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四季的劃分地理學

四季的劃分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08 08:39:32

㈠ 四季的劃分標準是什麼

對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 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 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 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 .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5.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

㈡ 四季劃分的標准

天文學上以春分來(源3月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後)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 中國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後)、立夏(6月5日前後)、立秋(8月8日前後)與立冬(11月8日前後)作為四季的開始。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7月份為最熱月,故以陽歷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這種四季的分法,較適宜於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1934年中國學者張寶坤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另一種分季方法。他以候(每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穩定降低到10℃以下作為冬季開始,穩定上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從10℃以下穩定上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開始。從22℃以上穩定下降到22℃以下時,作為秋季開始。 即:候平均氣溫≤10℃ 冬季10~22℃ 春季≥22℃ 夏季22~10℃ 秋季這種分季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和農業,故運用得較多。

如按上述方法,則本省廣州以南無明顯的「冬季」。

㈢ 一年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1. 四季的劃分,我國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國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季節的天文特徵: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兩季,晝夜均勻,正午太陽高度適中,是冬夏之間的過渡季節。具體地說,它以二十四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為四仲(見四季的劃分)。

春季:立春為起點,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

夏季:立夏為起點,夏至為中點,立秋為終點;

秋季:立秋為起點,秋分為中點,立冬為終點;

冬季:立冬為起點,冬至為中點,立春為終點。

這樣的四季,具有明顯的天文意義,但與實際的氣候情況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開始,而在氣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點,可是在氣候上,它們並非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進行天文、氣象和物候觀測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科學成就。它的劃分兼具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的特點。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稱八節),表達的是天文季節;而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氣,則明顯地表示氣候和農事季節。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別表示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季節。大暑是夏至後第二氣,即夏至後一個月,大體與傳統的「三伏」中的中伏相當;大寒是冬至後第二氣,即冬至後一個月,同傳統的「三九」相近。故民諺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區別明顯,結合緊密。

西方的四季劃分,較多地側重於氣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點。這樣的四季比我國的天文四季各推遲一個半月。例如,從立春至春分的一個半月,在我國屬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卻是冬季的後半部分。

無論是我國的四季,還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劃分的,它們都有確切的天文含義。兩種劃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慮氣候的特點。按天文上的定義,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個季節;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都有同樣的始終。而在氣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長短相等的;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也會有不同的始終。

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氣候條件,必須採用氣候本身的標准來劃分四季。氣候學上通常以侯平均濕度(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的劃分標准:候溫高於22℃的時期為夏季,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春季和秋季。這樣,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溫度標准。但是,同一地點,四季必然長短不一;不同地點,同一季節並非同時始終。而且,並非到處都有四季。
2. 一年是12個月,每季三個月。根據氣溫高底、冷熱的不同,人們就把3月、4月、5月定為春季;6月、7月、8月定為夏季,9月、10月、11月定為秋季;12月、1月、2月定為冬季。我國幅原遼闊,南北相距幾千公里,所以,同是一個季節,溫度大不相同,比如春季,最南邊已經穿夏衣了,可是最北邊還在穿棉衣呢。

㈣ 關於氣候學四季劃分

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四季的天文意義,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

西方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從天文意義上講,我國的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界限更為科學。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例如,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㈤ 四季是以什麼標准來劃分的

四季劃分
(1),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2),第一種分類法: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3),第二種分類法: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4)淺論:`1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5),第三種分類法: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6),第四種分類法: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7),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㈥ 四季劃分的方法和依據是什麼

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四季的天文意義,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

西方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從天文意義上講,我國的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界限更為科學。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例如,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二十四節氣總覽(按公元月日計算):

春季:

2月3--5日交節 [立春(節氣),黃經315度];2月18--20日交節[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黃經345度];3月20--22日交節[春分(中氣),黃經 0 度];

4月4--6日交節 [清明(節氣),黃經15度 ];4月19--21日交節[穀雨(中氣),黃經30 度];

夏季:

5月5--7日交節 [立夏(節氣),黃經45度 ];5月20--22日交節[小滿(中氣),黃經60 度];

