8厘米米,青綠色,被茸毛。莖節腋芽容易發生側蔓,故分枝力強。抽蔓開始,每個莖節還有卷須,卷須分枝,以後又有花芽,花芽分化成雄花或雌花。 節瓜葉互生,掌狀5-7裂,一般長18-20厘米,寬20-25厘米,葉緣有小缺刻呈小鋸齒狀,葉面濃綠色,葉背綠色,葉柄圓,長10-15厘米,綠色,葉面、葉背及葉柄均被茸毛。 節瓜的花為單性同株,單生。[2]
花萼綠色,花瓣黃色,各5片;雄花具3個雄蕊,花柄長4-6厘米,橫徑3-4毫米;雌花一個雌蕊,柱頭瓣狀,三裂,子房下位,橢圓形,長3-3. 5厘米,橫徑0. 8-1厘米,綠色,密被茸毛,柄長2. 5-3厘米,橫徑4-5毫米粉。植株一般先發育雄花,後發育雌花。第一雌花出現後,隔數節再發育一朵雌花,有些品種可連續兩節或多節出現雌花。[3]
節瓜果為瓠果可分為短圓柱形和長圓柱形。嫩果與成熟果均可食用,但一般以採收嫩果供食為佳。嫩果短或長橢圓筒形,果面具數條淺縱溝或星狀綠白點,密被茸毛,一般果重250-500克。生理成熟果實,被白色蠟粉或無,一般果重5公斤左右。[3]
節瓜的種子近橢圓形,扁,種孔端稍尖,淡黃白色,具突起環紋,與粉皮冬瓜種近似。每果含種子500-800粒。千粒重42-43克。 節瓜對氮素較敏感,氮素過多,容易引起徒長,且易感染病害,影響果實品質。因此,在施肥時必須注意氮磷鉀肥相互配合。[3]
品種分類
編輯
春節瓜:這類品種稍耐低溫,第一雌花著生節位低,如菠蘿種、黑毛種、七星仔等。
夏節瓜:適應性較廣,品種有大藤、仔鯉魚和黃毛等。
秋節瓜:利用塑料大、中、小棚、日光溫室於冬季育苗,早春定植,春末夏初採收上市的栽培方式為春早熟栽培。這種方式在山東省面積較大,解決了在春季沒有冬瓜供應的問題,經濟效益較高。
七星仔
從廣東引進,栽培已有多年歷史,海南各縣市均有栽培。該品種主蔓長350厘米。側蔓多。葉長18厘米,寬18厘米,深綠色,葉緣具細齒。主蔓第3-7節著生第一雌花,以後每隔4-5節著生1雌花。果實圓柱形,長16-20厘米,橫徑6.0-6.5厘米,青綠色,具綠白色斑點,被白色茸毛,成熟果被白色蠟粉,肉厚1.5-2.0厘米,白色。單果重300-400克。早熟,播種至初收45-85天,延續採收35-45天。主蔓結果為主。適應性廣,春、夏、秋季均可栽植。品質優良。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
黑毛節
又名黑皮青,烏皮七星仔等。從廣東引進,是海南最早用於出口港澳市場的節瓜品種。該品種植株生長勢強,側蔓多。主蔓第4-8節著生第一雌花,以後隔4-6節著生1個雌花,有些連續兩節著生雌花。果實圓柱形,和18-21厘米,橫徑6-7厘米,因為皮色濃綠,具茸毛,稱為黑毛種。茸毛較硬,果面具暗縱紋斑點頂端鈍圓,肉厚而緻密、品質優良。一般單果重500克左右。種瓜無蠟粉。適於冬春播種,可出口或北運外銷,出口采幼果,在300-400克時採收最佳。早熟,從播種至初收50-80天,連續採收30-40天。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耐寒力和抗病力中等。
菠蘿種
該品種主蔓長450厘米。側蔓多。葉長21厘米,寬20厘米,綠色,主蔓第6-7節著生第一雌花,以後每隔3-4節著生1雌花。果實圓柱形,長18厘米,橫徑11厘米,淺綠色,有淺黃色斑點,被白色茸毛,成熟果被蠟粉,肉白色。單果重400-500克。早熟,適宜冬春植,播種至初收約80天,延續採收40-50天。稍耐寒,耐貯運,抗病性中等。肉質緻密,品質優。可供北運或出口。每畝產量2000-2700公斤。
江心節
80年代初從廣東引進,是目前海南為北運和出口而栽培的主要品種。分布在全島全市縣。該品種蔓長450-500厘米。葉長21厘米,寬21厘米,深綠色。春播第13-15節、秋播第18-20節著生第一雌花,以後每隔4-5節著生1雌花。果實圓柱形,長18-20厘米,橫徑7-8厘米,深綠色,有綠白色斑點,熟果被蠟粉,肉厚1.8-2.0厘米。單果重450-550克。中晚熟,播種至初收:冬春播80-90天;秋播40-50天。生長勢強,側蔓發生中等。耐貯運。肉質緻密,品質優。產品出口港澳市場,很受歡迎。每畝產量2000-2300公斤。
冠星2號
廣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於1990年育成的雜種一代。該品種蔓長350-400厘米。側蔓多。葉長21厘米,綠色。春播第54-6節、秋播第13節著生第一雌花。果實圓柱形,長18厘米,橫徑7厘米,深綠色,有淺黃色斑點心,無棱溝,肉厚1.3厘米。單果重500克。早熟,播種至初收:冬春播約80天;夏播40天;秋播45天。延續採收30-50天。較耐熱、耐雨水。肉質緻密,味微甜,品質優。每畝產量冬春植3000-4000公斤,夏、秋植1200-1400公斤。
江心4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於1998年育成。海南在90年代初開始引進。目前分布在全島各地。該品種蔓長400厘米。葉長23厘米,寬21厘米,深綠色。春播主蔓第10-13節、秋播約第18節著生第一雌花,以後每隔5-6節著生1雌花。果實短圓柱形,長12-15厘米,橫徑5-6厘米,深綠色,有綠白色斑點,肉白色。單果重200-300克。中熟,播種於初收45-80天,延續採收30-40天。生勢強。較耐炭疽病,耐貯運。肉質緻密,品質優良,產品適合北運和出口。每畝產量2500-2800公斤。
七星仔37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於1991年從七星仔節瓜接種篩選育成。該品種蔓長325厘米。葉長23厘米,寬28厘米,深綠色。主蔓春播8-11節、秋播12-14節著生第一雌花,以後每隔4-6節著生1雌花。果實圓柱形,長17厘米,橫徑5.7厘米,綠色,肉厚1.1厘米。單果重350克。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播80-90天;夏秋播約45天。延續採收30-50天。主蔓結瓜為主,側蔓發生力中等。抗枯萎病,肉質緻密,品質優。在海南以夏秋種植,供內銷為主。每畝產量約2000公斤。
生長環境
編輯
溫度
節瓜的生長發育對氣候條件的要求,與冬瓜基本相同,適於較高溫度和較強的光照。在較高溫度時,蔓葉生長迅速,開花結果較早;溫度低,則蔓葉生長慢,開花結果較遲。如,在20-30℃時,生長快,發育也快;15℃以下則生長慢,發育也慢。對溫度的要求,在各個生長時期有所不同。種子發芽期,在30℃左右,發芽快。幼苗期可以忍受短時的較低溫度,但較長時間的10℃以下溫度,加上濕度大,就會發生凍害。25℃以上生長快,但生長纖弱,如濕度大,又容易引起猝倒病和疫病,而以20℃左右為適宜。抽蔓期也以20℃左右為宜。開花結果時期適於較高溫度,在20-30℃之間對開花結果和蔓葉的繼續生長都有利,在30℃左右也能正常結果,20℃以下則座果不良,且果實發育緩慢,種子不夠飽滿,甚至果實變成畸形。此外,一定的晝夜溫差,對植株生長和果實發育也很有利。[2]
光照
(1)溫度、光照調節定植後白天保持28~32℃,夜間15~20℃,以促進緩苗。5~7天緩苗後,適當降溫,白天控制23~25℃,夜間12~15℃。開花坐瓜後,保持白天25~30℃,夜間15℃左右。在1~2月,日照時間不足,草苫子要早揭、晚蓋,盡量延長光照時間。定植早期,外界溫度很低,應採取覆蓋措施保持設施內適宜的溫度,勿受凍、冷害。如遇連陰天,在中午也要短期揭草苫見光,勿因長期不見光而致葉片黃化。
