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ppt
A. 如何理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地理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廣大地理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方面走入誤區:濫用信息技術,忽視其他媒體的教學功能;過於注重整合的形式,忽視師生情感交流等問題。本文從三方面論述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途徑:①基於信息技術的情境化整合;②基於信息技術的網路探究(Webquest)學習;③基於信息技術的主題網站的建設。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學科 整合 有效途徑
《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整合,必將給地理教學帶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1、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呼喚整合
作為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地球表層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由若干自然系統、人文系統組成。地球表層系統及其子系統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呈開放的態勢。地球表層系統與地外系統之間、地球表層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與交流。這種傳遞和交流導致地理事像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因而人們對所有地理事物的認識也總處在不定性的變化之中。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開放性特點,使得地理學科橫跨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兩大領域,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系,又與歷史、政治等社會學科相聯系,成為「聯絡各科之樞紐」。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適應地理學科的開放性,而信息技術能突破呈現資源的時間、空間這一瓶頸,並能動態模擬地球各系統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等的傳遞與交流。
2、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期待整合
地理學科的特性是區域性和綜合性。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是教材、黑板、粉筆,缺乏直觀認識,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整合以後,可以藉助現代的教學設備,將圖、文、聲、像、動畫等多種要素組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信息流。化遠為近,突破距離制約;化靜為動,更易於觀察事物的變化;化小為大,利於了解微觀事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耳、眼、腦等各種器官,表現出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優越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理論、模式、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廣大地理教師也能感受到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優勢,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深入,一些過於追求整合形式,偏離整合初衷的現象非常普遍。
1、濫用信息技術,忽視其他媒體的教學功能
有的教師在嘗到信息技術的甜頭之後,對其它教學媒體就不屑一顧。筆者在近三年的聽課中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只要是對外開放的課型多是多媒體課、網路課無一例外,甚至離開了電教媒體就不會上課,全然不管是否適用,也不管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有的甚至連黑板都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2、過於注重整合的形式,忽視師生情感的交流
尤其在地理網路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網路:如教師和學生面對著冰涼的計算機屏幕,學生通過游覽網際網路,查找與本課有關的地理信息,自學理解教材的內容。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提問與反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文字的輸入進行,利用網路課件中的BBS來實現,一切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幾乎都通過網路進行,沒有了語言的交流。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便捷,表達含義最豐富的交流方式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面部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交流,以及以語言為載體的情感交流,顯然,這遠非BBS、E-mail、留言薄等所能比擬的。
因此,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尋找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效結合點,正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方向,成為了廣大地理教師的當務之急!筆者在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有效途徑方面有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1、基於信息技術的情境化整合
現代課堂教學方式不應是「灌輸式」、「填鴨式」,因為這些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突出、強調接受,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摧殘人的思維和智力,扼殺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利於學生的發展,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體驗,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僅屬於認知的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情境教學便是一種極為重視體驗的教學方式,採用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會用自已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聽,用自已的嘴說話,用自已的手操作,即用自已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已的心靈去親自感悟,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生命活力。信息技術的情境化整合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將難以表達甚至根本不能用語義完整而准確地表達的地理圖形、圖像的運動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空間結構,通過文字、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使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創設生動、形象、接近實際的情境,給學習者帶來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方式。如:地球的運動、鋒面雨帶的移動、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等等。
②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將地理概念、知識、原理等生活化。例如:北環中學的陸莉湘老師《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通過地圖知識鄉土化,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地理知識十分有用,從而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③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地理熱點的教學。地理熱點一般學生會很感興趣,但是傳統的教學是通過教師的講述方式呈現給學生的,學生的空間感不強,難以理解。筆者在中東教學時,通過多媒體不斷地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感受「千年爭端,今日中東」的形成因素,學生思維活躍,課上唇槍舌劍,課後意猶未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基於信息技術的網路探究(Webquest)學習
全球信息資源的網路化為人類提供了開放的、無窮的、不斷更新的信息資源,對現代人的能力素養,尤其是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豐富、共享、開放資源是信息技術為師生創設了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在網路環境下學會基於資源的學習能力是整合的關鍵。
