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過程的教學
㈠ 如何理解地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新的教學理念是:教版是為了不教,如何科學地權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整個教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又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㈡ 地理課堂教學如何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中地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專形成屬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故答案為:(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㈢ 地理教師教學,備課過程中的哪些做法
地理備課組活動是校本培訓,加強地理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載體。備課組建設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地理教學質量。如何開展好地理備課組活動,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形式求規范
1、有計劃、有總結。
每學期開學伊始,備課組長制定本學期教研活動計劃、教學計劃、進度等。安排本學期校級及以上公開課,示範課的開課教師,提前做好准備。安排每次的期中、期末的復習題的編制及命題工作。在期中與期末做好試卷講評、質量分析,並做好本學期的教學、教研總結。
2、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每周要有至少一次集體備課活動,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集體備課都有一個主講人。備課組長提前一周通知主講人進行准備。集體備課前一天,主講人寫好「集體備課中心發言稿」,交給備課組長審閱,並且每次都要做好集體備課記錄,內容為:時間、地點、主講人、參加人員每位組員發言內容。
3、有明確的主題。
針對地理教學突出的問題確定備課組活動的主題,這些問題是教師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而且是僅憑個人努力難以解決的。備課組成員針對活動主題共同研討,集思廣益,大家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力求解決問題,解開困惑。
4、有完善的制度
教案要求項目完備,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統一作業類型、項目、數量,規定好備課組成員聽課的節數及公開課的節數,開展好聽課後的議課活動,備課組長對各項活動要有檢查記錄,反饋情況。
二、內容要有效
1、談教學反思
課後,開課老師先談談課堂上有哪些精彩之處,說說自己在哪一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到位,對於一些共性的問題,大家一起研究解決的策略。
2、梳理本周地理教學的重、難點
備課組的老師,在對課標、教材和學情的認識和把握上,可能存在異議,我們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共同討論,梳理出教材的重、難點,然後集體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學法、備教學過程、備教學評價,落實「三統一」,即統一進度、統一方案、統一考查。
3、研討教育熱點話題
我們老師都訂有一些教育教學雜志,如《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等,凡與我們的教學息息相關的,都可聯系自身來談談自已的學習收獲,這樣即拓寬了大家的視野,又夯實了教育理論基礎。
5、交流外出教研和反饋情況
珍惜每次外出教研的機會,要准時參加,認真學習、交流、體會。回來要在備課組會上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項目顯特色
1、開通備課組活動網站。
同備課組的老師可以通過網站這個交流平台獲取相關的信息,也可以把要發表的文章、試卷、習題、等內容掛上去,完善備課組的教學資源網的建設,使之成為學生、老師學習的有力資源。
2、創建資源庫
收集與整理任教年級的課件、試題等教學資源,建立資源庫,存儲在學校電子備課室的電腦里,每一位老師都能隨時調用它、完善它。
3、課例研討
開展基於地理課例研究的備課組活動,採取「備課—說課—觀課一議課—總結」的方式,把集體智慧和個人的特長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多贏提高的目的。
地理備課組活動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平台,今後應不斷探索提高地理備課組活動有效性的方法與策略,充分發揮地理備課組的功能。
㈣ 如何設計地理教學過程
課程標准指出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襲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㈤ 地理教學備課中過程與方法,是過程加方法嗎
大綱來+過程+方法+延伸。
備課源首先要把所要講課的內容大綱記清楚,要循環漸進,有條有理。
過程時一定要有的,也在講課的時候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過程也能體現一個老師的水平。
方法每個人都會有一套,不要刻意的去模仿別人的,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才能講課的時候得心應手。
好的課外延伸可以更好的抓住學生的眼球,講課的效率會成倍上升,這就要求多做准備了。
㈥ 如何有效地進行地理教學
如何有效地進行地理教學
一、教學目標精確恰當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精確恰當,全面貫穿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控制、評價等功能,有效的教學始於認清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充分發揮目標的各種功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課堂的40分鍾里要教什麼內容?哪些知識點是重點和難點?通過課堂的學習,要實現怎樣的目標要求?因此,在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前,我們要注重對課程標準的分析,以此來明確教學目標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時,課標要求為「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湘教版教材選擇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作為例子,如果教師只把課堂重點放在田納西河,那是絕對不能「達標」的。通過解讀課標可知,課標並沒有明確要求具體掌握哪一條河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在學習田納西河流域後,總結出流域開發的一般思路。然後,讓學生利用分析流域的思路,對伏爾加河流域以及我國長江、黃河、珠江等流域開發的異同進行分析,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
二、選擇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我們不可能把全部的內容教給學生,必須選擇有效並且高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得出規律,掌握方法。教學內容組織得精確得當與否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決定了教學是否有效。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系統性。要緊密圍繞新課程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把知識結構變成教學結構,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有序、有效。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標多本」的情況。在統一的課程標准下,各地分別使用人教版、湘教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加、刪減和替換,來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上面提到,在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時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流域開發的總體分析思路。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把每一條河流都詳細進行學習和探討。因此,我們要選擇一個有效且高效的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由於學生的世界區域地理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對美國的田納西河較為陌生,我在實際教學中就曾用長江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案例替換田納西河的案例。學生通過分析長江各河段的地理特徵,得出河流各河段開發利用的一般規律。
㈦ 地理因果關系的教學包括哪兩個過程
