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科中學科哲學滲透

地理學科中學科哲學滲透

發布時間: 2021-03-08 10:59:03

『壹』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方法: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貳』 如何找到各學科間的共通點,做到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各學科互相滲透理解
地理是一門既屬社會科學又屬自然科學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內容廣泛文理兼備,在中學各學科的學習中如能做到互相滲透,理解,無疑會使各學科的學習如虎添翼。
1.在詩情畫意中感受鮮活的地理環境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凈,惟見長江天際流。」季風區的長江中下游春天富有生機,能見度好,下游水文江闊水深。
「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同是春天,非季風區的西北寸草不長,荒漠景觀。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正月十五滿月日,明月高懸整夜晝,情景交融氣氛濃,一地文化一地生。「春城」、「冰城」、「矽谷」、雷州半島等一城一地,地理特色一言以蔽之。
2.用數學思維的方法學習地理
地球表面經緯度的確定如同數軸,東經和西經北緯和南緯度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唯不同的是數軸上表示的量是無限的,而類似數軸的經度緯度數都有極限。時區的劃分也是如此。我們進行區時換算時,如採用數軸的計算方法就要方便多了。用經緯度表示點的位置具有唯一性,這對航空、航海、地震、天氣的報告都很重要。地球表面上點與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通過兩點的地球大圓的弧線。正因為如此,難怪北冰洋上空的航線成為亞歐與北美的捷徑。用數學方法思考太陽高度與影子長短等的計算可擺脫公式的記憶,何樂不為。
3.用物理化學原理解釋自然地理現象
無論是季風、海陸風還是山谷風均是同一水平面上兩種不同下墊面組成物質的熱容量不同而造成的氣壓差異所形成。地形雨、鋒面雨、台風雨、對流雨,形成的共同原因則是暖濕氣流在上升中降溫導致水汽的飽和差減小而增加降水的幾率所致。其他如自流井、風力、密度流等同理可釋。省力的學習,難忘的記憶由此而成。
4.用陰陽學說解釋地理變化規律
自然界所有現象發生發展變化均有規律可循,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一切事物都在沿著時間維不斷演變。有規律性,也有周期性。萬事萬物,陰陽互動,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我們應該用物極必反的觀念來認識自然規律。
如:由於地球運動,一年中上海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大。該天過後陽極陰生或物極必反,到冬至日上海晝短夜長,正午太陽高度之小均達到一年中的極值,以後陰極陽生上海晝漸長夜漸短,正午太陽高度一天比一天大,抵夏至日達全年之最。重蹈上述規律。其他如月相的變化,潮汐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周而復始的動向都擺脫不了陰陽互動物極必反的規律。有了陰陽的認知觀念,加上完善的時空觀,你的思維脈絡就清晰了。當然特殊情況因地而異,同樣不違背哲學思想。
中學各學科中地理學科親朋好友眾多,一個好漢三個幫,應充分考慮學科之間的助推劑作用,互動共長,平衡發展,共同提高。

『叄』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地理教學中充分挖掘適合心理教育的教學內容
傳統教育中,地理教學往往注重於傳道、授業、解惑,可能影響或制約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個性的發展,甚至品德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的豐富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為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壯美的河山,令人驚奇,自然賦予人類如此豐富的恩賜,令人崇敬。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與無知,令人憤怒。人文地理中的國情知識可以激發學生關心祖國、關心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時事熱點話題可以培養學生產生不同見解的思維能力。我國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等事業的發展可使學生了解到我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毅力,在理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國情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教師要悉心地去領會並渲染這些教育因素,打開學生的心靈閘門,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穩定、擴大、延伸,並升華至知識之愛、人類之愛、自然之愛、祖國之愛。
二、在地理教學中施行優點"轟炸"
針對有的中學生學習成績較差、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點,在地理課上施行優點"轟炸"活動,讓全班的每一個同學都說出某某同學上地理課的優點或長處,使這位同學感受到自己在地理課上還有這么多的優點,增強了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消除對上地理課的抵觸情緒,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別人差"。這樣同學們就可能喜歡上地理課,喜歡自己的同學,並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位置"創設
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就需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地理課的認同感。在地理教學中,盡量給每個學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有"位置",能夠在地理課上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例如:在學習《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時,引導學生列表比較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四種類型,探究每種類型對我國農業發展有哪些借鑒意義,並進行描述和解釋。同學們分組討論,思維活躍,總結認真。而且學生基本能抓住要點進行分析:有的同學把亞洲的水稻種植業的改進措施搬遷到米易的水稻種植業上來;有的同學則把米易的立體農業和一般混合農業作比較並借鑒;有的同學描述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如何合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使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和諧統一等等,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是教師給他們以探究時間、創設位置的結果。通過這種位置的創設,學生不僅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當然這種"位置"的創設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語言的表達、上網查詢資料、組織協調能力、板書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學生就會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集體,投入到學習園地之中。那麼如何在班級中為學生創設"位置"呢?首先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地理特長,並給他提供表現的機會;其次對有地理知識素質而沒有挖掘出來的同學要幫助他挖掘出來,促進提高;再次是對那些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的同學要根據他的個性發展傾向,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四、在地理教學中設計角色扮演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設計有趣表演,可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讓學生走進教材,走進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現某種場景,縮短教學中人與人、人與教材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教育,產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學習長江沿江地帶時,針對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地形上的客觀差異,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讓學生扮演專家學者,提出有益的開發設想。這樣的情景設置,學生立即進入角色,帶著一份好奇,帶著一份疑問,帶著成就感,愉快地、爭先恐後地認真思考,積極回答。有的同學說可以在長江上游發展水電業;有的同學說可以在長江沿線發展旅遊業;有的同學說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有的同學說可以在中下游發展內河航運等等,不一而足,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積極性高,表現出極強的參與能力,為知識探究奠定了基礎。
五、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情感與志趣教育