Webquest由緒言、任務、過程、資源、評價、結論六個部分組成,要使Webquest的實施符合認識規律,就必須讓這六個部分與地理課堂教學的環節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種教學的模式。
通過研究實施認為,Webquest的緒言,應與地理課堂教學的引入結合。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緒言的瀏覽,在教師的指引下,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知道將要探究的內容涉及的面有多寬。
在「任務」部分,首先要明確任務是什麼?與課堂結合的Webquest的任務應該就是教學目標。
Webquest設計不同於傳統課堂的最突出的部分,應該是「過程」部分。傳統課堂的「過程」掌握在教師手中,而Webquest的「過程」掌握在學生手中。「過程」應體現新課標的思想,讓學生按照「過程」設計的程序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在享受過程的同時,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Webquest的「過程」是教學創新的重點,也是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結合點。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Webquest,其「資源」的選擇要認真分析,「資源」選擇應該根據「任務」,圍繞幫助學生完成任務,提供豐富而充足的「資源」清單。
Webquest的「評價」,不光有知識達成度的評價,更應有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評價人員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甚至於還可以是家長。
Webquest的「結論」部分,就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總結」環節。要總結「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還要總結「過程與方法的體驗」,更要總結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收獲。
3、基於信息技術的主題網站的建設
目前,許多教師提出了「讓教育主題資源網站走進課堂」的發展思路,也是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今後整合的方向。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反思我們過去走過的教育資源發展的道路,認真總結歷史經驗,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有可能找到教育主題網站發展的新思路。但是,我們現在廣大地理教師把地理教育主題網站發展思路的出發點定位於課堂教學,是站在比較傳統的教師為中心來看待教育主題資源網站的建設,著眼點是考慮如何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質只是把多媒體課件換成了主題網站而已。
面對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主題網站的發展思路,要從關注「課堂」轉向關注「學生」;從關注「資源」如何為學生服務,倒過來考慮「學生」需要什麼「資源」。即用學生的眼光看教育主題網站,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找到教育主題網站的位置。充分利用網路的優勢,去滿足下一代對了解世界、增長知識、發展能力的需要,為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內容和活動。
B.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同時它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地理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提 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從而在情感、態度和 價值觀上全麵塑造學生 .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整合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創設學習情景,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大課堂容量.山區中學任教的我,只 能面對每個年級一個多媒體教室的狀況,在教學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結合學科優勢,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 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環境去感知去體驗,進 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在傳統教 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從而對地理產生興趣.例如:在講「降水對 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時,播放水災、旱災、暴雪等圖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樂,畫面 讓學生驚心動魄,震撼心靈,很容易得出降水對人們生活既帶來好處也帶來負面的影響,深 深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辯論:我們該怎樣保護環境呢?激烈的 辯論把課堂和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 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如:講《世界的人種》時,首先 用計算機播放一段經過本人視頻編輯、剪切的由三大人種演唱的「江南 Style」視頻,然後 提問:剛才看到的視頻有哪幾種人種?他們有何不同呢?時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發起學生 的興趣,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本節的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更好地創設情境,它克服了 傳統教學的單調乏味感,便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調動所有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學習中去. 因此,我們在做課件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的這一優勢,力圖使畫面內容生動,即 要盡可能地用一些動畫、音樂,將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這些動畫和音樂中,使學生愛聽、 愛看,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教學中,教師通常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去確定教學內容的詳略.運用信息技 術可以調整教學節奏,靈活把握上課的時間,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 如:教學《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教材內容雖然比較單一,但涉及的地名眾多,而各省 (直轄市、自治區)的邊界形態又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錯綜復雜.通常需要兩 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講授「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3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及其位置」 兩個問題.第二課時再講「3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行政中心」 .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採用歌訣記憶、拼圖、猜謎等方法,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通過層層活動使學生熟 記各省的名稱、簡稱及其位置.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製作了當滑鼠點擊某一個省級行政區 時,相應的輪廓形象比擬物就顯示出來的課件.如:黑龍江省像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像雄鷹, 山東省像駱駝,青海省像玉兔,廣東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很能激起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豐富的想像力.利用製作好的 Flash《中國拼圖游戲》 ,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拼圖比 賽,告訴學生拼圖的一些技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我國行政區劃名稱、位置等方面知識 的理解和記憶,教師也能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講授到相關省級行政區時,便將課前准備 的謎語投影出來讓學生猜.如「船出長江口」 (猜一個城市名) ,這一謎語的提出,前面學習 的疲勞一掃而空,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 得啟示;記住了上海的位置——長江口.由於電腦動畫在課堂上的運用,降低了教學難度, 大大加快了教學速度.第二課時可通過練習、讀圖、填圖和小測驗來鞏固、反饋知識,還可 開展小組競賽、小組課題研究等合作性學習活動.