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的數學研究方法
『壹』 經濟地理學基本原理和方法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農場、礦場、工廠、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經濟地理學發展簡史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比較年青的現代科學,但它的發展過程淵源久遠,從古代的經濟地理資料積累、近代學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現代的經濟地理學,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開始從各方面觀察並記述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各種有關現象的分布情況,逐漸積累經濟地理知識。早期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述,大多見諸歷史學者的著作,如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徵、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經濟地理志;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敘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東漢史學家班固主編的《漢書》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貨志》,記述了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口、城邑、田制、賦役、倉儲、漕運、農業、牧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市場。以後歷代正史編撰均承襲這一體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
到九世紀,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區域性地誌,記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商業和交通情況。大致與此同時,中國的地方誌也開始盛行,此後一千多年中,據估計全國各地先後刊行的各種類型的地方誌超過一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山川、戶口、農事、物產、水利設施、道里、交通、貢賦、城邑、關塞、災異、民俗等,並附有地理圖。
公元14~17世紀,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伴有地理大發現的活動,從而開辟了新航道、發現了新大陸、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奪殖民地資源、擴大世界市場。因此產生了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進口城市等的情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
在此期間,中國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實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未向海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仍停留於本鄉本土的記述。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家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文,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
經濟地理學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家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家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斯坦普為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地理知識的普及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中心理淪是分布論,重點是研究地域差異,戰後進入了區位論和景觀類型論研究的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推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變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在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地區布局方面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新問題。這種新形勢向經濟地理學提出了新課題,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
經濟地理研究中的一個新特點是加強社會觀點、經濟觀點和生態觀點,把協調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看作中心任務。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計算機和遙感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也逐漸推廣,並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方面引進有關理論方法,使經濟地理學朝著數量化、經濟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經濟地理學在世界多數國家中已成為地理科學系統中最為發達的一門分支學科。經濟地理著作在各國所發表的地理文獻中佔有較大比重。在各國許多類型的高等院校中,都開設了經濟地理課程,並出現了專門的經濟地理系和經濟地理研究所。一些國家還在政府中建立了有關經濟地理調查研究的業務機構。
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對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多年來一直是各國經濟地理學者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在歐美各國,大致認為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包括生產、交換、消費的廣義的經濟活動,這種研究是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為單位而進行的;不僅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而且聯繫到經濟的空間結構;在聯系有關因素時,把地理環境擺在重要地位,著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即包括各經濟部門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區經濟部門的結構、規模和發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門結構的相互聯系。因此經濟地理學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具有綜合性特徵。經濟活動必然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關,因此經濟地理學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因此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經濟地理學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聯系一定地區的各種有關條件來論證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系統,有助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由於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具有自然、技術、經濟相結合的特點,可以認為它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科學范圍內的邊緣科學。
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同人文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有互相交流觀點、方法和資料的密切聯系,研究領域也有部分重疊。經濟地理學和新興的國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對象。
此外,由於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不斷豐富,與有關學科互相滲透,在地理科學體系內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邊緣科學,如資源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建設地理學、數量地理學、發展地理學、預測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綜合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3類主要是對經濟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的綜合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規律性研究,如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資源的經濟訐價、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遠景需求及進行地區間平衡的可能性、生產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經濟地理學方法的革新、經濟地理學史等。
經濟地理學主要分支學科
按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專門的研究,分別探討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部門的生產布局理論、地域組織的形成、特徵、結構、分類和分區,形成了以下幾個分支:
農業地理學主要研究農業活動的地域差異和變化,而土地利用是這種現象最明顯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農業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在此基礎上,研究農業生產的地域布局和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內在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的各項資源的評價和合理利用以及農業地域類型和農業區的劃分,等等。
工業地理學主要通過對影響工業生產地域布局的各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分析,來研究各工業部門的布局規律、工業地域綜合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等等。70年代以來,在工業地理學研究中出現了工業區位決策和工業地域系統的形成等新課題。
交通運輸地理學主要研究各種不同類型運輸業的地域布局,包括運輸樞紐和綜合運犏網的布局,運輸活動和地理因素的空間聯系,客流和貨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運輸樞紐和腹地的關系,運輸區劃及其變化等。由於城市化的發展,還出現了一些與城市地理學有關聯的研究課題。
商業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各國、各地區物產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圍、貿易聯系、貨運情況等。現代商業地理學著重研究商業的地域組織、市場區位、商業中心和腹地的經濟聯系、商品銷售和居民的社會經濟結構關系、商業活動的季節變化等。