6月5--7日交節 [芒種(節氣),黃經75度 ];6月21--22日交節[夏至(中氣),黃經90 度];

7月6--8日交節 [小暑(節氣),黃經105度];7月22--24日交節[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秋季:

8月7--9日交節 [立秋(節氣),黃經135度];8月22--24日交節[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7--9日交節 [白露(節氣),黃經165度];9月22--24日交節[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氣),黃經195度];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冬季:

11月7--8日交節 [立冬(節氣),黃經225度];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6--8日交節 [大雪(節氣),黃經255度];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1月5--7日交節 [小寒(節氣),黃經285度];1月20--21日交節 [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㈦ 四季是如何劃分的

1、天文劃分法

天文劃分法,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開始;

2、氣象劃分法

以3月至5月為春季,6月至8月為夏季,9月至11月為秋季,12月至2月為冬季;

3、節氣劃分法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之始。

氣候季節劃分指標的依據是候溫法,是張寶堃先生於1934年提出來的,至今仍在氣象業務中使用。我國古代將5天稱為一候,候溫即5天的平均溫度。但在氣候季節劃分中,不是固定的5天,而是採用5天滑動平均值,即以當天及前4天為一組計算平均值。

(7)四季的劃分地理學擴展閱讀:

根據《氣候季節劃分》,春季為日平均氣溫或滑動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且小於22℃,夏季為日平均氣溫或滑動平均氣溫大於等於22℃,秋季為日平均氣溫或滑動平均氣溫小於22℃且大於等於10℃,冬季為日平均氣溫或滑動平均氣溫小於10℃。

所謂四季,是中緯度地區春、夏、秋、冬的總稱。而春、夏、秋、冬的差異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陽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陽能量的多少又取決於太陽光照射的角度。同樣一束光線斜照到地面上比直射到地面上照到的面積大,因此單位面積獲得的熱量就少。

太陽高度角越大,就越接近直射,地面上單位面積獲得的熱量就越多。所以,四季的劃分主要受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影響。

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這一天南半球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南半球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少。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這一天南半球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北半球則相反。

春分日何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大致相等。因此,在西方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來劃分四季的;而我國在傳統上則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來劃分四季的,這兩種劃分方法,都屬於天文上的四季劃分方法。

㈧ 天文四季和地理四季怎麼劃分,詳細解答。

四季劃分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㈨ 天文四季和地理四季怎麼劃分,詳細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類生產和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劃分依據不同,四季的長短、起止時間也不一樣。四季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天文四季
這是以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為依據劃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小的季節;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2、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 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首。這種四季,符合天文條件,即當太陽高度最大、白晝最長的3個月是夏季;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最短的3個月是冬季;太陽高度、白晝適中的6個月為春季和秋季。但這樣劃分與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如2月初立春時,並沒有多少春意,特別在我國北方,人們還在「北風吹,雪花飄」的嚴寒中歡度新春佳節。8月已經立秋了,但仍然夏日炎炎。
3、西方國家的四季
在西方國家習慣上以「兩分」、「兩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之首,它在時間上比我國傳統四季推遲約一個半月。這種四季在一些地區與實際氣候基本一致。例如,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分時節已經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人們才真正感到春天的來臨。
4、氣候統計學的四季
按陽歷的月份,把3月~5月定為春季;6月~8月定為夏季;9月~11月定為秋季;12月~2月定為冬季。這種四季,比較接近西方國家的四季。
5、候溫四季
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與「桃花開,蟬始鳴,雁南飛,冰霜凝」等物候現象一致,氣象部門就以實際氣溫作為四季劃分的依據。
我國古代有五天為一候的規定。「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全年72候。現代氣象學規定,每候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稱為「候溫」,候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低於10℃時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則為春季、秋季。這種四季特點是反映草木榮枯,花開果熟,鳥獸繁衍,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㈩ 氣候學上一般用什麼來劃分四季

氣候學上通常以侯平均濕度(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的劃分標准:候溫高於版22℃的時期為夏季,權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春季和秋季。這樣,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溫度標准。但是,同一地點,四季必然長短不一;不同地點,同一季節並非同時始終。而且,並非到處都有四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