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肯定與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愛不釋手、樂此不疲等。同時,情感與興趣直接影響著人的行為,當然包括地理學習活動在內。因而理智的情感和高尚的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和使人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必須引起我們地理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內部動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對興趣的培養上,而應該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志趣的培養。興趣常常由於某一行為的完成,得到滿足之後而告終;志趣則使人產生堅持不懈的追求欲,不論暫時得到滿足與否,他將永遠保持濃厚的興趣,甚至把失敗看成功再努力的契機,永不喪失其樂於追求和學習的情感。當然,不能忽視興趣的培養,因為它是志趣培養的基礎,是教育的關鍵。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廣大地理教師的共同努力,促進學生順利成長,並得到全面發展。

『肆』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伍』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教育

兒童哲學首先在美國興起,兒童哲學課程引進中國也有十幾年的時間。早前,雲南、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小學,也做過類似的努力。兒童哲學主要以訓練兒童的思想、思考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教導兒童如何思考事物的本質,讓兒童親身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逐漸增加兒童對世界整體性的認識,讓兒童在學習思考技巧中培養生活的智慧。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和探究,兒童對很多事物都會充滿好奇和疑惑,而哲學恰是對這些事物的追尋和探究。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還常常驚奇於自己的各種發現。「好奇」往往為探究之始,「驚奇」往往為探究之果,無限的好奇與驚奇充分表現出了兒童對智慧的追求。
據講朱熹小時候剛會說話,父親就對他進行啟蒙教育。父親指著天說:「天也。」朱熹反問道:「天之上何物?」從中可以看出,其實兒童也是具有哲學思維的。哲學是一種研究式的追求真理的主動過程,伯特蘭·羅素曾表示,哲學「即使不能回答我們所希望解答的許多問題,至少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增加對宇宙的興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現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與值得懷疑之處。」
在成人世界裡,哲學總是有著一系列極其深奧和高度抽象的哲學術語。雖然兒童並沒有這些術語,也不懂思辨和邏輯,但在他們的提問與解答中,同樣蘊藏著豐富的創造性種子。如果對兒童的一些問題保持沉默,不去理會,則會使兒童感到疑惑,不利於兒童思想發展。哲學教育不僅包含了對哲學概念的掌握和運用,更重要的是對思想的見解、邏輯的推理,不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主要是思維的訓練。兒童學習哲學的方法有很多種,把對哲學的思考通過故事講出來,盡量用兒童熟悉的語句和概念,兒童便不會覺得枯燥。
哲學是通向理性時代的最好工具,能夠更好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兒童是世界、是未來,盡早對兒童進行哲學思維的訓練,有利於促進兒童自身的發展。

『陸』 地理學哲學的地理哲學與科學哲學思想

從地理學發軔初期,各種哲學觀念就滲透於地理學領域,樸素的唯物論思想促進回了地理學思想的活躍。在現代答地理學發展中新的科學哲學理論逐漸取代了以往的哲學觀念,有益於地理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地理學思想中的有機組分。