多媒體教學從多角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動畫模擬,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內容涉及面廣,其中有學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徵,也有難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和投影.由於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在認 識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受到自身認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觀察到此時此地的情景,觀察到肉眼看 見的客觀物體,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 止圖成為動態圖,學生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教師指導學生一邊思考觀察、一邊討論. 採用動畫模擬,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揮能動作用,教與學成為了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 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方面發展.例如:對 「等高 線地形圖」 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徵利用課件 進行動畫演示,圖、文、聲、像並茂,使學生對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變得容易理解(特別是山谷、山脊的判斷,再加本人的板圖) ,然後又播放生動有趣的基本練 練,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學《交通運輸》 ,介紹我國的鐵路干線時,我用了動畫製作這樣的課件:以中國地圖 為底圖的畫面中出現一個火車頭,它鳴叫著逐條帶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線路、名稱和經過 的主要城市,每條干線自起點至終點閃現,而且能隨終點出現,以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加 深印象.我讓學生結合課本里的「鐵路干線圖」 ,在老師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縱三橫」 鐵 路干線用兩種顏色的筆描繪出來.以「北京」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連 2 起來, 明白這是 「京滬線」 , 然後又讓學生說出這條鐵路線經過哪幾個省級單位及主要的城市. 隨著老師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學生完成得很好,記得很快(就連平時不好表現的同學也做得 很好) .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後,用課件出示一些選擇合理的交通 運輸方式練習,從而達到學以致用. 通過這種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 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新課程的整合. 四、渲染氣氛,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地理課程學習中,要將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 於地理教育之中.多媒體課件能夠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採集 和編輯錄像、VCD 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播放,能夠配以文字、旁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學習中國地理《地方文化對旅遊的影響》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我國著名的 旅遊勝地:八達嶺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桂林山水,布達拉宮,黃山的「四絕」?不知 不覺中,學生已被祖國錦綉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臉上洋溢著嚮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發 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緊接著出現一組漫畫鏡頭:在旅遊區亂扔廢棄物,某人在文物古跡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畫外音?學生們看了,無不表示出憤怒、指責、痛恨的 心情.從反面材料中,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通過正反材料的對比增強了他們對 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美好的道德品 質,同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 , 把現代信息技術 與地理課堂進行有效整合,在學習中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讓學生學 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徵的形成原因,最終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和教學質量.但是,當多媒體課件運用不恰當時,不僅使學生產生眼花繚亂的感覺,而且, 多次重復的視覺刺激容易使學生大腦疲憊,注意力分散,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師應 選擇、加工學習材料,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方式.轉載
C.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在地理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
一、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的需要: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地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地理學科具有具體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學不但要考慮科學性、抽象性、還要經常考慮藝術性、直觀性。 數字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從事地理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目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軟體,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軟體。地理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師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顯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感悟、對學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師應該以先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指導,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設計理論。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它的快速發展及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為改革傳統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特徵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對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的發展和普及,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一場革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介入地理教學活動後,其固有的超文本閱讀,信息量豐富,交互性強,反響快速,貯存量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極大的豐富了地理教與學的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為培養創造性的學生提供條件: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還有利於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於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