進入3~4月,外界氣溫漸高,白天應及時通風降溫。勿使溫度超過35℃。當外界夜間氣溫穩定地在15℃以上時,夜間亦應大通風,並逐漸撤除草苫子,去掉塑料薄膜,轉入露地栽培。
(2)水肥管理定植後澆定植水。由於外界氣溫較低,一直到抽蔓前不澆水。可多中耕鬆土,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抽蔓期開始澆水,並追肥,每公頃施磷酸二銨750千克。當第一瓜坐住,長至10~15厘米長時,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第二瓜出現時,每公頃施磷酸二銨750千克、硫酸鉀300千克。
(3)搭架、綁蔓節瓜搭架或爬地生長均可。在保護地內為提高產量,增強抗逆性,一般用搭架法。在日光溫室內一般用塑料扁絲作支架,每株1根,也可用竹竿做成籬架。瓜蔓30厘米時,進行綁蔓。以後每長30厘米,綁蔓一次。使莖葉在架上均勻分布。
生長前期以主蔓結果為主,摘除全部側蔓。收嫩果為主者,主蔓第一瓜坐住後,保留2個側蔓,每一側蔓結一瓜後打頂。收老瓜者,可打去全部側蔓,使主蔓結2~3瓜。
(4)人工授粉春早熟栽培中,開花期很早,正值早春無昆蟲傳粉季節。為提高坐瓜率,應進行人工授粉。每日在早上6~10時,摘取當日開的雄花,去掉花冠,對准雌花柱頭塗抹幾下即可。
採收
節瓜從開花到成熟需35-50天。採收期根據市場需要及食用習慣而定。食嫩瓜者,一般在瓜重0. 25~0. 5千克時採收。食老瓜者,待果實皮色有光澤、無茸毛時採收。
病蟲防治
編輯
葯劑防治
以預防為主,苗期開始施葯,可用75%達科寧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定植後10天左右噴施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初花期、座果期再各噴一次,既可預防疫病,又可預防霜霉病、白粉病、蔓枯病、炭疽病(注意:全生育期最多噴3次,要單獨使用);發病初期噴施53%金雷多米爾可分散粒劑600倍液等農葯,可參照第1章第1節霜霉病。[5]
農業防治
採用營養杯育苗,適時移栽,採用塑料薄膜覆蓋栽培,可減輕危害程度;
薊馬葯劑防治
以預防為主, 當每株瓜上蟲口密度為3-5頭時應立即施葯。可用40%薊蚜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0%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600-800倍液,1. 8%呲蟲啉乳油2000倍液噴施,交替使用, 隔7-10天一次,連續2-3次。也可用18%殺蟲雙水劑400倍液加98%巴丹原粉1500倍液根施或造成毒土分3次施於根旁。
注意事項
(1)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採用高畦種植或高畦地膜覆蓋栽培,雨後及時排除積水;
(2)選用抗(耐)病品種;
(3)與非瓜類作物(如水稻、豆類、葉菜類等)實行3-4年的輪作;
(4)發病初期摘除病葉、腳葉,以利通風降濕,發現病株及時撥除帶離田間,燒毀或堆漚。
❺ 初一地理
地理 dìlǐ
[geography] 見「地理學」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漢語「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非常特殊,因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所以地理是文理兼並的一門大科學~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著重是空間關系。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地圖(包括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還有氣候地圖,地形圖等等)
作用;以地理知識探究
編輯本段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編輯本段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o語言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o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編輯本段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編輯本段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地理記憶順口溜
1、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行星繞外邊;
唯有地球生物現,溫氣液水是由緣①。
①溫,適宜的溫度。氣,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特點
赤道略略鼓,兩極稍稍扁。
自西向東轉,時間始變遷。
南北為緯線,相對成等圈。
東西為經線,獨成平行圈;
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地球自轉,晝夜更換。
繞日公轉,四季出現。
自轉一日,公轉一年。
自西向東,方向不變。
5、地球五帶
地球有五帶,全靠四線分;
回歸間熱帶,極圈分寒溫;
寒溫各有二,五帶溫不均①。
①溫,指溫度。
6、地圖辨方向
地圖方向辨,擺正放眼前;
上北下為南,左西右東邊。
標圖易分辨,經緯網較難;
經線指南北,東西緯線圈。
極地投影圖,定向較特殊:
對於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緯圈東西,自轉反時走。
對於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緯圈東西,自轉順時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
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
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於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面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
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
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10、七大洲地形
(1)亞洲
亞洲地形雜,中高四周窪。
沖積平原廣,山地高原大。
江河放射流,水資源可誇。
(2)歐洲
半島緣海多,形體分節肢;