此外,部門經濟地理學也可根據第一產業(采礦、農業、森林採伐、水產捕撈、能源開發)、第二產業(加工製造)、第三產業(運輸、商業、旅遊、服務等)和第四產業(包括金融、保險、新聞出版、科技研究和情報以及行政管理部門)的劃分而進行研究。此外,歷史經濟地理、旅遊經濟地理、經濟地圖等也屬於經濟地理學研究的范疇。
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區域經濟地理學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在20世紀50~60年代,地理學的發展著眼於專業分化,區域地理學一度式微,到了70年代,地理學開始強調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緊密聯系進行研究,使區域經濟地理學日益受到重視。區域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地區綜合開發問題,是現代各國地理學研究的主題
『貳』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核心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報酬遞增思想、復雜科學所強調的路徑依賴和「專鎖定」等概屬念以及D-S 模型。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兩個,即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
新貿易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門規模經濟十分突出,區域可以通過促進這些部門的出口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使一個國家改變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專業化格局,向有利方向發展。
『叄』 20世紀以來經濟地理學研究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包括室內工作和田野調查兩個方面
『肆』 當前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重點有哪些
1) 人地關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 (1) PRED 指標體系選定問題 (2) 區域發展質回量的科學認定答 (3) 微觀尺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4) 區域生態型經濟與循環經濟系統的建立問題 。
2.) 全球與地方關系的理論研究。
3) 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
4) 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系。
5) 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
『伍』 簡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研究對象
1.經濟活動內容
2.經濟活動區位
3.經濟活動空間組織
4.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關注重點
認識與模擬、規劃與調控
學科性質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於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存在3種觀點:
觀點一: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產業布局規律是一種社會現象。
觀點二: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自然科學的地理學中的技術經濟科學分支,因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具體地說是生產力的地域組合。
觀點三: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介於自然、技術、經濟3者之間的邊緣科學,因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發展受這3方面的因素所制約。多數學者同意第3種觀點。
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
地域性 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
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
綜合性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具有3層涵義:
涵義一,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
涵義二,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
涵義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陸』 試列舉幾個計量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計量地理學方法是把數學方法(統計學、多元統計學、隨機過程、運籌學、系統控制論)和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地理學研究的方法群,是地理科學與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柒』 如何理解經濟地理的研究對象和主要研究內容與方法
(1)從「人地關系」角度: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專關系的學科,屬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規律
②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兩種基本形態,即經濟活動及經濟活動體系與地理環境區位相結合和經濟活動體系與一定區域(整體)地理環境相結合
③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狀態(形式、靜態、特徵),也研究它的形成、變化、發展過程(方式、動態、特徵)規律。
(2)從經濟活動組織過程角度:經濟地理學也可表述為是研究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組織決策的學科,研究如何將經濟活動組織落實到地理空間中,也就是確定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中的位置、強度和關系強調的是組織的原理、過程與方式。其研究任務可概括為:①研究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組織的原理
②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兩類組織(決策)方式
③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狀態,也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過程
④要分別針對不同的經濟活動,也要分別針對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間和不同特徵的地理空間)來討論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的組織,更要分別討論經濟活動個體的地理空間組織方式和區域整體經濟體系的地理空間組織方式。
『捌』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其中,實證分析部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而言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在經濟學中,一方面,實證分析中的各類分析方法常常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離,例如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時間序列的動態研究;另一方面,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也難以割裂,規范分析常常以實證分析的結果作為依據。
『玖』 數學的研究方法
學數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研究
1、小學數學命題改革的趨勢版與策略研究
2、小學數學「權解決問題」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3、學生視角中的「好」數學教師標準的調查與研究
4、學生視角中的「好」數學課標準的調查與研究
5、 數學教師所需要哪些更高層次的知識?的本體性知識?
6、課堂教學常規研究
7、數學教師數學觀的調查與分析
8、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強教師
二、教學資源研究
1、數學課堂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的研究.
2、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
三、教學設計研究
1、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策略與關鍵因素的研究
2、關於「算」、「用」結合教學策略的研究
3、關於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的研究
4、關於數學欣賞課的研究
5、關於新課程背景下口算教學的研究
四、教學過程研究
1、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體驗的研究
2、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1、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實踐研究
2、關注數學習困難生的實踐研究
3、小學數學課前基礎調查的作業設計研究
4、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研究.教學評價研究五、
『拾』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
定義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研究對象
1.經濟活動內容
2.經濟活動區位
3.經濟活動空間組織
4.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關注重點
認識與模擬、規劃與調控
學科性質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於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存在3種觀點:
觀點一: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產業布局規律是一種社會現象。
觀點二: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自然科學的地理學中的技術經濟科學分支,因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具體地說是生產力的地域組合。
觀點三: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介於自然、技術、經濟3者之間的邊緣科學,因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發展受這3方面的因素所制約。多數學者同意第3種觀點。
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
地域性 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
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
綜合性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具有3層涵義:
涵義一,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
涵義二,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
涵義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