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地理學感悟
㈠ 災難旅遊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建議觀看《災害地理學》。
災害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應用性很強的重要分支體系。提高災害的防範意識、掌握防災減災手段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災害電影鑒評是《災害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電影夢幻般的演繹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完整的災害發生過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貼切的人文關懷,可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教學效果。
㈡ 災害地理學泥石流的運動特徵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
山體滑坡
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
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
交通設施
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松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後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積、體積和流量都較大,而滑坡是經稀釋土質山體小面積的區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並富含
粉砂
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流水
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質在自身
重力作用下
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
地質現象
。通常泥石流爆發突然、
來勢兇猛
,可攜帶巨大的石塊。因其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
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鍾,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這是山區溝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
冰雪融化
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介於挾沙水流和滑坡之間的土、水、氣
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隨山區洪水而發生。它與一般洪水的區別是洪流中含有足夠數量的泥沙石等固體碎屑物,其體積含量最少為15%,最高可達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壞力。
㈢ 福師《災害地理學》 冰雹形成的物理條件有哪些
冰雹,人們常稱為雹。冰雹是在對流雲中形成,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之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如滾雪球般其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氣流升力與空氣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冰 冰雹雹和雨、雪一樣都是從雲里掉下來的。不過下冰雹的雲是一種發展十分強盛的積雨雲,而且只有發展特別旺盛的積雨雲才可能降冰雹。
積雨雲和各種雲一樣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氣上升凝結形成的。空氣從地面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氣壓降低,體積膨脹,如果上升空氣與周圍沒有熱量交換,由於膨脹消耗能量,空氣溫度就要降低,這種溫度變化稱為絕熱冷卻。根據計算,在大氣中空氣每上升100米,因絕熱變化會使溫度降低1度左右。我們知道在一定溫度下,空氣中容納水汽有一個限度,達到這個限度就稱為「飽和」,溫度降低後,空氣中可能容納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來沒有飽和的空氣在上升運動中由於絕熱冷卻可能達到飽和,空氣達到飽和之後過剩的水汽便附著在飄浮於空中的凝結核上,形成水滴。當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過剩的水汽便會凝華成細小的冰晶。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飄浮於空中便成了雲。
大 冰雹氣中有各種不同形式的空氣運動,形成了不同形態的雲。因對流運動而形成的雲有淡積雲、濃積雲和積雨雲等。人們把它們統稱為積狀雲。它們都是一塊塊孤立向上發展的雲塊,因為在對流運動中有上升運動和下沉運動,往往在上升氣流區形成了雲塊,而在下沉氣流區就成了雲的間隙,有時可見藍天。
積狀雲因對流強弱不同出一轍形成各種不同雲狀,它們的雲體大小懸殊很大。如果雲內對流運動很弱,上升氣流達不到凝結高度,就不會形成雲,只有干對流。如果對流較強,可以發展形成濃積雲,濃積雲的頂部像椰菜,由許多輪廓清晰的凸起雲泡構成,雲厚可以達4-5公里。如果對流運動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積雨雲,雲底黑沉沉,雲頂發展很高,可達10公里左右,雲頂邊緣變得模糊起來,雲頂還常擴展開來,形成砧狀。一般積雨雲可能產生雷陣雨,而只有發展特別強盛的積雨雲,雲體十分高大,雲中有強烈的上升氣體,雲內有充沛的水分,才會產生冰雹,這種雲通常也稱為冰雹雲。
冰雹雲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組成的。一般為三層:最下面一層溫度在0℃以上,由水滴組成;中間溫度為0℃至-20℃,由過冷卻水滴、冰晶和雪花組成;最上面一層溫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組成。
在冰雹雲中氣流是很強盛的,通常在雲的前進方向,有一股十分強大的上升氣流從雲底進入又從雲的上部流出。還有一股下沉氣流從雲後方中層流入,從雲底流出。這里也就是通常出現冰雹的降水區。這兩股有組織上升與下沉氣流與環境氣流連通,所以一般強雹雲中氣流結構比較持續。強烈的上升氣流不僅給雹雲輸送了充分的水汽,並且支撐冰雹粒子停留在雲中,使它長到相當大才降落下來。
冰雹和雨、雪一樣,都是從雲里掉下來的,它是從積雨雲中降落下來的一種固態降水。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①大氣 地區降下短時冰雹中必須有相當厚的不穩定層存在。
②積雨雲必須發展到能使個別大水滴凍結的高度(一般認為溫度達-12~-16℃)。
③要有強的風切變。
④雲的垂直厚度不能小於6~8千米。
⑤積雨雲內含水量豐富。一般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個液態過冷卻水的累積帶。
⑥雲內應有傾斜的、強烈而不均勻的上升氣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㈣ 關於災害地理方面的教學論文
地理災害是史來人類頭痛又無法克制的問題 它的來源主要是......(高3課本上有) 最後再寫一些建議對地理災害的採取的方法 我就是這麽寫的
㈤ 研究災害地理學的必要性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對災害作出最全面的了解,才能在人類所能之范圍內減少最大的傷害,包括給人類生存,經濟,生活,健康與環境等帶來的威脅