『柒』 如何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回相互作用關系,及答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捌』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地理學科刻不容緩的任務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過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突出。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生態環境問題將嚴重威脅未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將會不斷損害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將會削弱我國工業化的成果。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環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學中把環境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並加以強化,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地理教學應當自覺肩負起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任務,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做出貢獻。
2 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方法途徑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教師的教不僅僅局限於課堂,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本學期我擔任本校初一四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所嘗試的一些方法進行介紹。
2.1 立足課堂,挖掘教材環保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環保教育
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地理學科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可以結合課本知識有關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利用多媒體、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形式,開展形象生動的環境教育。
舉例: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中第三個標題: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可以讓學生們就如下問題展開討論:
a. 西安的大氣環境質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氣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c.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大氣環境質量? d. 我們應該怎麼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加上多媒體展示的被人類活動污染的景觀圖片,學生很容易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影響因素,進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2 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鍾時間進行環保宣傳
這學期我帶初一年級的地理課。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材內容涉及環保知識的地方並不多。僅僅利用教材內容傳授環保知識並不夠。環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預備鈴後的幾分鍾進行環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寫環保演講稿的作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認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該寫什麼沒能完成作業。說明部分學生對環境保護沒有深刻的認識理解。我讓學生們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鍾做環保演講,這樣不光讓環保意識深入學生心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
2.3 舉辦環保講座,讓學生較系統的掌握環保知識,進而提高環保意識
學校可以請專家或相關教師舉行環保講座,這樣可以讓學生較系統和較全面的掌握環保知識,對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等內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讓學生產生一種環境危機感,從內心深處自覺保護環境。
2.4 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提高環保意識
短短的45分鍾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並且還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僅靠課堂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來提高環保意識。
我在2班布置了「廢物利用」DIY 製作的作業,參與的學生們製作得很認真,有的用廢舊紙板製作了中國地圖的拼圖,有的用廢舊飲料瓶製作了筆筒,有的製作了小收納盒等。部分學生還寫了製作感言。我在課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並且告訴他們廢物在某些方面仍有價值。
我在3班布置了「節約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務,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注意節約用水,並在家裡監督爸爸媽媽是否有浪費水的行為。還要求學生們在家中堅持用淘米水澆花。如果能在課堂上給他們放一些缺水地區的視頻資料,效果應該會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製作環保手抄報的任務。我把部分手抄報在本班後面的黑板上進行了展示。沒參與的同學看到展出的環保手抄報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2.5 參加有關環保的公益活動
利用節假日,可以讓學生們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街道小衛士」活動。讓幾個學生負責某條街道的衛生,主要是監督路人不要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在監督別人的同時,自己自然不會那樣做。還有,當善意的提醒路人時,路人也會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行動。
2.6 教師的榜樣力量,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影響學生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要時時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看到紙屑丟在地上,帶頭去撿;提倡節約水電,自己做到人離關燈、隨手關水龍頭。即使學生看到默不作聲,也會在心裡留下印象。
3 初中學生環保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期接近尾聲,我對本校初一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環保問卷調查。調查的100個學生當中有91%的學生表示對環保問題有興趣,其中35%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100個學生當中有47個學生表示學校課堂是其環保知識的主要來源。9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將環境教育編入初級中學課程計劃。85%的學生能認識到我國環境總體仍在惡化。77%的學生認為環境保護與自己關系密切。70%的學生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較大。52%的學生最樂意接受的環境教育方式是活動參與式,27%的學生樂意選擇課堂講座。73%的學生表示會盡可能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活動。71%的學生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周圍不愛護環境的人。
調查數據表明:第一,學生對環保教育感興趣,並且覺得有必要進行環保教育。第二,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讓他們從感興趣變成行動還需要較多努力。第三,筆者對初中學生進行的環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對目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應該肩負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責任。地理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玖』 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個途徑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

『拾』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各環節有效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2016年第5期(總第299期)
No.5,2016
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策略


(嘉應學院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廣東梅州514015)
摘要:核心素養是最關鍵和最基礎的共同素養,是後天獲得的素養,它除了學科獨特素養
外,還包括跨學科素養。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和學習地理的方法等。為此,應採取基於地理教科書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基於校本課程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基於課堂教學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和基於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質量評價等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中圖分類號:G623.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6)05-0029-062014年3月發布的《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
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通過多學科整合歸納出「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動」等方面的核心素養。隨後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如中國、美國和日本等也紛紛啟動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教育目標體系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組織、專家和學者關於核心素養研究理論之精華及弗洛伊德的意識人格理論和馬斯洛的動機人格理論,結合我國高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筆者認為,我國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可定義為:是健全人格的高中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品格的綜合表現,是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是正確的世界觀,具體說就是:
1)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基礎的共同素養。
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研
究制定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指導地理教師准確地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供地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