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
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
(3)北美洲
東部高原聯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
東西相間高大陸,世稱湖海在其間。
(4)南美洲
安第斯山雄踞西,東部平原高原區。
地形多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
西部山脈為最長,亞馬遜河流域廣。
熱帶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數潘帕斯。
(5)非洲
平均海拔六百米,號稱大陸高原洲,
東部高原連一體,西部沙漠平原有。
(6)大洋洲
面積小,分兩區,
一大陸,二島嶼。
大陸東西高,中部是盆地。
(7)南極洲
四周環三洋,多年冰雪積;
超過二千米,海拔數第一。
11、海底地形
淺海大陸架,外緣大陸坡;
洋盆海溝嶺,洋底不可測。
12、地形變化
地形變化,內外力加。
滄海桑田,內部力大;
板塊運動,拉伸擠壓,
斷層褶皺,出現高窪;
火山地震,板塊緣發。
外部力量,不可輕它;
風浪水冰,侵蝕變化,
天長日久,削高填窪。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短時陰晴雨雪冷熱風
氣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
14、氣溫分布規律
氣溫分布有差異,低緯高來高緯低;
陸地海洋不一樣,夏陸溫高海溫低,
地勢高低也影響,每千米相差6℃。
15、地球變暖危害
大氣污染,地球變暖;
冰川融化,沿海被淹。
採取措施,刻不容緩。
16、風的形成
溫高氣上升,低壓下形成;
氣自高壓來,流動形成風。
17、地球氣壓帶
高氣壓帶四,低氣壓帶三:
南北五度間,高溫氣上翻,
赤道低氣壓,降水造方便;
南北三十度,氣流下偏轉,
副熱高氣壓,少雨常乾旱;
極地氣壓低,靠近兩極點;
南北六十度,副極低壓然。
18、地球風帶
氣壓帶相隔,風帶共有六:
信風赤道摟,東風兩極出,
南北西風帶,四十、六十度。
19、降水形成條件
空汽飽,氣溫降;
凝結核,相碰撞;
體重加,雨雪降。
20、降水分布規律
赤道熱,降水多:
兩極寒,降水難。
回歸線,分西邊;
陸西岸,副高帶,
信風吹,降水虧;
陸東岸,季風故,
氣候溫,降水富。
中緯度,居內部;
距海遠,氣候干。
21、影響氣候的因素
影響氣候因素,四個方面兼顧;
緯度位置第一,赤道兩極懸殊;
其次要看海陸,遠海夏季干酷;
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風雨勿;
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來水富。
22、陸地自然帶分布與特徵
地表氣候不一般,植被動物隨著變。
九自然帶分布談,熱溫類型各有三;
亞寒苔原冰原帶,另外高山垂直變。
米蘭都靈熱那亞,工業發達三角地。
鋼鐵大廠塔蘭托,水上城市威尼斯。
❻ 高一地理第一單元好難啊。怎麼辦
我給你點資料 總結的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❼ 沈括在地理學上的貢獻是什麼
沈括是我國北宋中期的傑出科學家。他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沈括對地理學的貢獻在科學界獨樹一幟,他在測量與繪圖、地質學研究等方面建樹頗多。
他還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記錄了氣候的變化,在世界上率先給「石油」命名。可以說沈括是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北宋末年,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休戰。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著驍勇的騎兵,不斷提出領土要求。
1075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為遼國所有,以南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於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15千米。
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幾乎是一無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事,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帶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和《天下郡守圖》。
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為遼國領土,以南為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是大宋的領土,而不是遼國的領土。
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准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後,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升了級,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
在談判時,沈括再次以「澶淵之盟」為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為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而遼國宰相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這時,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製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為驚奇,深感大宋確有奇才能人。
沈括終於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的領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與地圖學家,運用智慧捍衛了大宋的尊嚴,把祖國的領土奪了回來。
其實,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個多有建樹的科學家。