㈥ 你對地理有什麼新的認識今後的地理學習有什麼想法請把你的感想寫出來100個字
對地理的感想:地理,這個學科有趣而富有魅力,真的像磁石一般吸引著我。版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和人權文現象的學問,它所蘊含的知識面很廣,但是核心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認知人地關系,找出讓地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現在全球變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在這樣環境下學習地理,可以培養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可見地理是有一種「拯救世界」的意蘊的。這就是我對地理的看法,它以整個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使命。
㈦ 災害地理學的分類
根據災害的地理屬性分為:
①氣象氣候災害。如寒潮、台風、暴雨、冰雹、霜凍、冷版害、熱害、沙暴權等;
②地貌災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水土流失等:
③生物災害。主要指植被和農作物的病蟲害、天然森林火災、植被退化、生物滅絕等;
④水文災害。如洪澇、風暴潮、泥沙淤積等;⑤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地層陷裂等;
⑥土壤災害。如表土侵蝕、土壤沙化、土壤鹽鹼化等。當其達到一定強烈程度,直接或間接對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物質財富構成威脅或破壞時,始能稱為災害。
按照災害波及的地理范圍分為全球性、區域性災害。
依照持續時間的久暫分為長期性、季節性和暫時性、突發性災害。
還可按危害程度分類。
㈧ 學習災害地理的意義
自然災害會對我們造成損失,對我們生活甚至生命構成威脅,就像你身邊有一個人會對你產生威脅一樣,自然我們就會想要將威脅降到最低,最直接的辦法是了解它,也就有了災害地理。也不知道你懂了沒有。。。
㈨ 雲南災害地理學特徵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雲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寮國、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雲南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雲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雲南省氣候特點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由於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乾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國,每個省的名稱,都有獨特的歷史地理淵源.雲南之名雖然出現得早,始於西漢,是全國省名中最早的一個,但其最初為縣名,後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詔王為「雲南王」,「雲南」一詞才成為較大地域的名稱,元代正式設立了雲南行省後,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名稱.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今祥雲雲南驛設雲南縣,屬益州郡.縣名來歷有二:一因山得名,即縣西北百數里有終日與雲氣相連的雲山,縣在其南,故名雲南;二因祥瑞徵兆得名.傳說漢武帝夢見吉祥彩雲現於白岩(今彌渡紅岩),縣在其南,故名雲南.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三路進軍南征,「殺高定,降孟獲,會師滇池」,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繼而置祥雲郡,治所在雲南縣(今祥雲雲南驛),以今祥雲一帶為中心,轄青嶺(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西晉時又合並了永寧(今寧蒗)和雲平(今賓川)兩縣.在300年裡,雲南縣一直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937年,南詔亡,段思平建大理國後設雲南瞼、品甸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省,改雲南瞼為雲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雲南州為雲南縣,在今祥雲米甸一帶設土司世職12關長官司,隸大理府.1914年,因雲南縣名與雲南省名相重,借「彩雲南現,人以為祥」之意,改雲南縣名為「祥雲」.
雖然從「雲南」改稱「祥雲」已有80年,民間仍稱祥雲為「小雲南」,以有別於作為雲南省的「大雲南」.歷史學家有充分理由稱今天的祥雲一帶為 「古雲南」.這不僅因為從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這片土地以雲南稱謂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1964年在祥雲大波那出土的世界聞名的木槨銅棺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這里的人們就過著定居生活、使用銅器且冶煉和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縣城23公里的禾甸先後出土了銅鉞、矛、釒尊、鋤、雞形杖頭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遺物200餘件,為研究雲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還從距祥雲縣城3公里的清華古洞內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古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這更說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這里就有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雲南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除在滇池周圍的昆明、晉寧、安寧、 祿豐等地較為集中外,范圍更廣地集中在祥雲、彌渡、賓川、大姚、大理、洱源、劍川、永勝、寧蒗等歷史上雲南縣境內或相鄰地區(史家與「滇池地區」相對應,稱其為「洱海地區」).這說明,歷史上的雲南縣和雲南郡在雲南歷史上舉足輕重.
從前109年漢武帝設雲南縣到1382年明太祖降雲南州為雲南縣的1491年間,歷史學家稱為「古雲南」和民間說的「小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雲城15公里的雲南驛.今祥雲城舊稱雲南城.《蠻書》記載:「今雲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瞼,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驛,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國主段思平雖設品甸瞼,但與其同「級」並存的雲南瞼仍以今雲南驛為中心.
縱觀祥雲雲南驛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其政治經濟地位是越來越下降,但它的名稱卻越來越受重視,包容性越來越廣,最終發展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這一發展過程和演變現象,在整個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