3、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現行考試制度,除了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注重:①學科內容的滲透、交叉與綜合;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③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基於以往我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是范圍專一的,結構組合是線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匯聚,也為這種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提供了可能。這樣,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讀、寫、算」一樣是一個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網路是信息的總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下載、列印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即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地理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廣大地理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並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尤其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為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而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理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 隨著課程整合實踐的深入、必將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
D.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融合
用ppt播放地理課件,使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理;可以組織學生去信息教室去上課,帶領學生用flash做地理模型,挑出好的作品進行展示;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地理紀錄片,科教片……
E. 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
教育技術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更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我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我對二者整合的點滴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必然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已經成為目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個顯著標志。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高科技時代,傳統的教育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現代技術手段成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於教與學之中,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整合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誤區
信息技術於地理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存在不少誤區,其中最為突出,最為普遍的是以下兩大方面:
1.變傳統「滿堂灌」為新式「滿堂灌」
傳統「滿堂灌」的教法,大家都知道,而這種新式「滿堂灌」主要表現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呈現過量的繁雜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圖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個又一個的動畫,甚至圖文聲像紛至沓來,令學生目不暇接,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何談學生的主體性?這不正是新式的「滿堂灌」嗎?
2.教師成了專職的放映員、解說員
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點、每一個活動甚至包括教師必要的知識講解,都通過圖像、文字、聲音顯示出來,課堂中教師很多時候僅僅充當放映員、解說員的角色,教師被課件牽著走。殊不知多媒體教學軟體無論製作多麼完美,也只是一種教學媒體,絕對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什麼才是真正的整合
當前許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教學整合的認識就是認為如何研發適合中學地理新教學要求的課件展開教學,這就是整合了。這只是其中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如何為學生構建數字化信息平台,讓學生處在數字化環境之中,學生能夠把信息技術當成一種工具,能夠運用它來獲取、分析和應用信息,主動學習。例如在七年級地理上冊《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課中,先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將一些地區的氣候資料變成數字化學習資源並展示這些地區相應的民居景觀圖及簡介),然後提出問題:「請說出黃土高原的窯洞、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和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根據需要解決問題,學生上網進行自主探索,將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接著在信息化教學平台上進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達成對這一問題的共識,再到全班,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班級交流(學生發言或通過網路平台演示),得出結論,實現意義建構(總結出民居與當地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我想這才是整合的更深層次的理念。
四、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方法
1、因勢利導,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它往往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程度來選取自己學習的信息,選擇學習的途徑,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數量,而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多媒體課件及網路教學最大的優點可以通過交互功能實現人機對話,通過對話學生可以逐步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形成學習的主體地位。地理教學中圖像內容較多,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交互特性進行教學,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體及網路教學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的實情,現在不少學生連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都不具備,最好少用網路教學,否則大量繁雜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一無所獲。較好的是可藉助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隨後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尋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2、興利除弊,客觀認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課件及網路教學固然有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地理掛圖、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觀空間結構功能,錄像機、影碟機的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板圖板畫的直觀、實用等,是多媒體課件和網路教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有關地球形狀的教學,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建立起空間概念,無論是課件中動畫的地球,還是靜態展示的地球圖片、經緯網等,都不如拿個地球模型——地球儀,來得真切。選擇時要遵循的唯一原則就是:誰最能說明問題就用誰,千萬不可為了展示現代教育技術而進行多媒體網路教學。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什麼教學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關鍵在於如何揚長避短。
分享:
F.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在數學中抄表示襲雙階乘。
雙階乘是一個數學概念,用n!!表示。正整數的雙階乘表示不超過這個正整數且與它有相同奇偶性的所有正整數乘積。前6個正整數的雙階乘分別為:1!!=1,2!!=2,3!!=3,4!!=8,5!!=15和6!!=48。如
12!!=12×10×8×6×4×2
11!!=11×9×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