在科學研究領域,沈括除了天文、數學、醫學、科研方面的建樹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測繪,製作地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進行研究,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還記錄氣候變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項重大成就,是和他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分不開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後,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國外,觀察、研究和記錄沿途地形地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他所經歷的多方面見聞,後來均收入他的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中。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了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非常少見的。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採用「飛鳥圖」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現在的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在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的地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又經過了近20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圖》。
《天下郡守圖》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20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4米,寬3.3米;小圖一幅;各路圖18幅,是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18路而製作的。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
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使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萬士兵都難以達到的威力。
在制圖方法上,沈括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
沈括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的方法,測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
「分層築堰」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水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
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約11萬公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水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沈括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時,如果得到說明書,按每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24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地質學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邊疆視察,路過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據此,他推斷這里過去是海濱,現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並進而推斷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根據化石來恢復古地理環境,是沈括在地學史上的偉大貢獻之一。
他還從黃河等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以及歷史記載,來說明華北大平原是由這些河流自上流沖積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學解釋。
他還論述了上聳千尺、峭拔險奇的雁盪諸峰,其高岩峭壁的頂部,適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斷雁盪諸峰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沖走,留下堅硬、固結的峭峰,因而其巔高度會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後他又以黃土高原為例,進一步闡明了流水的侵蝕、沉積原理。
在氣候學方面,沈括根據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筍林,共有數百莖,都變為化石。因而推斷這里氣候早年濕熱,竹生繁茂。根據化石來研究古氣候變遷,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還記載了有關虹和大氣的折射現象,認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則有之」,論證和解釋了這一天空大氣折射現象的科學原理。
他還記錄了登州,即山東蓬萊的「海市蜃樓」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海濱,也會出現在大陸。這是一種大氣的折光現象。
沈括又科學地描述了龍卷風發生時的全部過程和外表形態。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所經之處,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掃而空,通通捲入雲中去了。甚至會使縣城變為廢墟。
他對龍卷風的細致描述,證明了龍卷風的分布並不僅僅是南美洲獨有的現象,當時的我國也曾發生過龍卷風。