地理教學應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校區管理學院 曹詩圖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對人地關系的分析研究,應該說是地理學的「看家」本領。而人地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則是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因果關系。近代地理學的先驅洪堡、李特爾創立的因果關系論,旨在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試圖在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較中,尋找二者之間的聯系與規律性。我國近代歷史上的地理教科書的編寫和地理教學,都很注重「人地相關」的因果關系分析。例如:1925年我國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書,在「導言」中即明確指出:「地理學之宗旨,在於研究地理與人生之關系,使吾人對於世界各地之風土人情,皆能解釋其因果,說明其系統,且能根據已知推考未知」。該書以人地關系為線索,系統論述了區位、地形、水利、土壤、礦產、氣候、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因果關系。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竺可楨先生在1929年著的《地理教學法》一文中曾指出:「地理所授材料,大體分為兩大類,即生活與環境是也。」「兩者不可偏廢,須融會貫通,明其因果,述其關系。」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的地理教學即注意人地關系的闡述。令人痛惜的是,在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由於受原蘇聯地理學界的影響,人地關系被視為資產階級地理學思想而遭到批判,自然與人文的聯系,在地理學學術研究和地理教學中被無情地割裂開了,至今仍留有難以癒合的創傷。
國外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教科書《房龍地理──地球的故事》,該書由美國學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龍於1932年寫成出版後,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地方暢銷。該書為什麼影響這樣廣泛長久呢?秘訣是房龍先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講清了人類與環境的因果關系。例如:房龍先生在講世界地理某個國家時,其思路與描述方法一般是這樣的:他首先介紹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山勢怎麼走,河水怎麼流,風怎麼刮,雨怎麼下等,他講這些地理環境主要是為講人而服務的,講它對人類自身及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的影響,講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當地人是怎樣選擇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來適應它,進而形成了怎樣的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反過來,人們又以他們的特定方式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這種環境,並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的國家。
遺憾的是,我國現今的一些地理教科書和一些地理教師缺乏這種「人文關懷」意識,未能注意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有的甚至迴避、畏懼講清這種關系,以免沾上宣揚「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嫌疑。我國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某本《中學地理教學法》,該書作者就將我國解放前某本地理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地理分析視為典型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進行了批判與否定,以告誡廣大中學地理教師不要誤入歧途。有的地理教育專家還對地理教材編寫中的「自然環境影響社會人文」的思路進行了批評。現在看來,這種思想觀點是值得反思的,我們不應該把人地因果關系分析這一地理思維精華當做糟粕拋棄,切不可將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析與地理環境決定論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地理教材的編寫,地理課程的講授,不注重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交互作用的因果關系,不注意溝通、點撥自然與人文的內在聯系,只講「人與地」,不講其因果道理,是一大失職!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工科性質的大學,所設置的專業均與地理學科沒有什麼聯系,但開設的《人文地理》選修課程卻深受學生歡迎,每學期選修人數達300餘人,大的階梯教室常常是座無虛席。這門課程強烈吸引學生的原因,就在於教師注重講清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地域分異規律,說「理」性強。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後的最大收獲是感到弄明白了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事象之間的諸多內在聯系,培養了從地理空間分析事物的思維方法。認為老師講授的地理課程的思路與他們在中學學習地理課的思路大不一樣,並消除了以往輕視地理學科的偏見。作為現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解放思想,不應故意淡化或迴避地理環境作用的分析,而應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理直氣壯地講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講清人地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人地關系分析是地理學的試金石,不講或講不清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影響的關系及其交互作用的道理,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
《青年參考》上發表過一篇《我厭惡無情的地理》的文章,作者認為:「地理終因是人的地理,如果地理學科不能通過地理揭示人的性格精神,解釋社會人文現象,那它就是一門死的學問,無用的學問,我們就有一百個理由厭惡它。所謂『人文地理』,如果沒有『人文』,也就是感情色彩或人文關懷意識,那麼『地理』也就不成其為地理了。而我們的地理課本恰恰犯了這種毛病。」筆者以為,該作者的觀點雖有些情緒化色彩,語言有點尖刻,卻是「實話實說」,頗有幾分道理。地理學應該是一門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鮮活學科,應該是充滿人文精神、密切結合歷史與現實的使人終身受用的學科,我們理應把它講得生動活潑,有「情」有「理」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廣大學生。一些老一輩的地理學家(如吳傳鈞院士等)在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時,認為他們的中學地理教師的教學及引導對他們從事地理專業的生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我結識的一些地理教師中,也有不少中老年教師時常回憶起他們學生時代地理教師對人地關系的精彩講授。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當今中學地理教學中已很難找到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我們進入世紀之交的今天,當強調自然科學的人文關懷已成為國際共識的時候,如果本身就具有人文特徵並被稱為「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的地理學,依然引不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並且如果我們的地理教師至今仍不敢理直氣壯地談及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作用和講清人地之間的因果關系,又怎能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地理環境的作用,加強環境意識,樹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強化人地關系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人地關系應該成為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並成為進行地理素質教育的目標。
㈧ 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
教學目標,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設計意圖,小結與作業
㈨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㈩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