沈括對物候學也有過傑出的研究,說明了溫度隨地勢的增高,會相應下降。植物開花也跟著會在時間、季節上延緩。同一種植物,因品種不同,發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種的植物,其習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變。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溫條件,也會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統地提出了物候隨高度、生物品種、緯度高低、人類生產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理論,在世界上也是首創。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第二十四《雜志一》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葯議》中又記載:「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記錄了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指示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實並記錄了地磁子午線不正南,而微偏東,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記錄了地磁偏角的科學家之一。
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4種放置指南針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了石油,並斷言石油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
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沈括發明的「石油」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藝的偉大科學家沈括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也證明了他在許多方面攀登上了當時世界的高峰。
❽ 高一上學期地理課本第九頁活動
地球在宇宙中
1第一單元: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繞地軸的陽光
方向的中心由西向東(看到上面的北天極逆時針)由西向東(見逆時針方向在北極,南極對面)
周期恆星年(365天6時09分10秒)恆星日(23時56分04秒)平均角速度的1 ordm; /日近日點(一月上旬)快遠日點(七月初)等快速各地小時15 ordm; (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公里每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 \小時,二極0
地球自轉的關系,與革命:
>(1)傾角的黃道:赤道面和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目前23 ordm; 26'
(2)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換(2)本地時間(3)發生沿物體表面的水平運動補償,在北半球的右側,左側
3南半球:在晝夜和地球的正午太陽高度的長度在地理意義上
(1)①變化,晝夜
北半球的長度:夏季,白天和黑夜短,越向北一天不再①太陽直射點出現在北半球的北部,
北極極晝現象半球整天,②赤道全年
冬季,晝短夜長,越往北部,短天春分,秋分③春分那天發生在南半球的全球
北極圈以北的極夜現象:北半球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分日:從赤道向南北方向/>減少太陽直射點向南北通過<BR緯度夏至的變化:23 ordm; 26'N為南北方向,以減少
減少冬至:23&ordm; 26'S減少南北
23 ordm;北26'N達到了接近
的直接點與夏至季節而變化23 ordm的最大高度;南26'S達到最大值,冬至
有四個直接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兩次大:光圖解釋
(1)確定的南北兩極,通常在平面圖的基礎上,判斷:從地球看地球從北極逆時針旋轉,從南極看順時針方向;或看經度,上升方向的經度是地球自轉
(2)判斷的方向。緯度暮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在圓的極點(或與經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秋分日;與極圈相切晨昏線,如果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緯度23 ordm的還有北極極晝現象; 26',如果有北極極夜現象,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緯度23 ordm; 26'時
(3)確定的光像的地方,經點陽光直射的中午12:00,在天晨昏線彎曲包圍了中午12點,上午交線的中間部分子午線和赤道為6:00當地時間,昏線相交子午線和赤道為18分,是根據每個每隔15 ordm;,每1 ordm 1小時的時間差; 4分鍾的差別,先計算出兩個位置之間的經度差(同側相減,增加的相反側),轉換為時間,根據東方加西的原理減去計算局部當
(4)至確定晝夜的長度求在一天的地方(夜)長,這是謀求土地天(夜)的緯紗卷繞弧長度,這個長度也可以是天(夜)弧跨越的程度,以計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來詢問或尋求與陽光直射點的緯度差的地區,如果土地和尋求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個緯度之差,若尋求土地,而不是在陽光直射點在同一半球,來自北緯採取和,然後90 ordm; - 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緯度尋求正午太陽高度
五:與晨昏線的經線和緯線
(1)根據同緯度晨昏線相交,以確定問題通過南北兩極①晨昏線可以在一天後進行判斷3月21日或之前月23日
②暮切線與南北極,北極圈日,可當天審判6月22日以後在北半球,北半球夏季的夏至,南半球冬季
③暮切線與南北極,北極圈內過夜,可以判斷這一天12月22日之後,冬至是北半球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相交經審判的日子久夜的關系是長期預測的地方
一整天或者一整夜,同時尋求漫長的一天,在一天半球緯度計算螺旋線的交叉點的位置,從早晨到黃昏,緯繞組線圈相交與經度,緯度跨越地上的那一天除以15長,如果這個數字只有一半一天提請半球,注意橫跨在經度兩倍的差異,除以15天的數字是在地面
7天長:時區,計算本地時間
第一步:求在經度第一差值之間的兩個地方
步:然後求時間差到四分鍾經度差的每度計數
步驟3:然後兩點確定的方向,尋求東方與加,如果超過24小時得到更長尋求西方用量少,然後切成24時,日期加一天,如果該時間為負,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一天。
第二單元的氛圍:大氣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 - 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氧 - 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 - 基本原料的光合作用,臭氧 - ),水蒸氣和固體雜質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一個必要條件造成降雨雲)
2):大氣(教材29圖2.1)
對人類活動影響的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的無線電波電離層反射高度溫度大氣運動的垂直分層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上升,紫外線變暖運動的平流層臭氧的吸收增加;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中低緯度17-18公里,緯度:1012公里,高緯環球:8-9千米與減少對流天氣現象的復雜的高度增加,關系最密切的人 2:大氣(1)減弱的太陽輻射吸收為
作用: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紅外線的選擇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光,可見光的吸收相對較小的部分
反射效果:非選擇性,雲厚,越強的反射效果,陰天在夏季,溫度不是很高
散射效果:有選擇性的,對於較短波長紫籃容易分散,所以晴朗的天空是藍色
(2)由地面大氣吸收地面的保溫效果
①長波輻射,俘獲熱和升溫,由於在一個相對貧窮的太陽輻射空氣吸收,但對於地吸收長波輻射越強,所以大部分的輻射是由地面吸收
②大氣逆大氣輻射是大氣輻射,方向朝向地面上的地面,以補償熱量,從絕緣
二:
大氣大氣的熱效應
1)熱循環散熱條件:空氣循環,由於地面冷熱不均的形成是一個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正如從圖中可以看出,靠近地面的等壓線(向下)到較低的彎曲方向,海拔等壓線(向上)凸起
2)的高壓氣氛方向的水平運動---風
因素:等壓線較密集,更大的風(圖2.10,2.11,2.12)
在一個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風等壓線,指向低壓 BR />風科里奧利力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面:風向平行
等壓線在三個力:風與等壓線以一定的角度,總是由高壓指向低壓
>三個方向:全球大氣環流
1)三次循環(課本37圖2.14)
①壓在表面形成帶和六個七級風帶,在北部壓力區,南風波段太陽直射移至南北分運動,對於北半球,夏季向北到北的位置;冬天到南方,南風位置(圖2.15)
②大氣環流
(3)季風環流的陸地和海洋的影響(圖2.18)分布
東中部和南部亞洲地區,東南亞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導致熱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
風冬季運動在海陸熱力差異的本質西北風的差異在
四氣壓帶風帶(亞洲大陸)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冀東南風(太平洋),西南風(印度洋):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 - 冷與暖鋒(圖2.19,2.20)
暖鋒冷鋒冷氣團主動主動的概念移動暖氣團移動暖氣團的冷氣團前的天氣功能單一的風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天氣晴好單一氣團控制,低溫
中轉晴天陰天,雨,雪,風,降水,降溫連續性
壓力過境後增加,氣溫下降,天氣晴朗上升溫度,壓力下降,天氣轉好雨量分布
的降水一般出現在降雨後,前面一般出現在
大氣之前前面,例如北半球夏季暴雨,冬季和春季風,寒,灰塵風暴
2)低壓,高壓系統 - 氣旋和反氣旋(北半球作為一個例子,圖2.21)
氣旋反氣旋高壓低壓(低中心高)高壓(高中鋒,低四周)水平移動
>
下沉的垂直運動漲幅超過陰雨天氣多晴朗天氣,乾燥的天氣
台風長江流域的乾旱為例,北「秋」天氣br 5;形成與氣候變化
形成因子1)氣候(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不同類型的氣候
升溫度分布的
①溫度特性一般是低緯度和高溫,低溫,高緯度地區;溫度比山腳下低;通過該地區溫暖的溫度後高
區域內升同緯度地區,由於不同的下墊面,不同條件下比在寒冷的不同位置,而影響比較大的海洋和大陸陸地
升溫度氣候和海洋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晝夜溫差年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一月二月
大大大陸1月7日
海上小2月8日
降水不同氣候條件②類型
升赤道地區氣流匯合上升北回歸線的主力,年降雨量
升南到南北緯30 ordm;之間的控制亞熱帶和信風帶,常年乾旱
升大陸西岸,有兩種情況,例如在亞洲和歐洲,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在亞熱帶夏季中心的邊緣,空氣下沉,乾燥少雨,亞熱帶冬季由於向南,由西風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這里控制。歐洲(溫帶),全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升東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海岸線,例如在冬季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冷從乾燥的空氣,降水稀少,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降水較多
升大陸內部到歐亞大陸,大陸的影響,例如,受大陸氣團,全年降水少控制 L極地地區佔主導地位的下沉氣流匯合,年降水量少
2)氣候類型(教材47圖2.26)
3)10種主要氣候類型的判斷(教材48圖2.27)的<根據該決定半球結論
最高(或最低)6.7.8溫度一個月三個月因素BR />階躍變化,最高氣溫在北半球
12.1.2最高氣溫三個月南半球
判斷屬於最冷月溫度與最冷月和GT; 15℃的熱帶氣候
最冷的溫度在0℃15℃的亞熱帶或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低溫度在-15℃0℃溫帶氣候
最熱的月份和LT;與GT; 5℃的寒冷氣候
在熱帶雨林雨型氣候和GT確定氣候的降水分布的具體類型; 2000毫米
溫帶氣候溫和,700千毫米
夏型熱帶草原氣候(750千毫米)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毫米)
亞熱帶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類型冬雨
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氣候類型熱帶熱帶沙漠氣候
/> 6寒帶極地氣候<br;大氣環境
(1)全球變暖原因:二氧化碳而使二氧化碳的增加溫度升高
原因有:①化石燃料的燃燒,②毀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整個降雨條件干濕情況,並導致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防護措施:①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利用新能源
②加強國際合作
(2)對臭氧層的保護
原因的破壞:除了自然原因,主要來自製冷設備人類使用氟氯烴的排放量 BR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生態環境和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
損壞的保護措施的原因:減少並逐步淘汰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量,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它一般是小於5.6的稱為雨
PH值引起酸雨:二氧化硫排放化石和氮氧化物大量的燃燒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破壞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等建築和古跡
預防措施:最根本的措施,打擊酸雨是減少人為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中國已經採取了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和其他措施來控制酸雨
土地和海洋
1第三單元的發展:地殼物質組成和循環
(1)岩石礦物的組合物
元素:從多到少的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質:主要造岩礦物是石英,雲母,長石製品,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沉積岩方解石
積累:一層管理架構,其中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石,頁岩,砂岩,礫岩) BR />變質岩:大理石,板岩
(2)流通
岩漿的地殼物質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個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和表面形貌
1)地質過程:能量源,分為內力和外力
內力: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
>外力:風化,侵蝕,運輸,沉降,泥石流,山體滑坡,雪崩
基本形式2)地殼運動及其對景觀
影響對雙方之間的關系的表面形貌地殼運動皺紋的生成
水平移動山脈,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形成大西洋至主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垂直
運動誘發海上補充表面凹凸不平和變化
3)板塊構造的基本參數
(1)全球岩石圈被劃分成六個部分(教材63圖3.11)
(2)之間的相對穩定的內板在不斷運動地殼活躍的火山,地震等板塊,板塊邊界地帶
(3)板塊張裂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碰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當大陸板塊碰撞的海洋形成槽,島弧,海岸山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褶皺山脈
當大陸和大陸板塊相撞4)地質構造和概念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於引起地殼變形位移(2)常見的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
不能形成皺襞岩石侵蝕沖刷表面形貌,表面形貌和人類的生產
背斜關系一般向上拱岩成了很多背斜在山上緊張的頂部,往往侵蝕入山谷水庫
向斜結構一般岩石彎下腰,成為許多谷向斜容易被擠壓成了山上的地下水儲存
被蠶食>沿斷層錯動東非大裂谷,北坡的大峭壁兩側岩石斷裂面;上升岩:山,廬山,泰山,下岩:渭河平原,汾河流域,鄱陽湖。建築加固,以防故障或避免
5)外力和處理大容量的侵蝕地貌
侵蝕地表水的影響,如黃土高原溝壑地貌,峽谷更深的水,使擴大後的侵蝕處理產品,如流沙流速逐漸減小沉積淤泥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沙,河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作用,侵蝕窪地形成戈壁沙漠沙丘的形成積累,沙脊,沙漠,如黃土高原
三黃土堆積的邊緣;海水溫度和鹽度
(1)海水溫度同一海域夏季水溫水平分布高,
冬季低溫低緯度不同緯度較高的海水溫度,水的溫度較低,在高緯度地區較高緯度相當溫暖的水,冷海水溫度後的溫度從表面下降到深的
垂直分布下,在1000下面的垂直溫差米的海水鹽度
①概念小
(3):海鹽質量單位質量所含的物質。世界海洋為3.5%
②分布的平均鹽度:分別來自亞熱帶海域的雙方降低低緯度和高緯度海域。紅色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低於1%)
③因素
因素影響析出沉澱與GT和蒸發量;蒸發量,礦化度低;降雨和LT;蒸發,鹽度較高
有很多河流入?淡水徑流的海噴入海,洋流,海水鹽度低
同緯度的海域,冰冷的海水傳球,低礦化度,通過海溫暖,鹽度高
4;海上運動
的主要形式(1)海水的運動:波(波,海嘯);潮汐;電流
(2)的形成和洋流的分布(圖3.31,3.32)
風流:南北赤道溫暖,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電流
據成因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水流,紅海和印度洋,曼德海峽分布補償流:秘魯
風寒感冒:低緯度的洋流從流動高緯度地區,水體溫度比流動的水的溫度低
溫暖:從低流量到高緯度的洋流,水溫不是通過北半球海平面溫度高:
在南半球順時針分配循環:
逆時針環流,在北半球海洋的高緯度:在印度洋北部的電流逆時針循環
:順時針夏季和冬季的影響逆時針
>(3)
溫暖的地理環境電流:暖增濕器,像一個緯度地區,在海中鹽度和溫度溫暖的是比較高的,溫和的氣候在西歐的利益直接來自北大西洋暖流,如果沒有氣候西北
溫暖,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超過一半的俄羅斯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和北大西洋暖流與
冷凍結更多:減濕涼,像à緯度,通過相對較低的鹽度和溫度,冷
海沿岸冰冷澳大利亞,秘魯太平洋沿岸的沙漠環境中形成的西海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暖冷端形成漁業:日本北海道漁,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海洋生物英格蘭
的北海漁流國家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業海洋環境的污染:加快凈化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其他海域可能被污染,因此擴大了污染海運業:風順流而下,例如,在北半球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阿拉伯海,油輪是風經過順流而下,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到地中海是順風順流時
五:土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大量的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的:河水,湖水,冰川地下水:潛水,靜壓水
水: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該冰川是主要的淡水在地球,設在極地和高山地區,直接用更少;地下水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用於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水的焦點。
(2)陸基供水類型我們的分布區
中的水量東部和南部融水的供應,主要集中在夏季有時效性,水穩定性西北湖水,可調,出水穩定東部
每年地下水的水穩定性和河流一般都是互補的關系
(3 )水循環
能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大循環的(蒸發(包括植物蒸騰),水汽輸送,滲透,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區域(圖3.37 ),土地流轉,海洋
6個周期:生物
生物和環境
照明(1)分布:喜光蔭生植物和供熱廠
:從赤道到電線桿,減少卡路里
山麓到山頂,減少熱量
水: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不同植被帶的形成
(2)指示作用對環境: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林說潮濕的環境中,矮牽牛可以表示大氣二氧化硫污染
(3)地理環境
①光合作用的生物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以促進化學元素的遷移,接觸有機世界與無機世界,③改變氣氛的原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組合物,⑤參與沉積岩地層,加速岩石風化,促使形成的土壤,⑥綠色環境的好處(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少污染,降低噪音,美化)
七:土
土(1)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皮膚鬆弛可以種植植物(2)土壤性質的本質:生育可以種植植物
(3)土壤成分:礦物質(土壤礦質營養源) ,有機質(含量水平是高和低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水和空氣(另一動力學,熱效應)
(4)土壤形成
形成過程:岩石風化的過程過程與低等植物學生高等植物處理原始土壤
生物母質上的轉變效果:有機質和養分富集過程的積累,所以在土壤形成的生物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8 ;完整的地理環境和不同
(1)誠信(圖3.53):元素的地理環境不是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如中國的西北內陸地區由於遠離海洋,佔地暖風海是眾口難調,形成乾旱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較少,所以較少地表水,主要是在河中,由於氣候乾燥,水的作用弱,但強風化,形成了大戈壁沙漠,氣候變化將導致植被稀疏;誠信還體現在變化的一個因素會導致環境變化的整個狀態,如全球變暖,導致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區域差異
法律構成影響的主要區域分布熱量從赤道分化因素的基礎上延伸,沿緯度,經度,成交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BR />延伸,從沿海到內陸水沿著海陸分布的經度,緯垂直換代中緯度
山異熱,從山麓到山頂高程變化的山地定期海拔較高自然資源第四單元和
1自然環境: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患病率,數字特徵,變異性大
(2)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BR />氣候和農業:氣候資源,土地往往決定在地面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日照街道方位:街道和經絡,以3060度的角度
開發資源和當時的1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順風
使用建築盛行風向和季風區:產業布局季風風向垂直於城鎮郊區的規劃已知最小的
風頻率:風產業布局的最小頻率方向的風
氣候資源和運輸:公路和鐵路建設(強度和暴雨頻率應特別注意沿其興奮泥石流,大風發生,永久凍土以及深度,雪);機場網站(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力較小的地方,城市應該保持遠)。
2;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